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1 题号:207468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男孩和狗

休·B·凯夫

在饥饿难耐的第三天的晚上,诺伊想起了那条狗。在这块漂浮的冰岛之上,除了他们两个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伊失去了他心爱的雪橇,裘衣,以及食品和刀子,而只救下了对他忠心耿耿的尼木克。此刻,他们守着这块冰块,孤立无援,彼此用疲惫的眼睛绝望地望着对方。

诺伊发自内心地爱尼木克——这感情就如同他们正在经受的饥饿和寒夜,如同他腿上的伤口撕心裂肺的疼痛那样真实。

然而,尼木克在饥饿难忍的时候是会觅食的,诺伊告诫自己:“看来,不久我们也会互相残杀,”他想,“所以……”

赤手空拳的他不可能杀掉那条狗,尼木克比他更有精神,因为狗毕竟比人能忍饥挨饿,所以,他得弄件武器。

诺伊脱掉手套,解开腿上的夹板。几周前,他的腿受伤时,他把两块铁片当夹板箍在腿上。

他跪下去,把一块铁片插进冰缝里,一下一下地磨了起来,动作虽慢却坚定有力。尼木克望着他。诺伊似乎感到狗的眼睛里闪烁出夺人的寒光。

他继续磨下去,竭力不去想动机所在。铁片磨出了边缘,渐渐成了一把刀子。天放亮时,刀磨成了。

诺伊把磨好的刀从冰缝里抽出来,轻轻地用大拇指试了试。太阳照在上面,反射回来的光直刺得他眼睛睁不开。

诺伊硬起了心肠。

“过来,尼木克”,他轻声喊道。

狗疑惑地望着他。

“过来”,诺伊又叫了一声。

尼木克来到跟前,诺伊从其眼神中看到了它的恐惧。狗喘着粗气,它坐立不安的姿势分明在诉说自己的饥饿和痛苦,诺伊难受极了,他痛恨自己,又压制自己的这种感情。

尼木克又往前凑了凑,意识到他的主人要干什么。诺伊感到喉咙梗塞。狗的眼里也充满了痛苦。

时机到了!

诺伊却不忍下手。他失声痛哭起来,身体急剧地颤抖。他诅咒那把刀子,盲目地乱舞一通,然后把它扔了个老远。诺伊伸出双臂向狗扑去,却重重地摔倒在地。

狗绕着男孩子的身体嗷嗷地叫着,诺伊吓成了一团。

扔掉刀子等于是束手就擒。他的身体虚弱得连爬过去取刀子的力气都没有了,性命完全掌握在尼木克手里,而尼木克饿坏了。

狗又绕着他转了一会儿,然后从后边爬上他的身体。只听得他的喉咙里吼吼直响。

诺伊闭上眼睛,祈祷这一切尽快结束,他感觉到狗的腿踩在他的脚上,尼木克滚烫的呼吸直袭他的脖子,他尖叫一声昏了过去。

过了良久,他感觉到狗炽热的舌头温柔地舔舐着他冻僵的脸颊。

诺伊睁开眼睛,泪水溢满了眼眶。他伸出双臂,一把把狗揽进怀里……

一个小时后,从南方飞来一架飞机。飞行员——海岸巡逻队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下面有块硕大的浮冰,还看到什么东西一闪一闪。

那是太阳照射在一个移动的、发光的物体上的反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把飞机倾斜下去。他这才发现冰峰的阴影处有一个——或者说是两个——黑黑的,一动一动的像人一样的东西。

他驾着飞机沿着一条水道飞行。不错,是两个——男孩子和狗。男孩已失去知觉但还活着,狗在微弱地哀鸣却已动弹不得。

那个发光的,引起飞行员注意的物体是那把刀子,刀尖扎在远处的冰块上,在寒风中微微抖动。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守着这块冰块,孤立无援,彼此用疲惫的眼睛绝望地望着对方。”这处描写为后面诺伊要弄件武器杀掉尼木克作了铺垫,文中这样的伏笔还有多处。
B.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塑造人物,故事主人公诺伊在残酷现实和求生本能的抉择中,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这种内心活动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本文篇幅简短,但情节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多情节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巧妙的安排使得故事生动曲折,富有感染力。
D.小说中尼木克虽是一条狗,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有忠诚宽容的一面,同时也有凶恶狰狞的一面。
2.本文多处出现“刀”,它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艺术形象的特点。
4.文章结尾描写“那把刀子,刀尖扎在远处的冰块上,在寒风中微微抖动”,有什么深刻含义?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灵魂曝光

[美国]马克吐温

一座叫赫德莱堡的小镇,这个镇里的人向来以诚实著称,镇里有位德高望重的理查兹先生。这天一个陌生人背着一只大口袋去他家,把袋子放在地上说,“请您把它藏好,袋子上系着一张字条,一切都在上面写着。”说完,陌生人就走了。理查兹忙解下字条,上面写着:我以前是一个赌徒,有一次我赌输了钱走投无路,在途经贵镇时,有位好心人给了我二十块钱。后来我靠那二十块钱在赌场里发了大财。我现在想报答那个好心人,可我不知道他是谁,我只记得他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麻烦您用公开登报的方式帮我寻找,谁要是说得出那句话的内容,谁就是我的恩人,袋里的金币就归他所有。我把那句话的内容写在袋子里的一个信封里,一个月以后的星期五请贵镇的柏杰士牧师在镇公所进行公证。看完,理查兹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但这个念头只在他脑子里一闪而过,最终他还是决定去找本镇报馆的主编柯克斯。第二天,报纸出来了,整个小镇都轰动了。

这天,邮递员给理查兹夫妇送来一封信。信上写着:那个给钱的人是已经去世的固德逊,当时他说的是:“你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悔过自新吧。”理查兹夫妇兴奋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一个月后的星期五终于到了。一大早,镇公所坐满了人,柏杰士牧师从袋子里拿出那个信封拆开,朗读道:“那句话是——你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悔过自新吧。”接着柏杰士告诉大家,他收到十几封信,每封信都写着:“你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悔过自新吧。”接着他一封一封开始念信。这些信里有银行家宾克顿、报馆主编柯克斯、造币厂老板哈克尼斯等,都是镇里赫赫有名的人物。人们终于明白,原来这是一场贪财的闹剧。坐在场子里的理查兹夫妇紧张极了,“上帝呀,下一封该轮到我了!”可是,柏杰士在口袋里摸了半天,说:“没有信了。”理查兹夫妇听到这句话愣住了。

柏杰士从钱袋里捧出一把金币看了看,突然惊讶地说:“上帝,这全是镀金的铅饼!这里还有一张字条。”说着,他展开字条,念道:赫德莱堡的公民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二十块钱和金币。有一天我路过你们这里,受到了你们的侮辱。因此我故意设了这个圈套,让你们镇里最有名望的人都出丑。柏杰士不由地低下头,说:“他赢了,他的那袋假金币把我们全镇的人都打败了!”

“不,有一个人他没有打败,那就是理查兹先生。”说话的人话音刚落,赫德莱堡的人一起高叫起来:“理查兹万岁,万岁理查兹!”理查兹夫妇得到这样的荣誉后,反而睡不好觉,吃不下饭。这天,柏杰士托人送来一封信。理查兹赶忙关上房门,拆开信一看:

那一天我是存心救你,你的信我并没有丢失。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报答你曾经挽救过我的名誉。我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柏杰士

1.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一开头就设置了悬念:理查兹收到陌生人的一袋金币和信件,该怎样处理?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银行家宾克顿、报关主编柯克斯、造币厂老板哈克尼斯等,都是镇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居然都为了金币弄虚作假,太不符合现实常理了。
C.根据上下文推测,“理查兹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赶紧去登报寻找好心人,自己是以诚实著称,德高望重,坚决不能做有损声誉的事。
D.陌生人设置的圈套,在一个小镇上演了一场贪财的闹剧,使镇里最有名的人都出了丑,极其辛辣地讽刺了这些人在金钱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贪婪和虚伪。
E.柏杰士在小说中是唯一的正面人物,他保住理查兹的声誉,这种行为值得褒扬。
2.这篇小说情节跌宕,引人入胜。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3.“柏杰士牧师”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4.下面是这篇小说的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
结尾一:理查兹看完这封信,顿觉天旋地转,他想,完了,自己的把柄落在了柏杰士的手里。从此,理查兹夫妇时刻经受着悔恨和怕事情败露的双重折磨,不久就患了重病去世了。
结尾二:理查兹看完这封信,顿觉浑身轻松,他想,这下好了,曾经的恩赐终于有了回报。从此,理查兹夫妇的声望越来越高,小镇上的人都对没有被“那袋假金币”打败的这对夫妇毕恭毕敬。
2016-11-18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直到太阳快落下之前,鲨鱼才再次来袭击。

老人看见几片棕色的鱼鳍正顺着大鱼在水里留下的宽阔的踪迹游过来。它们甚至没有东闻西嗅寻找气味,就并排直奔小船而来。

他卡住舵柄,系紧帆脚索,伸手到船尾下去拿棍子。这是从一支断桨上锯下来的桨柄,大约两英尺半长。手柄很短,只有用一只手紧握着才好发力,他用右手好好攥住,时松时紧,注视着两条鲨鱼过来。两条都是加拉诺鲨。

我得等第一条紧咬住大鱼时,再打它的鼻尖或者直接打它的头顶,他想。两条鲨鱼一齐紧逼而来,他一看见离他最近的一条张开嘴,咬住了大鱼银色的体侧,就高高举起棍子,重重地落下去,打在鲨鱼宽阔的脑袋顶上。棍子敲上去的时候,他觉得像是打在坚韧的橡胶上,但他也感到了坚硬的骨头。趁鲨鱼从大鱼身上往下溜的时候,他又很狠地打在鲨鱼的鼻尖上。另一条鲨鱼不断游进游出,这时候又张大嘴逼了上来。鲨鱼猛撞在大鱼身上,咬紧了嘴巴,老人可以看见一块块白花花的鱼肉从它的嘴角漏出来。他抡起棍子打过去,但只敲在头上,鲨鱼看看他,把咬在嘴里的肉撕扯下来。趁它溜走把肉吞下去的当儿,老人再一次抡起棍子朝它打去,却只打在橡胶一般厚实坚韧的地方。

“来吧,加拉诺鲨,”老人说,“再来吧。”鲨鱼冲了上来,老人趁它合上嘴的时候给了它一下子。他把棍子举得高得不能再高了,结结实实地打在鲨鱼身上。这回他感觉打中了脑袋根部的骨头,接着又朝同一部位打了一下,鲨鱼有气无力地撕下嘴里叼的鱼肉,从大鱼身上出溜下去。老人提防着它再游回来,可是两条鲨鱼都没再露面。随后他发现其中一条在海面上兜圈子,却没看见另一条鲨鱼的鳍。

我不能指望干掉它们了,他想。年轻力壮的时候倒是能办到。不过,我把它们俩都伤得不轻,没有一条身上好受。要是我用两只手抡起一根棒球棒,准能把第一条鲨鱼打死。就是现在也能行,他想。

他不想再看那条鱼。知道有一半都给毁了。就在他跟鲨鱼搏斗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去了。

“天就要黑了。”他自言自语道,“到时候我就能看见哈瓦那的灯光了。要是朝东走得太远,就能看见一片新开辟的海滩上的灯光。”现在离陆地不会太远了,他想。但愿没人太为我担心。当然啦,只有那男孩会担心。不过,我相信他会对我有信心。好多上了岁数的渔夫也会为我担心,还有不少别的人也会的,他想。我住在一个人心善良的镇子里啊。

他没法再跟鱼说话了,因为鱼已经破损得不成样子。接着他又想起了什么。“半条鱼,”他说,“你原来是一整条。很抱歉,我出海太远了。我把咱们俩都毁了。不过,咱们杀死了好多条鲨鱼呢,你和我一起,还打垮了好多条。你杀死过多少啊,鱼老弟?你头上的长矛可不是白长的啊。”

他喜欢想这条鱼,想着它如果能自由游弋,会怎样对付一条鲨鱼。我应该砍下鱼嘴,用来跟鲨鱼搏斗,他想。但我没有斧头,后来连刀也没有了。

不过,我要是砍下了鱼嘴,就能把它绑在桨柄上,那该是多好的武器啊。这样我们也许就能一块儿跟它们斗了。要是夜里来了鲨鱼,该怎么办?能有什么办法?

“跟它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

可是,现在一片漆黑,不见光亮,也没有灯火,只有风在吹,船帆稳稳地把小船拖向前去,他觉得说不定自己已经死了。他把双手合在一起,手掌相互摩挲着。这双手没有死,只要一张一合,就能感到活生生的疼痛。他的后背靠在船尾,他知道自己没有死,这是他的肩膀感觉到的。

我许过愿,如果逮住了这条鱼,要念那么多遍祈铸文,他想。可我现在太累了,没法念。我还是把麻袋拿来披在肩上吧。

他躺在船尾掌着舵,等待天空出现亮光。我还有半条鱼,他想。也许我走运,能把前半条带回去呢。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

“别犯傻了,”他大声说,“还是清醒着点儿,掌好舵吧。兴许你还能交上好大的运气呢。”

“要是有地方卖的话,我倒想买些运气。”他说。

我能拿什么来买呢?他问自己。用一支搞丢了的渔叉、一把折断的刀子,还有一双损坏的手能买来吗?

“也许你能行,”他说,“你试着用连续出海八十四天换来好运气,人家差一点儿就卖给你了。”

绝对不能胡思乱想,他暗自琢磨。好运这玩意儿,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谁能认得准啊?可不管是什么样的好运,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想要一点儿。但愿我能看到灯火的亮光,他想。我希望得到的东西太多了。眼下只希求一样。他尽量坐得舒服些掌着舵,知道自己没有死,因为身上还在疼。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那就是对真诚的友谊和世界美好事物的向往,而这部分正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B.小说通过展现人与自然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塑造了作者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展现永不言败的精神,体现“人的灵魂的尊严”。
C.鲨鱼代表着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阻止人们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各种破坏力的集合,是那些殖民主义者和贫困现实生活的象征。
D.在《老人与海》中,海是被当作女性来描写的,象征着大海外在柔弱谦卑,而内心却拥有非凡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明威“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体现在小说语言凝练又精当,用朴素的语言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充满内在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B.这篇小说运用了“冰山理论”,用简洁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并把作者的感受和思想蕴藏在形象中,含而不露。
C.小说通过描写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场景,以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推动情节发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体现冷静密实的叙事风格。
D.小说运用大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展现圣地亚哥的精神世界,表现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世人与困难、危险,甚至死亡进行不屈的斗争。
3.“命运总是与人作对,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终不免失败。尽管如此,人还是要苦苦斗,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远是个强者。”请依据以上评价并结合选文分析圣地亚哥的形象。
4.海明威被誉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在选文中,该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02-23更新 | 3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骑桶者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煤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读者的代入感。
B.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结尾叙述“我”被老板娘的围裙扇走,让人体会到一种含泪的幽默感。
C.小说中“我”骑着桶去赊煤这一情节,与魔幻现实主义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的叙述方式是一致的。
D.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从“我”转化为地上的人的视角,视角的转移暗示“我”将彻底弃绝这个冰冷的世界。
2.“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
3.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结合这篇小说,从情节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12-19更新 | 2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