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3 题号:212655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使长沮、桀溺、丈人、 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频,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项,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斜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价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有是讥讽。
D.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祝福》中也有反映。
3.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4.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密运

王继峰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

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

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只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

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

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笔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
C.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
E.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
2.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为了完成“密运”的任务,卢伟良都做了哪些努力?
4.结合内容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2023-01-21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盼归

杨龙美

阿婆依着墙坐在门口,她迎着冬阳,眯着眼,越过一大片空旷的田地,看着前方不远处的省道。那里,总有三三两两疾驰的汽车,像低飞的大雁,从阿婆的眼前掠过。

阿婆在等她唯一的孙子。自从十年前她的儿子和儿媳双双车祸去世后,和她相依为命的就只有这个孙子了。

孙子李善在离家百十公里外的省城工作,他很孝顺,基本上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如果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李善很努力地工作,他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然后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

阿婆70多岁了,不过目前身体还很硬朗,除了能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外,还在自家屋前屋后种些瓜果蔬菜什么的。她是给孙子种的。她说,自家种的菜吃了放心。她经常叮嘱孙子不要总在外面吃饭,有时间自己下班回家做点可口的。李善言听计从,把阿婆每次给他准备的各色蔬菜瓜果——归置到冰箱里,然后搭配一些肉类,很耐心,且极其享受地做给自己吃,就像是阿婆做给他吃一样。有时,他也会把同事们喊到自己的出租屋里来,给他们做些美味的家乡菜。他跟着阿婆,学到了一手好厨艺呢。

快过年了,阿婆已经备好了所有年货,特别是孙子喜欢吃的羊肉、猪排、香肠、猪肚、肉圆、年糕、老酵馒头、包子等等等等。阿婆年前特意把自家养的一只羊杀了,又腌好,风干了,春节时配上晒干的鲨鱼肉,小火慢慢煨出浓香的汤汁,是孙子最爱的一道菜。

今天,阳光特别好,温暖得如同孙子年轻、帅气又充满喜庆的脸。阿婆每每想起孙子英俊的脸庞,总会忍不住嘴角上扬,露出抑制不住的喜色来。

阿婆今天不用忙了,她坐在门口等孙子,只要一看到孙子的车子,她就开始给他做好吃的。孙子一周前在电话里说,就在今天回来,但是,上午还是下午还没定,不过出发前会打电话告诉阿婆。

已经是中午了,阿婆没有等到孙子。她叹了口气,缓缓站起身,回屋,给自己热了一碗剩粥,匆匆吃完后,又坐到了门口。不过这回,阿婆的面前放着一个蛇皮袋子和一个淘米篮子。袋子里装着花生。阿婆一边剥花生,一边不时抬头继续看着田地那一边的省道。不知为什么,阿婆的心里有点慌,她必须找点事情做做,这样能分散一点注意力。

两个小时过去了,袋子里的花生剥好一大半了,但是,阿婆仍然没有看到有孙子的车子拐进来,也没有接到过孙子的电话。

下午两点多了,阳光还是暖洋洋的,不过阿婆却觉得有点冷了,身子也有点麻木了。她直了直腰,缓缓站起身,心里掠过几重焦虑与不安。唉,善子是怎么回事呢?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阿婆忍不住拨了孙子的电话,电话关机。阿婆越来越焦虑,开始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那边,一直关机。

突然,阿婆看见,前面的路口拐进来三辆车子,车子徐徐开近,然后停在阿婆家院子前面。几个年轻人陆陆续续从车子里下来,又分别从后备箱里取出大大小小的包裹。他们提着包裹,一边往阿婆家里放,一边大声喊着奶奶。走在最前面的辛柏抓住阿婆的手,笑眯眯地说:奶奶,我们都是李善的好朋友,好同事,李善被单位派出国了,走得急,没有来得及告知您一声,所以拜托我们过来看看您。

阿婆的脸上显出一丝疑惑与落寞,但随即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赶忙把孩子们让进屋,开始给他们倒水,拿糕点、水果。

两位女孩看了看屋子,开始收拾起来,两位小伙子也开始劈起柴来。他们说,农村的土灶煮饭、炒菜都香着呢。

辛柏则坐在阿婆身边,和阿婆拉起家常来。他告诉阿婆,自己的家在东北,过年期间没买到票回不了家了,其实,他的票就在他的行李箱中呢,他撒娇似的对阿婆说:奶奶,等会儿,他们几个都要赶回县城的家,但是,我可以留下来吗?我跟您一起过年好不好?您不收留我,我就得一个人过年了。然后,辛柏做出可怜巴巴的祥子,把头埋进阿婆的怀里。两行热泪悄悄从辛柏的眼里流出来,其他几人也都红了眼,赶忙掩饰着,假装嘻嘻哈哈打闹起来。

阿婆极其温柔地抚摸着辛柏的头,又拍拍他的后背,一个劲地说:好,好,我巴不得呢。善子不回家过年,你们都是我的孙子孙女,都留下来才好呢。几个人附和着,说以后会经常来看阿婆。

晚上六点,阿婆给孩子们做了好几个硬菜,妥妥的年夜饭一样的丰盛。孩子们一个个吃得嘴上冒油,直叫吃撑了。

饭后,其他几个人与阿婆说了一会话后,准备回家了。阿婆早就挑拣好了家里最新鲜的各色蔬菜,还有自家做的包子、馒头等,一袋又一袋,执意塞进他们的后备箱。辛柏搂着阿婆,跟他们一一告别,然后麻利地收拾起桌子上的碗筷,已然自家人一般。阿婆看着忙碌着的辛柏,觉得他的背影和善子的简直一模一样。

阿婆不知道,他的孙子李善在昨天下午下班的路上,因为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这几位好友私下决定,以后代替李善孝敬阿婆。每年过年,他们会轮流来陪阿婆。如果阿婆以后不能自理了,就把她老人家接到身边轮流照顾,为阿婆养老送终。

冬天刺骨的寒冷,一点点侵蚀着人们的身心。但是,在岁月的深处,总有一束潜在的光亮,催发一种持久的、焕发生机的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婆提前备好了李善喜欢吃的年货,还计划着做他最爱的一道菜,小说将这些娓娓道来,表现她对孙儿的疼爱。
B.小说中阿婆听完李善的好友说明来意,“脸上显出一丝疑惑与落寞”,说明了她对孙儿发生意外已经察知。
C.善意的谎言往往体现着爱与友善,如李善好友谎称他“被单位派出国”了、辛柏说自己没买到票过年回不了家。
D.李善几位好友的“私下决定”是他们珍惜友谊的体现,而这种义举与李善的见义勇为凸显了小说结尾的“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阿婆倚墙而坐盼孙归的情景,“空旷的田地”和“不远处的省道”为故事提供了具体的环境。
B.小说中阿婆给自己热了碗剩粥当午饭,却做了好几个硬菜热情招待孙子的同事,在鲜明的对比中其形象更丰满。
C.小说语言总体上平实、质朴、简洁,结尾的抒情性议论却显得庄重,意味深长,令人沉思,有“卒章显志”之效。
D.小说叙述父母双亡的李善因救人而牺牲,导致年迈的阿婆老无所依的故事,以小见大,突出了养老的难题。
3.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的真实原因,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这些相关细节。
4.小说通过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个角度讲述李善的故事,揭示其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4-06-12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卖的猪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石桥村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特有的环境风貌。
B.画线句中的“沉默”表现了因为上战场的强烈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无奈与悲观,是一个残疾战士内心的真实写照。
C.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现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
D.小说中“我”走进的是充满温情的店铺,一个小小的店铺里既有人间的烟火气,也有战场上的英雄气。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场面,这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B.“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间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
C.小说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实则丰富了“战士”们的形象,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且在生活上自立自强。
D.“肉铺”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变化,使得情节脉络清晰。
3.第三次我去石桥村,碰见了掌柜的老婆,并为一毛钱与她产生搅缠。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4.在小说的结尾,“伙计”故事的讲述者变成了“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3-11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