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209523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切糕李切糕

申平

县志上记载着两个卖切糕的人物:一个是张切糕,一个是李切糕。张切糕是英雄,李切糕是汉奸。

在日本鬼子进入本县之前,张切糕和李切糕原本都在相安无事地做切糕、卖切糕。只不过是张切糕的名气要大一些,李切糕的名气要小一些。

切糕是一种北方百姓喜欢的食品。做切糕的主要原料是黄米面和芸豆。基本做法是在装有沸水的大锅上铺上箅子,然后撒一层芸豆,再撒一层面粉。就这样一层层地撒下去,直到半筷子多高。这时由于下面的热气不断冲上来,切糕已经半熟。随后盖上笼屉,加火蒸之。待火候到了,端出笼屉,将切糕倒扣在板上。高手做出的切糕,金黄细腻,黏而不粘,香气四溢。不会做切糕的,要么做夹生了,要么就黏成一坨,甚至粘在锅里取不出来。

张切糕之所以比李切糕名气响,除了切糕做得犹如黄金片,劲道爽口之外,还有一点是他的切糕块头格外大。多大?有头号笆箩那么大,直径足有两米。做这么大的切糕无疑需要大锅,奇怪的是张切糕家里根本就没有大锅。无大锅能做出大坨的切糕来,这本身就是一绝。此技艺是他家祖传的,秘不示人。而李切糕呢,不但切糕做得一般,而且他只能做小坨的切糕,直径连一米都不到。就这每天还卖不完。人家张切糕的切糕做好了,打开门推出来,门口早有人在等候了。张切糕也不用秤,你说要多少,他一刀下去,保证八九不离十。用不了两个时辰,切糕就卖完了。而李切糕呢,却要把切糕用车推着,走街串巷地喊:“热切糕啊!”有时从早喊到晚,切糕早都凉透了,他还在喊:“切糕热啊!”噪门倒是挺亮,隔几条街都能听得到。

且说自从日本人占领了县城,实行经济封锁,很快张切糕和李切糕都失业了。做切糕的原料买不到,再说老百姓也吃不起了。

这日,张切糕正在家中凄惶,不想伪县衙有人来请他。去了他才知道,原来是日本参事官想吃中国的切糕。他打听到张切糕最有名,就请他来一展厨艺。不料这张切糕却不给他面子,他对参事官说:“我会做切糕不假,可是我只会给中国人做切糕。给日本人做切糕的手,我还没长出来呢!”

任凭参事官软硬兼施,张切糕就是不肯就范。参事官恼羞成怒,就把张切糕弄进大牢折磨他。但是不管怎么折磨,张切糕就是不肯做。参事官没办法,又派人把李切糕请来。开始,李切糕也表现得挺英勇。可是当日本人把他弄进关张切糕的牢房,他看到伤痕累累的张切糕时,就有点动摇了。他想:不就是做个切糕吗,给谁做不是做,何必弄丢性命。而且就在这时,他的脑子忽地一闪……

既然成了狱友,两个做切糕的人开始对话。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对话,以前可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论年龄张切糕要比李切糕大不少,现在又有伤在身,李切糕就表现得格外殷勤小心。他一口一个张师傅地叫,还撕开自己的衣服为张切糕包扎伤口。很快,张切糕就被感动了。他说,反正我都一大把年纪了,世道又这么乱,我也不想活了。可你还年轻,没必要和我一起死。李切糕赶紧说:不行,让我去伺候日本人,还不如和你一起死了呢!张切糕说,可是……我做切糕的绝技总得有人往下传啊,我没有儿子,你我都死了,岂不绝根了吗!李切糕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喊师傅。张切糕就说,你俯耳过来。

张切糕传授给李切糕的第一项绝技,就是如何把切糕做大。原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锅上架上木桶撒切糕。木桶很深,蒸出的切糕为柱体,随后用木板蘸上凉水拍打,直至拍成圆饼状为止。

原来如此!李切糕闻听此言,不由拍手击掌。不想他的这个举动却使张切糕心下一沉。他看着李切糕继续说:我现在教你的是保命求生活的法子,你要是想求富贵;我这里还有一个绝技……李切糕迫不及待地说:师傅快说!

李切糕很快出狱。因为他满足了参事官的食欲,参事官特批为他提供原料,他的生意重新开张。又由于张切糕死在狱中,他没有了竞争对手,且获得了张切糕的独门绝技,他居然也名噪一时。李切糕春风得意,经常出入县衙。开始,只是为日本参事官送切糕,后来就开始打小报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奸。

日子久了,参事官对他的切糕也腻了。这时李切糕突然想起张切糕教给他的另一项绝技,就是往切糕里加东西。他小心一试,参事官果然吃得兴高采烈。而且从此欲罢不能,每天都要吃他的切糕,并把他树为良民商人代表,给予嘉奖。

李切糕更得意了!他在街上走路开始打横。他雇起了师傅,当上了甩手掌柜,整天花天酒地,作威作福,谁知这天,日本宪兵队却突然拘捕了他,罪名是谋杀日本参事官。原来参事官死于慢性中毒,经化验,毒药来自切糕。

李切糕很快被枪毙。临死他说,张切糕,你可真高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切糕做的切糕犹如黄金片,劲道爽口,而且块头大,直径足有两米,这些为张切糕带来了名气。文章对李切糕卖切糕的描写,衬托了张切糕做的切糕的美味。
B.李切糕技艺不如人,手艺欠佳。“切糕早都凉透了,他还在喊切糕热啊”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他做人不实在,所以小说后面的情节也在情理之中。
C.文中描写李切糕时的“他的脑子忽地一闪”与后文“为参事官送切糕”“作威作福”等情节形成照应,这些情节集中体现了李切糕的无奈、狡诈、卑鄙。
D.李切糕得到如何把切糕做大的绝技,“不由拍手击掌”,这个动作使张切糕产生了怀疑,于是传授给李切糕名为求富贵而实为要他命的所谓绝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张切糕李切糕》以人物名字为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以职业命名,构成了一定的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张切糕和李切糕在技艺、品行等方面的对比,日本参事官对张切糕和李切糕不同态度的对比等。
C.文中对张切糕的描写很丰富,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还有老到的白描,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有血有肉。
D.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蕴含深意,如李切糕临死前说的“张切糕,你可真高啊!”是他突然明白了张切糕的用意而发出的无奈之叹。
3.小说第三段详细介绍了切糕的原料及做法,有什么作用?
4.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爱国”“敬业”这两个价值准则,小说中两个人物一个是英雄,一个是汉奸,请从“爱国”“敬业”的角度去分析两个人物的价值取向。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半车麦秸(节选)

姚雪垠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他从入伍的时候起,就成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上离开我们。他走了以后,我们不断地谈着他,想念着他。队长保存他的那支小烟袋,像保存爱人的情书似的,珍惜得不肯让别人拿去。

差半车麦秸还没有挂彩的时候,一天到晚他总噙着他的小烟袋,也不管烟袋锅里有烟没烟。有时候他一个人离开屋子,慢吞吞地走到村边,蹲在一棵小树下面,皱着眉头,眼睛茫然地望着面前的原野,当然,噙着他的小烟袋。隔很长的时间,他把两片嘴唇心不在焉地吧塔一咂,就有两缕灰色的轻烟从鼻孔里呼了出来。同志们有谁走到他的眼前,问他:“嗨,差半车麦秸呀,你是不是在想你的黄脸老婆哩?”这时,差半车麦秸的脸皮就微微地红了起来。

有时候差半车麦秸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他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他大大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再把下边的话和着烟雾吐出来:“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的小烟袋正像他本人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我看见了他的小烟袋,就不由地想起来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个寒冷的黄昏,忽然全队的弟兄们兴奋得发狂一般地呐喊着跳到天井里,把一个新捕到的汉奸同队长密密地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被绑在背后,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腰里插一根小烟袋,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队长手里拿着一面从汉奸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他表情严肃,像一尊铁人。同志们疯狂地叫着:

“呵!打扮得多像庄稼人!”

“老爷,俺是好人呐!”汉奸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左颊上的几根黑毛动了几动。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不是念书人。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吧……”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

“没有,老爷。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嗯?”队长的黑毛又动了几动。“差什么?”

“‘差半车麦秸’,老爷。”

“谁差你半车麦秸?”

“人们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他一口咬死说我不够数儿……”

“哈哈哈!”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队长一步追一步地问他的家乡、居住地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是大王庄不是小王庄。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庄里人跑空啦,咱也跑吧。跑出去,唉,一天喝一碗凉水也是安生的!’俺就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肚子两片塌一片。小狗子要吃奶,没有,就吱咩咩地哭着……”

被绑着的农人把头垂下去,有两行眼泪从他的鼻凹滚落到了嘴角。我们的队长用低声命令说:

“说简单一点吧。你说你为什么拿着小太阳旗?”

“老爷,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处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儿,咱们死了没要紧,可是能眼巴巴地看着小孩子饿死吗?’是的,老爷,小孩子没做过一件亏心事,凭啥饿死呢?小狗子娘说:‘你回去吧,到庄子边把咱地里的红薯挖几根拿来度度命,全当是为着救救小孩子!’大清早我回去了一趟,可是高庄子还有二里远,有几个戴铜盆帽子的北军就开枪向我打起来,我又跑回来啦。回来听着小狗子在他妈怀里吱咩咩,吱咩咩……”他开始哽咽起来,不能够再说下去了。

“不要哭!”队长低声又命令说,“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我要是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差半车麦秸耸了耸肩膀,继续说下去:“别人告诉我说,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自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她说:‘小狗子爹,快走吧,快去快回来!’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叫我拿他妈的倒霉的太阳旗!狗皮膏药似的!”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齿,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队长又详详细细地盘问了一会儿,渐渐松开了脸皮,不再像一尊铁人了。他终于吩咐我们把差半车麦秸手上的绳子解开。

隔了一天,刚吃过午饭,我又看见差半车麦秸在我们的院里出现。队长告诉我们说他已经加入我们的队伍了。我们大家高兴得疯狂地叫着,跳着,高唱着我们的游击队歌。可是差半车麦秸一直老老实实地站立着,茫然地微笑着,嘴里噙着一只小烟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半车麦秸”是个本分的庄稼人,日军侵略让他失去了家园而流离失所,拿太阳旗是为了回去给孩子弄口吃的。
B.“差半车麦秸”被抓后,游击队的兄弟都想要枪毙他,这说明当时的游击队员对汉奸分子刻骨铭心的仇恨与愤怒。
C.队长和“差半车麦秸”间的对话,表现出了抗战时革命干部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人民群众所受痛苦的同情。
D.听说“差半车麦秸”加入游击队,队员们非常高兴,而“差半车麦秸”茫然的微笑,则表现出他愚昧淳朴的一面。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口语,语言鲜活又有乡土气息,既风趣幽默,又形象逼真。
B.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主人公朴实憨厚的形象。
C.小说以乡村生活为背景,主人公个性鲜明,增强了作品内容上的真实感。
D.小说的对话描写让“差半车麦秸”外形和内心世界得到立体生动地展现。
3.小说以大量笔墨书写了“差半车麦秸”被当作“汉奸”捉住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研究的力作。请结合对《乡土中国》中有关乡土文化的理解,品析小说中“差半车麦秸”作为乡土中国农民形象代表的内涵。
2022-11-25更新 | 1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旷野的呼喊

萧红

风撒欢儿了。

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在听也听不清的地方。人声,狗叫声,嘈嘈杂杂地喧闹了起来,屋顶的草被拔脱,墙头上的泥土在翻花,狗毛在起着一个一个的圆穴,鸡和鸭子们被刮得要站也站不住。过新年时贴的红横批——“三阳开泰”“四喜临门”,或是“出门见喜”的条子,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

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

“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啦?”“这小子到底……”这些话他从昨天晚上就不停地反复着。

“他真随了义勇军了吗?纳闷儿!明年一开春,就是这时候,就要给他娶妇了,若今年收成好,上秋也可以娶过来呀!当了义勇军,打日本……哎哎!义勇军,义勇军,好汉子是要干的,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他一个……”

陈姑妈从昨天晚上就知道陈公公开始不耐烦。儿子没有回来这件事,让他们的家都像通通变了。好像房子忽然透了洞,好像水瓶忽然漏了水,好像太阳也不从东边出来,好像月亮也不从西边落。陈姑妈还勉勉强强地像是照常在过着日子,而陈公公在她看来,那完全是可怕的。儿子走了两夜,第一夜他还算安静静地过来了,第二夜忽然就可怕起来。他通夜坐着,抽着烟。

他们的儿子前天一出去就没回来,不是当了土匪,就是当了义勇军,也许就是当了义勇军,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儿,还让他的母亲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他说:

“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

“你要干什么呢?”

当时他只反问他父亲一句没有结论的话,可是陈公公听了儿子的话,只答应两声:“唉!唉!”同样没有结论。

“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

陈姑妈在香炉里插了三炷香,接着就跪下去,叩了三个头。陈姑妈因为过度的虔诚而感动了她自己,她觉得自己的眼睛是湿了。让孩子从自己手里长到20岁,是多么不容易!而最酸心的,不知是什么无缘无故地把孩子夺了去。她跪在灶王爷前边回想着她的一生。

就在这时候,房门忽然打开了。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对野鸡。

陈公公像生客似的站在那里,陈姑妈也像生客一样,只有儿子才像这家的主人。他用嘴吹着野鸡身上的花毛,用手指尖扫着野鸡尾巴上的漂亮的长翎。“这东西最容易打,钻头不顾腚……若一开枪,它就插猛子……这俩都是这么打住的。”“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呢?”

陈公公充满庄严而胆小的情绪等待儿子的回答。他最怕儿子说出他加入了义勇军,又怕儿子不向他说老实话。

儿子回答他的,偏偏是欺骗了他。“爹,我不是打回一对野鸡来嘛!跟前村的李二小子一块儿……跑出去100多里……”

“打猎哪有这样打的呢!一跑就是100多里……”

其实,陈公公的儿子没有去打猎,也没有加入义勇军。他给日本人修了三天铁道。那一对野鸡是用了三天的工钱买的。现在他安安然然地睡着了,他以为父亲对他的谎话完全信任了。他给日本人修铁道,预备偷着拔出铁道钉子来,弄翻了火车。这个企图,他仍是保密的。

第二天,儿子又是没有声响地就走了。这次他去了五天。第七天上,儿子又回来了,这回没带着野鸡,而带着一个号码:381号。

陈公公从这一天起可再不说什么“老的完蛋了”这一类话。有几次儿子刚一放下饭碗,他就说:“擦擦汗就去吧!”“扒拉扒拉饭粒就去吧!”

别人若问他:“你儿子呢?”他就说:“人家修铁道去啦……”“大叔,听说你儿子修了铁道吗?”越问得详细,陈公公就越喜欢。他的道理是:“人非长成人不可,不成人……小孩子有什么用!”于是陈公公觉得自己的儿子幸好已经20岁,不然,就好比这修铁道的事情吧,若不是他自己有主意,若不是他自己偷着跑去的,这样的事情,一天五角多钱,怎么能有他的份儿呢?

只要儿子没有加入义勇军,他就放心了。这孩子虽然说是跑得把人吓一跳,可到底跑得对。

到四月十八,陈姑妈在庙会上烧的香比哪一年烧的都多。

讨厌的大风又来了,当陈姑妈发现了大风把屋脊抬起来了的时候,陈公公蹬着房檐下酱缸的边沿上了房。陈姑妈把砖头或石块传给他。他用石头或砖头压着房脊上已经飞起来的草。

住在前村的老李来了,他跑得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你下来一会儿,我有事,告……告诉你。”

陈公公说:“有什么要紧的事?你等一等吧。”

“这是要紧的事,陈大叔……陈大叔你快下来吧……”

老李和陈姑妈走进屋去了。陈姑妈靠着炕沿听着李二小子被日本人抓去啦……

“什么?什么?是吗?是吗?”陈姑妈的黑眼球向上翻着,要翻到眉毛里去似的。

“我就是来说这事的……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个人……你们那孩子……”

“为着啥事抓的?”

“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啦!”

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去了,急忙打开了小钱柜,带了儿子修铁道赚来的钱,当天的夜里就向着西南大道上跑去。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前边是黑滚滚的,后边是黑滚滚的;远处是黑滚滚的,近处是黑滚滚的。分不出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分不出东南西北。

陈公公在前边跑着,陈姑妈在后面喊着:“你回来吧!你回来吧!你没有了儿子,你不能活。你也跑了,剩下我一个人,我可怎么活……”大风浩浩荡荡的,把陈姑妈的话卷走了。

陈公公倒下来了,等他再重新爬起来,他仍旧向旷野里跑去。他疯狂地呼喊着,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叫的是什么。风在四周捆绑着他,风在大道上毫无倦意地吹啸。树在摇摆,连根拔起来,摔在路旁。地平线在混沌里完全消融,风便做了一切的主宰。

(节选自萧红《旷野的呼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没有把故事的重心放在年轻农民如何爱国如何反抗的层面上,而是重点描写了儿子出走之后,陈公公夫妇等待儿子时的焦灼心态。
B.作者带着批判与同情的复杂心情,刻画了陈公公的形象,表现了他特殊的心理纠葛。
C.陈公公儿子离家出走三天后回家,带回两只野鸡,主要是向父母赔罪,他不该不告而别。
D.作者对于“风”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表现出独特的环境,营造了小说的悲壮氛围。“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具有象征意义。
2.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陈公公心理的。
3.较之于一般抗战文学,萧红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18更新 | 2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庙与僧

汪曾祺

我的行李已经由人先放在我要住的房间里去了,我就一直走到方丈室找“当家的”和尚。当家的早已经迎了出来。

这个和尚整个可以用一个“黄”字括尽了。第一,他胖得很,说胖还不大对,应当说肉多得很。腮帮子坠坠的,脑后长平了又打了折,连上下眼睑都“厚夺夺的”。于是,我想,你总不能再不想起你自己上菜场买小菜的那段生活了。他从头到脚都是黄的。说真的,最唤起我的黄的印象的是他那双肥脚,我一辈子没见过那么黄的脚。他就从肿肿的脚踵一直黄上去。 黄而发暗,不反光。——当然,我是主张胖也可以含在黄里的。

当家和尚领我进了方丈室,把他两个猪眼睛摆在我面前。这真是一个“方丈”,不能更大。一张大床占去一半。 后来一次当家的招呼一个老太婆 “你怎么老不到庙里来坐坐”,老太婆说: “你那个房子, 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 ”她没有念过书,不知道有“厅事前不容旋马”这句话,她不是抄袭。 和尚请我抽一支烟,我不能不抬起头来看看,因为我又辨出一种气味来了; 果然,一大块咸肉挂在梁上!一颗琥珀色油珠正凝在末端,要滴不滴的。——我希望你对这块咸肉不要大惊小怪,像我当初一样。庙里还养得三口小猪,准备过年时卖去两只,留一只自己杀了吃呢。

方丈室在正殿的旁边。殿上一般供着三世佛,有渔鼓磬钹。这殿上,在我住在庙里那么些日子之中,只有一次显得极其庄严,他们给一家拜梁皇忏的那一次。庙里和尚一齐出动,还请来几个客僧,唱了好几天。屋上拖下长长的播,炉里烧起降香,蒲团上遮了帔垫,和尚像个和尚,庙像个庙,其余的时候只是那三尊佛冷清清坐着。早晨黄昏,有个小和尚做功课。一个人矮矮的跪在长凳上,点了香,看了油,敲磬三声,含含糊糊的念起来,不知甚么道理,听来颇觉哀楚。

小和尚十一二岁。虽穿了和尚衣服,可是赤着脚。坐在屋里总听见他赤脚打在天井石板上拍拍的响。那是他跟一条狗闹着玩,或是他追黄狗,或让黄狗追他。虽然当家和尚说他淘气得很,常常打他。一挨打,他就伏在门口布袋和尚脚下悠悠的哭,只有过年那几天我见他兴奋过一阵子。外面许多孩子跑到庙里来滚钱,他也参加了,而且似乎赢了几个。

庙里大和尚一共三个。当家的,二师父一一乡下多叫他为二当家的,以小和尚口气,称之为二师父,还有一个,被称为能师父。所以有这么一个比较特别的称呼,是因为他不是在本庙出家的。

听小和尚说,能师父不是这里的人,虽然因为在这庙里住了很久,说话已经与别的和尚一样,听不出外乡口音。这家伙衣服总是挺挺括括,腰是腰,缝是缝,哪怕是一件旧的,也称身合样。听说他还有个本领,是能够“飞铙”。这在盂兰会焰口中可以见到。是用两片大铙要出许多花样,或让它在手指顶上的溜溜转;或哗啦啦掷向半天,用手或铙接住,反身背手,丢挡叉腰,百无一失。这能飞饶的和尚又必皆会吹笛拉胡琴,唱百种时调小曲。这和尚透着一股机灵鬼巧。若说他能不沾染甚么事情,教人不信。他如何会住到这么一个乡下小庙里来,就当有些缘故,绝不是普通行脚挂单。

乡下法事少,长日清闲。当家的把几天来旧账画一画,算算离收租尚远,到殿上扬声叫能师父。能师父正用修脚刀修他左边脚掌的一片老皮子,心里正想,到时候了,怎么还……,一听那个像闷在木桶里的叫唤,即放下小刀,拂去脚皮,枕头下抽出一卷票子,挑了两张破烂的,回答一声“来了”。大殿上现成有吃饭桌子,不用搭。好,打牌了。其实村上两个闲汉照例来得正巧,庙里有一副二十年老麻将,骨子面子虽有些地方脱了节,用糯米饭粘过,粘过又脱,不过大家摸起来都顺手。我有时也去看看,当家的教我学学,说是“不难的,多用点脑筋就会了”。

二师父若是回来,则牌桌上三个光头,二师父圆圆的,眉眼口鼻都无棱角,而且一脸是笑。二师父比能师父高大,没有当家的肉多,面色红润,额门发光。他穿得整整齐齐,一个纽子都不缺,当胸一挂大念珠,鞋底都是白的。他身上东西多半是杭州货。二师父回来,一家,应当说一庙,不,还是说一家吧,一家都欢喜。小和尚第一个奔出去又奔进来,手上一个包袱,包袱里有他的芝麻饼。能师父,当家的,都上二师父屋里去了,连那个老香火道人都兴冲冲去打洗脸水,二师父那条雪白的毛巾招他爱。二师父难得回来住几天。二师父另外“有”个庙,弄得很“得法”,春上才募了一个殿子,又给菩萨开了光。

有一天,我正在庙后看小牛吃奶,小和尚来叫我。

“哎,去看,二师父回来了。”

二师父实在不比这个小牛好看,我说我不去。听说这回回来要住一阵,总要见到的。

“哎,二师父把师母接来了!”

这可实在有点出乎我意想之外。

事情一晃就八九年了,我有时也想想。当家的大概总死掉了,我似乎看见他黄黄的坐在一口缸里。现在当家的应当是小和尚。能师父想是没有还俗,多半是离开到别处去了;至于二师父,他应该有两个儿子了。我还想知道那个小小院子如何了。院在殿后,迤东有两间屋,我住。有两个小门,可以关死,与外面隔绝,门上两行墨书:一人一世界,三邈三菩提。我闲常出来走走,则从另外一个圆门回来,经过三个小石塔,那是和尚的坟。院中夏天绿杨中知了极多,现在该落满一院桐叶了吧。桐叶落在我的屋瓦上哗啦啦响。我很怀念那个老香火道人,他须眉皆白,一腿筋疙瘩,终年在门前打草鞋,我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若要坐船,招呼他,立刻给拿桨。船扁而小,通身漆成红色,坐到那里去,一望而知是庙里的。呵,才起水的鱼,多鲜的菱角。

(本文原载于1946年10月14日上海《大公报》,有删改)

[注]梁皇忏:佛家常用的超度忏法。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了一段少年时期在庙中生活的所见所闻,文中的寺庙有着浓郁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气。
B.小说用一个“黄”字概括了“当家和尚”的外在形象,既是其肤色特征,也是其体态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小说叙述了和尚们给一家拜梁皇忏的经过,念经过程极其隆重而庄严,似乎是寺中和尚做的唯一正事,目的是消除灾难,听来引人哀楚。
D.二师父喜欢外出闯荡,时常带一些时髦货回来,自己又另外“有”个庙,最令人意外的是竟然结了婚,因此,“我”对他很是不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太婆说“你那个房子,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口语化的表述,非常符合农村老太的身份特征,生动地从侧面写出了方丈室的狭小。
B.文中写小和尚和黄狗的玩闹,颇具童趣,体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和尚该有的真实生活状态,属于文章的点缀之笔,与中心若即若离。
C.文中对能师父“飞铙”技艺的描写可谓笔酣墨饱,不仅突出了能师父的“能”、寺中和尚的一人一面,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最后一段以猜想作结,构思精妙,既是对上文人物叙述的照应,也是对可能发生事件的推测,言辞中包含着对解除束缚的渴望。
3.文中寺庙与寻常寺庙颇为不同,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4.戏剧化叙事通常是指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大,重点表达其中最具有戏剧元素的情节。有人认为,本文体现了汪曾祺的非“戏剧化”叙事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4-05更新 | 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