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2107090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临流晓坐

①老家在长江边,怎么都是幸运。

②每次回去,时间或长或短,都会到江边石梯坎上坐坐。多半在傍晚,甚至天已黑定,喧嚣远去的时分,好像只有那时,才能与大江独处,以发天下惟大江与我的慨叹。面对一条大江,大多时候其实什么都没想,有时虽也思若流水,心想如果家乡是本日月之书,读读那片夜色就够了;读夜色时,读读夜里那道月光就够了;读月光时,读读月下那道江流就够了;读江流时,读读江流上船帆半掩桨楫尽收的波光也够了。偶尔想起明人吴从先那句“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山川之情,勃然不禁”,觉得倒蛮应景;只是明知不是侵晓而是暮晚,只好叫“临流宵坐”了;但独自面对滔滔大江,浩荡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古老的江流悠缓无声,静美得恰似花季的所谓伊人。

③那晚没有星光江月。江面上倒不时有驳船向上游缓缓驶去,突突突的轮机声,亮闪闪的船头灯,提醒我还有无数如驳船那样,正不分日夜逆水而行的生命。看上去那不像是船在走,倒像是天地在缓缓挪移,神奇得叫我惊讶。一时便觉得能心静如水,与天地同在,正是大江赐给一个在江边长大,却一直漂泊在外的人的福气,他人未必领会,也难得消受。其实远远近近也有不少人,男女老少或站或坐,什么都不做,就那么痴痴看着面前的大江。不远处有人唱起了歌,虽轻柔如梦,但依我之意,那时最好以琵琶为六月弹一首散曲,恍然若指尖即兴的拨弄,让某种连自己亦难明的心境,即兴地播撒于天地之间——如此,一切就刚刚好了。

④倏忽间才发觉,自己因离家太过长久,知晓的都是些古代的人事,对近百年间家乡到底怎么一直走到如今,几乎一片空白。

⑤第二天正好友人有约。在座的几位,原都有很好的文字,闲话中才知道,如今他们竟都放下了小说诗歌,转向了对故乡近代文史的探秘寻幽。说着,做东的朋友拿出本书来,是《宜昌记忆》丛书的一种,随手翻看,见所记都是百多年来小城开埠前后的轶闻旧事,从没听说过,一时甚觉新奇。

⑥“书卷多情似故人”。事后细读丛书,才恍然想起,时间作为另一条江流,无声无形,我怎么就忘了它的存在呢?其实,大江奔行于肉身之外,时间满溢于人心之中,我们何曾分分秒秒离开过两条江流?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说,“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有的位置要重要得多”,其所作所为,则多由时间来保存。这么一想,面对那两条古老江流,可看可想的,就远不止一点水光山色,几册诗词歌赋了。求学离家太早——“当时年少春衫薄”,难怪对朋友们注目的那些历史过往,大多不甚了了。原来,即便那样伟大的一条大江,也有过自闭的、与世隔绝的年月。而清廷依据《中英烟台条约》被迫应允宜昌、芜湖等地的对外开埠,竟是由我熟知的云南“马嘉理事件”直接引发。小城自那以后在屈辱中城门洞开,现代化脚步虽杂沓零乱,终归已经启程。不仅著名的詹天佑为川汉铁路、卢作孚为长江航运,都曾驻留奔波于宜昌,一拨拨外国人也你来我往,既有想在宜昌租地建馆却因民情激奋受阻的第一任英国领事,也有最早到此开创平民教育,参与过“宜昌大撤退”的新西兰女传教士……这些人各怀梦想,冒险闯荡,于百多年前,硬生生地把个楚之西塞水码头,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漩涡……

⑦那晚众人又驱车驰过长虹般的夷陵大桥,径直去到大江南岸,拐到磨基山脚一个幽秘之处。抬眼,对岸便是我那梦中小城:当年领馆、海关、洋行聚集却被日军飞机炸成废的沿江一带,如今一溜摩天高楼,霓虹溢光流彩,倒影斑斓生花,显然已是个规模初具的现代化城市,而忆起百多年前小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前行,未免感叹唏嘘。城市与人一样,须慢慢生长,不仅生长需要时间,生长的疼痛与屈辱也都深藏于中。其时四周静谧无边,丝绒般柔滑的夜,平匀又深沉地呼吸着,以致我竟不敢断定,我真是在那里长大的。真属于百姓的日子,无非一点不虚的富足,安静的日常,素雅的清欢,每晚到江边闲坐的人们的心情,已经道出了他们的认可。

⑧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看来,人对故乡真切入微的认知,都是个悠长的过程。远离家乡的游子,除了回乡探望探望,也需多读点“家乡书”,将百年变迁史铭记于心,方知我们来自何处,也至今还在路上。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是否也常到江边“临流晓坐”,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

⑨再去江边,“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已是如烟往事,闲坐半晌,原先浮于半空的自己,似乎已倏然落地,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故乡只有一个,思绪岂止万端?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1.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景:诗文情境与此刻契合
B.浩荡:深远悠长,奔涌而来
C.漩涡: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
D.清欢:清雅恬适的生活乐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对美景的沉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
B.第⑦段写作者不禁“感叹唏嘘”,其中既有对家乡快速发展的赞叹,也有对它艰难前行的感慨。
C.第⑧段引用西塞罗之语,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身在何处。
D.面对空间与时间这两条河流,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思考得越来越深入。
3.第②段画线句在表达上富有特点,请从中选择两个,分析其表达效果。
4.第③段说“与天地同在”,第⑨段又说“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根据文章,简要回答这两句话的含义。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葫芦

水上勉

三年前的冬天老舍先生曾光临舍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办事处打电话来说,正在访日的老舍先生想到我家来拜访,问我方便不方便。我说,请原谅,我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老舍先生我也不大熟悉,他的地位究竟相当于日本的哪一位作家呢?那个人告诉我,老舍先生在中国已是文坛泰斗了,地位相当于日本的志贺直哉。我那攥着听筒的手颤抖起来。我家很少有贵客临门,顿时紧张起来。

三天后,老舍先生偕同一位高个子、长脸的中年作家,带着一位女翻译到舍下来了。我乍一看到老舍先生,吃了一惊。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是那么质朴,像是个农村出身的人。也许是旅途劳累的关系,他的脸色不大好。他在门口脱下淡褐色夹大衣,里面穿的西服不怎么讲究。略旧的深蓝色裤子不够笔挺,虽结着黑领带,衬衫的领口却随随便便,我总觉得先生的外貌有点儿像我那位在若狭去世的叔叔。我松了口气,紧张情绪顿时消失,就把先生迎入客厅。

老舍先生在沙发上坐下来,胳膊肘放在扶手上,弓着背,定睛看着我。大概那位女翻译已经向他介绍过我的情况,他眼睛里流露出和蔼可亲的神色,为突然造访而向我表示歉意。说实在的,和老舍先生会面,我想向他请教一下蟋蟀葫芦的事。

先生默默地定睛看着我。我毕恭毕敬地问道:老舍先生,我看到过一个据说是从中国的旧货铺买来的葫芦。似乎是养蟋蟀用的,让它们相斗来解闷。中国是不是从前就有这样的习俗呢?

有过的。老舍先生通过翻译回答道,他的表情好像一瞬间略为严肃了。那么,今天……民间还有这个习俗吗?

不,那是过去的事。您见到的罐子,恐怕也有年头了吧?

老舍先生,我生在日本的若狭这个地方,小时候养蜘蛛玩过。蜘蛛天生好斗,打得可欢啦,看着挺有趣儿……蟋蟀也像蜘蛛那样好斗吗?

好斗。中国的诸侯在近臣中设专人饲养蟋蟀,并且以斗蟋蟀取乐。”“用什么方式斗呢?

铺上红毡子,从双方的罐里取出蟋蟀放在斗盆里……让它们张牙对咬……

我恍然大悟。这很像在若狭斗斑蛛的玩法。我们不铺红毡子,惯常的做法是让蜘蛛在一根树枝子上爬,或是把两只蜘蛛放进新巢里,让它们斗。

我真想弄到一只蟋蟀葫芦……如今还能弄到手吗?

您要是到中国来……我估计是弄得到的。老舍先生说,喏,水上先生,您不想到中国来吗?”“离得太远啦……我巴不得去……可现在工作太紧张,没工夫。如果能弄到蟋蟀葫芦,我就想去。”“您一定得来……我领您到旧货铺去。老舍先生说罢,莞尔一笑。

我确实想要那只葫芦。我并不是为了斗蟋蟀才想要这个葫芦,而是想在里面养一对蟋蟀。蟋蟀两口子难道也会打架吗?

我替您张罗蟋蟀葫芦……但是您到中国来的时候……另外还有没有想要看看的东西呢?

有的。要是有机会访问,我……想去看看六祖慧能烧过饭的寺庙。我回答说,那个寺庙还在吧?

指的是蕲州黄梅的东禅院吧﹖慧能大师也在宝林寺和大梵寺住过。那些寺庙至今还在。您为什么对这样的寺庙感兴趣呢?老舍先生问道。

我告诉翻译,我小时离开跟蜘蛛玩过的村子,入禅寺当过和尚。老舍先生笑容可掬,更加亲密地看着我。

我告诉那位女翻译,六祖大师写了一首名诗。这当儿,老舍先生静悄悄地把我的妻子端来的羊羹的衬纸抽出来,从衣兜里拿出钢笔,写道,本来无一物。紧接着,先生用一连串汉字把慧能的偈文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我看了,大吃一惊。跟我当小徒弟时学过的一模一样。我这才意识到老舍先生的祖国和我们日本是同文的国家,感动不已。

先生,我说,等我能稍微腾下手来,能不能到中国拜访您呢?”“来吧……我恭候您。先生和蔼可亲地笑着说。

您年纪大了,参拜寺庙,不敢劳您的驾,请您给我找一位向导,领我到东禅寺去。

我给您当向导。先生说。

我发现先生的脸上逐渐红润起来了。

老舍先生在我家的客厅里坐了一个来钟头。先生走到院门,两次彬彬有礼地点头致意,通过翻译对我说:请您到东禅院来。我恭候您……

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老舍先生。

最近,报纸杂志上风传老舍先生逝世了,这是难以置信的事,说不定我永远也见不到老舍先生了。

有一天夜里,我梦见了老舍先生。这是一场捕风捉影的怪梦,情景是这样的:身穿深蓝色西服,拄着手杖的老舍先生走在前面,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后边。

水上先生,咱们到东禅院去。禅师住过的僧房还在哩……咱们快点儿走吧。

先生步履蹒珊,我呢,迈着小碎步跟在他后面。前边,乳色的春霞弥漫,还有巍峨的高峰。半山腰上耸立着一座中国画里常见的那种带有飞檐的古刹,要走过长长的一段石阶才能到达那里。裸露出来的古松树根弯弯曲曲地伸向两旁,宛如长蛇一般爬过地面,桠杈上寄生着结了红籽儿的冬青。

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老舍先生后面,沿着山坡的石阶登上去。怎么走也走不到寺庙的大门。惟有两个人踏在石阶上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写于1967年,有删改)

【注】①蟋蟀葫芦,过去冬天养蟋蟀的葫芦容器。②水上勉(1919—2004),日本小说家。③1965年3月至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旨在打破中日交流的壁垒。④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日小说之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作者听说老舍与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地位相当时,握着听筒的手不禁颤抖起来,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他内心中对老舍的崇敬之情和即将会面的激动心情。
B.作者细致描写老舍不怎么讲究的西装、不够笔挺的裤子、随随便便的衬衣领口,目的是表现农村出身的老舍的质朴形象让作者消除了初次见面的紧张感。
C.老舍先生所说的中国诸侯以斗蟋螂为乐的事情,在蒲松龄的《促织》里有相关叙述。封建统治者玩蟋蟀丧志,祸及百姓,这也可能是老舍先生表情略为严肃的原因。
D.斗蟋蟀与斗斑蛛相像,老舍先生写下的偈文与作者当小徒弟时学的一模一样,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共通之处,可化用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来形容。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作者在会面前后对老舍的情感的对比,老舍与作者叔父的对比,老舍前后脸色的对比等,对比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两人相谈甚欢的情形。
B.文章以“蟋蟀葫芦”这一小物件,串联起了对老舍先生的回忆与追念,选材广泛,材料组织松散,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C.文中多处使用了省略号,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或表示静默思考,或表示语意未尽等,省略号的使用让行文留有余地,富于余情,委婉又意味深长。
D.文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描绘人物形象,通过对老舍先生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行文细腻,体现了日本文学纤细的风格。
3.此次交流之后,水上勉曾多次访问中国,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舍先生起到了哪些促成作用。
4.文章结尾详细叙写与老舍先生同游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5-10更新 | 1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古拉,窗玻璃上的霜花

冯文超

躺在唐古拉铁路工人的房间里,感觉身子一点点往上飘,缺氧的反应使头又闷又胀。房间里倒不太冷,电暖器嘶嘶地响着,再吸上点氧气,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清晨睁眼,见窗玻璃上结出片片洁白的霜花。久违了,这冰清玉洁的玻璃霜花!禁不住高兴地叫了起来,顿时忘记了这高海拔给人带来的不适。

霜花结得不是太多,玻璃的空白处是大海一样的深蓝——那是唐古拉天空深邃的颜色。这样的衬托反而使霜花显得更加独特别致。它们就像是一片片被海水冲激起的海藻,纤毫毕现。在我黑土地的家乡,冬天也寒冷异常,黎明乍醒时可见到玻璃上的霜花,图案形象奇异缤纷。然而,今天在这披满冰雪的唐古拉山上见到,却是另有一番滋味。

窗外,是草原,起起伏伏,向远处铺展;几条小河冻凝成洁白色;再远处是山峰,线条柔和起伏,上面覆着片片白雪,反射着青蓝色暗影。这里的山不像昆仑那样挺拔峥嵘,民间有昆仑险,唐古拉高之说。草地上,一缕蓝白色的炊烟袅袅舞动,飘来一丝温暖的慰藉。那是一家牧民的冬窝子,他们的女儿卓玛也在这铁路上工作。那帐篷里很温暖,蓝色的牛粪火苗,滚烫的酥油奶茶,工友们都享受过。有时,他们也会把工区的一些蔬菜水果送到帐篷里。

雪是这里的常客,它经常闪亮出场,动不动就玉龙飞舞,周天寒彻。一会儿就把枯黄色的草滩抹白,让这天地都变成另一种颜色。这里的雪也很怪,不按常理出牌。一次,风雪袭来,说是把钢轨埋了。工区的工程车出动了,但却被堵在公路上开不动,原因是路上的积雪太多,一堆一堆如小山一样。于是大家只好下车,先清理公路上的雪。可是,等赶到铁路上一看,这里的雪却是一片平展展的,看着很均匀,温柔地闪着淡蓝的光,雪中埋着黑黝黝的钢轨。

说唐古拉是冰雪仓库,这话不假,不知它储存了多少吨冰雪。盛夏七月,一场鹅毛大雪说来就来,眼看着深绿的草原瞬间被染白。可过了一阵子,太阳出来,紫外线极强地照射着,雪不见了,草滩又变回了绿色。只有伸过草原的那两条钢轨,水洗过一样湿漉漉的,看上去闪亮、干净。

在这时节,雨雪是交替上场的。正在养护钢轨的工人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突然就受到了雨的袭击,他们赶紧跑到工程车里躲避。不一会儿,天就放晴了,那就拿起工具继续干活吧。谁知,又是一阵暴雨,让人哭笑不得。

好在工人们摸清了唐古拉的脾气,和它友好相处了。

这一阵子,工区盖起了三层小楼,用上了地暖,屋里一片温暖。早晨看窗户,干干净净,映着唐古拉深蓝的天空。霜花早没影了,想欣赏也没有了,可是突然而来的冰雪,还在肆虐,你还得和冰雪继续搏斗。

大风天,一场场暴雪埋了铁路,来往列车被堵,这种情况一年总有那么几次。清理积雪,不光是力气活儿,还考验着人的意志。

有一次,凌晨时分,大家睡得正香,调度打来电话,说雪埋了铁路,可一辆列车就要通过这里,因此必须马上清理。大家钻出温暖的被窝,拿起工具就出门。开门一看,大雪埋到了膝盖那么高!

院里停着的工程车,在雪中显得臃肿了许多,更奇妙的是车窗上也结了厚厚的霜花,千姿百态。但现在不是欣赏的时候,得赶紧上路。一个小伙子眼疾手快,用手机把那些霜花拍了下来。我看着他手机中的照片,各种各样的玻璃霜花,琳琅满目。小伙子告诉我,很多都是在宿舍照的,有时还跑到其他工友房间去照。多美的霜花啊!像树又像花。他自言自语地念叨着。唐古拉没有树,这里也养不活花,但霜花满足了他的想象。工友们跟他打趣道,下次大家把你抬起来,撂到没暖气的房里冻一晚,让你把这玻璃霜花看个够!

天渐渐地亮了,暴风雪停止了,四周一片洁白。一辆列车缓缓开来,顺畅地通过冰天雪地的唐古拉。车上旅客惊奇地发现,铁路边那高高的雪堆旁,站着一排拿着铁锨的人,他们的眉毛、睫毛、胡须上都结着白色霜花。他们的脸黑黢紫红,那是长时间被强烈的紫外线和雪光所灼伤的印痕。②站立着的他们,让人想到唐古拉山上那标志着最高海拔高度的石碑。

有旅客不想放弃这动人的瞬间,于是从车厢里举起手机拍照。手指轻轻一按,这结着霜花的群像就此定格——那是任何霜花都比不上的美丽绽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在唐古拉见到窗玻璃上的美丽霜花后,感到“另有一番滋味”,这个“滋味”其实就是因唐古拉铁路工人而生的新感受。
B.工人们受令到铁路上除雪时,公路上的雪一堆一堆如小山,而铁路上的雪却平展展,印证了唐古拉的雪“不按常理出牌”的说法。
C.工区盖楼用地暖,表明工人生活条件改善了,同时意味着此后在唐古拉很难见到房间玻璃上的霜花了,作者对此微露遗憾之情。
D.工友们说把小伙子撂进冷房里,让他把“霜花看个够”,是在告诫他霜花再美也解决不了挨冻的问题,只有住好穿暖才有好生活。
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的含义。
3.文章写了三种霜花,请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021-05-25更新 | 1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羌村纪事(节选)

许 锋

每个村子都有性格,每个人都有性格。这种性格,和地域、土壤、河流有关,和植物、过往、观念有关,也与南来北往的客、东去西来的车有关。

黄羌村是岭南的一个村。

第一书记

徐海铭开的是自己的别克。两年前刚开来这里时,里程数不到7万公里,现在是10万多公里。

村道,有的路段不错,有的路段不太行,车身起伏,又七拐八拐。这种跑法,费车费油。问他油钱、过路费是否报销,他淡淡地说,不报。

午后的阳光暴烈,透过车窗狠狠晒着他。两年来,乡村的日头已烙在他脸上、胳膊上,一位文质彬彬的大学团委副书记变成了黑黝黝的驻村干部。

我心里琢磨,他在广州、在大学校园里工作得好好的,跑到几百公里外的穷乡僻壤一待就要3年,图什么?

黄羌村内有一所小学,学前儿童加小学生总共300多人,有不少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长期脱离父母,缺乏父爱母爱;有的生于残疾人家庭。孩子小,喜欢攀比,心思重,都需要抚慰、治疗。

徐海铭在四点半课堂基础上创新推出心理沙盘。

沙盘在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米见方,内有细沙,也有孩子们喜欢的成百上千个小物件。我握了一把细沙,缓缓松开,沙子滑过指缝,如时光流水。

几个孩子小鸟似的迟迟疑疑探头进来,见到沙盘,见到模型,见到老师,见到那么多好看的图书,兴奋得叽叽喳喳。

出发,精准滴灌,枯萎的禾苗渐显生机。

黄羌村王支书观察,项目开展以来,多数留守儿童明显自信了很多,参加四点半课堂的儿童也比刚开始多了不少。

他还拓展了课堂内涵,红色课堂、暑期夏令营、暑期兴趣班、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尝到教育的甜头,海铭死缠烂打

学校支持,专门为本村学子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励志奖学金,开展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全方位参与。

叶同学获得资助,他是土生土长的黄羌村人。

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有爱心、积极向上,想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青年,一心想为家乡付出。他因此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徐海铭说。

村里虽然农产品丰富,但特色产品缺乏包装设计,难以打出牌子。徐海铭正发愁,老师,我和我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可以为我的家乡提供产品设计。考上大学后,叶同学在校内组建学生志愿者团队,从一个被帮扶的对象,转变成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的小伙伴,与驻村老师共同探索驻村干部十帮扶学生志愿者模式。

师生连心,其利断金。很快,一点红番薯等农特产品包装设计出炉。

包装上,印有心有所薯四个字。心有所属。黄羌学子的心,为家乡振兴而跃动。

一件件、 一车车农产品风一样飞出黄羌。村民笑了,笑声像斑驳陆离的阳光穿过树隙,满村子晃荡。

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使命。

使命, 一个庄重的词语

驻村第一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从此再没寒暑假,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那你图什么呢?我终于抛出这个问题。

车还在村道绕来绕去,前方时而浓荫蔽日,时而柳暗花明。

我有收获。

他指导叶同学参加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了铜奖。他立足校企合作、乡村振兴申报的课题获得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立项。他荣获茂名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帮扶,是相互的。

我帮扶了乡村,乡村也帮扶了我。

沉香树

于村道迂回,见路边有一个大棚子,棚子里头有人,都在低头忙活。

猫腰进棚子。近处一个戴草帽的年轻女人正忙活,她叫莲娣,今天和丈夫回娘家帮忙。满满一棚子沉香苗,一列列排得齐整,大概有几万盆。

是沉香的魂。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燎的就是油。油热而生烟,烟起香散,香随影动。③一缕香,香出冷暖,香出人情,香出风雨、溪亭、日暮、沉醉归路。

自苗始。

一株这样的苗,卖多少钱?

“10多块吧。

我惊讶,这座棚子里的苗值三四十万。

她解释:基苗要1年,入苗要40多天,前后一年半才可以卖。嫁接要雇师傅上门,每天给300元,能嫁接七八百盆。她指向那边,原来师傅们正在嫁接。

纯利润大概两三块钱一盆。

见我们聊得欢,她丈夫也凑了过来。戴着草帽,个头不高,精干,手里攥着一把锋利的小刀。谈笑间,将大棚外侧一棵长了几年的沉香树的表皮削开寸长,削了一层,又削了一层,像削橡皮泥似的——浅褐色的露了出来。木纹间,丝丝缕缕,层层叠叠,有浓有淡,暗里生香。

这就是油脂。

油脂采下来,可做手串,精油,熏香……可吃。他削下薄薄一层,让我尝,我迟疑了一下,他说,辣辣的,消炎止痛。

入口品咂,味辛,余味绵长。

沉香乃中药材,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

这属于未经人工凿孔而自然成香,贵,以卖,一克几百块。

一年能挣多少钱?

她笑,没仔细算过,挣了再投,投了再挣。

我替她说,总之有房,有车,有钱花。日子过得舒坦。

差不多吧。我们还得带着师傅们一起过舒坦日子呢!

笑声顶得两顶草帽一阵晃荡。

看着这夫妻俩,我不由遐想,沉湎沉香之香,他们解了惑,开了窍,去了浊气,除了戾气,一团和气。言语间无扭捏作态之姿,显淳朴无华之态,好似那野外的树,质朴的木,温热的风,活在崇山峻岭、草木丛林中,辛苦,但快乐。

林镇长几次说,村干部辛苦。

村干部辛苦,驻村干部也辛苦。

大家为谁辛苦为谁忙?

答案只有两个字:

人民。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年三万多公里的路程和黑黝黝的面容,如实记录了徐海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付出。
B.村里明显自信了很多的留守儿童、获得资助后成长迅速并回报家乡的叶同学,都表明徐海铭帮扶的用心。
C.面对记者“图什么”的疑问,徐海铭明确表示,他帮扶了乡村,同时他也需要乡村的帮扶。
D.莲娣夫妇与记者言谈甚欢,表现出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迈向新生活的自信以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徐海铭推出心理沙盘的良好效果。
B.句子②中“死缠烂打”贬词褒用,表明徐海铭极想快速求得效果的心理。
C.句子③凸显了沉香的作用,同时化用李清照的词,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D.句子④一语双关,表面写沉香的味道,实际写劳作虽苦但苦后甘来,余味悠长。
3.文本开头提到“每个村子都有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黄羌村的“性格”。
4.本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在聚焦社会热点、展现时代精神、展开深刻思考方面,切实展现了其时代性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17更新 | 1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