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赵树理(1906-1970)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215442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权,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得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权,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得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但要求规格……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寥寥数笔的白描就写出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
B.王新春的语言解释了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的原因,从侧面热情地颂扬了勤劳的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可贵品质。
C.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D.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2.老舍总结了赵树理这篇小说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干家潘永福(节选)

赵树理

嘉峰村建立了地方政权,第一任村长是王思让同志,潘永福同志是村供销社干部。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村干部,从外表上看,和群众无大区别。①有个外村的老相识在路上遇上了他,问他说:“听说你当了干部了,你怎么还是这样子?”潘永福同志反问他说:“干部该是个什么样子?”问他的人马上也拟定不出个干部样子来,只得一笑而罢。

潘永福同志当了干部以后,不但外观上没有变化,工作和生活也都按着自己特有的风度发展着。

嘉峰村东北方向五十里外的玉沟村,开了个为沁水民兵制造手榴弹的工厂。这工厂烧的是阳城煤,运煤时需要在嘉峰村过沁河。沁河上过渡的习惯,夏秋两季用船,冬天冰冻以后至春天发洪之前用桥。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嘉峰村的人事先没有想到五十里外玉沟工厂的需要,等到工厂缺了煤找到嘉峰来的时候,搭桥的地方已经被冰封了。上级要求嘉峰村想法子,村长王思让便和潘永福、何启文等同志接受了这个任务。

这地方,桥的构造是用两根树杈顶一根平梁算一个桥脚,一个个桥脚中间都用五六根长的木料连接起来,上边铺上厚厚的灌木枝条,然后再垫上尺把厚的土把它压平。活儿倒也有传统办法,只是时间不对,河被冰封着,冰又只有寸把厚。人到冰上,怕把冰压破了;破冰下水,人又受不了。党员们研究了半天,更巧的法子想不出来,也只好破冰下水。王思让同志勇敢得很,把冰打开口,他就先跳下去。可是他一下去就抖得倒在水里,潘永福同志见势不好,跳下去一把把他抓出来。这时候,王思让同志的皮肤已经变成黑青的了。

潘永福同志是在河里井里泡惯了的,何启文同志也是年年搭桥离不了的人物。岸上的同志们搬运着木料,这两位英雄下了水,打开冰道,送过大绳,来来往往拉木料、扶桥脚……终于在这冰层包围中完成了上级党给予的任务。

在潘永福同志当区长时,有一次,敌人集中了大于我们当地驻军十多倍的兵力来“扫荡”这个地区,沁河以西有我们一部分部队需要渡过沁河转到外线。领导知道潘永福同志是撑船能手,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潘永福同志接受任务后,马上找到部队首长报告说附近几个渡口船太小,王村的船大,可是在维持区,需要把维持会的人挟持住,夜里从那里摆渡。部队同意了他的建议,就派了几个便衣,由他领路到王村去找维持会。他们走到王村村边,碰上了一个人,潘永福同志要这个人带他们到维持会去,到了维持会,屋子里静悄悄连一个人也没有。领路的那个人说:“你坐一下,我给你找他们去!”潘永福见那个人神色不正,怕他搞鬼,略一思忖便跟了出来,却不见他往哪里去了,问了问门外的便衣,说是没有出去;又返回院里来,见有个小门,情知是从这小门里跑了。潘永福马上向门外的便衣们说:“你们监视住河边和村西头的路,不要让人过去,就出不了事,让我亲自去找撑船的人!”潘永福同志和这里的撑船的人都很熟识,一会儿就把他们都找到了。吃了些晚饭,部队就开到了。

潘永福同志和王村的船工们共同撑着船,先送过一部分机枪手们到对岸山头上布了防,掩护住渡口,然后才渡大队人马。船开得也不慢,只是人太多了,急切渡不完。潘永福同志见深处没有几步,就跳下水去拉住缆绳在前边拉,王村有几个船工也跳下去帮着他拉。这样拉的拉、撑的撑,船比以前快得多,一趟又一趟,还不到鸡叫就把全部人马渡完了。部队的负责同志临别的时候向潘永福同志说:“潘区长!谢谢你的帮忙!③敌人很快就会侦察到我们在这里过渡!你也要马上离开这里!”

潘永福同志向来觉着工作和休息差别不大,可是这一次他跑了几十里路,找了半晌人,又拉了多半夜船,算起来已经连续劳动了二十个钟头了。打发部队走后,他本想马上离开王村,只是走到村边,身子便摇晃起来,就穿着一身湿透了的衣服睡进村边一个喂牲口的石槽里。等到他一觉醒来,他觉着有点不妙,一只眼睛扫见不知几时开来的日军已经把这一段河边的空地坐满了。他不敢坐起,急忙扳住石槽的另一边一骨碌滚出来,然后爬起来就往山上跑。山头上放哨的敌人一见有人跑上来就开了枪。身旁边的飞弹吱吱地越来越密,好在抢了几步跳到一条土胡同里,他也不管后边的子弹来得怎样密,就这样跑到河边游过了水,不到晌午又回到他的区公所。

正因为他喜欢实干,所以坚决反对虚伪的俗套子礼节。一九四九年他被调回县里去做农林科长,区公所的同志们要举行个送别的仪式。潘永福同志根本不赞成这一套,就想免一免这套过场。④可是有些同志诚心诚意要那样送他,说死说活不让免,他也马马虎虎同意了。等到送他的那天早晨,大家都已经准备好,却不见他出来和大家打招呼,有人进到他屋里去看,床上只剩了一条席子,潘永福同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挑着行李走了。

1961年3月10日写于山西长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峰村刚建立政权,事先没想到五十里外玉沟工厂需要的阳城煤必须经过他们村的沁河,没有在最佳时间搭桥。
B.架桥工作中王思让同志身先士卒,率先跳进冰河中,但瞬间变成黑青的皮肤突显了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难度之大。
C.潘永福到达王村维持会后,屋里“静悄悄”,领路人一转眼就不见了,体现了战斗前气氛的紧张和人们的忙碌。
D.潘永福遭遇日本军队时,“扫见”“扳住”“滚”“爬起来就往山上跑”“抢了几步”等写出了他的动作敏捷与机智果敢。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通过外村老相识的疑问,从侧面体现了潘永福作为共产党干部质朴、求实的本色。
B.第②句中“泡惯了”这个词体现了潘永福水性好,与后文逃跑时“游过了水”形成呼应。
C.第③句突显出当时斗争形势的严峻,也为后文潘永福醒来就遭遇敌人做了铺垫。
D.第④句中“马马虎虎”暗示了潘永福在面对同志们的盛情时,态度和立场不够坚定。
3.文章第二段提到“工作和生活也都按着自己特有的风度发展着”,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特有的风度”具体表现为哪些品质。
4.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基本的生活常识,赵树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2024-01-23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严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 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儿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才把他的手套带上。他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第二天,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过去了一点就又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路也痛快得多。

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得到呢?

……

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这篇作品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 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

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 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注】桑杈:农具名。用桑木做的杈,柔韧耐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的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标题“套不住的手”既指陈秉正老人的手不能被毛线手套套住,也指他不被一切困难套住,表达言简义丰。
C.小说通过赞美陈秉正和像他这样的人,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
D.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小说的语言朴素严整,既质朴又生动,看似明白如话,实则精雕细琢,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B.《套不住的手》通过运用一系列的“艺术的手段”,避免了故事叙述的琐碎、零散,有助于集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
C.赵树理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在主题、语言与情节上具有创新之处,实现了大众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D.老舍先生认为,《套不住的手》一文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手”进行大幅特写,比写一本《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3.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老舍说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2024-02-02更新 | 1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字

赵树理

在乡村集镇教小学,教学以外的杂事很多:写神庙对联,村里人有了红白大事写请柬和灵牌,年关之前替穷人写卖契,替一般住户写春联……我在王店镇教小学,杂事比一般村镇更多,因为镇公所的书记每天只顾给镇长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镇长便经常拉我的差。在这种年头,为了不丢掉饭碗,不能得罪镇长,因此,我便得多吃一点苦。

一天,镇长交给我一卷缎子和一包泥金,要我替他写字,说区长被调升,镇上有个欢送的表示。按地方的习惯,每逢被提升的县、区长离任的时候,地方士绅便向老百姓收一笔钱,请他吃顿饭,送些礼物。礼物是绸缎之类,写上几个恭维性质的金字,名叫“帐子”。“帐”字可能是“幛”字叫错了音,不过可以不必管它。

王店镇的学校设在一座汤帝庙里,冬天在厢房里上课,夏天常把课堂搬在正殿对面三丈见方的戏台上。这座戏台,每年只在秋收后唱一次戏,除此之外,冬天有些大户借它存干草,到夏天一方面作课堂用,另一方面有些住家离庙近的农民在后台和角落上铺着席子,午饭和晚饭后到上边乘凉休息,好在和上课时间不冲突,倒也能各尽其用。这天午上,我拿着镇长交给我的缎卷子、泥金包、白芨、粗瓷碗和两枝笔到台上去,一个青年爬起来问我:“先生,写帐子吗?我来帮你!”他这么一说,另外有几个人听了也起来看热闹。写“帐子”在这地方不算稀奇,大户人家做红白大事也有送“帐子”的。这位热心帮忙的青年有经验,并没有问我怎样做,就把泥金放在碗底,倒了一点水,用白芨研起来。

青年把金研好,我把缎卷子展开一抖,台上闪起一道红光,引得大家吃了一惊,凡是躺着还没有闭上眼睛的人,都爬起来看。

“这是什么缎?”几个人一齐问。

“呀!跟闪电一样!”有一个人吃惊地夸赞。

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缎。既然有人提到闪电,我便顺口说:“就叫它闪电缎吧!”

“给谁送?”有人问。

“给区长!”我说。

“为什么?”

“区长要走了!”

“早就该走!”“就不该来!”“去了是福!”……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我提起大笔在金里蘸着,就有人把缎子铺在桌面上,问我说:“先生,给他写几个什么字?”

这一问可把我问住了。原来这位区长才来了三个月,因为办了一宗县里认为“很漂亮”的事,县里报了省府,省府就把他提升了。他办了什么“漂亮事”呢?去年春天,省府连派了三次粮秣款,因为地方太穷苦,前任区长收不起款来被撤了职,而这位新区长一来,马上就想出了办法,办法全在于和王店镇镇长配合得紧密。这位镇长是全区的首户,全区大小村庄都有他放的债,都有押给他的地。新区长来了请他帮忙,他便出了主意,要区长把全区欠款户挨次传来,有钱的交钱,没钱的押地,他替欠户还款。区长听了他的话,用油印印了些押地字据,把欠户一一传来,有钱的交钱,没钱的不填字据不放走,果然从四月份上任,不到五月底就把欠款全部追清。这位区长就是因为办了这样一宗“漂亮的事”才被提升了的。对这样一位“漂亮区长”,该恭维他几个什么大字呢?我一时想不出主意来,便反问大家说:“你们说写什么好?”

那位研金的青年说:“写‘真会要钱’吧。”

“不好!不如写‘真会逼命’!”又一个人说。

“逼谁的命?不如写成‘逼死祖爷’更明白些。”又一个人说。

我笑了笑说:“你们都说得对,可是照谁说的写上去也保准出事!”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有人说:“还是由你写吧!”

由我又有什么好写的呢?还不得昧着良心说话吗?我憋了一阵,憋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先生!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区长的好处大家常常念道着哩。”

“对!哪个人,哪一天还不骂他几遍王八蛋。”

我换了小笔去写上下款。这上下款都是镇长拟好了写在纸条子上的,我把纸条铺好正要写,那位研金的青年指着纸条上写的下款中的“全体镇民”几个字说:“怎么还要叫我们给他送帐子?”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瞪了眼,识字的念给不识的听,不识字的也火了!

“我们不捧他这催命鬼!”又一个人说。

“可是镇长要我这样写,我替人写个字,怎么好改呢?”我既然抗不过镇长,也只好当众说明不是我的意思。

还是那个青年说:“写了也不算!我不出钱!”他又向大家说:“谁也不要给他出钱!区长给镇长放了押地债,让镇长一家给他送帐子吧!”

“连名字也不愿挂,谁还给他拿钱?”

“谁拿钱谁是龟孙子!”

“可惜是你们已经拿过了。”我说。

“谁拿过了?”每个人都看着别人的脸色互相追究。

我问:“镇公所前天不是收过一次钱吗?”

“那天收的是‘公事钱’。”有人回答。

我向他们解释说:“那一笔‘公事钱’,除了给区长摆了一顿筵席之外,剩下的只买了这么一块缎,花完了没有我可不知道。”

“真是的!又叫人家把咱们装鼓里头了!”

“质问镇长去!”

“质问王八蛋去!”

大家说着都跳下台,冲出庙门。

过了一阵,街上的人声就“哇啦哇啦”越吼越大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经常被镇长拉差,去协助镇公所的书记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吃了很多的苦,这使“我”对其丑恶行径十分不满。
B.从一个青年主动帮“我”写帐子,以及“我”与众乡民的谈话,可以看出“我”与他们之间有着相当和谐的人际关系。
C.开始时,村民对镇长的盘剥麻木不仁,但在“我”暗中挑动其愤怒后,他们终于清醒过来,并变得群情激愤,准备进行抗争。
D.“我”写帐子时,本想写“真会要钱”之类,但恐惹出事端;而写恭维的话又实在不肯,所以写了模棱两可的“有口皆碑”。
2.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3.本文关于区长办了一宗“很漂亮”的事的一段插叙,有怎样的作用?
2022-12-29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