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214975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覆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雷打不动坚持晨读的朱先生和火急火燎的官差在人物形象上形成了反差,也充满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急于阅读下文。
B.为了请到朱先生出山去劝说方升退兵,先是两位官差,而后官差又与张总督秘书来到白鹿书院,甚至张总督都要亲自登门来请,可见情势之紧急。
C.文章标题为“朱先生退兵”,却详写了“退兵前”“退兵后”的情节,未写“退兵”的过程,虽不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却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D.故事围绕“张总督请朱先生退兵”展开,情节波澜起伏,促使朱先生敢于只身进入方巡抚军营最主要的原因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2.作者说:“朱先生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圣人的光芒。”请根据文中朱先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品格,概括并简析这一形象的圣人光芒有哪些体现。
3.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金

我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自己的年纪。我像一块石子似的被掷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不知道谁是我的父亲,谁是我的母亲,我只是一件遗失了的东西。我有黄的皮肤,黑的头发,黑的眼珠,矮的鼻子,短小的身材。我是千百万人中间的一个,而且是注定了要在那些人中间生活下去的。

我不知道温暖,不知道饱足,也不知道什么叫爱。我知道的只是寒冷和饥饿。

有一天,一个瘦长的满脸皱纹的老年人站在我的面前,他严肃地说:在你这样的年纪应该进学校去读书。求学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于是我去了。我昂着头走进了一个被称为学校的房子。

去!这里不是你可以进来的!这句话像皮鞭一样地打着我的全身。我埋下头走了。从里面传出来孩子们的笑声,长久地在我的耳边荡漾。我第一次疑惑起来,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破庙里有一座神像,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这样想。神龛里,神身上的金已经脱落了,甚至一只手也断了,然而神终究是神啊。我在破烂的供桌前祷告:神啊,请指示给我,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呢?

神的口永远闭着。可是我自己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说:像我这样怎么能够算作一个人呢?这岂不太污辱了这个神圣的字吗?

我断定我的生活是很合理的,我乞讨残汤剩饭,犹如狗之向人讨骨头。在路旁,我拾起半块带尘土的馒头,虽然又硬又黑,但是我终究吞下去了。我很高兴,因为我的胃居然跟狗的胃差不多。

回到破庙里,我躺下来,因为我没有气力了。神的庄严的眼睛看下来,这双眼睛抚着我疼痛的全身。我爬起来,我充满了感激地跪在供桌前祷告:

我生下来就没有父母,没有亲人,就请你大公无私的神作为我的父亲吧,因为我不是人,在人间是得不着谁的抚爱的。

神的口永远闭着,他并没有说一句反对的话。

于是我有父亲了,那神,那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啊。

我虽然跟平常一样每天出去向人们讨一点骨头,但是只要有了一点东西塞住我的饥饿以后,我便回来了,因为我也跟别的人一样,家里有一个父亲。虽然这个家就是破庙,父亲就是神,而且他的口永远闭着,不说一句安慰我的话,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肯离开我的就只有他。他是我唯一的亲人。

虽然是在寒冷和饥饿中,日子也过得很快,我是一天一天地长大了。

我渴望跟别的人一样:有好的饮食,大的房屋,漂亮的衣服和温暖的被窝。

这是人的欲望了。你不是人,怎么能够得到那些东西呢?我发现自己有了奇怪的思想以后,就这样地提醒自己。然而话是没有用的,人的欲望毕竟在狗的身体里生长起来了。

于是大街上商店里的种种货物在我的眼前就变得非常引诱人了。有一天我在人行道上看见一双很好看的粉红色的腿,旁边躺着一条白毛小狗,它的脸紧偎着那双腿。我向着那双可爱的腿跑过去。

你瞎了眼睛!我只听见这句话,便觉得头昏脑涨,眼睛里有好多金星在跳,我睡倒在地上。我爬起来,四面都是笑脸,奇怪的笑声割痛我的耳朵。我蒙住两耳逃走了。

现在我才明白了。我得意地以为自己是一条狗,现在我才知道我连做一条狗也不配。

我带着沉重的心回到破庙里。我坐在供桌下面,默默地想着,想着。我趴在地上,我用双手双脚爬行。我摇着头,摆着屁股,汪汪地叫着。我觉得声音跟狗叫差不多。我想,我可以做一条狗了。我满意,我快活。我不住地在地上爬。

我跪在供桌前祷告:神啊,作为我的父亲的神啊,请你使我变做狗吧,就跟那条白毛小狗一模一样。

神的口永远闭着。

我有黄的皮肤,黑的头发,黑的眼珠,矮的鼻子,短小的身材。

然而世界上还有白的皮肤,黄的头发,绿的眼珠,高的鼻子,高大的身材。

他们,一个、两个、三个在街上和人行道上大步走着,昂然地抬头四面张望,乱唱、乱叫、乱笑,好像大街上、人行道上就只有他们三个人。其余的人胆怯地走过他们身边,或者远远地躲开他们。

我有了新的发现了,所谓人原来也是分等级的。在我平常看见的那种人上面,居然还有一种更伟大的人。戴着白色帽子,穿着蓝边的白色衣裤,领口敞开,露出长了毛的皮肤。我常常在街上看见这种更伟大的人。

人们恭敬地避开他们,我更不敢挨近他们身边,因为他们太伟大了。

我只是远远地望着他们,我暗中崇拜他们,祝福他们。我因为世界上有这样的伟大人物而庆幸,我甚至于因此忘记了自己的痛苦。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挨近他们身边,免得亵渎了他们。可是有一次我终于挨近他们了。

有一个傍晚,我又饿又倦,走不动了,便坐在路旁墙边,抚着我的涂着血和泥的赤脚。饥饿刺痛我的心。我的眼睛花了,看不清楚四周的一切,连那个伟大的人走过来我也没有看见,等到我最后看见了要起来避开,已经太迟了。

一只异常锋利的脚向我的左臂踢来,好像这只手臂被刀砍断了一样,我痛得倒在地上乱滚。

狗!我清清楚楚地听见这个字从伟大的人的口里吐出来。我的手揉着伤痕,口里反复地念着这个字。

我终于回到了破庙里。我忍住痛,在地上爬着,摇着头,摆着屁股,汪汪地叫。我觉得我是一条狗。我笑着,我流了眼泪地笑着。我明白我现在真是一条狗了。

我带着感激跪在供桌前祷告:

神啊。作为我父亲的神啊!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感谢你。因为我现在是一条狗了,那伟大的人居然叫我做‘狗’了。

神的口永远闭着。

我不停地在地上爬,我汪汪地叫。因为我是一条狗。

我又在街上遇见那双粉红的腿了,慢慢地向我走来,旁边还有一条白毛小狗。

皮鞋的声音近了。白毛小狗汪汪地叫,突然向我扑过来。它扑到我身上,咬我的破衣服。我爬在地上,紧紧地抱住它跟它扭在一起,它咬我,我也咬它。

狗,滚开!跟着这个清脆的声音,一只粉红色的腿朝我的头踢过来。我的耳边响着各种的声音,许多只手在拖我,打我。可是我紧紧抱住那条白毛小狗死也不放。

等到我恢复了知觉的时候,我是在一个黑暗的洞里。没有人声,空气很沉重,我快透不过气来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但是我知道这绝不是狗窝。我还想在地上爬,还想汪汪地叫。可是我的全身痛得厉害,而且身子给绳子缚住,连动也不能够动一下。

我又想,在那个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作为我父亲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他在那里等我。我要回去,我无论如何要回到破庙里去。

不管我全身痛得怎样厉害,我毕竟是一条狗。我要叫,我要咬!我要咬断绳子跑回我的破庙里去!

(有删改)

[注]巴金小说《狗》的初刊本发表于1931年9月《小说月报》,几经修改后,定稿版收于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文集》第七卷。本文选自定稿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为“狗”,而从文中黄皮肤、黑头发的长相,去上学、住破庙等行为来看,作者写的其实是一个被当作狗的流浪人。
B.“我”把残破的神像认作父亲,希望能像那条白毛小狗一样偎依在粉红色的腿旁,这些都是“我”渴求温暖与自尊自强的表现。
C.从怀疑自己不是一个人,到愿意变成一条狗,再到悲哀于自己不如狗,这一系列心理变化的过程反映出“我”的自我认知偏差。
D.苏联翻译家洒维利耶娃把这篇小说译成俄文时,将标题译为“我是谁?”,改后的标题比原标题好,因为小说写的是人而不是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内涵丰富,如“我”以为自己成了一条狗后的“满意”、“快活”和对伟大的人的“崇拜”,让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
B.小说中白人在大街上的傲慢表现,与中国人的胆怯、躲避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
C.小说的视角在人与狗之间巧妙穿插,以狗的心态和眼光看待是非颠倒的不平等世界,让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变得见怪不怪。
D.“神的口永远闭着”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意在批评神的冷漠,并告诫世人应打破封建迷信,要依靠自身奋斗改变人生。
3.小说结尾处画横线部分在初刊本中为:“我又想,在那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可是我再也不能够跪在供桌前祷告了。”请联系全文,谈一谈两种结尾各自的好处。
4.本文与鲁迅的《祝福》都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请简要分析二者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2023-08-17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⑧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注】①赛:天津地方土语。有“好像”或“似”的意思。②格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描写苏七块的声音洪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是说明苏七块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精于唱戏。
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句话运用传神的动词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C.三轮车夫张四摔伤,因无七块银元,苏七块坚决不给他治伤,当看到张四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苏七块“这下比按铃还快”,马上给张四疗伤,可见,苏七块是一个贪财势利,毫无同情心的人。
D.小说结尾以华大夫琢磨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很强,语言典雅优美,让人粗读故事后会大呼奇妙,咀嚼文字又觉得精妙无比。
3.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苏七块是冯骥才文化小说系列中的“奇人”之一,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3-04-28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家金簪

秦嗣林

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莱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娑得发亮的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帮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抽屉找到当票。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我问他:“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黄先生苦笑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约摸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介绍了黄老太太的家境,和下文写她的儿子黄先生在黄老太太生病时就急于赎回金簪的贪婪构成了鲜明对比。
B.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别具深意,如写黄老太太那个装金簪的木盒“摩娑得发亮”,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C.“我”受到黄先生的斥骂,甚至不顾警察和里长劝说,也坚决不让黄先生赎回金簪,这说明“我”是个恪守信用之人。
D.“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写出了黄先生对“我”的感激,也暗示了金簪传至下一代的结局。
2.小说为什么要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请简要分析。
3.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以“传家金簪”为标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07-26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