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1 题号:208273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还在头顶上

李杭育

①鸡一叫,他就醒了。

这间小屋里只有他一个人。他那不争气的老伴没给他养下一男半女。就为这,他不知埋怨过多少次了,特别是在外头遇上心烦的事儿时,回到家就拿她出气。而每一次,那可怜的女人总要哭哭啼啼。有什么办法呢?不会生孩子的女人总是受气的。老俩口子就这样过了几十年。只是在老伴死后,他才觉得她的宝贵,懊悔自己当初不该那样待她。

当然,只要他挑起他那副卖糖的担子一出门,他就不再是个孤独的老头儿了。孩子们簇拥着他,就像古时候的大臣簇拥着皇帝一样。几乎镇上所有的孩子他都能叫出名字来,而他自己则仿佛是为着别人家的孩子们而活着似的。每天他把熬出来的五颜六色的糖浆做成各种有趣的小玩艺儿。在大人们看来,他不过是个凭手艺混饭吃的小贩,可在孩子们眼里,他却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物了。

卖糖是他的行当,孩子们是他的欢乐和慰藉。

不过,下雨天孩子们是不会出来玩耍的。所以,老头儿起床后的头一桩事,就是从他屋子顶上的那扇小天窗里探出脑袋,望一眼东边的天际。如果那里露出一片红曙,或者有一阵清爽的晨风掠过他苍白的头发,也就是说,这天有太阳,那么,他的皱巴巴的面孔就会舒展开来,像一朵花蕾绽开了……当然,把一个七老八十的干瘪老头儿的脸比做花儿,实在也勉强得很。

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给他带来欢乐的,就是天上那轮金光灿灿的太阳。

在任何一年的365天里,他多半是快乐的,因为落在他头上的阳光总要比雨水多得多。

孩子们都叫他糖老爹②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姓什么,也没有这个必要。每天,糖老爹在街上一个不显眼的拐角处摆开他的摊子。一串熟悉的货郎鼓声就招来了一大群拖着鼻涕或者扎着小辫的男孩和女孩。

孩子们团团围住他那个用四条腿的支架撑起来的大盒子,半张着嘴,出神地盯着老头儿那双仿佛是施了魔法的手。糖老爹总是不紧不慢地变着他的把戏:先是把掺着面粉的糖浆搓成一个雀蛋大的丸子,再用他的小拇指甲在糖丸上刻着镂着,直到这些糖丸被捏成形,最后再拿五颜六色的糖浆点缀一番。每当从他的掌心下或指缝里变出一只小鸭或者小猪的时候,孩子们就一阵欢呼,并且夹带着孩子们所特有的那种赞叹声。在他们眼里,糖老爹简直像童话故事里那个长着白胡子的老仙翁一样有本事。

最后,当老头儿变完了他的戏法,孩子们便各自挑选他们喜爱的鸡呀,狗呀,花儿,蝴蝶……他们把爹妈给的一两个硬币塞到糖老爹手里,拿过他们小玩艺儿跑开去玩儿了。等到他们欣赏够了,就把这些猫呀狗呀塞进嘴里。

孩子们走散了,老头儿便收拾起摊子,准备挪到另一条街上去。这天正在这时候,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他面前走过去。

咦?这不是阿强么?老头儿认出那青年,快活地大声喊着。

可那小伙子像是没听见似的,连头都没回。

莫非老头儿认错了人?

不,肯定是阿强,不说别的,光是他那副走相就跟他爹一模一样。一点不错,阿强爹小时候也吃过他糖老爹做的糖娃娃。当然,那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如今人家是这小镇上的头儿脑儿了。

听人说,阿强快讨老婆了。在糖老爹看来,小伙子讨了老婆,那就是大人了,也就不再把他糖老爹放在眼里了。真的,对于成年人,他糖老爹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谁还顾得上去搭理他呢?然而,糖老爹也想得开。在他看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不买他的糖玩意儿了,同他疏远了,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再说,他干吗要成年人对他感兴趣呢?他永远有他的崇拜者,那就是如今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们,而这种崇拜者是源源不断的,因为每天都有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他一辈子永不枯竭的希望和安慰。

老头儿走进一条窄小的巷子里。身后的孩子们跟得多了,他便放下他的摊子,又干起他那套把戏来。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喇叭的尖叫声,紧接着一辆小卡车突突地开了进来。阿强从车窗里探出头。喂,糖老爹,快让开,让开。③唏——你这个老头!没听说么,好狗不挡道!

糖老爹赶紧收拾起他的摊子来。

阿强,我的车中午下班前一定要入库,要不,奖金就没了。

好好。阿强一边答应着司机,一边又催糖老爹快让开。

谁料,手忙脚乱之中,老头儿竟把盛糖浆的瓦罐子打翻了。唉,多可惜!老头儿又慌忙蹲下身把撒在地上的糖浆小心翼翼地捧进木盒子里……

司机等得不耐烦了,一个劲儿地按喇叭。阿强眉头一皱。开过去!不管他!

当糖老爹赶紧往一边闪开的时候,卡车轮胎把那木盒咔嚓一声压得粉碎,溅得老头儿满脸糖浆,花花绿绿的,逗得卡车上那帮小伙子一片嬉笑。老头儿睁开眼睛正想抱怨,忽然他面前闪过几件漂亮的家具……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小伙子那么着急。糖老爹用袖子揩一把脸,望着驶过去了的卡车,心想:④也是真的,人家要办喜事,你这老头偏偏挡着道,嘻嘻……

可是他一低头,又难过起来。糖浆全糟蹋了,吃饭家什也报销了,这可怎么好?不过没关系,这一切还会再有的,好在太阳还在头顶上。

(选自《西湖》1980年第12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插叙糖老爹与老伴相处的点滴往事,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年轻时脾气暴躁,不懂珍惜,为后文写他性格的转变作铺垫。
B.“皇帝”“老仙翁”等称呼极写孩子们对糖老爹的爱戴与亲近,为后面写他在成人世界里地位的反转蓄势。
C.将糖老爹捏糖说成是“把戏”“戏法”,生动表现了他的心灵手巧,这也是他深受孩子们崇拜的重要原因。
D.“阿强”这个形象的塑造不仅使文章前后内容产生了强烈对照,也引发了读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糖老爹每天起床很早,表现出他勤劳质朴的品质,也为故事的进一步展开设置了悬念。
B.句子②表明糖老爹在当地名气大,人脉广,老老少少都认识他,只需喊昵称大家便能对号入座。
C.句子③生动刻画出阿强自私冷漠的丑陋嘴脸,也与前面写孩子们对糖老爹的崇拜形成鲜明对比。
D.句子④的“嘻嘻”表现了糖老爹对自己先前错误行为的自责与自嘲,并为阿强结婚而由衷喜悦。
3.“太阳还在头顶上”在文中有多重意蕴,请加以梳理概括。
4.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关于糖老爹这个形象,有人读出了他的“孤独”,有人读出了他的“乐观”,有人读出了他的“善良”,……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评价糖老爹,你会选择哪一个?请说说理由。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①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②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③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④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⑤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⑥“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⑦“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⑧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⑩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并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⑪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⑫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

⑬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⑭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⑮“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⑯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⑰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⑱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⑲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⑳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㉑“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㉒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B.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D.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2.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决意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的选择。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他做得很熟练,目的是凸显人物身上的烟火气,使形象更丰满。
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3.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3-09-29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松

老瘪是卖拔火罐儿的。老瘪叫老瘪,是因为脸瘪,还不是常见的瓦刀脸,是腰子脸,舌头再长一点儿舔不着鼻子,能直接过去舔脑门子,走街上乍一看,能把对面来的人吓一跳,都没见过这么瘪的人。人瘪,生意也瘪,一个拔火罐儿卖不了几个子儿,人又实诚,拔火罐儿本来是土烧的,却烧得比炮弹还结实,扔地上能蹦起来,摔都摔不烂。烧洋铁炉子的人家,一家也就一个炉子,一个炉子就用一个拔火罐儿,这样卖着卖着就卖不动了,经常挑着挑子出去一天,怎么挑出去的还怎么挑回来。胡同里的杨灯罩儿跟老瘪有过节儿。杨灯罩儿是卖帽子的,有一回,他的帽子车把老瘪的拔火罐儿挑子碰了,拔火罐儿没碎,但杨灯罩儿总该有句客气话。可杨灯罩儿屁也没说,老瘪的心里就窝了口气。这以后,就不爱搭理杨灯罩儿了。一天傍晚,杨灯罩儿在外面喝了酒回来,一进胡同正碰见老瘪。老瘪本想一低头过去,杨灯罩儿却一把把他拉住了,说,有句话,是为你好,甭管你爱听不爱听,我都得说。说着就摇了摇脑袋,你这买卖儿不能这么干,忒实在了,街上有句话,叫“把屎拉在鞋窠儿里,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我要像你这么干,早就饿死了。杨灯罩儿说的是他的帽子。街上人都知道,他的帽子不能沾水,一沾水就挼,只能一槽儿烂。

杨灯罩儿问老瘪,见过我的帽子吗?

老瘪哼一声答,见过。

问,怎么样?

答,不怎么样。

杨灯罩儿哧地乐了,说,不怎么样就对了。

老瘪抬起头,眨巴两下眼,看着杨灯罩儿。

杨灯罩儿说,别看我的帽子不怎么样,这么卖,就有回头客,赶上连阴天儿,回头的更多。说着把嘴撇起来,就你这拔火罐儿,好么,能传辈儿!买主儿可不卖一个少一个?

老瘪不想再跟他费话,扭头挑着挑子走了。

但杨灯罩儿的这番话,让旁边的来子听见了。当时来子正蹲在墙根儿逮蛐蛐儿,他慢慢站起来,回头看看杨灯罩儿,又看看他爸老瘪。这时老瘪已挑着挑子走远了。

来子寻思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天不亮就爬起来,拎上一根破铁锹把儿从家里出来。蜡头儿胡同都是小门小户,没厨房,做饭在自家门口儿,拔火罐儿用完了就随手撂在地上。来子从旁边的一家开始,见一个拔火罐儿砸一个。老瘪的拔火罐儿确实结实,来子又刚七岁多,砸着费劲。等砸到归贾胡同,就实在砸不动了。可就这,也砸了几十个拔火罐儿。

这个早晨,老瘪又像往常一样挑着挑子出来,还没到胡同口儿,一挑子拔火罐儿就都让人抢了。老瘪心里挺高兴,以为赶上了黄道吉日,连忙又回去挑了一挑子出来。没走多远,又都给抢了。但抢了拔火罐儿的人等点着炉子,一边做着饭才渐渐醒过闷儿来。这事儿好像不对,一家的拔火罐儿破了两家的破了,可不能一块儿都破了。这才想起看看这破了的拔火罐儿。这一看,果然看出了毛病,拔火罐儿应该不是搁在地上让谁碰破的。碰破的也就是个破,不会破得这么烂,再看碴口儿,好像还有砸过的痕迹。蜡头儿胡同的人心眼儿多,街上的事也都明白,立刻就想到了老瘪。俗话说,卖棺材的盼死人,卖拔火罐儿的,自然恨不得这世上的拔火罐儿都烂了才高兴。可胡同的人知道,老瘪是实诚人,又是个老实疙瘩,平时一拔火罐儿都砸不出个屁来,应该干不出这种蔫坏损的缺德事儿。这时,就有人注意到来子。

来子这个早晨一口气砸了几十个拔火罐儿,弄得浑身满脸都是浮灰。这浮灰不光黑,还细,也轻,弄到脸上洗不净,洗完了还留着两个黑眼圈儿。住胡同口儿的刘大头是玩儿石锁的,急着吃完了早饭要去河边儿。可媳妇儿没法儿点炉子,正气得火儿顶脑门子。这时一听胡同里的人这么说,就过来一把揪住来子问,说实话,这是不是你干的?

来子的脸一下白了,看着刘大头,不说话。

刘大头又瞪着眼问,到底是不是?

来子还不说话。

刘大头回手抄起地上的石锁。

来子这才点头说,是。

老瘪正在街上满心高兴地卖拔火罐儿,胡同的人就急扯白脸地来找他。刘大头上前一把抓住他的挑子说,先甭卖了,这事儿咱得说说!老瘪先吓了一跳,又一听是这事儿,一下也急了,本来嘴就笨,一急就更说不出话了,红头涨脸地只重复一句话,这小王八蛋,这小王八蛋!

刘大头也正在气头儿上,就跟了一句,要光是小王八蛋的事儿就好了!

这显然是半句话,那没说出的半句是,恐怕还有老王八蛋的事儿呢!

这一下老瘪真急了。他急,倒不是挨了刘大头的窝心骂,是较真儿的脾气上来了。他牛老瘪在这门口儿的街上卖了这些年拔火罐儿,从侯家后到单街子,从北大关到南门外,还从没让人说出过半个不字!也是急眼了,转着圈儿地朝跟前的地上看,实在找不着东西,顺手抄起个拔火罐儿就要往自己脑袋上砸。旁边的人一见要出人命,赶紧过来把他拦住了。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1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主要人物“老瘪”进行了漫画式的肖像描写,采用夸张手法突出了一个“瘪”字。
B.“老瘪”的拔火罐卖得不好,“杨灯罩”的帽子却卖得好,这暗含了作者对世道黑白颠倒的讽刺。
C.“来子”是一个七岁多的孩子,这为他连续砸碎胡同里的拔火罐,碴口留下砸过的痕迹提供了合理性。
D.小说描写人物对话十分简洁,却能恰切地与神态、动作等描写有机结合,传神地展示人物心理和性格。
2.小说塑造“杨灯罩儿”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烟火》这篇小说充满交了人间烟火味,请加以简析。
2020-07-12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沟也一定会是这样的。(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文本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文本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文本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文本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2.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作者是如何刻画新媳妇、香雪和水生嫂这些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很多年过去了,那个中秋之夜的动人故事因为有了这篇《百合花》而永远的芬芳在我们的心间。如今,又一年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请分别为通讯员、新媳妇写一段致敬词,以缅怀那些为了我们今日幸福生活而奋斗追求过的美好灵魂。
2023-09-29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