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9 题号:206939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三皮

渔夫这天回家有些早。太阳像五月的稻子, 刚涂上一层金黄, 吊儿郎当地挂在西山山顶,仿佛一不留神就会掉到山后去。渔夫系好小船的缆绳,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慢吞吞地走向了三窝村。

①这天好像很寻常,但又好像很不寻常。

渔夫数着自己的脚步,一步, 两步,三步……数着数着,渔夫大惊失色———渔夫发觉三窝村的炊烟不见了。

以往这个时候,三窝村的炊烟仿佛商量好似的,一股劲地冒出来。族长家的炊烟是个小矮人,身子短,子长,滑稽得很:李老六家的炊烟是个瘦个儿,像一根竹竿倒插在烟囱上;甜婶娘家的炊烟圆滚滚的,像裹着棉絮的熊猫:渔夫家的炊烟则像一棵笔直的树,树冠开得很宽。如果不加阻拦,就会遮盖了整个三窝村……

某读者认为此段真是将炊烟写活了,炊烟如何被写活,请你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写一则评点。(50个字左右)
评点一:

三窝村怎么可能没有了炊烟?没有了炊烟的三窝村,怎么会是三窝村?

渔夫顺路筵进李老六家的院子,把李老六的木门擂得山响。李老六睡眼惺忪地开了门,不明所以地望着渔夫。渔夫急切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这般安稳?李老六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问渔夫,怎么了?渔夫没好气地说,你就不应该睡懒觉,你家的炊烟呢?你见着你家的炊烟了吗?李老六瞥了渔夫一眼没好气地说,还以为多大的事儿,走,走,走,别打扰俺睡懒觉。

渔夫自讨无趣。李老六是个光棍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想啥时睡就啥时睡,连族长也干预不着。李老六家的炊烟跟李老六一个德性,时隐时现,即便偶尔会不经意地从烟囱蹿出来,也会瘦得像一根竹竿。

从李老六家院里出来,渔夫直奔族长家。族长正坐在菩提树下和人嘻嘻哈哈地聊着天。见渔夫急匆匆地闯进来,族长止住了笑,一脸严肃地对渔夫说,说过多少回了,遇事莫慌,怎么就是没个长进?渔夫顿了一下,肚子里的那口气才刚刚跟了上来。渔夫说,村里的炊烟全不见了,咋能不慌?渔夫话音刚落,②一丝慌乱掠过族长的脸,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族长跟着渔夫到后院一看,果真是。族长家的炊烟也已不知所终,而灶膛里的火苗还蹿得老高。族长说不出个所以然,无奈地把渔夫先打发走了。

渔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出现在女人跟前。女人张罗着解下渔夫肩上的鱼篓,③抖了两下,可一条鱼也没有滑下来。女人叹了口气,轻柔地说,没鱼就少吃一顿吧。渔夫没有应女人的话。渔夫早上撒网时,没有留意渔网破了个大洞,鱼儿顺着大洞溜走了。这是极少有过的事情。每次撒网前,渔夫总会细致地把渔网检查一遍,但是今天,渔夫居然鬼使神差地没有检查渔网,这才导致两手空空。

④渔夫发觉不对劲,可怎么不对劲又说不上来,就好像有什么事情在脑门打了个结一般。要是渔夫没有疏忽,像往常一样检查过渔网,也就不至于发现不了渔网破了个大洞;倘若渔网没有破个大洞,也就不至于两手空空,更不至于在太阳下山前就回到三窝村。这里面,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牵引着这些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但是,源头在哪里,渔夫将不出来。

渔夫并没有和女人说起炊烟不见了的事。渔夫一句话也没有说。渔夫的女人十分贤惠,她默默地伺候渔夫吃过晚饭,又给渔夫端来热水洗脚。渔夫的女人对渔夫说,你忙碌了一天,劳累了,就早些儿歇息。说完,渔夫的女人就织渔网去了。

族长和渔夫不一样。族长有早睡的习惯,渔夫没有。每次捕鱼回来,渔夫得处理渔获。渔夫把渔获分类,分大鱼小鱼,分名贵鱼和寻常鱼。渔夫还得给渔获冰封。这么一来,等渔夫忙完,已几近子夜时分。渔夫的女人第二天会将渔获挑到市场叫卖,换些银两补贴家用,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渔夫的脚长年泡在海水里,每到三九寒冬就会龟裂得像七月的稻田。

渔夫屋前屋后转悠了几圈,不时仰望一下他家的烟囱。渔夫家的烟囱高大而笔直,渔夫多年前想不明白他的爷爷为什么会砌这么高大的烟囱,按理说,他们小户人家一个小烟囱就足够用了。每次渔夫问起他爷爷,爷爷总是笑而不答。有时渔夫问得急了,渔夫的爷爷就会说,你慢慢就会知道了。但是,直至爷爷驾着白鹤飞向西边,渔夫还是想不明白他们家的烟囱为什么会这般高大。

渔夫盯着他家的烟囱看了好一会儿,看不出任何一点儿炊烟出走的迹象。渔夫想,炊烟也许厌烦了这种日子,也许厌烦了三窝村,甚至厌烦了三窝村所有的人和事,它们才集体离家出走。这么想,渔夫就不禁隐隐担忧起来,炊烟们要是走得远了,认不得回来的路,那该如何是好?

这么想,渔夫就坐不住了。渔夫急匆匆地来到族长家,把族长家的木门擂得山响。所幸的是,族长还没有睡觉。要是族长睡下了,渔夫少不了挨一顿骂。渔夫对族长说,要是炊烟走得远了,回不来,那如何是好?族长笑而不语。族长伸出手,变戏法似的轻轻地吹了一口气,然后指着天西边对渔夫说,你快看。

渔夫抬起头,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像暮归的羊群。在前头带队的是族长家的炊烟,紧着的是李老六家的炊烟,还有甜婶娘家的炊烟……三窝村的炊烟全都在那儿。渔夫家的炊烟在队伍的最后,它像一棵从天空里长出来的树,高大笔直,宽大的树冠枝叶繁茂。而渔夫的爷爷,正躺在树杈与树杈之间的吊床上,悠然地抚摸着星星。

某读者在此处写了一段评点:
此处炊烟特别让人动容,让人想流泪:……(此处省略 50字左右)。请你将省略处的评点补充完整。
评点二:                                   

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像五月的稻子,涂上一层金黄”,小说通过色彩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营造了特定的生活场景。
B.“一步,两步,三步”“走,走,走”,其中都有逗号停顿,前者强调渔夫“慢行”,后者强调李老六不耐烦。
C.“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这里的“雪花膏”隐喻美好生活,抒写了村民的理想追求。
D.小说以“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结束全文,留下空白,引人思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在语义上与前后文紧密相连,一个“但”字强调这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B.句子②描写族长的神态,笔触细腻,一个“但”字暗示族长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C.句子③用数字表现渔夫的毫无所获,一个“可”字蕴含着渔夫女人的失望心理。
D.句子④写出渔夫未检查渔网的意外,一个“可”字预示着故事发展会跌宕起伏。
3.有评论者认为,渔夫的心情随着炊烟而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梳理。
4.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有助于研习文章。根据要求对文章画波浪线的两处进行评点。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翅鱼之歌

陈集益

集科拖着行李箱,从通州运河站坐上六号线地铁去往北京站。尽管火车不断提速,高铁取代了动车,从火车南站坐高铁的话六个半小时就能抵达金华,但是他仍然选择去坐那趟老式火车。因为这是一列与他的人生休戚相关的火车,他第一次来北京找工作坐的是它,他和马莉第一次从报料者与记者的关系跨越到恋爱的关系,这个转变就发生在这趟老式火车上。

当他从二号线地铁站出来,从地下转到地上,熟悉的车站广场与候车大楼让他感到亲切。在喧闹的二楼候车室他没有等很久,通过检票口走上一条廊道再下去就到了站台上。

绿色的K101次列车,早已停在轨道上等着乘客,心急的乘客们沿着它往火车两头跑。

他不敢想象在这儿,曾经有多少人经过,发生过多少分离或者重逢的故事。看着窗外的建筑、树木倒退着,更多树木、高塔、电线杆扑面而来,他会有一种浪迹天涯的豪迈与悲怆,仿佛漂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集科买的是中铺。他在中铺躺下后,掏出手机。

微信上有好几条留言。有李钢发来的最新金翅鱼洄游图片,告知第一批金翅鱼已经到达黑水潭。然后又看到王乡长发来的电子邀请函,邀请他“拨冗回山乡”参加旅游节。他点开邀请函,网页播放的音乐正是《金翅鱼之歌》。

这是又一个歌词被改写的版本,一个甜美的、清亮的女声演唱着,大概是为了烘托旅游节气氛专门制作的:“……这是一条艰苦的路,在岩石激流中穿越,不畏险阻,奋勇前进。金翅鱼啊飞起来,这是一条团结之路,沿着祖辈的足迹,为了家乡发展,将爱与富裕撒播……”

集科没有想到多年前写下的这首歌能流传这么久,有民歌手用汤溪方言唱的,有通俗歌手用普通话唱的,也有地摊歌手用金华话唱的,以至于市教育部门把《金翅鱼之歌》作为本地民歌收入音乐教材时,误以为这是一首自古有之的民歌,词曲作者署名“佚名”。集科听说后,从未想过去谈什么版权,只希望有更多人听到、听懂这首歌,有更多人关心、保护金翅鱼。

这么想着,他循环播放着这首曲子。

火车开开停停,仿佛前路没有尽头,又仿佛处处是尽头。

夜深了,卧铺车厢熄灯了。车厢里安静下来,乘客们纷纷睡去。他想入睡,却睡不着。火车在一个站点停靠,又重新震动起来,集科拉开枕边的窗帘,探头往外看,透过车窗他看到大地被黑暗笼罩,铺展在大地上的一条条铁轨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条条河流。远处有灯光像一颗颗颤动的星星。他突然饿了,从塑料袋里掏出一桶方便面,凭借着车厢走廊底部的暗灯走到两节车厢连接处。

泡好方便面,他重新回到车厢坐在走廊靠窗的座位上,默默地望着窗外。

此时,火车正迎着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就像轮船驶在无边的大海上。只有等到迎面有火车驶来,两车交会之际,那些阻挡火车前进的黑暗才会被瞬间撞飞。那短暂交会的几秒钟,给人的感觉是火车突然飞起来了。眨眼间,窗外犹如闪电划过,亮得晃眼。

哐当,哐当,在两车短暂交会之后,车轮和铁轨继续发出有规律的摩擦声,继续驶向南方。集科看看窗外,窗外黏稠的黑暗早已回流、聚拢。

火车正在驶过一个小镇,黑夜里突然出现了一大片光亮,只见车窗外成排的路灯一盏盏地闪过,就好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盏一盏,除了马莉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儿子的眼睛,还有李钢的眼睛、丁武的眼睛、夏炎的眼睛、刘局长的眼睛、老诚的眼睛;王乡长的眼睛、赖伟楚的眼睛、小石的眼睛;柳一青的眼睛、小苏的眼睛……还有许许多多一起合作过保护金塘河或者修建其他河流的鱼道的建设者、志愿者的眼睛;以及那些在他脑干受损、昏迷不醒的日子,为他捐款的、关心他的人们的眼睛;那一群群听过他环保讲座的孩子们的眼睛——他们多么渴盼着从大人们身上获得知识,获得榜样的力量。而他的爷爷,此刻在更高更远的夜空看着他,他的眼睛好亮好亮——

集科感觉脸上痒痒的,一摸脸颊,发现自己又流泪了。

他明白:他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他能够从一个埋头画图纸的建筑设计师,一步步成长为一个付诸实际行动的环保志愿者、一个鱼类洄游通道设计者,是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推着他前行。这股力量如此强大,就像大自然召唤着普天之下的洄游之鱼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集结,它们跨越江河湖海,飞跃一道道瀑布,历经千难万险,勇往直前……

这会儿,窗外的天还黑着。车厢里响着粗细不一的鼾声,就像鼾声也会传染一样,它们组成了一支奇怪的曲子。但是他知道,太阳这个永不熄灭的火球,很快就会从东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光芒像金子一样洒满大地。他一直坐在走廊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火车在天明之后抵达故乡。

(节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并不是集科的故乡,但车站广场与候车大楼依然让集科感到熟悉而亲切,可见这座火车站见证了集科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
B.为了烘托旅游节气氛,集科改写了《金翅鱼之歌》的歌词,歌词中“为了家乡发展”呼应着集科故乡的发展。
C.《金翅鱼之歌》广泛流传,被金华市教育部门收入音乐教材,侧面表现出政府和民众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D.文中的“黑暗”不仅指自然环境的“黑夜”,也寓意开展环保工作所面对的社会环境,说明环保之路并非是坦途。
2.对文中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不敢想象在这儿,曾经……重逢的故事”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了集科离开北京时内心的不舍与悲怆。
B.“浓得化不开的黑暗”“黏稠的黑暗”化无形为有形,令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集科在火车上看到的夜晚,
C.文章运用比喻、反复手法写车窗外成排的路灯,这些路灯在集科看来就像是一双双不同的人的眼睛。
D.文章结尾用比喻手法写阳光满照大地,暗示了环保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取得胜利的主题。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集科的形象特点。
4.本文与《哦,香雪》都写到了火车,其寓意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20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山坡羊

麦浪闻莺

周日早上,城管大队长李热心开着自己那辆跑了20多万公里的老爷车,直奔青山镇马家垴村马根根的家。

马根根是李热心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的贫困户,他家距离德城县城35里,山路蜿蜒难行。李热心一路谨慎地踩离合换档位加油门,吭哧吭哧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此时马根根正蹲在大门口刷牙呢,便口吐白沫地迎上来说,李队好准时啊,每个礼拜都是这个点儿到。

李热心调侃说,马叔啊,心疼我了是吧?那你就用心养羊呀,争取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我也就不用每个星期都这样辛辛苦苦地跑来跑去了。马根根先是一愣,接着就着急地说,李队呀,那我还是晚点儿脱贫吧!你想啊,我要是真脱了,你就不会再来了,我这门亲也就没啦……

李热心见马根根当了真,就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怎么会呢?我们既然结了亲,那是要一辈子这样你来我往地走下去的。马根根这才咧开大嘴巴说,那就好,那就好。走,我们上山看羊去!说完就一瘸一拐地带着李热心往山坡上爬。

马根根年轻时,曾是马家垴村最早出门抹灰砌墙赚钱的泥瓦工,足迹遍布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30岁不到就率先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惹得村里人眼馋不已。可就在33岁的那年,他一不小心竟从脚手架掉了下来,不仅伤了下身,还摔断了一条腿,变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废人。养家糊口,治病吃药,都得花钱呐。

他老婆熬不住,便在一天清晨带着他8岁的儿子跟别人跑啦。深受打击的马根根从此一蹶不振,开始一日三餐地喝酒买醉,喝多了随地而卧,醒了接着再喝,人也整天变得迷迷瞪瞪的。乡亲们都说,这十七八年来,他们就从没见马根根真正清醒过。

那个春日,当李热心走进马根根家徒四壁的堂屋时,他正伏在三条腿的板凳上喝烧酒哩。李热心说,马叔哇,我是县里派来扶贫的,跟你结真亲斩穷根的。你的事儿,我都听说啦,都过去啦,你得振作起来呀。马根根便擦着眼角的一坨眼屎说,领导,你要是真来帮我的话,得先把我赊的500块的酒钱给还了!

李热心也不恼,说马叔哇,你自己欠的账,得你自己还呐。要我替你还的话,也行,但你得照我说的去做——去后山放羊。我跟支书都合计过了,先给你送30只小羊羔来养着,等到年底你把肥羊卖了,只还6000块的本钱就行,多赚的钱全都归你。马根根随即眉开眼笑,说那感情好,感谢政府感谢政府,我愿意去山上放羊!

隔了两个星期,李热心到山坡上数羊时,发现马根根养的小羊羔居然少了2只,就盘问他。马根根涎着脸说,这小羊羔啊,早成了我的下酒菜啰。

李热心顿感血冲脑门,不过他还是强压住怒火说,马叔哇,一般情况下,养一只波尔山羊到年底,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卖到700多块,除去成本200块可净赚500,养30只羊就是15000块钱哩。我是这样盘算的:你吃的第一只羊羔,是年底让你还酒坊500块欠款的;另一只羊羔,是年底让你还村卫生所480块的药费的,这下可全都泡汤了!

还有,你赊村头王寡妇开的代销店930块的烟钱,得2只羊还吧?她们孤儿寡母的过活也不容易呢。你借隔壁马爹爹的300斤粮食,三年了都没还上,依价折款是530多块,也得指望一只羊还吧?想想你讹村主任的700块钱,骗你同学600块的混账钱。这些账,哪一笔,不都得靠羊还?如果你老是不要脸,应了臭泥巴糊不上墙,那你就继续宰杀这些羊羔下酒吧。

马根根蹲在地。上拍打着脑袋说,李队,你咋全都知道呢?

李热心冷笑说,我还知道,你日子过得苦哇,日思夜想你的老婆,还有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哦对了,差点忘了告诉你,前几天我七弯八绕地给你老婆打电话了,她说她现在在广州打工,也挺想你的。她还说,只要你不怪她嫌弃她,年底她就带儿子回来陪你过春节呢。不过依我看啊,他们娘俩儿最好不要回来,免得看了你整天醉醺醺的样子生气,住你臭气熏天的狗窝儿伤心。

马根根随即狼嚎起来,说李队呀,我要是再宰羊羔子的话,我就是羊崽子,呜呜……此时正值深秋时节,太阳慵懒地抚慰着大地,漫山遍野的红叶秋枝煞是迷人。山风掠过,红叶翻滚,茅草弯腰,现出在山坡。上低头啃草的羊群来。仔细一数,不多不少,正好是28只。李热心扑过去逮住一只羊说,马叔,你养的波尔山羊可真不赖,肥美着哩,今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马根根黑红的脸膛此刻更红了,说是哩是哩,这些羊啊,是你李队的心我的肝儿呢。

李热心不免童心大发,便跟这只羊抵角玩儿,边抵边扯开嗓子吼: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马根根也接声吼: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哟嗬嗬嗬!

(有删改)

1.李热心这位扶贫干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以吼歌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2021-11-10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苍山烟雨图

聂鑫森

向来心宽体胖、气定神闲的古真斋古董店老板申屠实,居然临近子夜,还无半点睡意。他呆坐在书房的长案前,死死地盯着一小块宣纸和一根五两重的金条。小块宣纸上钤着一方朱文印,印文是五个篆字皇甫丰珍藏。印的一侧,用小楷写了一行字:北京清秘阁八宝印泥。皇甫丰命笔于一九四三年秋。

申屠实狠狠地揪了揪下巴上的一绺花白胡子,说:怎么会在这个地方出错?这个皇甫丰是个人精!

皇甫丰年届不惑,父亲是湘潭古镇最有实力的粮商。皇甫丰读过私塾也上过洋学堂,在辅助父亲的生意之余,痴迷于字画的收藏。他的藏品不少,只要是好玩意儿,就舍得出大价钱。他的父亲虽痛惜钱财,但面对独生子的执拗,也只能背后跌足叹息。

两天前的午后,申屠实打电话约皇甫丰来家,看他新收的一幅黄公望的《苍山烟雨图》,并说让皇甫丰先过眼,还有人等着要看哩。

皇甫丰雷急火急地来了,戴上白绢手套,弓腰俯看案上展开的《苍山烟雨图》,每个细节都看个清楚,然后从口袋里掏出金条,往案上一搁,打着哈哈把画拎走了。

想不到今夜皇甫丰又翩然而至!

皇甫小友,快请坐,我叫人沏茶来。

我还有事,不坐了。上次你卖给我的《苍山烟雨图》,请再给我弄一张来,我还是付五两黄金。说毕,皇甫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白纸包,轻轻解开宣纸,露出一根金条,再一起放到八仙桌上。然后,他朝申屠实抱拳揖别,飘然而去……

申屠实家确实有《苍山烟雨图》的真迹,但他从未对人说过。他找外地的临写高手依原图另做一幅,再经水渍、烟熏、生霉等手段处理,确认无误了,才将赝品卖给了皇甫丰。没想到皇甫丰居然从印泥上看出了破绽。黄公望是明代人,而八宝印泥是清代才面世并传到如今的。研发出八宝印泥的有两处,一是清康熙年间福建漳州的丽华斋,二是北京的清秘阁。

鸡叫三更时,申屠实决定过几天后,亲自把《苍山烟雨图》送到皇甫丰家去……

几个月过去了。

蓄着仁丹胡的富士山洋行经理藤田一郎,抱着一个大包袱,走进了平政街古真斋

品过头泡茶,申屠实开始看藤田一郎带来的字画,第一幅展开的竟是《苍山烟雨图》。

藤田先生,这些年你买了不少好东西啊。

惭愧惭愧。这幅黄公望的,给皇甫丰先生讲了多少好话,他才肯出手。还有好几幅也是从他那儿买来的,据说也都是从贵店流转出去的。

藤田一郎来湘潭开洋行,已有五六个年头了。可他的心思并不在此,倒是常在古玩圈里转,见到好玩意儿眼睛就发绿,恨不得通通收入囊中。古董商和收藏家都心照不宣,高品位的古玩绝不让藤田沾边儿,可皇甫丰怎么忘记了这个规矩了?

当申屠实细看《苍山烟雨图》时,不由得暗吃一惊,这正是他出手卖给皇甫丰的那幅赝品!又看了明、清几位书画大家的作品,真迹是由他出手卖给皇甫丰的,但这些都是赝品。要命的是皇甫丰称这些真迹都来自他这里,他能说是假的吗?藤田是有背景的,那样会让皇甫丰遭逢不测。他只能说这些皆为真品、上品、绝品,那么他和皇甫丰都将变成众矢之的,被斥为见利忘义的小人。

这幅黄公望的,我花了十五两黄金,值不值?

申屠实说:当然值。其他的你不用报价了,都值,你的眼力太好了。藤田嗬嗬地笑起来:我要告诉世人,皇甫丰先生和你是我大大的好朋友。

申屠实也笑了,这皇甫丰好手段!

自藤田一郎来过后,古真斋突然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申屠实在街上碰到同行或熟人,刚想礼貌地打个招呼,人家脸一别,匆匆而过。活到这一大把年纪,他真正体会到了苍凉的况味……

当日军攻克长沙,锋芒直逼湘潭时,申屠实和家中老少十几口人,带着些紧要物件,分乘几辆大马车出城,驶向百里外的老家大云山。让申屠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多日不见的皇甫丰,竟然在途中的一处僻静的驿馆候着他。

夕阳红如血。

申屠先生,我是坐汽车来的,一直不远不近地跟在你们后面,快到这驿馆时,我们才抢先而至。我带了几个保镖,他们都带着枪,为的是护送你们。

申屠实老泪纵横,哽哽咽咽说不出话来。

我在此专候,其一是表示歉意,我卖假画给藤田,把你牵扯进来,让你受了不少冤屈,祈谅。不过,相信你能理解。其二,我有几十件极珍贵的古字画,如《苍山烟雨图》,拜托你带回老家保管。当寇氛消尽,我们一起来筹备个展览,以还我俩清名!

皇甫小友,我即便丢了老命,也不会丢失这些宝贝。日军意欲攻陷湘潭,你和尊父也要赶快携家撤离。

我们一时还走不了,仓库的粮食正向安全的地方转移。如日军破城,撤不走的粮食会浇上汽油焚毁,一粒粮食也不留给这些禽兽!

好!

皇甫丰挥了挥手,转过身去,和几条汉子走向停在不远处的黑色轿车。申屠实肃立目送,凝视着他们高大的背影,和红红的夕光相贴相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实约皇甫丰来家里看画,强调说“还有人等着要看哩”,可见他深谙对方痴迷收藏、急于求购的心理。
B.皇甫丰再次登门并留下五两黄金,表明他对《苍山烟雨图》志在必得,而申屠实卖真画完全是迫于无奈。
C.藤田一郎来过后,申屠实的生意冷冷清清,同行和熟人也不再理他,对此,他虽感“苍凉”但也有所预料。
D.皇甫丰愿意把古字画托付给申屠实,是因为申屠实在日本人面前没有出卖他,没让真画落到日本人手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申屠实卖假画而被皇甫丰识破的矛盾冲突开篇,既介绍核心人物,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的叙述人称虽然采用了第三人称,但其叙述故事主要是从申屠实的视角展开,让读者的阅读感受更真实。
C.小说围绕“苍山烟雨图”这条物线展开,集中以一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非常明显。
D.小说以抗战时期湘潭古镇为背景,讲述两个小人物守护古字画的故事,借此表现深远的主题,可谓以小见大。
3.皇甫丰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评论家将聂鑫森的小说定义为具有浓重古典主义人文情怀的“文化小说”,请分析这一特点在文中的表现。
2023-07-27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