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218577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

贠靖

每年入了伏,秦岭终南山下的千亩荷塘就碧波荡漾,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这都是荷花的功劳。老支书说,这女子可了不得哩,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奶奶。老支书嘴里的荷花是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怎么个了不得?当年颜奶奶当妇女队长那阵,带着村里的娘子军在终南山下开挖了一片鱼塘,让周围村庄的老乡很是羡慕了一阵,县里还来开了现场会。如今她孙女荷花从奶奶手里接过接力棒,领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亩荷塘,你说厉害不厉害?

为建这千亩荷塘,荷花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想起来,当初也是为了赌一口气。荷花丈夫玉军看到村里的后生都搭伙一拨拨地出去打工,就动了心思,荷花却不愿意他走。荷花说,非得出去呀?咱奶,咱爹,咱娘一辈子没出去,不过得好好的?

玉军见说服不了荷花就躺下了,赌气给她个脊背。荷花也躺下给他个脊背。荷花一觉醒来,睁开眼,玉军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跑了。荷花一下子就来了气。她给丫丫穿上鞋子,拧过脸去对着墙壁,吧嗒吧嗒掉起眼泪来。丫丫仰起脸问:“妈妈怎么哭啦?”她擦擦眼说:“没事!”

她生气的是,丈夫竟然和她的心隔着一层,不声不响地便走了。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让你去。这不是想着爹妈年纪大了,丫丫还小。说穿了,人家还不是担心你没出过远门,在外头吃苦头么?荷花静下心来想,我不信在村里就活不成了,我荷花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在村里日子照样能过得风生水起。

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她从小就爱美。这一片干涸的臭水塘要都栽种了荷花,那该有多美呀!

爹听了荷花的想法,放下碗,抹抹嘴,第一个站起来表态说:“媳妇儿,爹支持你,就咱们家那些地,你想种啥就种啥!”娘也表态说:“我跟你爹意见一样,都支持你!”荷花说:“光你们支持不行。爹,您得去做村里人的工作,把大伙都发动起来种荷花,只有连成了片,才能成气候哩!”

爹面带难色道:“荷花你是知道的,就咱村那些人,都是些死脑筋,只惦记着眼前的那点利益,都一窝蜂地出去给人打工。出门在外,那钱是好挣的?”荷花虽然生气,但说到底还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头一个劲祈祷着,巴望他们在外边能顺顺当当的。

娘说:“老头子,你就给个准话,动员大伙种荷花的事能不能做通工作?”爹踅着眉头说:“我看悬。”爹刚出马,在大伯那里就碰了钉子。大伯鼻孔里哼哼地冷笑着:“老二,你得管管你家这媳妇儿,不能任由着她的性子胡来。她也不想想,那荷花是能吃呀,还是能当钱花?”

爹就站在那一遍遍地解释,大伯说:“你就是说破大天我也不种!”

晚上,荷花说:“爹,明天您在屋歇着,我去找大伙商量!”

“去了好好说啊!”娘叮咛。

荷花没去找那些死脑筋的大老爷们儿,而是一家一家去找那些留守在家的姐妹们,给大伙摊开来说了她想种荷花发展观光旅游的想法。她们中有人将信将疑。荷花就问:“你们想不想你们的男人都早点回来?”这句话戳到了姐妹们的心坎上。她们都使劲地点着头。这就对了,荷花把握十足地说:“只要你们听我的,咱把这一大片荷塘种起来,成了气候,也学着周边的村子,把观光旅游做起来,不是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那他们还在外头瞎折腾啥哩?!”“也是哩。”姐妹们说,“荷花,还是你想得长远。”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累倒也罢了,让荷花感到委屈的是,这事遭到了长辈们的一片骂声:这媳妇儿真是个害人精哩,好端端地唆使媳妇儿们种啥荷花,净出幺蛾子哩!

夜里,荷花打来一盆水,撩起来一下一下地洗着脸上、胳膊上、腿上的泥巴。洗完了一个人躺进被窝里,浑身酸痛。她悄悄地咬着被角流着泪。

早起爹和娘都不在屋,荷花心里有些慌,忙出屋去寻。拉开门她一下子愣住了。门前的泥塘里叽叽喳喳站满了人,爹和娘跑在最前面,大伯也在人伙里,他们都捾起裤腿,在弯腰把破壳而出的荷苗栽种到淤泥里。老支书抬起手擦着额颅上的汗说:“荷花,还愣着干啥呀,快下来瞧瞧行不行?”荷花使劲点着头,两眼一热,背过脸去。

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一拨一拨地走进画一般的荷塘里来。媳妇儿们把各人的看家本事都使了出来,荷包鱼,荷包鸡,荷包饭、野菜疙瘩,吃得那些来观光游玩的城里人赞不绝口。他们挤在荷塘间的田埂上,拿出手机、照相机,横着拍,竖着拍,恨不得把荷塘的美景一股脑全装进相机里带回去。

荷花又把姐妹们组织起来,将地头堆成山的玉米杆收集起来,把玉米皮里面的那几层揭下来,洗净晾干,用硫磺熏白了,染上颜色,编成一件件别致的手包、杯垫、坐垫和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

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姐妹们在筹划着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她们要学着城里人,把村子发展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家乐、手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公司”。荷花说,这回人手可咋够呀?有姐妹试探着问一句:“要不要打电话把那些外出的死鬼们叫回来呀?”荷花说:“谁稀罕他们哩!咱姐妹们不照样把荷塘弄成了!”

“这是说谁呢?”黑暗中有人问了一句:“你们的手工艺品卖不卖呀,这些小物件在广东那边可抢手哩,有多少收多少!”有人很快就听出音来,荷花反应过来立马回敬了一句:“谁稀罕哩!”人却站起来跑了过去,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着。玉军笑嘻嘻躲避着,一群人起着哄从荷塘边的树荫里钻了出来。

这一夜千亩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摘编自《贠靖作品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了颜奶奶的事迹,意在衬托荷花不服输,能吃苦,坚毅的性格和精神,表现了农村妇女坚贞不屈,勇敢的品质。
B.小说中三次描写荷花落泪,第一次是因为对丈夫行为的恼怒,第二次是因为不被理解和艰辛,第三次是终于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感动。
C.“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这一细节,表明荷花心中的怨气没有消除,并觉得自己也可以把事业搞好,不需要帮忙。
D.结尾处“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暗示在荷花这个成功案例的鼓舞下,外出打工的丈夫们纷纷回来共同把农村建设发展起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当前千里荷塘繁盛的场景,再回顾荷花如何带动乡里建设千亩荷塘,增强了阅读效果,这与鲁迅《祝福》的手法相似。
B.小说与孙犁的《荷花淀》一样善于塑造女性形象,其中荷花这一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聪慧和坚韧。
C.文章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荷花劝说亲人和村民们建设荷塘的过程,而描述如何动手建设的过程则较为简略。
D.文章用荷花的有限视角讲述了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故事,让读者跟随着她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去欣赏小说,这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和亲切性。
3.小说以“荷花”为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4.有人认为,“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如何体现这种特点?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棺

张晓林

于之渔这个诗人,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都不喜欢。他说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有一些“离妇辞”、“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艳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这个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叫来两个风尘女子坐在他的身旁。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下下停停),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个时候开已经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瓯子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瓯!”他喊道。还剩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就是一个歌诗者(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的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之渔爱到野外去煮茶喝,他的茶壶中加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这从侧面说明了他的清贫。
B.于之渔性格孤傲,不会趋炎附势,虽然县尉许某很欣赏他,得空常来拜访他,但于之渔很厌恶这个虚伪的许县尉。
C.“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诗写出了于之渔对自己贫穷生活的自嘲,也写出了他对梅花的喜爱,表现了他的高雅。
D.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他只歌前人的诗,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诗达不到诗歌的最高水准,这表现了于之渔的谦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写出了一个立体化的诗人,例如写了于之渔的洁身自好,高雅,也写了他的懒、脏、丑,这样写使人物更真实。
B.于之渔住的小草房逢连阴雨,会生出细弱、很小的蘑菇来。这番描写塑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C.这篇小说写人不够精细、叙事简约,情节松散,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不具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小说的一般结构。
D.这篇小说人物性格鲜明,作者在记叙中不直接表示自己的倾向,而是站在人物事件之外,冷静完成对他们的形象塑造。
3.小说在讲述故事时,多次使用括号,括号里的内容起到了什么效果?请简述。
4.小说以“诗棺”为题,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析。
2022-05-16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峡中

艾芜

江上横着铁链做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子,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石,激起吓人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山峰,好像也在怕着脚下的奔流,无法避开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入疏星寥落的空际。

夏天的山中之夜,阴郁、寒冷、怕人。

我们这几个被世界抛弃的山贼,到晚上的时候,趁着月色星光,就从远山那边的市集里,悄悄住进了桥头一座破败又荒凉的神祠,这个暂时的自由之家。

几个人静默地坐着,伸手取暖的阴影映在周遭,混着成肉的香味和着松柴的芬芳。从没头的土地菩萨侧边传来小黑牛痛苦无力的呻吟声。夜白飞不由得一阵阵怜惜,一声声叫骂。魏老头子却淡然平静,他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吃这行饭不怕挨打就是本钱。鬼冬哥连连讨好应和,魏老头子便越发来了兴致,埋怨起小黑牛的笨拙来了。

我虽是没有就着火光看书了,但却仍旧把书拿在手里的。我不愿同老头引起争论,我不过是由于他们的逼迫,凑凑角色,并不打算加入他们,也许不多几天,我就要独自走我的。

江风大了,江水也大了,像要扫荡这一切,像诅咒我们的存在似的。

黑夜里,小黑牛痛苦地吃语我不干了,魏老头子皱起眉头。看来,他又要做什么决定了。野老鸭望着汹酒的江水,喃喃道:该不会出事吧!

这时,神祠后面的小门开了,野猫子——一个油黑脸蛋的年轻姑娘,和着白色鲜明的玻璃灯光,连同笑声,挤进我们这暗淡的世界里来了。黑暗、沉闷和忧郁,因为她的到来,都悄悄地躲去。

野猫子一手抱着一块木头人儿,像个母亲般逗弄着,一边同众人顽皮打趣,一边在老头子——她的父亲面前任性地撒娇,木头人儿的真真假假,引得众人异常开心。

我不由得想起白天的事,我与野猫子扮夫妻,我们从集市商贩那弄到一匹上好的布,代价就是小黑牛被抓住,打了个半死。

中夜,纷乱的足声和嘈杂的低语,惊醒了我。我知道一定有什么瞒我的事在发生着了,就尖起耳朵凝神地听着。忽然听见夜白飞哀求的声音,在暗黑中颤抖地说着:这太残酷了,太,太残酷了……可怜他是……

尾声低小下去,听着的只是夜深打岸的江涛。

接着老头子发出钢铁一样的高声,叱责着。

然后,角落里躺着的小黑牛,似乎被人抬了起来,一路带着痛苦的呻吟和着杂乱的脚步,流向神祠之外。

老头子和野猫子站在桥头。影子投在地上。江风掠飞着他们的衣裳。

夜,愈发阴森凄郁,我轻轻抬起头,从壁缝望去,一个人形似的东西被丢进江里。原先就是怒吼着的江涛,却并没有因此激起一点另外的声息,只是一霎时在落下处,跳起了丈多高亮晶晶的水珠,然而也就马上消灭了。

我明白了,小黑牛已经在这世界上凭借着一只残酷的巨手,完结了他的悲惨地命运了。正像老头子说的在这里,懦弱的人是不配活的”。但他往常那祥老实而苦恼的农民样子,却还遗留在我的心里,搅得我一时无法安睡。

回忆起小黑牛的往事,他在那个世界里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击,掉过身来在这个世界里,却仍然又免不了江流的吞食。我不禁就由这想起,难道穷苦人的生活本身,便是悲痛而残酷的么?也许地球上还有另外的光明留给我们的吧?明天我终于要走了。

他们回来了。大家都是默无一语地悄然睡下,显见得这件事的结局是不得已的,谁也不高兴做的。

次晨醒来,只剩下野猫子和我。她见我不时朝昨夜小黑牛睡的地方瞭望,便打探似的说道:

小黑牛昨夜可真叫得凶,大家都吵来睡不着。

一早就抬他去医伤去了!……他真是个该死的家伙,不是爸爸估着他,说着好话,他还不去呢!

她比着手势,很出色地形容着,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我冷冷地告诉她昨夜的事全部看见了,野猫子顿时就变了脸色,凶狠地说:爸爸说得好,懦弱的人,一辈子只有给人踏着过日子的,难道你也想学小黑牛?说完,捡起地上的刀随手很结实地一挥,刀身便没入树身三四寸,又毫不费力地拔了出来,看得我目瞪口呆。

午后,从崖上转下来一小队人,是老头子的对头。

糟了!我们的对头呀!野猫子恐慌起来,我却故意喜欢地说道:

那么,是我的救星了!

野猫子恨恨地看了我一眼,把嘴唇紧紧地闭着,两只嘴角朝下一弯,傲然地说:

我还怕么?我们原是在刀上过日子哪!迟早总有那么一天的。

不过,最后我还是与她一起扮演了戏,真有点儿小夫妻的味道,哄得一队人过去了事。他们歇了一会,就忙着赶路走了。

野猫子欢喜得直是跳,抓着我喊:你怎么不叫他们抓我呢?怎么不呢?怎么不呢?"

她静下来叹一口气,说:我倒打算杀你哩;唉,我以为你是恨我们的……我还想杀了你,好在他们面前显显本事……先前,我还不曾单独杀过一个人哩。

她吐出这话之后,就重又唱着她那常常在哼的歌曲。

晚上,他们回来了,带着那么多的财喜, 看情形,显然是完全胜利。但我却不能安睡下去。

第二天醒来时,已快近午,只我一人独自留着。江涛显得单调些、寂寞些了。但看见躺在砖地。上的灰堆,灰堆旁边的木人儿,与夹留在我书里的三块银元时,烟霭也似的遐思和怅恫,便在我岑寂的心上缕缕地升起来了。

(选自艾芜《南行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对应着“我”的心理感受,体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文艺理论。
B.魏老头子等人把小黑牛扔入江中,之所以对“我”隐瞒,是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想要保护“我"的良知。
C.文章取材滇西,通过这些山贼,一方面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又歌颂了沉沦者未泯灭的人性、可贵的心灵。
D.作品中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的叙写和雄阔壮丽的水光山色的描写,形成了现实丑与自然美的鲜明对比。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充满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社会发出控拆,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感情酣畅淋漓。
B.本文运用多重对比的写法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主题,如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和山贼们的对比,野猫子和老头子对头的对比。
C.“也许地球上还有另外的光明留给我们的吧?明天我终于要走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对现在生活的厌恶和对未来的希望。
D.本文运用第一人称的笔法,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努力发掘劳苦人的深刻人性。
3.有人说“野猫子这一形象,因作者赋予其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而闪耀炫目的光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性格中矛盾性的理解。
4.这篇文章是艾芜“乡野流浪小说”的杰作,请结合文本简析其“乡野传奇色彩”。
2023-08-17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的赌注

程宪涛

吴刚和程浩打赌。

俩人是同事,年龄相仿,学历相当,在同一起跑线上。生活上、工作上,吴刚和程浩相互瞄着,你追我赶,操着劲儿,自然成了对手。

某次,单位很多人在场,包括领导,还有女同事。缘起很模糊,有众人起哄,领导作壁上观,这事才热闹起来。

但是后来分析,这事肯定是吴刚提议的,而且蓄谋已久。从打赌的状况,以及输赢的后果,利弊得失判断,都有利于吴刚。不用时日衡量,程浩败局已定。有人分析判断,吴刚居心叵测,有意摆程浩一道。

程浩平日吸烟,嗜好严重,工作时、闲暇时、睡觉前、如厕中,等等,均有香烟相伴,可谓无烟不欢。

俩人做下的“赌”,极其稀松平常,即程浩能否戒烟,以一顿饭做赌注。程浩输了,请同事吃饭;吴刚输了,吴刚做东。吴刚声明,在酒店档次上,可以满足众人要求。

这场赌局见者有份儿,不伤害众人利益,有志愿者为佐证此事,愿意作为证人,把当时言语录音,作为日后“呈堂证据”。

赌局刚刚设定,结果已然清晰,只是时间问题。吴刚以胜利者自居,程浩抵抗不了几日。同事享受的,不仅是作为旁观者的轻松,还有日后的美味。

程浩对烟的钟爱,不计后果,且一意孤行。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其一,五年前,程浩开始恋爱,姑娘是中学教师,容貌端庄,气质文雅。程浩一见钟情,每日接姑娘下班。俩人很快热恋,卿卿我我,如胶似漆。谈婚论嫁时,姑娘对彩礼婚礼、规模形式等等,丝毫不感兴趣,提出唯一条件,若想两人结婚,程浩必须戒烟。当然可以想象,姑娘在说明理由时,一定剖析了吸烟的利弊,无非是人所共知,有害身体健康、家人健康、后代健康,等等。在鱼与熊掌之间选择,肯定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内心挣扎与冲突。程浩答应了姑娘的要求,毕竟婚姻是大事。

据说,程浩坚持了八小时,然后就把誓言和决心彻底抛到了脑后。开始是地下活动,被姑娘发现后,索性恢复了常态。最后的结果是,姑娘嫁给了程浩。程浩两者兼得。妻子为何原谅丈夫,缘由不得而知。

其二,程浩结婚第二年,单位来了一位新领导。新领导有洁癖,对办公环境要求高,学习某西方国家,搞起厕所文化。主要的思想主旨为:单位厕所搞不好,哪里还能搞好?或者,能把厕所搞好,其他都能搞好。“一把手”指示落地,单位窗明几净,卫生间兰香涌动。形势大好之际,领导嗅到了烟味儿,厕所是间接吸烟室,领导吸到了二手烟。领导立刻在会议上提出严厉批评,公共场合禁止吸烟。领导甚至提出方案,对忌烟者奖励。方案实施卓有成效,宣传稿件上传,被全系统推广。

在这个关口,程浩被抓了现行。他蹲在单位的一个角落里,一根烟吸到一半时,被领导现场目击。这等于打领导脸,信息迅速传播,领导极有涵养,未当面教育。或许考虑周到,顾及其他吸烟者,故领导在会议上建议“在家吸了烟再来,否则不要来上班。”当然,领导没权力开除员工,更没有某条某款规定,吸烟者停职或者检讨。这条建议足见领导之气愤。但是,程浩依然在吸烟,只是秘密地进行而已。

结过婚的男人,或者工作的男人,知道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影响男人一生的人,包括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父母,还有顶头上司。程浩未顺从领导,足见香烟的魅力。

有先例做参照,程浩能坚持多久?

吴刚在跟踪进展,一天,两天,三天……已经超过预期。时常有同事问:“程浩怎么样了?这是第几天了?”吴刚扳着手指算。从某种角度说,他轻视了程浩。

赌注无足轻重,验证赌者品性。换言之,此事意义重大。

半个月以后,吴刚按捺不住了,连爱情和前途都不顾的人,会在意输掉一顿饭吗?吴刚盯梢程浩,去餐厅时、去厕所时、在下班路上、在上班途中,围追堵截十面埋伏。吴刚时刻准备着,发现程浩抽烟就立即出现,让程浩束手就擒。甚至在周末,吴刚也不惜休息日,出现在程浩面前,但是一无所获。吴刚对同事、朋友许诺:提供线索获得证据,比如手机偷拍等,都可以得到奖励。吴刚支付了很多饭费。某次,有人声称找到了证据,前提是吴刚请吃饭。酒足饭饱之后,吴刚才被告知情节纯属虚构。吴刚失望至极,依然穷追不舍。他吸取了教训,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利用心理战术,采取条件反射原理,把程浩引到吸烟场合,以烟雾诱惑程浩。程浩丝毫不为所动。

吴刚隐隐感受到,程浩潜在的力量,无形而强大。在漫长的共事生涯中,吴刚不再轻视程浩。俩人不断成长,吴刚成了中层骨干,程浩当了纪委书记。

多年后,吴刚承认输了赌局,请程浩和同事吃饭。醉酒中,吴刚提出了疑问:“为何能坚持戒烟?”程浩问:“真要回答?”吴刚道:“只求真相!”程浩道:“当年,未婚妻相信我的德行,领导相信我的能力。在你面前,我要让你知道我的人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刚和程浩打赌”单独成段,特别醒目,能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事件、照应题目、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
B.尽管赌注只是一顿饭,花费不多,但程浩看出这是吴刚想在仕途上压自己一头而设的局,所以十分认真地应对。
C.前文写“妻子为何原谅丈夫,缘由不得而知”,后文说“当年,未婚妻相信我的德行”,前勾后连,使结构更严谨。
D.有人让吴刚请吃饭的内容,虽然只有寥寥几句,却饶有趣味,增强了生活气息,对塑造人物形象也有一定作用。
2.关于文中插叙程浩两件事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浩戒烟未果,姑娘却仍然嫁给他,因为抽烟毕竟是小事,无碍人生幸福。
B.程浩即使在吸烟被领导抓了现行后,也并未产生悔过之意,依然旧习难改。
C.这部分的内容是上文所说的程浩在吸烟上不计后果、一意孤行的典型例证。
D.两件事都突出程浩戒烟之难,而这正是吴刚愿意与其打赌的一个重要原因。
3.吴刚的心绪随着打赌事件的推进而逐渐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了抑扬结合之法。请对此加以解说。
2022-08-30更新 | 4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