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抒情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20592143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霍山红岩松记

梁衡

青松为生命力旺盛之标志;岩石则象征意志坚定。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无论诗文、书画,以松石为题表现坚贞高洁。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名著《红岩》,以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及传达的浩然正气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它的封面,红色背景,一崖突起,青松挺立,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许多年来我一直感叹这艺术的创造力。但是,当六年前我在山西霍山脚下见到,这块红色的岩石和石上的青松时,竟惊得合不上嘴。同行的人也都禁不住大喊:原来红岩松在这里!

这棵树与小说《红岩》的封面如出一模,几无两异。在当地也一直被称为红岩松。松下无一把黄土,树根就直接扎在悬崖的石缝里。崖高百丈,通体透红,如铁锈,如古铜。这是一处进山的路口,群峰让路为壑,水流奔腾成谷,经年的冲刷洗磨竟在谷口切割出这样一座孤峰绝壁,壁上长松。我们在崖下仰望,白云来去,一柱接天,劲松凌空。待爬到半山,才发现这座红色岩崖三面皆空,只留了一条窄窄的石壁与身后的群峰相连,孤岩青松,如天王托塔镇守着霍山之门。四面杂树环合,山风呼啸。我们小心地沿着壁上的小路,摆渡到红岩之顶,顶不平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仅可容数人。身后万山如海,绿波滚滚,云雾蒸腾。松立船头,枝穗招展,如巨帆,如大纛,破浪前行。是时夕阳晚照,清风入袖,以手抚松顿生独立天地、视接千载之豪情。

霍山,古人封之为镇山。当年大禹治水之后莽荒初定,洪流甫退,遍野狼藉,遂封山为镇,以定天下。据《禹贡》注,霍山时为冀州之镇。历代沿革,皇帝祭东、西、南、北、中五镇之山,霍山为中镇。朱元璋称帝后,又统一钦定五岳、五镇之神共享祭祀。现在这块圣旨碑还立于霍山之门。想来无论是从政治还是地理角度,茫茫大地,江河横溢,烽烟滚滚,唯有以名山为镇,方显出治者的权威。

霍山又名太岳山。山西多山,为一南北狭长地形。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如两道闪电倏然南下,相遇为峰,是为太岳。这三道屏障围成表里河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往远处说,最著名的当数李世民从太原起兵问鼎长安。行至霍州,久雨粮尽,李渊决定退军。李世民大呼: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李渊父子整军再战,大破隋军,西渡黄河,奠定大唐,史称霍邑之战。至今晋祠还存有他手书的《记功铭》碑。

从近处看,抗日战争中太岳山左挽吕梁、右挽太行,巍然抗敌,也是立了大功。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过太岳,1937年八路军又在山西建立指挥部,创建抗日根据地。毛泽东运筹帷幄于延安,朱德、彭德怀立马太行,陈赓将军则带领子弟兵与敌鏖战于太岳。山西是全国八年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与敌后抗日的主战场。八年间,我军民的热血洒遍河川,浸透了黄土,染红了山崖。就是这次来探访红岩松,我们也是先去拜谒了山上的烈士墓。这红岩处众山脚下,正当大谷之口,为万川汇注之地,其鲜红的颜色正是烈士的鲜血经千渗百滤后凝染在石上;而守霍山之门的岩上青松,被历史的穿堂风塑造出遒劲的腰身,风雨写就了它满脸的沧桑,洗净了每一根松针。

好一个霍山,好一方红岩,好一株红岩上的青松,自大禹治水,到抗日大功告成,穿越历史的烟雨,矗立于苍茫大地之上。

自从第一次见到红岩松,我就想探究它与小说《红岩》的关系。当地人坚信那书的封面就是参照了这株红岩古松。我回京后即到出版社去打听,但时日太久,已找不到原书的设计档案。之后又辗转托问多人,还是杳无音讯。但这毫不影响红岩松在我心中的魅力,又两次专门带京城的朋友去登山拜松,又托林业医生为它体检治病。我明白,凡天地间的感人之物,总是有一定的道理,何必去追问是人力所为还是浑然天成?

六年后终于写下了这一段文字。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叙写红岩青松时,由外而内,手法多样。一见面,同行的人便“禁不住大喊”,运用了正面描写,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B.文章第二段写景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先写崖下仰望,再写沿着壁上小路摆渡到红岩之顶,最后写抚长松生豪情,层次明晰。
C.文章叙写了大禹、朱元璋等封霍山为镇山,表明了霍山自古以来政治地理等方面备受重视,突出了霍山的神奇和历史地位。
D.文章叙写霍邑之战、抗日战争,前者突出了霍山是造就英雄的圣地,后者讴歌了抗战军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
E.文中的“我”不仅是观赏者,更是进入奇境里的共鸣者,精神命脉的传承者、护佑者,在读者心中,“我”已经融入奇境。
2.文章几次写到小说《红岩》,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二段划线句子。
4.概括作者笔下红岩松的形象。
5.作者认为,“凡天地间的感人之物,总是有一定的道理”,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知识点】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他不了解我的心情。他不会认识十八年前的年轻人。他却用眼光驱逐一个人的许多亲密的回忆。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街道仍然是清静的。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破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一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做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眼睛做梦。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鬼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那些煎熬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但是我终于出来了。……

我几次走过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所看见的只有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践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籽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有删改)

[注]①爱尔克的灯光源于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哈立希岛上的姐姐爱尔克为航海远去的弟弟点了一盏长夜孤灯,姐姐最终死去也没有等到弟弟回来。②巴金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19岁时,他冲破封建家庭阻力,外出求学。十八年后他重返故乡,百感交集,写下此文。③长宜子孙,适宜子子孙孙长久过上优越、富足的生活,这是旧式大家庭家长常有的观念。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性散文,散文采用第一人称,主要写了“我”重返故乡的感受。文章既有批判性,又有哲理性。
B.“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表面上写旧居,实则暗示难以撼动的封建遗教,透露着作者对现状无变化的悲哀。
C.文中多次提到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给读者以启示:物质上的财富并不能使子孙永享安乐、富贵。
D.这篇散文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散文中的“情”真挚感人,“理”精辟透彻,充满了魅力。
2.关于文中姐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姐姐“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她是被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的千万“旧式女子”的典型代表。
B.姐姐的悲剧提示我们,女子只有嫁给一个性情温良、不丧失人性的丈夫,才会获得长久的幸福。
C.姐姐悲惨的现实与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形成反差,这无疑是对封建家族制的极大嘲讽。
D.“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与后文“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相照应,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无限的凄凉。
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这篇散文是如何以爱尔克的灯光为线索来叙事、抒情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4-01更新 | 1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峰之树

田瑛

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

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

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

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欧伐,保住了森林。

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锌海》,影响深远。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

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

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

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

(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
B.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
C.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
D.“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
E.“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比喻,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
2.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到“我”童年的经历,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理解概括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意义。
2023-06-14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塔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系三十六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的大明湖名不符实,作者没有继续描写其破败景象,笔锋一转,思考背后的成因与解决办法,可见作者对大明湖的赞美之情。
B.济南三大名胜中的千佛山在大明湖面前“满可以不算数儿”,因为在北方山不难找,水不容易找,大明湖可显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C.“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阔气”一词表现了大明湖大白莲花的名贵和丰富,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与骄傲之情。
D.大明湖的秋比春美,容易吸引文人墨客创作,主要原因是残破的土坝适合秋天,“庄稼”都收了,显得湖大,周围的自然景色更显其美。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并不直接写“大明湖之春”,先写北方风大,狂风吹败了花草,吹走了春意,表面上偏离了主题,实际上为下文的描写蓄势。
B.土坝挡水,水黑无波,“庄稼”遮景,作者以视觉、嗅觉和听觉写出了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的特点。
C.“天色由灰而黄”“城北灰绿的一片”“灰亮光儿”“水作灰盒色”,灰色调在散文中多次出现,客观地写出大明湖的景物特点
D.散文不仅把不美的“大明湖的春”当成写作的主要对象,还写了大明湖的水产、秋以及那张画三美,形散神聚,引人思考。
3.作者最后用了不少的笔墨写“大明湖之秋”的美,本文却仍以“大明湖之春”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自然风光的美丑跟文学本身的美丑似无直接的联系。大明湖的春天不美,甚至有些丑,可是读起来并不让人讨厌,请从语言和内容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2023-02-12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