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6 题号:217789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

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104岁的她和84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18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年7月出生,毕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红军队伍的贺龙。15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1934年12月26日,么姨记得清清楚楚,18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27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11月1日出生,么姨在贵州境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姨,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年7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为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亲四处巡视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了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看,说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还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大姐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都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地接受了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节)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

(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自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
B.作者对驾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
C.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挺立”结尾,这样写既首尾呼应,又升华主题。
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家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3.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
4.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

一路向前。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烁在山巅。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堔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微茫又邈远。

著名的东方大峡谷,用平均 2000米的深度、300多公里的长度提醒人们:在怒江大峡谷面前,每位游客仿佛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似乎心有不甘,也想证明点什么,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忽然,从邻座传来了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是用手机播放的吗?”我用手指捅了捅那位倚靠在椅背上闭目聆听的同行者。他立起身,把身侧一个用三层板拼合起来的木匣亮了出来。那是他自制的一个播放机,插上存有上千首乐曲的U盘,就能随意选播自己想听的乐曲。

“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像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一带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除了带着自制的播放机,还带着一台数码相机。“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②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的时候,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

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李导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其中的一个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的女马锅头

泥石流、桥梁损毁、雪崩、大雪封山……甚至自己的丈夫也遇难于赶马途中,十多年里,她流汗流血,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值得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她的家乡和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

前些年,为提高云南茶叶的知名度,云南组织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留下了自己马锅头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催生出不少轰动一方的趣闻,同时马帮也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耀的商场和穿着入时的男女……③在宽阔的大街上,在汹涌的人流中,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要停?前面的岔道如何选择?这些都变得难以确定。

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

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决定从熟稔的生涯中拔脚而出,开启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

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到达观景台时,李导招呼大家下车。当我眺望山谷对面被云雾笼罩住的山坡以及山上的村寨时,迷离朦胧的烟火人家好像也被一种神秘感笼罩住了。

“能不能把那里称为人神共居的地方?”李导大声问所有人。那位北京老人回答说“那是一个天上的村寨。”想来《天上的街市》中,“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世外桃源里应该不难遇见吧。

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有删改)

【注】①马锅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首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所写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相关内容,既突显了老人的形象,也讴歌了怒江山水。
B.来自北京的老者,从拉萨取道昆明直奔怒江而来,不是为了怒江山水,而是为了寻找自己的青春。
C.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在马帮来时“喜极而泣”,可见在山村闭锁时期,马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D.李导清醒认识到时代不再需要马帮,她转行成为一名高山导游,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2.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句式整散结合,长短错落,又多用四字词,摹山画水,语言极具感染力,富有意境。
B.②处引用毛泽东诗句,诗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气势,使人震撼。
C.③处把传统的马帮放在现代都市生活背景下写,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马帮的愚昧落后。
D.文章通过概述与特写相结合讲述李导的经历,她人生的转折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3.作者笔下的怒江呈现了“成千上万种美”,请结合文本概括怒江的自然之美。
4.标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5-06更新 | 2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沧桑黄河岸

韩振远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在人类的啧喷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

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

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然流过。

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

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

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

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

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固然挡住了河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第一自然段中说“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鲜明地突出了黄河历史的久远,当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无能。
B.文中写“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等内容,是为了将黄河水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从而突出黄河水的气势。
C.“弥佛洞”石洞前,河谷很深,人站在宽不过二尺的栈道上,上方怪石狰狞,脚底下河水在流淌,虽然作者有些害怕,但他和鲁顺民仍被河水感动了。
D.作者认为,岩石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密的纹理是黄河水冲刷的痕迹,把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E.作者写黄河的堤岸,先从黄河的上游写起,然后依次写到了晋陕峡谷、与汾河交汇处、平原上等地的河岸,体现了不同地方黄河河岸的不同特点。
2.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在倒数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
4.文末作者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3-09-03更新 | 1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爱的影子

指尖

①每个小孩童年最好的玩伴,大约都是他的影子。在孤独而忧郁的童年,我迷恋着影子伙伴。我站在树荫外面,跟一株榆树或杨树去比较谁的影子更长更大,可笑的是,我永远也没有榆树的影子大,没有杨树的影子长。脚下垫了一块石头,站上去,阳光穿透身边的空气,射给我一个颀长的影子,细细的脖颈,扛着一个小小的头,硕长的双腿成为我试图炫耀的资本,可是,当我的目光触到身边的杨树影子,还是气馁了。我看见自己的影子转过了头,朝向杨树的影子,欲言又止。

夜里,暗淡的煤油灯将窑洞里的物件照得影影绰绰,凳子的影子,桌子的影子,粮囤的影子。一只老鼠从粮囤里窜出来,它短小的影子,很快就随着它被赶出门外。母亲在灯下看书,每张书页的影子让桌面变得乌黑仿佛烧红的烙铁的印子。空气中弥漫着煤油的味道、炭火的味道和木头烧焦的味道。祖母正在往灶火里添炭。腾起的火焰,映红她的脸。祖母的瘦弱影子竟然消失,屋子里只剩母亲庞大的影子。后来在墙上看到小马、小兔、小羊的影子—这些通过祖母的手掌而来的有趣的影子—稍感安慰,但并没有高兴起来。

③村里人叨古话,除去神仙,只有鬼魂是没有影子的。在夜里碰到陌生的人,你要留神月光下他有没有影子,如果没有,那八成就是鬼魂。还有最骇怖的一点,倘若一个正常人突然失去了影子,那他的性命必将不久于人世。怀着这样的担忧,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每每泪汪汪地注视着灯下忙碌的祖母,过得极其煎熬。

④直到我有了一个伙伴。

⑤她从外乡搬来,借住在我家空闲的窑洞里。她怯生生坐到我旁边的草垫上,跟我一样抬头,看见满树梨果,黑脸上绽开灿烂的笑意。从那时起,我单调枯燥的童年生活发生变化,我渐渐忘了关于影子的游戏,更将所有影子的困扰都抛之脑后。我们在地上用黑炭画一个棋盘对峙,或者画一个房子去跳,央求大人缝一个好看的沙包,比赛跳绳……生活突然就变得色彩缤纷。我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彼此的影子牢牢地黏住,一起到河边折柳枝做柳笛,一起捉鱼,一起堆沙房子,一起下河洗澡……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数星星,数到后来咯咯地笑不停,又去小菜园捉萤火虫,她将小手绢缠在一根铁丝上当网兜,那些拖着长长尾光的萤火虫们,一闪一闪地从菜地里飞起来,扑进她的网兜,她小心地把它们装进洗干净的墨水瓶里,将扎了小孔的盖子拧好,送给我。在被窝里,我看见了另外一个明亮而温暖的世界。

⑥小学毕业后,她就辍学了。初中时光,在家人的不停催促和自己的虚荣心膨胀下,我努力追赶着成绩永远靠前的人,很快,就体验到成为影子的尴尬和无助。我的同桌是一个复读生,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在课间,如果她不想出去,我永也不会出去。下课后,我跟屁虫一样随着她去食堂和厕所。我将自己的油笔送给她,将新买的《现代汉语词典》借给她,所有这些,就是为了在小考的时候,能得到她悄悄传递的纸条。当我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并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虽然心中忐忑,但还是沾沾自喜,仿佛所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似的。她突然离开了学校。我战战兢兢从影子之中脱落出来—一个成绩突然下降的学生,令老师和同学大惊失色。我像孤独的旅人,独来独往,自卑而小心地度过那段艰难时光。

⑦后来最喜欢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光源,有实体,有影子。虽然表达的是无尽孤独,但却形象地描画出了两个字:伙,伴。这时候我已经在工厂上班,突如其来的社会地位,很快让我找到了朋友,但已不再是之前经验里的关系。青春时代,容易被同化,也容易激动。倘若不是青春,我想我们永远也不会成为朋友。但人生就是这样,怎样的环境造就怎样的相处方式。那年中秋,我们留下来值班,在石桌上斟满酒杯,举起来,对着明月。她说:“应该是对影成五人。”我说:“你我是彼此的影子,对影成二人也妥当吧。”她笑笑。直到很久后,我才明白她笑容里的涵义。我不是她的月,不是她的酒,当然也不是她的影。她收拾行李,去往外地,去寻求更阔大的天地。

⑧有次在飞机上,小孩一直在哭,她在我右侧,张着嘴,也没眼泪,玩笑似地哭。飞机不停地遇到气流,工作人员不停地过来提示带她的爷爷奶奶要系好安全带,但每次系好,她就会哇哇地哭叫,等工作人员一走开她已经从奶奶怀里站起来,踢开了安全带,这时她就会停止哭叫,小眼睛梭巡着舱内的人们。一会儿,气流又来,工作人员又来,她又哭。如此反复,渐渐,我对她的爷爷奶奶生出愧疚之心。我们都曾经年幼过,也曾经这样让大人们难堪过。倘若我的祖母在天有灵,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吧。机上正在播放《一条狗的使命》,自从小犬莫莫去世,我就不敢看这类影片了。现在,我身边的男人正看得津津有味,并且,不停地伸手,去擦掉眼镜下方的泪水。突然就释然,抬脸,目不转睛盯着小屏幕,任泪水一波又一波涌来。在人世的任何地方,在每个人身上,都会遇见我的影子,亲爱的影子。

(2020《散文》第5期,有删改)

1.赏析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
2.分析第七段中关于影子的对话的作用。
3.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试加以分析。
4.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称影子为“亲爱的”。
2021-05-17更新 | 2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