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3 题号:217048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线

尹杰

①我知道你身处火线。

我梦见风把你吹圆了。这样也好,显得你强壮些。要不了几场风的滋养,你的筋骨就会真正地圆起来,抢回风占据的地方。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扎紧棉衣上的带子,把它像钢丝一样缠裹在身上。我在朝鲜的棉衣还真不如你的。你母亲见到了,让我脱下来,捶洗了几次,也没法还原本色。②把血汗洗掉,把硝烟的黑灰洗掉,把战火的腥味、宿营沾染的霜露、急行军浸入的风雪一层层都洗掉,也就薄得透亮了。压在那大红色的箱子底里,黑铁抓手的大红箱子,你知道的,但你一定不知道那里面装着家里的过去,压着咱们的家底。和棉衣在一起的,应该还有一条腰带、一本证书和一包奖章。

我在火线上的那条棉裤,屁股上打了千层底的补丁。那是我自己打的,打了补丁,下坡才快。那些补丁驮着我,哧溜一滑就到了坡底,线拐子都赶不上我。那线拐子跟着我,木柄被烟火舔舐得发亮,③淬过异国的风雪已硬成钢了。绕缠在拐子上的花线哗啦啦把自己放出去,它们知道自己将被弹雨绞碎。可我们也收获了不少敌人留下的黑皮线,因为队伍已经冲锋,阵地滚动前移,我们又向前推进了。我拾起他们的线头,那些未送达的撤退指令就从断口处一股股冒出来,麻酥酥地沾染了一手。重新卷好的线拐子因为缠绕了太多的军情而鼓鼓囊囊沉坠着。没多久,那里面就吹响了咱们冲锋的号角,回荡起胜利的欢呼,传播着丰收的喜讯。我想,这丰收果实里有一小块要归于那些补丁。

你也要打些补丁,并且应该打在肩上。也可能不需要,油田勘探已经让你的肩膀生出了茧,并层层厚实起来。我们的茧都生在要生的地方。屁股和脚底不用说了,我腰上的茧是线拐子磨的,手指头上的是接线搓出来的。因为我是通信兵,我的主要任务是让战友们的枪口能在节骨眼上喷出火来,我刚把电话线从团指挥所拉上来,火焰就通过这根线从枪口喷射出去,映红了整座山谷。

你那里一定不缺少声音,四处都嘹亮着钢铁奏出的旋律和音色。可有一种声音,你说之前从没听过,说戈壁滩上真的有豺狼和鬼怪。那是一种灰白色的号叫,和灰白色的风重叠在一起,有着相同的形状。那鬼狼只在有风的时刻出没。那叫声鞭刃锋利,像钻头一样浑身长满刀片,在砂岩丘的转角雕琢自己的形状。那声音把铭刻自己当成宿命,所以那岩丘的样子就是那声音的样子,就是听不到了,也看得到摸得到,长久地挑战你。

我想那就是风了,你那里是风的喉头和声带。那声音在后方就显得愚钝、浑浊和啰唆,没有了犀利和灵气,但也同样蛮横莽撞。你一定还记得,它把咱家的凉棚掀翻过,还吹倒了鸡窝矮墙。风停了,房后会出现一条泄洪后干涸的河道。树和电线杆都折断了,黄白色的茬口尖尖地向上戳着,就迎着风来的方向,做出一个反抗者的姿态。那些堵过的朝北的窗户还要再去添上两块砖头,塞些碎毛毡和卫生球进去。

你们在那里战斗,一定打了胜仗吧。见到那带火的泥浆了吗?它一股股地喷涌出来,泼洒在蓝天上。你们在开辟新的疆域和战场,打的是先锋,在最前线。你们遭遇看不见的地下岩石,钻凿怪叫的风和戈壁的火,就像我们在朝鲜迎向流弹,冲进吞掉肢体的弹坑和漫天卷地的火焰。

从朝鲜回来,部队去了天津。我们打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外加半个春天。仗打到一半,我负了伤,一块炮弹皮斜插在我的屁股上。我趴着阅读了在医疗所头一个夜晚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大睁的双眼问候不断变换面孔的夜色。我辜负了日落的好意,面枕黑夜而不能沉入安眠的湖底。我耳边依旧震颤着炸弹的闷响,一声接着一声。脸颊还在等着掀起的砂石劈头盖过来,而且真的感受到了暴雨倾泻般针扎的痛感。刚有了些睡意,脖颈软下来,梦又燃烧起来,炙烤得人难受,疼痛得又昂起头。邻床的士兵一直在呻吟,一块弹片插进了他的前额。士兵试图用最小的力气发出最大的声响来稀释疼痛。太阳抚触到额头的时候,我眯了一会儿,再睁开眼,他的床位已躺着一个汽车兵。

到了天津,就到了另一个世界,然后就遇见了你妈。你妈是村里的妇女队长,年龄比我小一轮,这你是知道的。她见我年纪大,个子又小,不太乐意。可见过几次面后,婚事还是定了下来。然后就是转业。现在想,如果不去朝鲜,如果回不来,我也不会遇见你妈,也不会有你。在朝鲜,我们又往南挺进了。那几天冻得手粘在线上拿不下来,四周又都狂舔着火信子。火海的浪涛拍击着耳朵,那冲击波穿透了岩石,把我们胸腔沸腾着的能量释放出来,就像用钻杆打通矿脉,让地火自由地喷发。我把话机递给前线指挥,④一只手还一直死死地攥着那根线,另一只胳膊则拼命抵挡不断喷射过来的砂土石块。我怕线断了就再找不到头了,我感觉到线路里战情通报正汹涌奔流。后来在天津的海边休整,我也长久地不能下水。我分不清那到底是海水还是火焰。

我接到松开那根线的命令时,也被告知负伤了,因为血已浸透棉裤。我趴在一块门板上,准备被抬下去。抬我的人也带着伤,一个包着头,另一个也包着头。他们尽量平稳地抬我起来,我抓紧了门板的边缘。这时一个沙哑充血的嗓音从背后叫住了我们。这个疙里疙瘩的声音粗拉拉地勾出一个问句,你写申请书了吗?我觉得在这个将走不走的当口,他问的一定是门板上的我。我报告一声,写了。后来,火线这两个字就刻进了我的生命里。我想,你此刻就身在火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叮嘱儿子要在肩上打补丁,既表现对儿子在“火线”工作的关心,也是教育儿子应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
B.父亲回忆在天津海边休整时仍不能下水的经历,写出了战争给父亲带来的心灵创伤,侧面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C.小说结尾段写到两个战士“一个包着头,另一个也包着头”,展现出志愿军战士受伤不下火线的战斗精神。
D.文中父亲始终在与没有出场的儿子聊天,内容看似随意,但字里行间饱含真情,是两代人在精神上的接力。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单独成段,开篇点题,让读者将阅读关注点聚焦于“火线”,迅速进入小说情境,增强阅读体验。
B.句子②用排比写出父亲战争经历的丰厚与不可磨灭,棉衣被母亲捶洗后“薄得透亮”,让父亲倍感失落。
C.句子③“淬”字一方面写木柄经过异国风雪洗礼而坚硬如钢,另一方面暗示战争也是对父亲身心的淬炼。
D.句子④“攥着”“抵挡”等动作描写,再现了战场上父亲为保护电话畅通所展现出来的舍生忘死的精神。
3.“火线”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炖马靴

迟子建

父亲说头道岭有条母狼,它双眼瞎。他们不止一次撞见它与乌鸦同食腐肉,看着它被漆黑的乌鸦给挤在一角,像条瘪了的布袋。父亲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从此,它像一团飘浮的阴云,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它得了食物后会叫几声,像小孩子没吃饱奶时的吭叽声。后来,瞎狼在他们视野里消失了,但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到附近的山洞。瞎眼狼喜欢山洞,当它走投无路寻到那儿的话,总不会饿着。

袭击守备队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记不清了。他说那天是小年,雪粉飞扬,常迷了人的眼睛。父亲说雪花纤尘不染,就像老天送来的润眼膏,无比清凉。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的密营出发,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当队伍冲向弹药库和粮库时,没想到这两座库居然还有碉堡的功能。父亲说大部分战友牺牲在那里。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只有五个人撤了出来。父亲撤得并不顺利,一个日本兵始终在追捕他,两个人之间的周旋和战斗,进行了大半夜。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最后一颗子弹,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一枪,穿过了他制造运动假象时用树权挑起的秋衣,后面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

作为火头军,父亲行军打仗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那铁锅与他的背一样宽。除了手枪,他还携带一把三寸长的钢刀。此外他棉军服的里子,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在雪地艰难跋涉约两里路后,他听到背后隐约的狼嚎。雪越下越大,敌手紧追着父亲,他们就这样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父亲实在走不动了,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飞雪中林木模糊,可狼的叫声愈发清晰。父亲饿得肚子咕咕叫。他打算与敌手决一死战。如果幸运,再燃起一堆火化,点雪水喝。对付狼,火光就是子弹。

我觉得父亲无数次唠叨的这个故事,没啥新奇。但我对后半程的故事永不厌倦,就像对一首喜欢的乐曲,不管循环播放多少次,依然爱听。

父亲说他卸下锅,手握钢刀,身体绷紧,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他打着寒战,牙齿磨得咯咯响,不知他是被疼痛折磨的,还是因为憎恨父亲。

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是一支轻便灵活的三八式步骑枪。父亲说那是女战士最喜欢的一款枪。他最终靠着这支枪,俘获了母亲的芳心,当然这是后话。父亲说本来可以一刀子扎在敌手心口上,让他立即毙命。但见他气息奄奄,挺不了多久了,再说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就准备先点火。他从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把锅支上,放上雪,生起火来。躲在灌木丛后的狼,交替发出叫声。父亲看到灌木丛里始终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父亲说,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啥有一条狼的叫声,令他有熟悉的感觉。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死了。父亲说这时雪停了,老天爷不撒纸钱似的雪花了。他再次搜敌手的身,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一个金属外壳的镜盒。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里面竟夹着张相片,是个穿印花和服的姑娘,她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想,这相片中的人,也许是敌手远在家乡的恋人,而她再也见不到心上人了。父亲将镜盒放回了敌手的口袋。父亲突然发现,敌手穿着马靴。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他划开靴帮,撩猪毛似的,将靴筒绒毛在火上处理掉,再用刀子,将它一遍遍地刮着,除掉绒毛烧后留下的灰烬,再尽力刮掉所染的颜色,让牛皮恢复本色。一双马靴,经他分解,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使它们更为清洁,然后加柴调旺篝火,把马靴皮下到锅里,开始炖马靴了。这口锅散发的水蒸气,被篝火映照得像一条腾空的金龙。马靴的味道渐渐散发出来,初始是糊味,跟着是膻味,半小时后,牛皮仿佛被熬煮得苏醒了,淡淡的香气出来了。父亲用桦树枝做筷子,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用刀切下一小块,努力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我问他食物如此短缺,为啥还要喂狼?他说可能是习惯吧,毕竟瞎眼狼在那里。再说狼得了吃的,就不会过来吃人。他说的人,是否包括敌手?这个话题我始终没敢问。

父亲本来是想向着四道岭的密营方向撤退的,他渴望在那儿与离散的战友汇合。他不想天亮前出发,雪夜的森林,就像打了数不清的烟幕弹,分辨不出东西南北。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走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借着残余的篝火,父亲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使劲拽着前狼的尾巴,这尾巴随时有被扯掉的危险。最终瞎眼狼将前狼生生地拖回了灌木丛。父亲长吁一口气,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揣进裤兜,然后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越走越没有方向。就在父亲走投无路时,他听见了背后走兽的声音,还是那两条狼!前狼追上父亲,停下的一瞬,它身后的瞎眼狼立马放下前狼的尾巴,上前两步,用嘴温柔地触着前狼的脸。前狼发出撒娇和委屈的叫声。父亲说,只有母亲对孩子才能表现出如此的怜惜和爱抚。他说,瞎眼狼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

每到小年,父亲都要讲一遍这个故事。后来的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刨着地,洗尘似的,快乐地躺倒,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离世后,每年这时,我也给儿子讲这个故事。我怀疑过,父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编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东北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还在,弹孔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儿子每次听我讲炖马靴的故事,总要骂张学良,说当年他要是带领东北军抵抗侵略军的话,日军不会轻易占领东北。发完牢骚后,他常会打电话叫外卖,外卖的主角是鱼皮冻。我想他是用他的肠胃,帮助他的精神,记忆这个故事吧。

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东北抗联与日军作战为背景,再现了战士们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历史风貌,意在展现残酷战争、严苛生存条件下的英雄群像。
B.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人与人、人与狼、人与自然的对抗中,塑造了具有生存智慧、强烈生存信念和道德感的父亲形象。
C.在艰难的军旅生活中,父亲仍挂念着给瞎眼狼留点骨头。这一不计回报的善意,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生存奇迹的发生预留了可能。
D.准备炖马靴前的一系列动作,与父亲火头军的身份相吻合,表明了父亲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冷静积极的态度同困难作斗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照片中穿印花和服姑娘的细腻描写,让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增加了真实感。
B.小说运用华丽典雅的语言描写父亲与敌人对峙的场景,却又没有过度渲染,富有表现力。
C.面对历史战争的重大题材,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以小人物的人生经历呈现人的精神。
D.小说双线并行,明线是父亲自己的经历,暗线是母狼的故事,这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3.瞎眼狼“藏在心底的光”,也藏在父亲心里。“光”在小说中具有多重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我”在转述“炖马靴”的故事时,不时穿插“我”的揣测、点评等与故事看似无关的闲笔。这些闲笔有什么作用?
2023-06-06更新 | 2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十一”前,光字片人家全部清空。“十一”过后,光字片的大拆除全面展开。那是颇壮观的场面,动用了几十台重型机械——也是相当痛快的拆除。

周秉义赶到现场。当然不用他亲自指挥,他只是去看热闹。许多光字片的人也回去看热闹,不少人百感交集,有些老人还直掉眼泪。直到那时,光字片的人才觉得周秉义可亲可敬,争着与他合影。周秉义很高兴,笑容灿烂。不觉想起了刚任命的时候。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名次还排得比较靠后。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

秉昆说:“哥,这么大的雪,改天吧。”

秉义说:“我正是因为下这么大的雪才来的啊。没人出门,也就没人注意咱们嘛,想看哪儿看哪儿。”

秉义没坐专车,也没骑自行车。雪大,公共汽车开得慢,又不容易等到,等到了也不一定能挤上去,他干脆走到了弟弟家。于是,老哥儿俩逛起光字片来。

光字片的面积比以前大了,有几平方公里,人口也比以前稠密多了。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如同历史回到了白垩纪,雪下覆盖的是成群体型怪异的恐龙僵尸;又如同无数明碉暗堡,为了迷惑敌军,偏要筑得不三不四,内中埋伏着整师整师的士兵,只等冲锋号响……

白茫茫一片大地好干净,这不适用光字片。稍一细看,谁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颜色的泔水结成的冰面,公厕四周的尿冰……

兄弟二人并肩走时,周秉昆忽然心中对哥哥产生出同情来——仅差半步就熬成副省级干部了,偏偏给了个北方省会城市的副市长当,排名还那么靠后。

秉昆问:“哥,你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满意吗?”

秉义说:“你这话问得很肤浅,太矫情,太幼稚。古今中外,对自己人生感到满意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无忧无虑当皇帝的人,他还想长生不老永远当下去呢!我又凭什么会感到满意呢?”

秉昆接着问:“那就是不满意咯?”

秉义说:“也不能说不满意。我的人生道路尽管有时身不由己,但组织培养我,信任我,我在组织安排的不同岗位上,一向认认真真、克己奉公地工作,从来没有混过日子,所以,我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满意的方面。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两点满意的地方,那也就应该感激生命了。”周秉义谈兴颇浓,他对弟弟每一句话都给予了愉快、耐心的回答。

秉昆突然失声一笑。秉义奇怪地问:“你笑什么?”

秉昆说:“你跟我说话,更像老师跟学生说话。”

秉义愣了一下,也笑道:“这辈子当不成老师咯,年龄过咯!”那一刻,秉昆从哥哥的话中听出了相当遗憾的意味,和一种类似晚秋的心境。他不由得扭头看了一眼哥哥——两只皮面羊剪线的帽耳朵之间,哥哥的脸比以前疲多了,嘴角两边的皱纹明显多了,刀刻一般。他心里不禁有些难受——普通百姓家的儿子,当官当到哥哥那份儿上,太不容易了。

秉义颇为兴奋,他把秉昆带到了离家挺远的地方。那些地方秉昆从未去过,也没有同学朋友,不曾有过一个熟人。

“哥,咱们光字片就没有一个你的高中同学吗?”

“没有,我高中时的学校是全市排名靠前的重点校。据我所知,除了我,当年还没有第二个光字片的高中生。”

“哥,你当年太幸运了!”

“是啊,我当年学习真刻苦啊!”

在周秉昆记忆中,哥哥从来没有与他聊过那么久。他对那个雪天很感激。

老哥儿俩在光字片走啊走,转啊转,不知不觉天黑了。远处是铁道,过了铁道,不再是光字片了。除了铁道是各个区域的分界,路灯也是。铁道那边有路灯,已经亮了。光字片这边却只有极少的路灯,大部分地方被夜幕笼罩。像样的路才配有路灯。光字片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实在不配有路灯。人们似乎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常识,包括家住光字片的人。望着前方笔直的马蹄石道和成行的路灯,秉义问:“知道那边的街是怎么形成的吗”

秉昆说:“知道,从前那边是俄国人住的地方。”秉义问:“知道那些街名吗?”

秉昆说:“当然知道!安和街、安发街、安德街、安定街、安正街、安良街……”铁道那边是安字片,安字片砖房多。长期以来,安字片是光字片人家向往的街区。秉义又问:“你知道那些街从前的街名吗?”秉昆反问:“从前不也是安字片吗?”

秉义说:“你想错了!从前的街名是俄国人起的,它们的俄文说法是:吉别斯卡亚、阿尔巴津斯卡亚、阿尔贡斯卡亚、米哈依洛夫卡亚、依戈尔纳卡亚、日托米尔卡亚……”

那时,兄弟二人正站在高坡上。

秉义指着远方又说:“看那边,也有街灯……”

秉昆说:“那是河字片,有河洛街、河洲街、河曲街、河鼓街、河图街……”

“托尔斯泰纳亚、契诃夫纳亚、罗蒙诺索夫纳亚、谢甫琴科纳亚、涅克拉索夫纳亚……但是咱们光字片,咱爸他们那一辈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却至今没有几条像样的街、像样的路,路灯也还这么少。可咱们光字片的街名,却正是不折不扣的中国街名,咱爸那一辈中国人起的。光仁、光义、光礼、光智、光信、连起来是孔子的话——仁义礼智信!你好好想想,能明白咱爸那一辈闯关东落户于此的农民,当年为什么那么起那些街名吗?当年,咱们光字片还是有街可言的。如今,咱俩走了这么久,走过了几条算得上是街的道路吗?原先有过的街也被私搭乱建的土坯房占没了!”秉义一句接一句地说。

“可人们没办法啊!”

“是啊,没办法啊……”

秉义转身望着光字片,天色已完全黑下来了,光字片稀疏的几点亮光,让人不愿接近。秉昆问:“哥,你今天算是考察吗?”

周秉义说:“对。”

秉昆又问:“之后呢?”

周秉义说:“灭了它!”

在秉昆家小院外,秉义感慨道:“光字片还有这么个小院的人家,太少了。”

秉昆说:“是啊,冬天起码可以为家门挡挡风。”

秉义说:“你托咱爸的福了。”

秉昆说:“哥,进屋歇会儿吧。”

秉义说:“不了,谢谢你陪我。”秉义拍一下秉昆的肩,转身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秉义新官上任低调行事,微服私访,趁着下雪没人注意才出门考察,不坐专车、不坐公交而选择走路便是其表现。
B.周秉昆因为哥哥的任命而生出同情,于是便问哥哥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否满意,周秉义的回答透露出与秉昆相似的遗憾之情。
C.周秉义对父辈时期光字片的回忆让故事有了历史的沧桑感,他言语中强调当年光字片街名与“仁义礼智信”有关,意味深长。
D.小说中“光字片”虽然“私搭乱建”“肮脏”,但它是两兄弟成长的地方,承载着他们很多回忆,所以周秉义立志要整顿。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光字片大拆除的场景开篇,使用倒叙的手法主要是为了凸显老百姓百感交集的情感和争着与周秉义合影的热情。
B.文中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一幅震撼的场景,成群的恐龙僵尸、无数的明确暗堡,写出了光字片土坯房的稠密杂乱。
C.周秉昆说出了安字片和河字片的街名,周秉义又说出了它们的俄文名称和光字片当年的街名,街名的背后蕴含多重对比。
D.“脸比以前瘦多了”“嘴角两边的皱纹明显多了”“心里不禁有些难受”等语句借秉昆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表现弟弟对哥哥的关心。
3.《解放军报》曾评论“周秉义的样子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样子”。请结合文本分析周秉义具有党员干部应有的哪些特点。
4.小说主要以哥俩对话的形式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3-06-10更新 | 2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花

侯文秀

母亲生我的时候,窗外腊梅盛开。

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他爹,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

人们说,是我克死了母亲。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

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

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傍晚,父亲从田间裹着一身泥回来。在炊烟袅袅中,不断呼唤我的小名:腊梅,腊梅,回家吃饭了。我就躲在腊梅树下和父亲捉迷藏,最终还是被夜色的黑吓得挪动步子回家。很快,热气腾腾的晚饭就上桌了。桌上,父亲用围裙擦拭我的大花脸,爱怜地挨了摸我的头,假愠蓬:快吃吧,疯丫头。

时光如梭,腊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

在一个清晨,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已不再年轻的父亲,脸上写满了沧桑。父亲说,腊梅,快,给你娘磕头。在父亲忧伤的目光中,我跪在地上,把头深深埋在长满茅草根的坟头上。父亲在旁给母亲唠嗑,她娘,腊梅考上重点大学了。你就放心去吧,一切有我呢。我的泪水无声地滴落在茅草根上。父亲拍拍我的肩,说道:记住,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屋后腊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看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

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父亲不止一次对眼羡的邻里说,其实,我没啥功劳,都是孩子争气,她娘保佑着她呢。

孩子,腊梅花开了。可漂亮呢!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说,爸,您放心。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

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

自从当上交通局局长后,我立誓要把柏油公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方便。再也不用像儿时那样,一遇下雨,就挽起裤脚,在寒风凛冽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里前行了。

每次招投标,总有一些领导的亲戚托关系,明里暗里地希望我照顾照顾。可我明白,修路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做豆腐渣工程,不然就愧对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我力排众议,把工程交给了一个没有任何后台、资质过硬的承包商,并亲自监督把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修到父老乡亲家门口。

竣工那天,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父亲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腊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

工程结束,承包商很顺利拿到工程款。当承包商提着一个包来找我时,我一下变了脸,厉声喝道:你这人咋回事?报的价格也不高,挣的也不多,居然还有心思搞这个!你有这心思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承包商感恩地拿着包走了。

可承包商似乎总觉得欠我点什么,听乡亲们讲起我母亲,使提议给母亲修坟!我不同意!可承包商说干就干。动工那天,父亲赶过去,躺在母亲坟前,说你们非要这样做,干脆将我一起也埋了吧。父亲铁青着脸,把人赶跑了。承包商临走前,对着母亲的坟深深地鞠了三躬。

隔了些时日,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晕染出一些凄凉的意境。虽然屋里悬挂的一幅精裱腊梅图让父亲的残梅图黯然逊色,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画换上去。

我突然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安享晚年。可父亲的固执却超乎我的想象,他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这里,静静地陪你娘。我知道怎么劝都是徒劳。临走时,我找到村支书,托他好好照顾我父亲。

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一次,村里的二狗来城里看我,无意中说我家腊梅今年咋不开花呢?

没过多久,我接到村支书电话,说我父亲病倒了。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一遍又一遍教我画腊梅的情形。用长锋羊毫蘸半浓墨,先画粗枝,再出旁枝,后用藤黄、赭石,浓淡点梅,很快生动形象的腊梅就跃然纸上。

我匆匆赶回去。回到家,我什么也没有说。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腊梅又开花了!

放眼过去,一朵朵腊梅花,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
B.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深沉感人,平实自然而富于张力,在深情的叙述中,蕴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敬爱,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人情之美。
C.修墓风波后,父亲送来的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这是父亲以梅明志,同时又暗示着父亲对女儿保持清廉的期许。
D.小说结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表现了“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美好品格坚守到底的决心。
2.小说中划线处都写到了“腊梅花开”,意图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认为是哪一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0-01-08更新 | 2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