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217125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难民

赛珍珠

他们从远方的乡村而来,茫然穿过新京城的街道——即便自己的土地只在几百里之外,对他们来说,那也是遥不可及的远方。从前的他们只习惯于田地和乡间小路,此刻却在新京城骄傲的大道上蹒跚前行。

此刻的队伍中有数百人,他们不看周围的任何人或任何事,也没有人看他们。城中满是难民,成千上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聚居在城墙外巨大的营地中。每天中的任何时间都能看到一队一队衣衫褴褛的男人女人或孩子往难民营走去,若是城中的居民注意到他们,都会越来越心酸地想:

又是难民。还有没有个尽头啊?

这种心酸会转化成恐惧,让小商贩们粗鲁地赶走每个小时都出现在门口的乞丐们,也让人们付给洋车夫的车费残酷地越来越少,因为拉车的人比坐车的人多十倍,难民们都在想方设法挣钱。

但这并不是些普通老百姓,不是经常在发大水时挨饿受穷的贫民。这些人明显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身上穿的都是同一种深蓝色棉布缝制的衣服,模样简朴。男人们都穿着带刺绣的围兜,刺绣的样子好看、复杂又特别。女人们头上包着同一种蓝布做成的头带。男人和女人都身材高挑,虽然女人们是裹了脚的。行列中有几个年轻的男孩,也有几个更小些的孩子坐在篮子里,被自己的父亲们扁担挑着。但是没有女孩,也没有婴儿。每个男人和男孩肩上都挑着或扛着东西,基本上都是被子褥子之类的,看上去很干净。每一摆叠好的被褥上都放着一个小垫子,再上面是一口锅。这些锅毫无疑问是人们仓促离家时从村里的土炉子上直接拿走的,但任何一个篮子里都没有一点食物,锅里也没有任何最近烹饪过的痕迹。

仔细端详这些人的面孔,就会发现他们确实很久没吃过东西了。他们都饿了很久,脸上浮现着最后一丝歇斯底里的希望。他们无视一个崭新的城市中新奇的一切,因为他们已经与死亡太近近在咫尺,什么都看不到,也不会对任何事感到好奇了。他们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土地,直到大饥荒让他们不得不走。因此,他们一路走来目中无物,鸦雀无声,对一切事不关己。

走在这支漫长而沉默的队伍最后的,是一个干瘪的小老头。连他也挑着两个篮子,垂在肩头的扁担上,也是同样的被褥和锅,但只有一口锅。另一个篮子里看上去只有一床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满是补丁,但仍然干净。他蹒跚着往前走的时候,呼吸声带着沉重的呼哨,憔悴的眼睛费很大力气才能盯住前面的那个人,免得掉队,满是皱纹的脸痛苦得气喘吁吁。

忽然间,他走不动了。他把手里扁担轻轻地放下,就蹲在了地上,脑袋深深地陷在膝盖中间,双眼紧闭,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即使这么饿,他黝黑的面颊上还是泛起了一丝血色。

一个衣衫破烂卖面条的小贩把手推车靠在他身边,吆喝起来,面条摊上的阴影散落在老人无力的身形上。

一个路过的男人停下来看着他,嘴里低声说道:我发誓今天不能再给了,不然我自己连面条都买不起了。但这个老人家实在是太可怜了。如果我的老父亲还活着,我也会把这个钱给他的。

他翻动着全身,最后从破烂的包袱里摸出了一块银子,迟疑片刻又自言自语了几声后,又补上了一枚铜币。

拿去吧,老爹爹。他用一种酸楚的热情说道,快去买碗面吃吧。

老人缓缓抬起了头,看到了那块银子,却不肯接到手里。他说:

先生,我不是要饭的。我们有很好的土地,从来没这样挨过饿。我们的地好好的。但是今年河水决了堤,我们连种子都没有了。我跟他们说了,种子不能吃,但他们太年轻也太饿了……

拿去吧。男人说着,把钱放进老人的绣花围兜里,就径直往前走了。

小贩准备好了一个面碗,大声问道:

老人家,要吃几碗啊?

这时老人才动了起来,他在褂子里摸索着,找到了那枚银子和铜钱以后,才说:

一小碗就够了。

您只能吃得下一小碗吗?小贩惊讶地问:

不是给我的。老人回答。

小贩诧异地盯着他,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动手盛了一小碗面,盛好以后他叫唤道:面条来啦!然后就等在旁边。

小贩眼看着他把里面的被子拉开,下面竟然是一个五官瘦得凹陷的小男孩儿,眼睛闭得紧紧的。如果不是他开始轻轻地吞咽起面汤来,人们会以为他已经死了。

是您孙子吗?小贩说。

对。老人说,我儿子和他媳妇都在种地的时候被决堤的洪水冲走了……他温柔地给孩子盖上被子,才又蹲下身,用舌头仔细地顺着小碗的碗沿把汤汁舔干净,再把碗里最后的残渣也吃完,把碗还给了小贩。

但是您还有银子啊!衣衫褴褛的小贩叫道,看到老人并没有多要一碗的意思,显得更加惊讶了。

老人摇了摇头:那是留着买种子的。他回答,我看到这银子的时候,就知道它得用来买种子。

要不是自己也穷得快揭不开锅了,小贩说,我会白送您一碗的……他摇了摇头,很困惑。

不必了,兄弟。老人说,我知道你想不通。但如果你也有自己的土地,就会知道,种地必须得有种子,不然来年还要挨饿。我能给这唯一的小孙子做的最后的事,就是买一点种子。这样即使我死了,其他人也能继续种下去……他又挑起自己的扁担,衰老的双腿颤抖着。他竭力盯住眼前又长又直的大路,向前走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头用长镜头展现了一幅乡村难民的蹒跚迁徙图,交代难民队伍的庞大,突出了大饥荒背景下的民生艰难。
B.小贩在老人走不动的时候把手推车靠在老人身边吆喝,并劝说老人用银子多买几碗面吃,可见他的体贴与善良。
C.文章写难民无视城市中新奇的一切,也不会再对任何事感到好奇,反映大饥荒让他们濒临死亡,已经变得麻木。
D.“但是没有女孩,也没有婴儿。”真实展现了当时难民的生存状况,折射出旧社会农民的固有陋习和封建意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难民躲避灾荒逃亡新京城的悲惨故事,展现出难民艰难的生存状态。
B.文章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描绘了城外营地中成千上万的难民群像,又刻画了几百人队伍中的一些典型形象。
C.文中交代了老人的儿子和媳妇被洪水冲走的事,既照应前文中“只有一口锅”,也使下文老人的行为更合情合理。
D.开头说难民“从远方而来”,表情茫然,结尾写老人挑起扁担,竭力“向前走去”,暗示难民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3.文章加点短语“酸楚的热情”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学者评价:“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长年累月,抗争着天灾人祸,虽然身上有些弱点和陋习,却更散发出人性的光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青岩旁。

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人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十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一骑,只有一骑。

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时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有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呜,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人物。在贵妃诞日之前,他接到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材料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1.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5段李善德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为完成任务已竭尽全力,侧面反映了此次任务的艰辛。
B.⑥⑦两段对城楼、城门及城内的描写,表现出庆典的铺张浪费,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奢靡。
C.段与前文对春明门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既暗示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又具讽刺意义。
D.-三段的描写表现出众人对荔枝到来的无比喜悦,也反映了民众对贵妃诞辰的重视。
2.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的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极具镜头感,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带起叙事节奏感;近景聚焦骏马与骑士,突显了骏马疾驰的神采与骑士的疲惫。
B.全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上好坊与春明门的对比,从化出发时浩荡的队伍与到长安时的一骑对比,隐含了作者对大唐这一代帝国陨落的思考。
C.全文对李善德心理、动作描写极为丰富,如摔在乱坟岗时的感受,靠着石碑看文卷,既展现他完成任务时的艰难,又表现他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地抗争。
D.本文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形象,借助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事的叙述,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以小见大。
3.简析第③段的作用。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写同一历史事件,但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却不一样,试作分析。
2023-06-10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七个坑

罗烽

九月十八日的后两天。

是九月二十日了。

古老嚣扰的沈阳城,仿佛是猎人手中的受创的肥凫,闭起眼睛,压制着战栗,忍受它的创痛。它是异乎寻常的安静着……

这一切,只会使饥饿的皮鞋匠耿大骇怕和恶心,在跑了三个亲戚的住所没有回响后,他打算到一条小胡同里找他的舅舅,再做一次最后的讨借。如果,这次仍然失望,他决定什么地方也不去了,回家去,喝几瓢凉水,躺下去,维持呼吸,能到什么时候就算什么时候。皮鞋匠耿大再一拐弯就进一条小胡同里去。当他走到二三十步,再想抽身向回转,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刺刀带着逼人的寒光,从眼前晃过去,他几乎喊叫出来。随后他就十分严紧地阖拢两眼,握紧了拳,扣住牙齿,等待死刑的处决。

“这边的来!”

皮鞋匠耿大的身子,好像被这震吼从悬崖上打落深谷里去。紧接着震吼又响了:

“猪啊!……你不死!”

耿大回过身来,那个兵早就把枪夹在左臂里,右手从地上拾起一把锋利的军用锹。这一次,他才注意到,在墙下,挖好了一个二尺口径的、三尺来深的坑。那个兵右手的铁锹向坑的左边的地上一插,说:“你……这边再一个!”

皮鞋匠耿大从那个兵的手里把铁锹接过来,他运着力气开始向下挖,这锋利的军用锹很使他得心应手,他暗暗地赞美着:“多么锋利的小锹呵!”同时,他又暗暗地猜测着:“不是干那个用吗?……是壕……呃,我的天爷,我情愿这样,一直挖到天黑。”

这个坑,很快就挖成功了,深度和口径好像皮鞋匠耿大事先测量过似的,简直和前一个完全相仿。坑的周围,锹印整齐地排列下去,而且异常光滑。

走过来一个,他是被骚乱隔在外边的排字工人。那一个兵的眼睛,渐渐在粗黑的眉毛下扩大,已经擒住排字工人的背影。突然他哗啦一下子扳开了枪机,同时,大吼一声,这声音如同独霸深山目空一切的猛虎咆哮:

“站下!”

皮鞋匠耿大不了解那个兵的用意,但,当那个兵用刺刀逼住排字工人,大头冲下插进第一个坑里的时候,皮鞋匠耿大就什么都明白了。铁锹在他手里打起抖来。轻巧的军用锹,现在在皮鞋匠耿大的手里变得非常笨重。

那个兵一边用他挂钉的皮鞋,顿踩着填在坑里的新土,一边命令着皮鞋匠耿大:

“你呀……那边再一个!”

皮鞋匠耿大,就在那边挖完了第三个。

“你呀……那边再一个!”

他迟缓而且拙劣地挖完了第四个。

他默默地祷告着:

“中国人一个也别来啦,这里是一条死路!”

可是,尽管他祷告着,一千遍,一万遍祷告着,一条路,总是要有人走的。现在就有人走过来了:一对年青的夫妇,女人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男孩子。

“同胞啊!……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留着那男人临死前的呼声。

“同胞呵!……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这呼声,永久留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并像一把锥子锥着他的心,他的心!疚痛着……他的眼窝里涌浮着绞着心血的泪水。

那个兵把那可怜的孩尸,捉起两条腿从坑里提起来,然后,和埋大人一样,倒竖着,用脚侧扫进坑外的新土,孩子的小腿倒竖在爹妈的大腿当间,距离十分适中。

那情景,引起那个兵大大的发笑。

“哈,哈,哈……你的那边的,再一个呀。”

于是,皮鞋匠耿大慌乱地拾起铁锹,更迟缓,而且更拙劣地挖完了第六个坑。

日色朦胧下来,黯淡和死寂笼罩了这座古城。零星的枪声,大批的犬吠,开始复活了。

“那边的,再一个!”

“挖呵!挖呵!……”

他继续跟那块岩石拼命,每一锹,每一寸,都耗尽他最后一点力气,他的胸口,好像有一个熊熊的火把烘烤。除此而外,他失去其他的感觉。第七个坑,一寸,一寸地加深起来。

夜,渐渐地昏暗下去……

“太君哪!饶命啊!我是好人,我是看我外甥去呀!”

“太君哪!”耿大被这最后一声唤醒了。那呛哑的喉音分明是他的舅舅。于是他停下工作,伸直了腰,用他失神的眼睛通过浓厚的黄昏。

一股血如同冷箭,从舅舅的胸膛喷射出来,随着一声痛吼就向后颓倒了。

皮鞋匠耿大忍泣吞声地活埋了自己的舅舅。

他把坑旁的土,轻松地推到坑里边去,他是怀着一种万一的希望的。

很快地又走过来一个。第六个坑,比埋一条死狗还省劲。皮鞋匠耿大感激那个人——那一个吗啡鬼。

等了好久,“再一个”的命令没有再来。他想,该到他解放的时候了。同时,他期待着,再来一个像吗啡鬼那类的人,结束第七个坑。

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个人影儿。他更切盼地期待着……

“欧喂!你的……”

刺刀从他面前晃过去,于是,他不敢怠慢地抖擞一下精神,准备去挖下一个坑。

“猪!你的这边来,坑里边去!”

这话,好像一个不及掩耳的露雳。皮鞋匠耿大发了一会怔,他就运足全身所有的力量,抡起那锋利轻快的军用锹,突然向那个兵的头部劈下去。枪,人,同时跌落在地上。

于是,第七个坑被那个兵占有了!

他从第五个坑里,拉着腿,扯出他舅舅的上半身,平放在坑边,他摸索着脸,他摸索着胸口,最后他又抱起肩膀来上下摇了摇:

“舅舅!……”

“完了,全都完了。”皮鞋匠耿大癫狂地自语着。之后他回到第七个坑的旁边,切着牙齿用刺刀向那个兵的腹部乱戳了十几下,于是扛起枪来走了。

然而,他没有决定到什么地方去。

黑暗,死寂,完全笼罩了这座古城。枪声,大吠,逐渐加厚起来了。

(初刊于1936年9月10日《光明》第1卷第7号,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大并没有立即沦为“坑中之物”,日本兵正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耿大因此获得了“死缓”的待遇。
B.本文语言简练朴实,笔触冷静细腻,高度浓缩并略带象征性地描写了中国人面对绝境时生与死的选择。
C.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延迟”式的故事运行特点增强了作品的内涵。
D.小说凄惨而悲壮,凝重而又充满热望,充分表现矛盾,是能够体现作家忧患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品。
2.“挖坑”是小说主要情节,耿大在挖坑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请探究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
2023-09-07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民进城

阿成

古时候称岳父为老泰山。这里的老泰山是我的岳父,也是志强的舅舅。志强是老泰山带到城市的农村亲戚当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现在他已经是B市的一家民营医药公司的董事长。

志强是老泰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孩子。对老泰山来说,姐姐的孩子无疑是最亲的了。志强的父亲在乡供销社上班,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志强又是家里的老小,东北农村称老疙瘩。父母和两个哥哥大事小事都让着他。志强在家里就相当于现在的富二代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志强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本质上是一个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个能有点儿出息的男子汉,应当出去闯一闯,干一番事业。

志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然,无论你多么年轻,有什么样的美丽梦想和追求,没有时代强力配合,一切都是零。时代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不仅出英雄,也出机会。

志强是最后一批蹽到大庆应聘的青年农民。他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工人,从而完成了他人生征途上的第一次飞跃。在大庆油田,志强的工作是看守磕头机(泵站)。这个工作总的来说挺轻松的,但夏天蚊子咬,冬天滴水成冰,西北风像飞过来的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刀子,把脸割得生疼……

当浩荡的东风把无边的沼泽地吹干的时候,他决定去省城找大舅(我的老泰山),探讨一下关于人生之路的多种可能。

到了省城,志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老泰山喝酒。志强选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小饭馆里菜品不多,但全是纯粹的农村菜。志强点了四个菜和廉价的散搂子(土烧酒)。此时的老泰山已经从省里的杏林医药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了下来。老泰山很欣赏志强请吃的这家小饭馆,感觉亲切,让他回忆起当年他刚进城时的情景,况且散搂子又是他当年的最爱,包括这四个菜:渍菜粉儿、尖椒干豆腐、鲶鱼炖茄子和酸菜白肉血肠。哎呀,真的是久违啦。

爷儿俩喝得挺开心。志强一边喝一边夸夸其谈,把舅舅当成听众了,畅谈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那一刻他完全进入角色了,他都被自己的演讲感动了。整个气氛显得有些夸张(像舞台剧似的)。老板娘像猫似的伏在柜台上饶有兴趣地听着。

志强说(眼睛里还含着泪花花),大舅,您外甥,就是您姐姐的小儿子,我,在大荒原上的小泵房里的孤灯之下就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城里干一番事业。我妈,你姐姐说,老疙瘩,难得你有这份志气,我看你呀就去城里找你大舅吧,让他帮忙给你指指道儿,干成功了,也给咱们老贾家增光添彩。

老泰山叭地一撂筷子,说,臭小子,口才不错,行,是个干事的料。我支持你。然后,老泰山抿了一口酒,问,老疙瘩,知道我为啥要支持你吗?

志强说,大舅,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乡里人。何况我还是你的亲外甥呢,你不帮我谁帮我呀?是不是,大舅?

老泰山说,你只说对了三分之一。我要说一个啥意思呢?别看你爸在供销社工作,除了你偷吃供销社的小食品,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指导。你没做过买卖,不懂得生意经。懂吗?志强说,不是……太懂。

老泰山说,演员靠什么?靠嗓子,靠表演。工人靠什么?靠技术。吹糖人儿的靠什么?靠手艺。那么,生意人靠什么呢?除了靠头脑,重要的是靠口才。拙嘴笨腮的人干不了买卖,做不好生意。做了也得赔。别说你是我的外甥,你就是我的亲侄子、亲兄弟、平辈儿,不具备我说的这些本事和才能我也帮不了你。你可能要问,为啥呀?不为啥,因为那不是帮你,是坑你。懂吗?

志强腾地站起来说,大舅,我爹死得早,今后您就是我亲爹了。老泰山想了想问,那,你想干什么呢?志强说,我想开一家药店。

大舅说,傻小子,开药店可不像你上下嘴唇这么一碰那么简单。首先你得有资质,比如说你是药剂师,你是医生……这些你都不具备,怎么开药店?

志强说,我学。

老泰山说,有两条路,现在你就放弃一切,踏踏实实地开始学,准备考资质。三年五年的时间吧。不过,我猜想你也没有那么大的耐心。还有一条,就是由我来担任你这个药店的董事长。别紧张,是挂名儿的。

志强说,紧张啥呀紧张,大舅,那是求之不得呀。

老泰山说,当舅舅的,先替你担一些风险。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开药店的启动资金。

志强的脸唰一下子变了颜色,一半儿黄,一半儿紫,他快速地眨着眼睛说,可是我……老泰山说,是不是褂兜比你的脸还干净?行啦,一切我来张罗,到时候你就当你的经理就是了。有一条,我可不是白投入,一年以后,我所有的投入你要还我。三分利,可以吧?志强说,大舅,啥也不说了,全都是感谢。

老泰山说,还有,你不能给我丢脸,更不能给你妈丢脸。听见没?志强说,大舅,咱们老贾家世世代代啥时候出过孬种?老泰山问,你想在哪儿开药店?哈尔滨还是大庆?志强说,大舅,我觉得B市人民更需要我。我有一个目标……

老泰山心想,这是一句假话,什么B市人民更需要你,扯淡。估计这小子事先都考察好了。便问,啥目标?

志强说,我想做一个像您一样的成功人物。

谁都不知道一个人会被对方的哪句话击中。但志强的这句话把老泰山感动着了。尽管老泰山心里明白,这小兔崽子何止要像自己一样,就凭他眼睛里那股凶光,肯定还有更野的目标,保不齐还会变成扔下棍子打花子的主呢。但是,话都说到这儿了,一切随缘吧。这些年,老姐姐在农村也不容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解释了“老泰山”的含义,说明志强、“我”和老泰山之间的关系,意在突出老泰山将志强一手带出来是出于亲人情结。
B.志强虽然是家里的“老疙瘩”,但是他非常自信,是一个敢想、敢闯、口才扎实的人,这也是他日后能有一番成就的原因之一。
C.志强请老泰山喝酒,选择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说明志强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他在请客之前就做足了功课,摸透了老泰山的心理。
D.老泰山在从志强的成长环境、职业需要的能力、创业的条件等方面指导志强时,提出了一年后以三分利收回投入的要求,可见老泰山的狡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志强在父亲在世与去世后的心态变化,暗示了志强一家生活境况的改变,同时也展现了他精神层面的成长。
B.文章语言平易浅切,比喻亲切自然,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富有表现力和幽默感,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C.老泰山愿意扶持外甥志强,说明血缘、亲缘关系是农民进城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特征。
D.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他们命运的变化,透视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体现了城与乡、时代与人等几组辩证关系。
3.农民进城的推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4.如果《文学评论》杂志社邀请你对《农民进城》进行点评,请从“老泰山”或者“志强”这两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围绕“情怀·智慧”这样的主题写下你的点评思路。
2023-09-11更新 | 3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