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328 题号:215250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3.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4.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还在下,下到地上就不是液体的牛奶了,是凝冻的酸奶,是提炼出的酥油,是结块的奶酪,是粘连在一起的洞隙密布的奶皮,是溶解后的曲拉。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带着天上的芳香,不尽不绝地覆盖着草原,没有不白的地方,气度恢宏的冬天总是在告别的时段以最强劲的力量提醒人们牢牢记住它。父亲说:记住啦,赶紧去吧,已经变成灾难啦。这香喷喷的灾难,伴随着父亲的走家串户,很快变成了对生命的诅咒——漫长的冬天里体质很弱的牛羊开始死去。父亲心痛地看着那些冻硬的牲畜说:只要不是病死的,我都收。但牧人是不要钱的,并不仅仅是因为沁多草原的许多牧人都认识父亲,更是出于习惯:牲畜的冻死意味着牧人的亏欠和悲痛,怜惜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谨小慎微,来自对牛羊的尊重和依靠,怎么还能卖出去呢?牛羊跟人是一个样子的,一生都在施舍施舍奶水,施舍皮毛,施舍血肉,原本是施舍给人的,如今因为牧人的照顾不周而冻死饿死啦,再去吃掉的话就连良心也没有啦。保持良心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的尸体变成另一种施舍施舍给狼和秃鹫,施舍哈雪豹、猞猁、雪貂、狐狸等食肉动物,而食肉动物吃了这些施舍的牛羊,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牧人们不知道父亲收去后是要运到城里卖钱的,还以为他行善行到了家,要把牛羊的尸体运送到动物密集的大山里。父亲明白牧人的心思,再也不说给钱了,也不说买卖了,好像他要背着牧人偷偷地卖掉。

云散了、雪霁了,风清日朗,没见过如此亮丽的天空,天上是照耀,地上也是照耀,金光和白光交融起来,组合成一种浅蓝色的坚硬的光芒弥漫而去。唯一需要的就是把绑起的头发散开,把盘起的头发放下来,耷拉在眼前,遮住强烈的日光和雪光。牧人们行动起来,按照父亲的吩咐,把冻死的牛羊用牦牛运到了可以通车的地方,然后便去放牧了。父亲骑着马回到县上,等了两天,便等来了去班玛县马可河乡出差的晋美和果果。如同父亲说的,班玛县的牧人知道钱的好处,养牛养羊就是为了出售。他们不虚此行,收了一车冻肉,就是路不好走,还费油,途中又没有加油站,要不是拦住过路的车,高价买一点,就回不来啦。父亲问:成本算了没有?晋美说:算啦,班玛县的一车肉运到沁多县,能赚一千多,运到西宁的话,差不多能赚三千。父亲说:不少啦。晋美说:人家一听是沁多县的,就说你们沁多县的草场比我们大,牛羊比我们多,肉是最肥最香的。怎么还跑到我们班玛县来买肉?父亲说:你说实话啦?晋美说:果果差点说实话,我挡住啦。父亲说:那就对啦,说了实话,人家会瞧不起沁多县的。牧人宁肯草原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这样的事,估计班玛县的人想不到。晋美说:对着呢,人家的销售渠道多,还都是直接和内地人打交道。父亲说:以后我们恐怕少不了往那里跑。看着雪消了许多,父亲便要果果再辛苦一趟,立马跟他走。果果说:我瞌睡死啦。父亲说:你慢点开,可以开一会儿睡一会儿。果果拍着肚子说:那得先加油,还得吃肚子,听见了没有,打雷的声音。父亲说:你快去加油,完了去拉面馆,我和晋美等你。

一路上果果开一会儿睡一会儿,第二天中午才到达堆积着牛羊肉的地方。果果跳下车,惊喜地叫了一声:这么多?两个人装了满满一车,还剩下一半。父亲说:再来一趟吧。汽车启动之后,父亲指着远处的山脉说:往那里开。”“干什么?”“你不是藏族人吗?果果诧异地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说:牧人不吃冻死饿死的牛羊,连藏獒都不吃。”“我们可以运到西宁,吃肉的都是城里人。”“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城里人当然可以吃,但我们不能卖,我们是买卖人,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要是我们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再说啦,要是卖掉的话,草原上狼豹的食物就少啦,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啦。果果说:你一会儿是买卖人、一会儿又不是,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他们把车开上了一道平缓的山梁,朝两边的沟里扔了一些牛羊,又开上另一道山梁,又扔了一些。回来再拉剩下的,又向别的更远的山梁开去。狼跟着他们,秃鹫和黑鹰跟着他们,乌鸦跟着他们,后来又看到雪豹和猞猁跟着他们,再后来又看到漂亮的火狐狸和更加漂亮的雪狐狸跟着他们,连百灵鸟也跟着他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下雪的冬天已经带来了灾难,但作者却说“气度恢宏的冬天”“香喷喷的灾难”可见作者并非怨恨而是对自然有着虔诚的敬畏。
B.云散雪霁的景象中地上照耀的是雪,和金光交融的白光也是雪,这种天地光芒的组合中较为精准地呈现了雪光与天光辉映的明亮光彩。
C.父亲说沁多县的牧民宁愿草原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并要果果跟他再辛苦一趟,父亲可能受到牧民影响心中已萌发了施舍牛羊的想法。
D.“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这里写出了果果对父亲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他性格执拗的特点。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雪,用牛奶、酸奶、酥油、奶酪、奶皮、曲拉等喻体形容白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科试卷同时也勾勒了雪域高原典型的生态环境特点。
B.小说人物形象在人物语言、行为中得到突显:父亲不愿晋美和果果对班玛县人说实话,但父亲最后并未卖掉收来的牛羊,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C.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多次穿插描写,既使表达方式多样,又使得情节的发展有了更多延展的空间,舒缓了叙事的节奏,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
D.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有颇多相似,如都描写了一处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都呈现了真实质朴的人性美也都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3.作者在小说节选部分的第一段连用9个“施舍”,最后一段连用6个“跟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4.《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持守着心灵的信仰,勃发着良善与爱,忧患着自然生态,绽放着人性的光芒。”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评价的理解。
2024-03-06更新 | 2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

郭沫若

傍晚,孩子已经埋在土里了。

帮忙埋葬的两位老百姓荷着锄头已经回去了好一会,天空一片暗黑,只有东边的地平线上有增涨着的光潮,预告着新月在准备出土。

丝毫风息也没有,也没有什么声音,四围的林木和稻粱在整天的炎热之下刚好渡过了来,依然还不敢喘气,炎热的余威明明潜伏在近处,说不定那月光的前驱怕还是太阳的残辉啦。

只有逸鸥的耳里时时听着凄凉的孩子的呻吟,那呻吟好像从远远的卫生所里面传来,也好像是从近近的小土堆里吐出——这小土堆,这把孩子的尸骸掩藏着的小土堆,恨不得一抱抱回去,就和孩子裹在毛毡里那样的呀!

——真是奇怪,自己总以为会比孩子们早死的,怎么这个被结核菌已经烧枯了的身子偏支持了一年多,活鲜鲜的嫩苗仅仅五天工夫就死掉了呢!

逸鸥坐在那小土堆前面的草地上,头垂覆在两只撑在膝盖上的手里。大小不相应地成了小土堆前的一个石狮。

月亮拼命地从云头迸出来了,差不多快要整圆的一个月亮。但有一朵稠黑的云头从相对的一边天壁涌起,微微的在闪着电。清冷的月光下,虫子胆怯地在草丛里开始晚奏了。几条粗细不等的灰白的光,筛进了竹林来,冰冷地投射在这人形的石狮头上。

假使没有远处另外的几条更粗大的,眼却不能见的线,同时来牵引着这石狮,他怕始终是不会动的吧?但那戴着英国式的米色盔帽的头,终于抬起来了,正受着透射进来的月光,洼陷着的两眼有点发红。两面的颧骨突露着很明显的轮廓。脸,呈着暗灰色,菲薄的嘴唇在痉挛。

右手探寻着旁边的一条竹根杖,逸鸥终于站立起来了。中等以下的小巧身材,穿着的一套米色西装和那米色的盔帽一样,记载着五年来的抗战的历史。它们是在五年前和它们的主人一道流亡到这陪都郊外的乡下来的。

逸鸥满背灰光,向着新起的小土堆静立着。

——“仪儿,你安静睡吧,睡吧!你这小坟堆,我真想把你抱着,一抱抱回去呀,就给用毛毡裹着我的仪儿一样。”他喃喃自语,执拗地发出了声来。”

——“也好,仪儿,你安静睡吧,睡吧!我想你睡在这儿,比睡在你肺结核患者的爸爸旁边,比睡在你劳瘁得和纸扎人一样的妈妈旁边,总要舒服些吧。没有蚊子再来咬你了……也没有饥寒苦你了……你安安静静地睡吧。”

——“仪儿,你安静睡吧,睡吧!你爸爸反正不能长久保护你们的,不仅不能保护你们,反而要害你们。你妈妈也的确是太劳瘁了。抗战以来一年一个地生育了你姐弟三人。由南京武汉而重庆,不断地在烽火中流离,衣食住都赖她一个人料理,现在还要服侍着我这个痨病的爸爸。仪儿,你是疼惜你妈妈的,你现在安安静静地睡,也用不着再要你妈妈替你打扇了。……”

似乎有想流眼泪的意思,但只如那人人都在望雨的天空,却仅空空地闪了几下电。像浓烟一样涌起的稠云,也像浓烟一样,消散了。

回到家,一封很厚实的信在桌上,他连忙地打开了来,里面却抽出了一束钞票,外面裹着几张信笺,粗大的字迹写道:

今天城里送了一千块钱来,是文艺奖助金保管委员会送给你做医药费的,望你收下,把收条写好寄去。此事望你不要固执。朋友们都很关心你,保委会也完全出于诚意。这对于你作家的清誉是丝毫不会损坏的。望你千万不要固执。祝你阖家都好,小朋友们的病好了吗?

逸鸥走到书案旁边,找到了一张旧的原稿纸,一点一画地写出了秀丽的字与行:

我感激你。一千元,我就照你的意思领受了,可我要恳求你几件事。

一,我前年借了××大学图书馆六本书,不幸在城被炸,焚毁了。今受该馆来函催缴(原函奉阅),无法缴还。我恳求你由这一千元内拨三百元寄去,以作赔偿。

二,未病前曾为儿童剧社讲书,讲错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田田”两个字。误了小朋友们,至今耿耿在心。我恳求你拨二百元献给该社,以作购置小型《辞源》之用。

三,仪儿已于今午夭折,仅仅四年的生命便夭折了。生前承你关心,已约好送保育院,可不幸已经夭折了。我作为仪儿还是在生的一样,恳求你拨五百元献给保育院,并以报答保育院允我寄托仪儿的厚谊。

四,仪儿死去,掩埋费用了四百元,系向房东告贷。我现在手中不名一钱,恳求你用你自己的钱为我偿还,我是感德无量。

以上种种请求,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原谅我,你也一定能够答应我。

封装好信后,他是想踏进那未知的世界里去了,而且不仅是他一个人,还要连同着他的妻,他的还活着的一对儿女。麻绳诱惑着他,他又掉过头去,但他的黑影使他吃了一惊。

——“珍儿的爹,你睡了吧。”他的夫人从蚊帐中叫出,“你的病再闹翻了,又怎么办呢?”

他又想哭了,但眼睛却很干涩。

把信来揣在裤包里,率性把菜油灯吹熄了,退在睡椅上躺着。

他是在等待,等待他的夫人睡熟,但他那疲倦不堪的身体却没有听从他的意志。

月亮从后壁的窗上照进了房里,斜射过衣帽架,仿佛仅存的活物一样,慢慢地在黑幕上拖着步子。

逸鸥好一会都没有动静,等他的夫人下床来,替他把头上挂着的小圆帐轻轻地放下来罩着的时候,他丝毫也没有觉察。

虫子的声音不断地在四处叫。

19417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逸鸥安葬孩子时,“稠黑”的云头涌起,“闪着电”,胆怯的虫声,动静结合,让读者感触到浓浓的哀情。
B.“却仅空空地闪了几下电”,照应了前面的“微微的在闪着电”,都是借环境描写烘托逸欧悲伤的心情。
C.“一抱抱回去”两次心理描写的反复,凸显了逸鸥在战乱中贫病交加失去爱子陷入绝境的心酸。
D.小说以小见大,以逸鸥一家的悲惨遭际,巧妙地控诉了国民党让进步作家乃至普通民众流离失所、陷于绝境的社会现实。
2.关于逸鸥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痛的父亲形象。坐在坟前,成了“一个石狮”,形象写出其丧子的悲痛。
B.自责的父亲形象。爸爸“不能长久保护你们”“反而要害你们”写出其自责无法照顾好孩子。
C.悲苦的知识分子形象。孩子夭亡,自己生病,一文不名,写出知识分子的困窘。
D.爱妻的丈夫形象。他“等待,等待他的夫人睡熟”,突出其对妻子的疼爱。
3.月亮或是月光的变化突显着逸鸥内心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达成的?
4.沈从文曾在《日出》杂志上刊文《论郭沫若》,认为从其发表的作品看,郭沫若更“适宜作新时代的抒情诗”。请结合本文和沈从文的评价,谈谈郭沫若小说的特点。
2023-01-16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山楂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唯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他的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地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2.简要概括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
2020-05-10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