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7 题号:210752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枕 头 鹅

——叔叔讲给小侄女的晚安故事

【瑞士】胡戈·罗切尔

闭上眼,靠在鹅毛枕头边倾听。它一直在等你呢,但在把头靠上去之前,先用手拍拍它。放心,这样不会弄疼这只鹅的:只要你还醒着,它就没有感觉;只有当你睡着了,它才能取回它的羽毛。有一次,你从枕头里拔出一根羽毛,吹向空中后再也找不着了,这么做实在太大意了。别再拔它的毛了,它身上的羽毛都被拔光了,它需要这些精美的绒毛。闭上眼睛,仔细听,枕头鹅正从枕头里拔出羽毛,放到头顶上,插在脖子上或大腿内侧,它到底要做什么呢?不管怎样,它立刻变得光彩照人。

现在,闭上眼睛,别说话。我们或许可以听到它是如何蹒跚地走上房顶,现在它也许已经在楼梯间里了。

有时候,它会带着你在一夜之间环绕世界好几圈,但它必须在第二天清晨赶回来,在你醒来之前,再把所有的羽毛塞进枕头里。没有哪架飞机能飞这么快。如果你想和它一起飞,就必须先把眼睛闭上,这样才不会感到晕。

枕头鹅常常去远行,这一点和鹅一样,鹅从不把家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恐怕人们需要一张地图,不是用来标记那些国家的边界,而是用来标识一队队鹅的迁徙路线。鹅从不相信国界,这也许就是有些人对鹅叫嚷“你这只蠢鹅”的原因吧。

现在,枕头鹅并不只是去拜访那些栖居在尼罗河、南美奥里诺科河这些大河河畔的鹅,更主要的是去探望那些处在危险中的鹅。借助你的羽毛,它也会飞往夏威夷——你在电视上曾经见过这座群岛。枕头鹅去那儿寻找三明治鹅。三明治鹅在夏威夷的熔岩上四处逃窜,它们在火山坡上艰难地度日。人类不仅自己追捕它们,还派出了野狗、野猪和猫鼬。枕头鹅游览着这个曾经属于鹅的世界,直到它来到了一个像纽约一样的大都市里。那里坐落着摩天大楼,却再也没有鹅群,只有零星几只鹅躲在树枝上和柳树杈间。枕头鹅从城市的高空中俯降,几乎与烟囱、塔楼和天线擦肩而过,因为它曾测量过这片曾经属于鹅的土地:以前这里窝巢相连,如今却只有小木屋和仓库。

当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时,有一次,我闭上眼睛,听枕头鹅讲火烈鸟的故事。它一身玫瑰红,在地中海和红海岸边的绿海岬安了家。今天当我闭上眼睛时,依然可以看见它们站立在那里,像士兵一样排着整齐的队列,它们的头低低地埋在身体里,长长的脖子蜷缩着,像打了结一样,仿佛忘记了什么不该忘记的事,正在苦苦思索。但是很快,它们把这事也忘了,脖子伸得笔直,又要起飞了。

当你闭上眼睛,枕头鹅或许也会跟你说起那些火烈鸟。或许它今天有别的打算——飞往南极,去找饮雪的企鹅,去那些没有人溜冰的冰原上。那里的企鹅按照个头大小整齐地排列着。虽然那儿不是一个贫瘠的地方,但是敌人在那儿过得并不舒坦:大部分猎人的手指都冻坏了。渐渐地,企鹅们也懒得飞了。它们很多时候待在水下,羽毛不断增多,都快变成鱼鳞了。小企鹅的爸爸妈妈有时会把蛋放在脚上玩耍,这时,小企鹅们就会特别开心。

枕头鹅不仅拜访亲戚,也会去看那些鹅类的鸭和鸭类的鹅。它们的亲戚关系并非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比如,枕头鹅的曾祖母根本不是鹅,而是一只鸭,而且是一只相当有名的鸭,因为它会法语。它被一个同样有名的男子宰杀了。那个男子身前围着一条白色的围裙,戴着一顶白色条纹的帽子,给它准备了一个华丽的坟墓。当然它也被拔了毛,这是所有禽类家族的共同命运。

在这只法国鸭祖母的葬礼上,出席者都使用最昂贵的餐具。这只鹅一直有点自负,它躺在盘子上,看上去很鲜嫩,旁边是一小勺由橙汁和磨碎的橘子皮做成的调味汁:因此后代子孙称它为橘子鸭。

枕头鹅以曾祖母为荣。这位先辈走过无数鸭鹅走过的路:游过两岸长满植物的支流,穿过潮湿的草地和森林,经过它们的休息筑巢之地,最后走到墓地——也就是人们的胃里,他们说那是鸭和鹅的天堂。

当你早上醒来时,枕头已经被压扁了。有时枕头鹅没有时间把羽毛塞回去,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那突起的一端是枕头鹅飞过的一座小山,那些凹凸不仅是你头枕的地方,还是一片平静的海洋和水塘,枕头鹅和鹅群们一起在那儿停歇。这些褶皱则是你入睡后枕头鹅张开翅膀起飞的痕迹。

文本二

胡戈·罗切尔是瑞士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和翻译家。自1969年起,胡戈·罗切尔成为一名自由职业作家,致力于探索瑞士社会和国民性格中被遮蔽和隐藏的“另一面”。他认为,要揭示瑞士的“另一面”,就必须离开瑞士,游历世界,将瑞士融于世界,以世界反观瑞士。多年来,他辗转于南欧、拉美和东南亚,并为多家报社撰稿。其小说大多取材于旅行经历,极具自传色彩;作品以长短篇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文艺短评、寓言、游记和话剧剧本等。罗切尔说,他之所以写小说,就是为了展示社会生活的更多层面,尤其描绘那些尚未被人们看到的层面。他擅于站在哲理的高度,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不公等各种现象进行辛辣的嘲讽;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遍布社会各界,通过描写他们可笑可鄙的生活,嘲讽瑞士的小市民心态,也折射出他对全球化的西方文明的审视。作品讽刺的现实已远远跨越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胡戈·罗切尔一贯把瑞士作为一个社会背景,通过着力刻画私人生活的悲欢离合和矛盾冲突,反映具有普遍时代意义的创作主题,不愧为一个关心社会、同情劳苦大众,并对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的作家。因此,在译本序中把他称为“一位充满世界情怀的讽刺小说家”。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枕头鹅是一只在孩子睡着时枕头变成的鹅,叔叔告诫侄女不要再拔枕头鹅的毛了,利用了儿童的同情心达到说服侄女爱惜财物的目的。
B.作者把用来制作三明治的鹅称为“三明治鹅”,把餐桌上和调味汁搭配的鸭称为“橘子鸭”,看似幽默风趣,实则充满讽刺意味。
C.“闭上眼”“闭上眼睛”这两个短语多次在小说中出现,给读者展示了叔叔给侄女讲睡前故事的温馨场面,表明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童话色彩。
D.枕头鹅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小说通过枕头鹅的游历及身世,讲述了三明治鹅、企鹅、火烈鸟和鸭祖母或不幸或安详的生活。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戈·罗切尔致力于揭示瑞士社会和国民性格中被遮蔽和隐藏的“另一面”,并对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因此,他不得不离开瑞士,辗转于南欧、拉美和东南亚。
B.文本一补叙“叔叔”儿时梦见枕头鹅和他讲的关于火烈鸟在地中海、红海岸边安家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小说呼吁人与自然建立起一个和谐生态整体的思想主旨。
C.文本一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叔叔”是小说的人物,也是枕头鹅故事的叙述者,在故事中是全知的叙述者,类似话本小说中说书人的角色。
D.胡戈·罗切尔具有尖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态度,在文中他描绘了一幅温馨唯美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凄凉的悲怆和温暖的震撼。
3.请赏析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文本二中说胡戈·罗切尔被称为“一位充满世界情怀的讽刺小说家”,那么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讽刺”这一特点的?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于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
B.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文章以补叙的方式,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
D.对槠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活、生机盎然。
2.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拘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
B.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恼羞成怒。
C.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
D.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
3.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
4.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2022-04-06更新 | 5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穷人的专利权

[英]狄更斯

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

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完成之后,我喊我妻子也进来看一看。这时候,我跟我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

那是在差不多一年之前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

我的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他的妹妹一百二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我妻子一直还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个发明去申请专利,甚至都打算用掉上面提到的那笔钱去申请专利。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上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

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中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又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

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调例行调本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做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

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汉令提要”就为这两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一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今六便士,到现在,我呆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

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的桑莫寒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的书记手里,誉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在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一先令六便士。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呆了六个礼拜了。这件获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将近一百镑。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老约翰”这一人物形象,以第一人称视角,突出了“我”的勤劳——老实的老铁匠形象。
B.约翰在办理专利申请中,多次得到女王、内务大臣、首席检察官等政府官员的签字同意,可见他们的耐心。
C.小说中老约翰被政府各级机构反复“折腾”申请签字,一系列不合理的规定,表现出浓浓的讽刺意味。
D.小说以小见大,以约翰的不幸经历,讽刺了资本主义政府的剥削面目,也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幽默讽刺的特点,同时也在情节设置中足见技巧,在巨大起伏中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
B.作者以典型来反映大背景,围绕约翰的生活经历构思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通过情节内容突出主题。
C.作者匠心独具,使前后内容衔接紧密,妻子哥哥留下英格兰银行股票,为后文“我”办理专利权的花费做了铺垫。
D.小说叙事很有个性,以平常的笔调讲述故事,不厌其烦地叙事,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3.小说在叙事时,对一些情节和内容,不断进行反复。请分析这样叙事有何效果?
4.这篇小说充分体现出了狄更斯一贯的创造风格——幽默而具有讽刺意味。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这种幽默讽刺艺术是如何表现的?
2021-12-25更新 | 2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士与魔鬼

[埃及]陶菲克·哈基姆

一群拜物教徒把一棵树当作神灵来崇拜。信奉神灵的一位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他拿起一把斧头,要去把这棵树砍掉。当他刚一走近这棵树,突然一个魔鬼出现在他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对他喝道:“喂,站住!你为什么要砍树?”

“因为它蛊惑人心。”

“这碍你什么事?让他们去上当受骗好了。”

“这怎么成呢?我有责任引导他们。”

“你应该让人们拥有充分的自由,他们爱怎么办就怎么办。”

“他们现在并不自由,因为他们正听着妖魔的咒语。”

“那么你要他们听你的声音?”

“我要他们听神灵的声音。”

“我绝不让你砍这棵树!”

“我非要砍这棵树!”

于是,魔鬼卡住隐士的脖子,隐士掀住魔鬼的角,好一场惊天动地的搏斗。最后,这场恶战以隐士得胜告终。魔鬼被打翻在地,隐士骑在他身上说:“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吃了败仗的魔鬼气喘吁吁地回答:“我没有想到你这么有劲。放开我吧,你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去吧!”隐士放了魔鬼,可是这一场恶战已经使他精疲力竭,无力砍树,所以他就返回自己隐居的茅庵,休息了一夜。

第二天,他又带上斧头去砍树。突然魔鬼又出现在他身后,喊道:“今天你又来砍树了吗?”

“我早就对你说了,一定要把这棵树砍掉。”

“你以为今天还能打过我吗?”

“我将奉陪,直到你知道我的厉害。”

“那好,把你的本事使出来吧。”

魔鬼扼住隐士的脖子,隐士抓住魔鬼的角,又一场恶战开始了。最后,魔鬼倒在隐士脚下,隐士压在他身上说:“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是的,你有惊人的力量。放开我吧,你愿怎么干就怎么干去吧。”魔鬼有气无力地回答。

于是,隐士又放了他,回到茅庵。他实在疲惫不堪,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夜。当东方破晓的时候,隐士又拿起斧头要去砍树。这一次,魔鬼还是出来阻止:“喂,你还没有回心转意吗?”

“是的,我一定要刨除这个祸根。”

“你以为我会放手让你这么干吗?”

“假如你还想较量一下,那么我就再次打败你。”

这时魔鬼心中暗自思量:和这个人搏斗看来是没有获胜希望的。看来战胜这个人的唯一办法就是“计谋”。

于是,他马上面带一副笑容,假惺惺推心置腹地对隐士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反对你砍树吗?我这是为你着想,为你好啊!假如你砍倒了这棵树,那么,那些崇拜你的人就会怨恨你,反对你,你何苦给自己找麻烦呢?别再砍树了吧,我每天给你变两个第纳尔金币,用它开销,你足可以安逸舒服地生活了。”

“两个第纳尔?”

“是的,每天两个。你会在枕头底下拿到。”

隐士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抬头对魔鬼说:“谁能担保呢?”

“我可以起誓。你会发现我是信守诺言的。”

“好吧,我将考验考验你。”

“是的,你等着瞧吧。”

“一言为定。”

魔鬼把一只手放在隐士的手上,两人击掌达成协议,然后隐士回家去了。

以后,每天早上,当隐士醒来伸手到枕头底下一摸,总能摸到两个第纳尔,这样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一天早上,当他伸手到枕头底下去摸时,却什么也没有,因为魔鬼不再发给他金币了。

隐士勃然大怒,一跃而起,抓起一把斧头又要去砍树。然而魔鬼在半道上拦住了他,对他喊道:“站住,你到哪儿去?”

“去砍树。”

魔鬼讥讽地哈哈大笑:“砍树?是因为我切断了你的财源?”

“不,是为了除掉这个孽障,点燃指路的明灯。”

“你?”

“你是在挖苦我?你这个讨厌鬼!”

“请原谅,你的模样太可笑了。”

“这是你说的?你这个狡猾的骗子。”

隐士扑向魔鬼,握住他的角,搏斗又开始了。不过这一次打了没多久,战斗却以隐士败在魔鬼的手下而告终。魔鬼取得了胜利,骑在隐士身上,讥讽地对他说:“喂,你的力量到哪儿去啦?”

战败的隐士气急败坏地吐出一句话:“告诉我,你怎么会战胜我的,魔鬼?”

魔鬼笑答道:“这,你比我还明白。”

(选自《中外百年微型小说经典大系·哲理篇》,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采用单刀直人的形式,迅速地推动故事的发展,使人物一出场就卷入到激烈的冲突中去。
B.隐士想砍掉拜物教徒崇拜的一棵树,魔鬼来阻拦,虽两次战胜魔鬼,但因力气不足而未成功。
C.魔鬼在发现无法战胜隐士时,就转变了策略,使用反间计和金钱诱惑的方式劝说隐士不要砍树。
D.小说运用工笔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渲染了隐士与魔鬼三次搏斗的激烈场面,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2.请分别概括隐士和魔鬼的形象特征。
3.隐士与魔鬼的前两次搏斗和最后一次搏斗有什么不同?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发?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0-05-12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