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木心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4 题号:213102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观”“庵”的区别。

我家素不佞佛,母亲为了祭祖来山上睡狮庵做佛事,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当年的小孩子,是先感新鲜有趣,七天后就生烦厌,山已玩够,素斋吃得望而生畏。心里兀自抱怨:超度祖宗真不容易。

我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母亲说:“也快了,到接‘疏头’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

回家啰!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很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呆视着水渍干失,心里有一种酸麻麻的快感。

我怕作文章,出来的题是“大勇与小勇论”“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而秦王不纳论”。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缠足一样,硬要把小孩的脑子缠成畸形而后已。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宽起来,凑到将近两百,“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誊录一遍,备着母亲查看——母亲阅毕,微笑道:“也亏你胡诌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没有警句。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起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在家里,每个人的茶具饭具都是专备的。弄错了,那就不饮不食以待更正。到得山上,我还是认定了茶杯和饭碗,茶杯上画的是与我年龄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欢。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盌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盌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盌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盌飞掉了!那盌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有删改)

[注]①疏头:指旧时向鬼神祈福的祝文。②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我”对居住在山上感到新鲜有趣,后又心生烦厌,催促母亲回家,体现孩子情绪多变的特点。
B.“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即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的“我”的一个困惑。
C.年轻船夫“两手空空地奔近来”,实际上是将盌藏在怀里,暗示了年轻船夫对“我”无理取闹的不满。
D.母亲最终还是吩咐了一个船夫上山取盌,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包容,展现了母亲温和慈爱的形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过”“登岸”“坐在”“低头凝视”运用动作描写,展现“我”赌气上岸的行动,表现“我”对母亲无声的反抗。
B.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视、听、嗅结合的手法描写盌失而复得后“我”所见之景,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C.文本插叙“我”的家庭教师部分,引出“我”牢记的《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诗,为下文盌的出场做铺垫。
D.将“暗趸趸的书房”比作“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体现出“我”被训斥后内心的怨气、烦闷。
3.在盌两次得失的过程中,“我”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知识点】 木心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更转曲

木心

一六四五年,清廷贵族豫亲王多铎统率大军渡江,金陵不战而降,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被执,臣宦作鸟兽散,明朝末矣。

清兵攻陷南京后,便悍然下“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抗命者,斩首示众。

当时江阴县有位秀才,姓许名用,在“薙发令”的胁逼下,悲愤裂膺,六月初一那天,奔入学宫正殿明伦堂,挂起明太祖的画像,带领诸生哭拜,聚而同声者逾万,祭罢,众人奉新任县尉陈明选做守城领袖,陈明选道:

“论智论勇,我都远不如阎应元,这样的大事,除非他来,才有希望,①我,不离他左右就是。

许秀才当夜骑往寻阎应元,阎应元聆议,投袂而起,仓卒就道,平明已入城理事了。

东西南北四门部署甫定,清兵已临城下,汹汹十万,列数十重团团包围,引弓仰射,伤了不少雉堞上的逻卒,而城端打石头的礌炮,用机关发射的强弩,乘高纷纷下袭,清兵死伤越多,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亲临督战,见状暴怒,下令驾来大炮,猛轰西门,城垣裂。

应元指挥若定,用铁皮包钉门板,贯以大铁索,吊下去掩护豁口,又取空棺填实泥土,叠起来障住陵处。

清军转攻北门,炮火连天,眼看城要穿了,下令:“每人搬一大石块,在城内更筑坚垒。”通宵达旦,第二重城墙立起来了。是夜,南门也做了要紧事:扎稻草人,衣之帽之,且持一灯,遍立城头女墙间,兵士伏垣内,呜鼓大噪,好像要缒城劫营了,清兵大恐,仰弓乱射,稻草人受箭无算,取下分捆备用。也是这夜,东门出奇兵,十勇士以麻索系腰,乘月黑,倏忽缒落,潜窜清营,顺风纵火,清军仓皇失措,自相蹂践,死者数千。

清军撤离三里,止营。

静了两昼夜,城下出现单骑便装的人影,抬头扬声喊道:

“我与阎公是老朋友,快去通报,请来相见。”

应元问明那人模样,暗暗骂声“无耻”,便上城头看个究竟。

南明弘光在位之际,刘良佐是四个“国之重镇”之一,此刻在城下拱手作揖的就是他:

“应元兄啊,你知道,弘光大势已去,江南不再有主,你还苦守,又是为谁呢?我以当朝总兵的身份来劝你,献了城,日后的富贵荣华……”

应元答:“我阎应元不过是明朝一典史,你是广昌伯、大将军,‘弘光四镇’之一,吃过宗庙的祭肉,拿过封地的邑土,你可以来见我,你有何面目见江淮父老?”

那姓刘的惭退回营,贝勒斥为无能,又把新近从苏州松江得来的降将,裸裎反缚了架到城下充说客,嗄声高呼,涕泗交颐……

应元喝道:“败了,就罢了,速速死掉就完,哪里来这许多不是人说的话!”

贝勒“劝降”技穷,改以“撤围”诱之,派人传谕:“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就不再攻城。”

应元叱曰:“贝勒痴人,敢来说梦?”

这样几个口舌回合后,暂时不见动静。

又近中秋节。

应元与明选议定,普给军民赏月钱。

歇业的糕团作场,连夜赶制各式甜咸月饼。孩童们以为城已解围,欢叫腾踊,②反使父母潸然泪落,叹道:“能吃得着明年的月饼才是好哩!

话虽如此,看到应元魁梧的躯肢,苍黑微髭的脸,人人都有一股说不出的信赖油然于心。陈明选一天到晚巡回抚慰士卒,竭尽所能,故若有明选所不能者,无人抱怨。

中秋夜,市廛城垛,到处飘散酒香,四门戒备森严,全县乐于如此难得的一醉。兵士击刁斗,鸣军笳,庶民中的善讴者,竞出献声。许秀才依照古乐府的格调,作了一首应时应景的《五更转曲》,这么“一更里来……”“二更里来……”唱到“五更”,再从“一更”唱起,听着听着,大家都会背会唱了。

十六夜,歌声与刁斗笳吹声依然相和不辍,直到深宵。

十七日傍晚,许用说:“今夜不要再唱了,别弄得不像话。”

黄昏时分,应元与明选驾马车,循四门,分送酒浆肴果,招呼道:“再唱一夜吧,《五更转曲》都会唱了,都来唱!”

顿时城上歌声大作,金铁皆鸣,街坊闻知应元明选之意,于是全城百姓引吭放声,那些个素擅丝竹的,急切检出弦琴箫管,咿咿呜呜满街边行边奏,梵刹击鼓撞钟以为应和,声传三里,勒克德浑步出营帐,对着月光,叹道:

“汉人之心如此!”

围城已逾七旬,豫亲王多铎限令贝勒十日之内攻克江阴县,否则要坏勒克德浑的前程了。

清兵架云梯、推冲车,炮声昼夜不绝,百里方圆,地震水飞,硝烟蔽空,城中伤亡日多,号哭四起,人心都往最后一决想。

那天,曙色迟迟不明,大雨滂沱,近午时,墙垣俄陷,清军蜂拥进城,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八次冲破恶阻,杀敌千数,再夺门,门不得启,应元自知路绝,纵身跳入前湖,湖水浅不灭顶,清兵涉水围集,遂被缚上岸来,押至清营,上囚车转解乾明佛殿。

刘良佐闻报,坐立不安,“必欲生致应元”的军令是他下的,而他实在怕见应元,此时强作镇静,应元泥水淋漓站在面前,他跃起抱住号啕大哭,应元认为刘良佐这层痛苦并非虚伪,便闲闲笑道:

“不要哭了,我,一死而已。”

那边贝勒催命,即将抱哭者拽开,挟持应元急入内殿,卫士厉喝:

“跪下!”

应元挺立不屈。

贝勒左右,传卒横枪刺应元小腿,骨折,扑地血流如注。

晼晚,雨住了,押解应元至栖霞禅寺,锁于空堂柱上。

夜静,禅院老僧兀坐不寐,但闻一声声:“快来杀我……快来杀我……”

丑时过后,痛呼渐微——乃息。

老僧知应元死。

陈明选指挥到城破后,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库门前,遭两路夹击,背腹重创,手握刀倚壁僵立不仆。

上述八十一日壮烈事,清宫史官不实录,栖霞禅院老僧目睹耳闻,口传于青门山人邵长蘅,邵子善诗文,一切就历历于纸上了。

围城的清兵——二十四万。

攻打而死者——六万。

巷战而死者——七千。

(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城中死者——五六万。

(尸体满街巷,无一投降者)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是木心根据明末清初邵长蘅《阎典史传》改写的历史小说,邵长蘅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明末英雄阎应元率领江阴百姓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最后壮烈赴死的真实故事。②小说前文阎应元本为江阴县典史,到任未满三天便率百姓击退盗贼,但之后只循例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因母病未能赴任,寄居在江阴东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良佐曾为明朝重臣却因利变节叛国,利诱劝降阎应元,一如卫律劝降苏武。但阎应元被捕,他也痛心恸哭,其情不虚。
B.清军压境,江阴即将城破,典史阎应元带众顽强抵抗,“小人物”的历史身份凸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与傲骨。
C.小说结尾罗列清军和江阴死者人数,一可见双方众寡悬殊,二可见战况惨烈,但军民面对强敌拼死抵抗,大义凛然。
D.本文叙事段落大多用逗号分隔,只在段末用句号,既使节奏更加紧凑,彰显了画面感,也隐含了江阴战事的激烈紧张。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节奏铿锵,写出陈明选话语掷地有声,其官职高于阎应元,但在危急关头却能自降身份配合,更显大义。
B.句子②与孩子们的天真欢喜形成对比,表明大人们明白江阴危在旦夕,身为百姓朝不保夕,悲剧色彩浓重。
C.句子③进行铺叙,从四门守军到全城百姓,从金铁丝管伴奏到佛寺钟鼓相和,一曲《五更转曲》唱出同仇敌忾的精神。
D.句子④用全知视角,以老僧的耳闻与猜测写阎应元之死,展现其怆然傲岸的民族精神和不畏死亡的英勇气概。
3.小说为什么以《五更转曲》为标题?
4.木心曾感叹,中国历史小说中英雄故事的感人力量“近乎西方的史诗,不过史诗有历史真实,有艺术真实。中国历代英雄传多半虚构,太想入非非,成不了一流历史小说”(《文学回忆录》第三十四章)。这篇由阎应元的故事改写成的历史小说具有史诗的特点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4-04-15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不满十岁,我已知”“”“”“”“的区别。

我家素不佞佛,母亲为了祭祖来山上睡狮庵做佛事,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当年的小孩子,是先感新鲜有趣,七天后就生烦厌,山已玩够,素斋吃得望而生畏。心里兀自抱怨:超度祖宗真不容易。

我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母亲说:也快了,到接‘疏头’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

回家啰!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很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呆视着水渍干失,心里有一种酸麻麻的快感。

我怕作文章,出来的题是大勇与小勇论”“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而秦王不纳论。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缠足一样,硬要把小孩的脑子缠成畸形而后已。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宽起来,凑到将近两百,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誊录一遍,备着母亲查看——母亲阅毕,微笑道:也亏你胡诌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没有警句。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起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在家里,每个人的茶具饭具都是专备的,弄错了,那就不饮不食以待更正。到得山上,我还是认定了茶杯和饭碗,茶杯上画的是与我年龄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欢。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盌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盌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盌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盌飞掉了!那盌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有删改)


【注】①疏头:指旧时向鬼神祈福的祝文。②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即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的“我”的一个困惑。
B.起初“我”对居住在山上感到新鲜有趣,后又心生烦厌,催促母亲回家,体现孩子情绪多变的特点。
C.母亲最终还是吩咐了一个船夫上山取盌,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包容,展现了母亲温和慈爱的形象。
D.年轻船夫“两手空空地奔近来”,实际上是将盌藏在怀里,暗示了年轻船夫对“我”无理取闹的不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插叙“我”的家庭教师部分,引出“我”牢记的《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诗,为下文盌的出场做铺垫。
B.将“暗趸趸的书房”比作“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体现出“我”被训斥、拘束后内心的怨气、烦闷。
C.“走过”“登岸”“坐在”“凝视”运用动作描写,集中展现“我”赌气上岸的行动,表现“我”对母亲无声的反抗。
D.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视、听、嗅结合的手法描写盌失而复得后“我”所见之景,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3.在盌两次得失的过程中,“我”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丰富的情感意蕴。
2023-11-23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同车人的啜泣

木心

秋天的早晨,小雨,郊区长途公共汽车站,乘客不多。我上车,选个靠窗的座位——窗下不远处,一对男女撑着伞话别。女:“上去吧,也谈不完的。”男:“我妹妹总不见得十恶不赦,有时她倒是出于好心。”女:“好心,她有好心?”用手掌在自己脖子上作刀锯状:“杀了我的头我也不相信。”男:“肝火旺,妈的病是难好了的,就让让她吧。”女:“谁没病,我也有病。娘和女儿一条心,鬼花样百出。”男:“……真怕回来……” 女:“你不回来,我也不在乎,他们倒像是我做了寡妇似的笑话我。”男:“讲得这么难听?”郊区和市区,一江之隔。郊区不少人在市区工作,周末回来度假,多半是喜气洋洋的。这对男女看来新婚不久,一星期的分离,也会使女的起早冒雨来送男的上车。凭几句对话,已可想见婆媳姑嫂之间的风波火势。男的无能息事宁人,尽管是新婚,尽管是小别重逢,烦恼多于快活——就是这样的家庭小悲剧,原因还在于婆媳姑嫂同吃同住,闹不休,分又分不开。从两人苍白憔悴的脸色看,昨夜睡眠不足,男的回家,女的当然就要细诉一周来的遭遇,有丈夫在身边,嗓门自会扯高三分。那做婆婆、小姑的呢,也要趁儿子、哥哥在场,历数媳妇、嫂子的新鲜罪过,牵动既往的种种切切——为什么不分居呢,是找不到别的住房,或是没有足够付房租的钱。复杂的事态都有着简单的原因。我似乎很满意于心里这一份悠闲和明达,毕竟阅人多矣,况且我自己是没有家庭的,比上帝还简单。

快到开车的时候,他二人深深相看一眼,男的跳上车,坐在我前排,女的将那黑伞递进车窗,缩着脖子在雨中奔回去了。

那人把伞整好,挂定,呆了一阵,忽然扑在前座的椅背上啜泣起来……

同车有人啜泣,与我无涉。然而我听到、看到了那份话别,看到了苍白憔悴的脸,妄自推理,想象了个大概,别的乘客不了解此人为何伤心,我却是明明知道了的。并非我生来富于同情,我一向自私,而且讲究人的形象,形象恶俗的弱者,受苦者,便很难引起我原已不多的恻隐之心。我每每自责鄙吝,不该以貌取人;但也常原谅自己,因为,凡是我认为恶俗的形象,往往已经是指着了此种人的本心了。

啜泣的男人不是恶俗一类的,衣履朴素,脸容清秀,须眉浓得恰到好处。中等身材,三十岁不到吧。看着他的瘦肩在深蓝的布衣下抽动,鼻息声声凄苦,还不时长叹、摇头……怎样才能抚及他的肩背,开始与他谈话,如何使母亲、妹妹、妻子,相安无事……会好起来,会好起来的。

先关上车窗,不是夏天了,他穿得单薄。啜泣声渐渐平息,想与他谈话的念头随之消去。某些人躲起来哭,希望被人发现。某些人不让别人找到,才躲起来哭。这两种心态,有时也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的。

提包里有书,可使我息止这些乏味的杂念。是睡着了,此人虚弱,会着凉生病,脱件外衣盖在他肩背上……就怕扰醒了,不明白何以如此而嫌殷勤过分……坐视别人着凉生病……扰醒他又要啜泣,让他睡下去……这人,结婚到现在,休假日都是在家庭纠纷中耗去的……这是婚前没有想到的事……想到了的,还是结了婚,岂非我在与他对话了。

看书。将要到站,把书收起,正欲唤醒他,停车的一顿使他抬起头来——没有忘记拿伞。下车时我注视他的脸——刚才是睡着了的。

路面有了淡淡的阳光,走向渡江码头的一段,他在前面,步态是稍微有点摇摆的那种型。

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

是他,蓝上衣,黑伞。渡江的轮船上站满了人,我挤到船头,倚栏迎风——是我的谬见,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乐,也就容易存活。管壁增厚的人,快乐也慢,悲哀也慢。淤塞的导管会破裂。真正构成世界的是像蓝衣黑伞人那样的许许多多畅通无阻的导管。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那就好了。否则我总是自绝于这个由他们构成的世界之外——他们是渺小,我是连渺小也称不上。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

1.文章是围绕“同车人的啜泣”展开的,请据此梳理本文的叙述脉络。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违,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
3.请简要分析文中这段细节描写的作用。
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
4.本文多次写到“我”的矛盾心理,比如欲言又止、想给他盖件衣服却又没有去做等。请谈谈你对这种矛盾纠结的看法。
2019-10-03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