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1 题号:207211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记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的。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光荣!怎样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悠扬,怎样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与现在孔子的处境形成对比。
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的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为自己没有给仲由带来什么好处而痛心。
D.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人物内心世界。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无人过问的孤独。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他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由“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贡重利的性格,与文中仲由的性格形成对比。
D.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
3.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4.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再创作,使本小说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桔梗

熊君红

算起来,桔梗算是白老爷的义子。

行医的白老爷没事就喜欢写写画画。

那天见无人买药,白老爷摊开纸墨练书法。

突然发现干净的纸面上多了个脏兮兮的小手印——①这……这!这是咋回事儿?

然后便看到一个脏兮兮、黑黝黝的小男孩正拉着自己宝贝女儿的手——哪里来的小毛贼!白老爷几乎要喊出声了。抢过女儿抱在怀里,就喊:轰出去!

白芷哭着挣脱:我要哥哥。娘,娘!听到女儿喊娘,白老爷两眼潮湿,挥手让奶娘带小黑孩下去。白老爷听不得女儿喊娘。夫人过世早,这是他自己都难治愈的一块心病。

老爷。一个稚嫩童音打断了白老爷的回忆。

眼前,一位白白净净的小男孩,白牙一闪算是微笑。

嗯,是个灵光孩子。白老爷点头道,那就留下吧,取名桔梗。

白芷拉过桔梗的手往后院跑。

且慢,既入我家,家有家规,即日起,跟我学制药。

白老爷吩咐奶娘,着人请私塾先生来家。小姐该上学堂了,桔梗也跟着认字。

白老爷看着自己幼小的女儿,不禁长叹一声,又挥笔写道——

廉洁行医两袖清风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今生。

想想不对,自己并非贪财之人,这不是骂自己吗?于是团掉重新再写——

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

嗯,有点儿味儿了。不过还不好,再来——

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

这气质,这笔法!白老爷终于有点儿自得了。

然后再看一边的桔梗,人家也有模有样写道——

无德者不能为医,有品者方能济世。

——这估计是学堂上从教书先生那里学的。

啧啧,这小子倒是学得快,不过这字还差自己八百里远呢。想到这儿,②白老爷的自得又涨了一番。

有一回,桔梗蒸药,多蒸了半炷香工夫。白老爷抬手掀起蒸笼把药抛地上,其中有一坨药飞向作坊门外。看着珍贵的药材散落一地,③桔梗抬脚又止,眼神痛楚。

转眼十年过去。这年农历四月初,白老爷接江西老药户来信,说送药材的伙计病倒,一时半刻请不到人替换。可这边库房见空。

咳,咳……白老爷心一急,差点一口气接不上来。

老爷,您歇歇!桔梗把细麻线捆扎好的药包递给来人,倒上一盏茶水递过来。白老爷眼睛一亮,面前的桔梗像一尊铁塔,浓眉大眼。④十年过去,切、研、捣、蒸、晒,桔梗这些鼓捣药材的手法,就连奶娘看了都不由得直啧啧

桔梗后退一步,单膝跪地,双手抱拳,说:请老爷吩咐,桔梗定将全力以赴,不负养育之恩!

白老爷嘱咐一番,给足盘缠。桔梗当日启程。

桔梗走后,白老爷搬着指头盘算归期。人坐柜台内,耳朵朝屋外耸立,一有马蹄声,抬腿奔大门口张望。

夏至已到,仍不见桔梗踪影。四乡突起一种怪病,三五天时间,积善堂药铺门口坐坐躺躺好些病人。白老爷想不起爷爷的爷爷有没有叮嘱过,反正没听到爷爷讲积善堂遇到这种病。白老爷把脉把得指尖发麻。一时间药材吃紧。账房的钱都去了江西。白老爷急得卖田卖地,着人四处寻找救命药。积善堂日夜熬煮药汤分发给病人服下,白老爷吩咐不得收钱。有异乡人专寻积善堂来看病,这是后话。

奶娘说:桔梗该不会自立门户了吧?这一马背的药材……

白芷听了暗自落泪。打从省城学校回来过端午,她整日惴惴不安,难以成眠。到后来,她连说话都没劲儿。

转眼小暑到,白芷的病总不见好。白老爷配了三七二十一服药,奶娘熬了六七四十二罐药汤,冰糖燕窝隔天一盏子,可白芷还是一副病恹恹画中人的模样。

这天,忽闻来了桔梗音信,白芷从藤躺椅上一跃而起。

白老爷,江西老表盛传一位郎中救治伤员的义举。来人说郎中名叫桔梗。押送药材行至九江,遇一场激战,两军伤亡惨重。桔梗就地架锅熬煮药汤。不分对错,只要是伤者都医治。仗打完,桔梗婉谢红军挽留,渡江赶路。端午这天,江水浪大,过江时,驮药材的马受惊从船上跃向江面。郎中毫不犹豫跳江捞药救马,被江水冲跑。

小姐,小姐,老爷!

白老爷几步绕过花梨屏风。白芷已晕倒。

大暑,与积善堂遥遥相望的山坡上耸立一座如牛卧马驰的新坟,立墓碑曰:良医白桔梗之墓。白老爷率家人披麻戴孝,望墓高歌:点香,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上香,跪拜,再跪拜……

转年端午,郁郁葱葱的山坡上,白芷正和奶娘采收药材,恍惚间一转身,看到一个黑影健步如飞就到了眼前,还没瞅清楚脸呢,便看到白牙一闪一闪地带着笑意……

桔梗哥哥——

白芷颤着音喊,奶娘撩起衣襟擦去眼里蓄满的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夫人早年去世,所以白老爷非常疼爱女儿白芷,正是顾及女儿对桔梗的态度,白老爷才最终下决心收留了这个孩子。
B.桔梗写出的那副对联,既道出了为医之人应坚守的品质,也成为下文白老爷和桔梗两人制药行医义举的真实写照。
C.桔梗懂得感恩,在江西老药户送药困难时主动请缨,为白老爷分忧;渡江时又义无反顾地跳江救马捞药,勇于担当。
D.江西老表盛传桔梗救治伤员的义举,让白老爷心灵受到震撼,墓碑上的名字表明白老爷心中已把桔梗当成了自家人。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感叹号透露出白老爷的吃惊和气愤,问号写出他对脏手印的疑问,极富表现力。
B.句子②“又涨了一番”是对白老爷自得的描摹,也为后来写桔梗制药术的高超埋下伏笔。
C.句子③通过桔梗的动作和眼神,侧面烘托出白老爷对徒弟严厉的要求和一丝不苟的制药态度。
D.句子④写桔梗处理药材技艺精湛,这也是后文白老爷放心他独自外出处理事务的原因之一。
3.从听了奶娘对桔梗的猜疑到桔梗归来,白芷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
4.小说的结尾可以是喜剧,也可以是悲剧。本文的结尾方式引发了读书小组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写皆大欢喜,有人则认为不如以“白老爷率家人披麻戴孝,望墓高歌”结尾更有震撼力。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2024-01-30更新 | 2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儿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了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了歌”,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作者在文中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
D.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如删去结尾段,用“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一句作结,反而更显韵味悠长。
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2020-02-02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凉亭

谢志强

挑着一担小鸭,走了许久,腿僵了,人乏了,小鸭们像是入眠了。一个凉亭就出现在前边,好像应了他突然冒出的歇脚的念头。箩筐一停,小鸭顿时叫起来,仿佛到了家。他坐进凉亭,掀开箩筐,一片攒动的嫩黄。

有一个背着草篰的农夫经过,驻足凑近,看着黄澄澄、毛茸茸的小鸭,说是要买几只,回去给小儿子当小伙伴。

卖小鸭的小贩问:这野地怎么冒出个凉亭?还真是好地方,替走远路的人着想。

农夫说:供过往的行人歇歇脚,避避雨。我们村还没个村名,有人称我们是凉亭村,见到凉亭,就快到我们村了。

小贩说:凉亭村好客。

农夫问起价钱,就迟疑,好是好,只是一时拿不出钱。他说:我们这一带,各家各户都养蚕,春天,大家手里没钱,得等到农历五月,卖了茧子,才能有钱。

小贩掏出粗糙的霉头纸(包装土特产的纸)说:我在老家萧山常常采取赊账的办法,你看这样妥不妥,记下你的姓名、家址、数量、钱数,你把小鸭拿走,到时候,我来收账。

农夫报了姓名、家址,还按了手印——小贩竟带着印泥。农夫说:萧山到桐乡的石门镇,路可是很远呢,我最远也只去过石门镇。

小贩顿顿足,说:我这腿,很勤快,带我到了这里。

农夫领着小贩进了凉亭村,村里到处都是桑树。转了一圈,仿佛撒下声音,满村都响着小鸭的叫声,伴随着小孩的笑声。

小贩担子两头的箩筐空了,轻了,怀里揣着的那张霉头纸上写满了字和数。村名不知道,就画了个凉亭。

那个领他进村的农夫,还请他一起用了个早晚饭,说是添一双筷子的事儿。叫他留宿,他说:趁凉爽,赶夜路。

过了端午节,小贩成了小商贩,挑了一担小孩喜欢的物件,顺便来收取小鸭的赊账。走到凉亭,歇歇脚,这一次箩筐里可没有声音。不过,想象孩子们拿到小玩意的反应,他就笑了。他没孩子,喜欢听孩子笑。

突然,他慌了。手忍不住伸进怀中的袋,能摸到似乎是融化了的麦芽糖。途中遇上一场雷雨。淋了,现在衣衫干了,霉头纸却成了一团纸浆,吸饱了雨水,一捏,还捏出墨色的汁水,像山林里的野果。

麻烦了。墨字已涸开,姓名、住址、款数,消失在纸浆里。他一向只记得小鸭,别人看来一色一样的小鸭,他能辨认出哪一只,但是,却记不住人名,甚至觉得所有人的面孔都一样,只知男女。

收账凭账单,无凭无据,谁会认赊账?他记得凉亭相遇的那个农夫的小儿缺了两颗当嘴的门牙,笑起来漏风,那天晚饭,小孩连饭也不安心吃了,模仿小鸭的叫声,很逼真。

一村的蚕宝宝结茧了吧?仿佛他也缠入无形的大茧中。因为这个凉亭,他接近了一村人,现在,小鸭该长大了。

炊烟升起,小贩进了村,一路吆喝。听见鸭叫,就探头看院。

不等他开口讨债——也不知怎么说,院中人说:哎呀,你总算来了。

小贩一喜,人家似乎就等待着他呢。

那户人家,给了他小鸭的赊款,还要他点一点。他顺手装入袋里,说:让你们记挂着,费心了。

这些日子,小鸭的赊款,他想一次,是一件事,再想一次,又增加一件事,心中就挂了很多事,事多心累。

小贩料不到如此顺利,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对一对赊账单——凭据。竟还有人,将他来的消息传播开去,有人找来交钱,省得他跑脚。收了账,出了货——小孩看中货担里的小玩具,大人付钱。

最后一家,是他在凉亭相遇的那个农夫。农夫说:我这小儿,常问起,小鸭长大了,伯伯怎么还不来呢?

农夫的儿子数着几只鸭子,让小贩看。

小贩说:这个村,是小鸭的家,明年春天,我还来。

那个晚餐,又添了一双筷子。饭后告别,他要了几个蚕宝宝。他和衣,在凉亭过了一夜。他借着月光,点了钱,一点不少。

不知谁先叫起,反正有凉亭那个村庄(凉亭离村庄有两里远,坐落在入村的道路旁),就被叫成鸭子家兜村了。凉亭像兜口。据传,村外河边的凉亭,为清朝光绪年间,由村里人自发建起。

(有删改)

文本二:

所有的小说均有谱系和母题,就是有来路,作家常常脱不开、跳不出。所谓谱系,爱情、傻瓜、疯子、大海、森林、旅行等构成故事有限的模式。所谓母题,有寻找、逃离、回家、报复、嫉妒、孤独等。有些经典作家终其一生的作品,就是表现一个母题,坚持一个谱系。比如马尔克斯写孤独,门罗写逃离。那是作家灵魂的取向。写微型小说,微小,但作家的心灵要,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凉亭》的谱系可归为乌托邦小说。有正有反,还有反乌托邦小说。关于乌托邦小说,古今中外有强劲的谱系,比如,中国的桃花源。《凉亭》跳不出这种谱系,唯一的方法,就是那张账单,进乌托邦似的村庄前,也被暴雨化为纸浆。那个凉亭是中国式乌托邦的入口。蚕宝宝、小黄鸭,是生命的象征。那是一个讲诚信又和谐的村庄。怎么表现时代精神?账单被暴雨销毁,没了证据,村里居民积极主动来付账。当下缺失什么,文学就补什么。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学中表达的时代精神。

(节选自谢志强《过手·后记》)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片攒动的嫩黄”这句话以其生动的色彩、动态的描绘以及情感与象征意义的融合,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生动、温馨且充满希望的氛围。
B.小贩掏出粗糙的霉头纸记录赊账信息,甚至带着印泥让农夫按手印,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他的职业特点,也表现了他的细心和负责任的态度。
C.小说先后两次写农夫以“添一双筷子”的说辞挽留小贩在家中用餐,充分展现出凉亭村民真挚朴实的情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D.小说从小贩视角审视凉亭村“到处都是桑树”“炊烟升起”等环境,表现出他对陶渊明“鸡鸣桑树颠”“依依墟里烟”式的田园归隐之趣的追求。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贩感觉腿僵人乏的当口,不早不晚,凉亭就出现了,这种讲故事的方法,颇有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无巧不成书”的神韵。
B.小贩在端午节后前来收账,却遭遇了霉头纸被淋湿的意外,这一情节使得故事产生了波折;这种波折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C.小贩在凉亭过夜时“借着月光,点了钱,一点不少”,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他的疑心和谨慎,也借此反衬了村民们的诚信和善良。
D.小说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描写富有乡村地域色彩的人与物,使故事更加贴近乡村生活,增强了真实感和代入感。
3.在文本一中,作家赋予了社会环境高度典型化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本二中说“关于乌托邦小说,古今中外有强劲的谱系,比如,中国的桃花源。《凉亭》跳不出这种谱系”,请从主题、情节、人物三个方面任选两点,对比分析《凉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部作品的异同。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