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0 题号:209235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伟

在穿过省界前的最后一个村子里,我把车停了下来。这个地方叫作宁鲁堡,这一带很多城镇的名字均含有“堡垒”的“堡”字,因为这些地方曾经是明代的卫戍要地。在宁鲁的中心位置,依旧矗立着一座古代堡垒,村子周围是一段段夯土墙。村子里仅有一百二十口人,在古代军事要塞的映衬下,现代村民简陋的住房显得十分矮小。

在有文物古迹的村子里停留时,我总会问有没有人了解当地的历史。在宁鲁,村子广场上一群上了年纪的人立马接过话头。“找老陈说说看。”一个人回答说,另一个人则蹒跚着去找他。五分钟后,老陈来了。

老陈五十三岁,常年的日晒给他留下满脸皱纹,头上留着剪得极短的花白头发。身上穿着一条深色的警裤,草绿色的衬衫上钉着几颗军装上常见的黄色纽扣,外面套一件军人常穿的蓝色制服,肩部缀着肩章带,袖口绣了几道条纹。

老陈笔直地站在那里,我向他作了自我介绍。我说我从北京来,对长城感兴趣,我问他对这个村子的历史是否了解。老陈听得很认真,过了一会,他清了清嗓子。“跟我来吧,”他说,“我这儿有些资料。”

我跟着他走过一段土路,来到一排土坯房前。在最大的一幢房子前,老陈打开了大门,砖石搭建的北方传统土炕占了屋子里一多半的地方。冬天的时候,在炕的下面烧柴禾可以取暖。不过,当时宁鲁还是秋天,老陈还舍不得用柴火取暖。房间里很冷,他给我倒了一杯茶,正好用来暖手。他打开柜子的一个抽屉,取出用薄薄的宣纸订成的一个簿子。带着些许自豪,他把这个簿子递到我的手里。簿子的封面是手写的标题:

宁鲁堡年鉴

研究形成于1992年1月22日

我翻到第一页,上面是老陈工整的笔迹:“城墙建于嘉靖22年(公元1543年),窑制土砖铺贴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随后我把整部书大致翻了翻,有几十个页码,几百个表示日期的数据。里面有地图,其中一页的标题是“长城”,蓝色的粗线条和蓝色的圆圈交织在一起。

“这一带有三十三个烽火台,”老陈指着这些圆圈解释道,“这些是明朝留下来的。明代的城墙沿着内蒙古的边界修建。从这里经过的,也有其他朝代修建的城墙。”

他打开另外一个抽屉,拿出一些灰色的陶器残片。他递给我的时候,我的手心里感觉到那硬硬的陶器残片凉丝丝的。“你觉得这是什么朝代留下来的?”他问道。

我告诉他,我不知道,他的脸上有点失望。

“哎,如果你还回来,也许可以带个考古学家来,”他说,“我知道有个地方,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东西,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朝代的。”

所谓研究,其实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曾是个农民,过去当过党支部书记。现在他退休在家,不过种了两亩地,种植土豆。他还养了五头羊。他告诉我,他的年收入大概是一千多块钱。他只读到六年级,不过完全通过自学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退休后,老陈经常跑到二十多公里远的左云县档案馆去。他查到了一些关于当地防御工事的资料,然后对那一带做了些调查,试图把历史遗迹和历史记载联系起来。他也走访过宁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有些人还记得跟日本人打过的那场仗,那正是明代要塞上面的灰砖被大家取回家修房子的年代。我问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①“因为没有人做过,”他说,“如果没有人做这样的研究,今后就没有人了解这些历史。”

从学术角度看,老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告诉我,他终究想给他的书找一家省级出版社。在给我看过他写的东西和他收藏的文物之后,他提出要带我去参观一下当地的城墙。

我们坐上吉普车,顺着一条土路往北行驶。离开村子几公里后,我们停下车来,他带着我穿过一条杂草丛生的沟谷。他走得很慢,带着乡下人常有的那种若有所思的姿态:埋着头,双手反背到身后,攥在一起。在一处明显杂草覆盖的山梁前,他停下脚步。

“这是北魏修建的。”他说。北魏统治从公元386年延续到534年,一千多年来,这个建筑已经被风雨侵蚀,现在仅存半米多高的残墙,在山峦之间往东北方向延伸。②另一道山梁把它隔断开来,那道山梁若隐若现,不经他的指点,我差点没有看出来。“那是一段汉墙。”他说

汉墙更古老了,汉朝始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220年。在高高的山峦上,还有第三道墙,日期可追溯到明朝。明朝修建的防御工事有一点八米高,呈东西向,向两边的地平线延伸过去,清晰可见。在这个地方,明朝防御工事是后来者——只有四百年历史。

“多年来,我无数次看见过这样的东西,后来终于产生了好奇心,”老陈解释说,“它们来自何处?背后有什么?这是我开始研究这个东西的主要原因。”

我跟他开车回到家里,又喝了一杯茶。他解释说,这个村子的全名是“宁息胡虏”,意即“平定胡人”。古时候,“胡”是汉人用来指称北方游牧民族的字眼。它并不专门指称某个部落或某个民族,但带有贬义———那个词语可以涵盖所有的外来者。后面那个“虏”字,意指“蛮人”。

“大体上说,我们这个村子的名字是‘杀死蛮人’,”老陈笑着说,“看这个。”他打开我的《中国地图》,指着东边一个十五公里开外的村子:威鲁。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威震蛮人”。旁边有一个镇叫作“破胡”:消灭胡人。别的村庄叫作“威胡”“镇蛮”“杀胡”等等。当今印制的地图上用老虎的“虎”字代替“胡”。这样的替换首次在清朝出现,当时的满族统治者对这样的字眼非常敏感。③但这种用词上的改变仅仅是一种粉饰,它的原意,跟村子周围那些高高耸立的古老城墙一样,仍旧显而易见

傍晚时分,太阳快要从田野落到山后的时候,我离开了宁鲁。老陈把我送到吉普车上。在北边,高高的山峦沿着省界耸立着——那是我的下一个目的地,那干燥的山峦仿佛被抽掉了色彩。老陈跟我握了握手,并祝我好运。④“下次来的时候,”他提醒我,“一定带个考古学家来。”

(选自《寻路中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鲁堡曾是明代的卫戍要地,村子的名称及村中的堡垒激发了作者一探究竟的兴趣,为下文老陈出场作了铺垫。
B.《宁鲁堡年鉴》表明老陈对宁鲁堡这个村子历史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体现了老陈对家乡风物、家乡历史的深厚情感。
C.在记录当地历史时,老陈不仅查阅资料,还实地调查、走访村民,是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严谨规范,以便出版。
D.文中对“宁鲁”“左云县”等地名、“半米多高的残墙”等细节的叙述,体现了纪实性文学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特点。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三个“没有人”意思相同,既表明了老陈对研究当地历史重要性的认识,也表现了老陈对此事的担当。
B.句子②“山梁若隐若现”“我差点没有看出来”“一段汉墙”,既写出了现实的荒芜之感,又点出了此地的历史渊源。
C.句子③“粉饰”是对历史上的统治者改名这一行为的否定,它与前文老陈对各村名原意的清晰解释相呼应。
D.句子④老陈再次提到“带个考古学家来”,表现了他在缺少外部支持的窘境下想进一步了解当地历史的迫切愿望。
3.文章写了作者两次喝茶,分别有什么意味?
4.“我”和老陈的交流,以老陈的“说”为主,作为一篇纪实文学作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六甲游记

郁达夫

某年月日,为替一爱国团体上演曹禺先生的《原野》而揭幕之故,从新加坡到了吉隆坡。在卧车里鼾睡了一夜,醒来时,填塞在左右的,是不断的橡胶园,满目的青草地,与在强烈的日光里反射着殷红色的墙瓦的小洋房。揭幕礼后,南方的白夜,也冷悄悄的酿成了一味秋意;原因是由于一阵豪雨;把路上的闲人,尽催归了梦里,把街灯的玻璃罩,也洗涤成了水样的澄清。

第二天一早,因有友人去马六甲之便,就一道坐上汽车,向南偏西,上山下岭。同模型似地精巧玲珑的马来人的住宅,配合上各种不同的椰子树的阴影,有独木的小桥,有颈项上长着双峰的牛车……这些景象,分明在告诉我,是在南洋的山野里旅行。但偶一转向,车驶入了平原,水田里的稻秆青葱,田塍树影下,还有一二皮肤黝黑的农夫在默默地休息,这又像是在故国江南的旷野。

到了马六甲,去酒店休息了一下,以后,就是参观古迹的行程了。

马六甲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十四世纪中叶,当新加坡的马来人,被外人所侵略,酋长斯干达夏率领群众避至此地,息树荫下,偶问旁人以此树何名,人以马六甲对,于是这地方的名字,就从此定下了。而这一株有五六百年高寿的马六甲树,到现在也还婆娑独立在圣保罗的山下。

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想去瞻仰瞻仰那些古时遗下来的建筑物,和现时所看得到的风景之类;所以一过马六甲河,看见了那座古色苍然的荷兰式的市政厅的大门,就有点觉得在和数世纪前的彭祖老人说话了。

从宋代的中国册籍里,并未发现马六甲这一地名的记载。到了明朝,三宝公郑和下南洋的前后,马六甲就在中国书籍上渐渐知名了。在十六世纪初年,葡萄牙人第奥义·洛泊斯特率领五艘海船到此通商,当为马六甲和西欧交通的开始时期。一五一一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征服以后,南洋群岛就成了葡萄牙人独占的市场。其后荷兰继起,一六四一年,马六甲便归入了荷兰人的掌握;现在所遗留的马六甲的史迹,以荷兰人的建筑物及墓碑为最多,实在是荷兰人在这里曾有过一百多年繁荣的历史的缘故。一七九五年,马六甲管辖权移归了英国。一八一五年,因维也纳条约的结果,旧地复归荷兰,等一八二四年的伦敦会议以后,英国终以苏门答腊和荷兰换回了这马六甲的治权。

关于马六甲的这一段短短的历史,简叙起来,也不过数百字的光景,可是这中间的杀伐流血,以及无名英雄的为国捐躯,为公殉义的伟烈丰功,又有谁能够仔细说得尽哩!

我们从市政厅的前门绕过,到了旧圣保罗教堂的废墟门外的时候,前面那望楼上的旗帜已经收下来了,正是太阳平西,将近午后四点钟的样子。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就单单只能看到颓垣残垒,也可以想见当日的壮丽堂皇。我想起了三宝公到此地时的这周围的景象,我又想起了大陆国民不善经营海外事业的缺憾。

废墟的前后,尽是坟茔,而且在这废墟的堂上,也陈列着许多四五百年以前的墓碑。墓碑之中,以荷兰文的碑铭为最多,其间也还有一两块葡萄牙文的墓碑在哩!

参观了这圣保罗山以后,我们的车就驰向了东西圣约翰山的故垒。这山头的故垒,还是葡萄牙人的建筑,炮口向内,用意分明是防止本地土人的袭击的。这时候夕阳的残照,把海水染得浓蓝,把这一座故垒,晒得赭黑,我独立在雉堞的缺处,向东面远眺了一回马来亚南部最高的一座远山,就也默默地想起了元代诗人萨都剌的那一首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的《金陵怀古》之词。

从圣约翰山下来,去向三宝殿致敬的时候,平地上已经见不到阳光了。

三宝殿在三宝山的西北麓,门朝东北,门前有几棵红豆大树作旗幛。殿后有三宝井,听说井水甘洌,可以治疾病,市民不远千里,都来灌取。山中的古墓,有明朝碑纪的,据说现尚存两穴。其中一处的碑文记有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妲谢氏墓,皇明壬戌仲冬谷旦,孝男黄子、黄辰同立字样,自然是三百年以前,我们同胞的开荒远祖了。

晚上,我们又上中国在南洋最古的一间佛庙青云亭去参拜了一回。青云亭是明末遗民,逃来南洋所建造的最古的一所公共建筑物。

走马看花,马六甲的五百年的古迹,总算匆匆地在半天之内看完了。于走回旅舍之前,又从歪斜得如中国街巷一样的一条街头经过,在昏黄的电灯底下谈着走着,简直使人感觉到不像是在异邦漂泊的样子。马六甲实在是名符其实的一座古城,尤其是从我们中国人看来。

回旅舍冲过了凉,躺在回廊的藤椅上举头望天的时候。从星光里,忽而得着了一个奇想。譬如说吧,正当这时,侍者引领一人进来访我,我们展开一次上下古今的长谈。长谈里,可以有未经人道的史实,可以有悲壮的英雄抗敌的故事,还可以有缠绵哀伤的故事。送走这位不识之客后,我倘再回忆一下这位怪客的谈吐、装饰,就可以发现他并不是现代的人。这岂不是一篇绝好的小说么?我想总有一天会把它记叙出来。

一九四〇年六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冷悄悄的酿成了一味秋意”中的“秋意”,写出作者身在异乡思念故国的感受,与《故都的秋》里的秋意截然不同。
B.“默默地想起了元代诗人萨都剌……《金陵怀古》之词”一句,既表明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也有对金陵的思念。
C.“三宝殿”“三宝山”“三宝井”,是对郑和的纪念,也是作者对马六甲融合各种文化的现象的肯定。
D.“从歪斜得如中国街巷”的街头走过,“感觉到不像是在异邦漂泊”,说明作者心理上得到了些许慰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为一爱国团体上演曹禺先生的《原野》揭幕的内容,不仅交代了作者游马六甲的起因,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填塞”“酿成”“催归”等词语形象传神,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境的功力,《故都的秋》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C.“太阳平西”“夕阳的残照”“平地上已经见不到阳光了”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
D.文中所记述的明朝黄氏碑文,是中国同胞在马六甲开荒的证明,也是中华文化在马六甲留下的印迹。
3.本文插入了关于马六甲治权变迁历史的介绍,其用意是什么?
4.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一般游记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023-06-13更新 | 1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位于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腊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 ,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侃:自嘲B.默然:鄙视的样子
C.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D.筋骨:力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这让作者感到遗憾。
3.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4.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
2023-11-10更新 | 1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宵节的灯

肖复兴

①在老北京,上元灯节最辉煌要数明朝,最早起于宫廷而逐渐流入于民间,是在明末清初,一直绵延到民国前后。我小时候,赶上灯节的尾巴。北京城灯节最热闹的地方,早已经从灯市口转移到前门,灯火最为灿烂的,要数廊房头条、大栅栏、西河沿和西打磨厂这几条街。那时候,我家住在西打磨厂,买灯、看灯的好地方。买灯笼,要到廊房头条,那里被称之为灯笼街,短短的巷子里,最多的时候曾经集中了二十多家灯笼铺子,可以说是鳞次栉比。其中好多家灯笼铺子,一直开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移至珠市口,成立了北京宫灯厂。

②去廊房头条买灯笼,大多是买卖人家,个人去,得是有钱的主儿。反正,我是一次也没有去过那里买灯笼。我们大院里的孩子,只是用彩纸(好一点儿的用电光纸,差一点儿的用糊窗户的高粱纸),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在里面插上支红蜡烛,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乐和,那是我们孩子的灯节。

③有时候,我们也到前门看灯去,穿过廊房头条,卖灯的吸引不了我们多少目光,我们主要是到大栅栏看灯。大栅栏里,老店铺多,瑞蚨祥、同仁堂、马聚源好多家都在那里;广德楼、三庆园、同乐等几家老戏园子也在那里,它们的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映照得大栅栏一条街灯火辉煌,看得人眼花缭乱。

④那时候,那么多灯,只知道看热闹,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认识的,只有一种叫做“气死风”的灯笼,一种是走马灯,觉得这两种灯已经很高级了。

⑤“气死风”,只是一种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提灯。说它“气死风”,是说你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不过是夸张而已。这种纸做的灯笼,跑不了多久,只要风稍微一大,里面的蜡烛一歪,灯笼就着了。不过,这种“气死风”,一般物美价廉,有各种图案和造型,其中金鱼灯最受老幼欢迎,老人图它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则图它好看玩着痛快,即使最后被风吹得呼呼地燃着成一个火球,也会让孩子在大呼小叫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快乐。

⑥走马灯,见过我们大院里有钱人家的孩子买过玩儿。那种灯里面有一柄纸伞,用铁丝绑着,可以转动,蜡烛点燃后,造成冷热空气流动,灯笼便不由自主地转动不停,显然比我们糊的灯笼要强很多。大了以后,读到《燕京岁时记》,才知道,走马灯有大有小,小的有四面,大的有九面和十二面。大者灯的四周可以工笔细描画着西厢红楼,如旋转舞台,成为连贯的一出戏,只可抬头观赏;小者才是我们大院孩子提着满院跑。

⑦大栅栏里老店铺门前挂着的可不是走马灯,更不会有“气死风”,也不是如今只是千篇一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很多是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用细绢为面、以铁丝线掐制成为骨架的精致花灯,还有火宝塔那样巨型的彩灯。得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简单的一盏盏灯,在我们的手里,可以变化万千,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读《京都风俗志》中,里面有这样对灯节灯的记载:“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

⑧在这里,人们已是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避灾纳福的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⑨非常有意思的是,元宵节看灯,老北京人,一般管这叫做“逛灯市”,或者叫做“闹花灯”,也有叫做“踏灯节”的,民国竹枝词里就有“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无论是一个“逛”字,还是一个“闹”字,或一个“踏”字,都体现了那时灯节的张扬劲头。我以为,只有立春被称之为“咬春”“打春”“踏春”,才能够与之比拟。灯节之时,东风夜放花千树,如此火爆的场面和劲头,就类似西方的狂欢节吧?

⑩前些年,我有一次春节前去那里,看到这条老街的西半截,已经被改造得面貌一新,但从叫做草场三条的新马路以东,还有不少老房子顽强地立在那里。见到一位老街坊,他指着我们大院大门口的房檐,问我看见没,房檐下面有铁钩子?经他这样指点,我看到了铁钩子,不止一个,是一排,间隔有序,伸向远处。他问我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没等我回答,他说就是过节时挂灯笼用的。

顺着老街望去,一排院子钢灰色房檐下,一溜儿生锈的铁钩子,间隔一米左右排列在那儿,弯弯翘着老式古朴的造型。快一个世纪过去了,它们依然还在,诉说着昔日的灯火辉煌。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城灯节最辉煌的时期是明朝,最热闹的地方原本是灯市口,但是在作者小时候已经转移至前门,作者的家就在那里。
B.廊房头条被称作灯笼街名副其实,短短的巷子最多时竟然密密排列着二十多家灯笼铺子,这也暗示着昔日灯节的辉煌。
C.详写“气死风”和走马灯两种灯笼,是因为作者熟悉,后一种虽没玩过,但看到别的孩子玩过。
D.用彩纸糊个简单的灯笼拎着满院子满街跑,图的是乐和,是孩子的灯节;从中也看出当时的孩子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
2.《元宵节的灯》第③段中说大栅栏老店铺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讲究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肖复兴说他的散文写作期冀做到“清、细、真”这三点,“清”是一种境界,“细”是讲究构思,“真”是真情实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三点在本文的具体体现。
2023-08-15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