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219444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

蔡东

这是南方最舒服的季节,不冷不热,风和阳光都清清爽爽的。借着路边的玻璃门,我悄悄打量自己,发型衣着都过得去,心情虽忐忑,也还藏得住。现在的她,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春节前夕,我们被拉到一个叫“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说是一家人,其实有见过的,也有没见过的,大家热聊,发养生谣言和珍藏的表情。“晓茹”两个字突然出现时,想赶紧加上她,临到最后却没把消息发出。时间露出一个小豁口,旧事一幕幕涌出来。

我是她的小跟班,她是为我摘苍耳的人。

杏烟河是我俩的嬉游之地。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来和退出的。月光下,杏树枝根根分明,投在地上的影子也是瘦的,疏疏淡淡干净的几笔,忽如一夜,水边堆满热闹的花影,抬头一看,干枯的树枝上冒出密密的杏花,酸胀的春天舒畅了。接着,白天长了,细细窄窄的河流变宽了,树叶的绿厚了一层,又厚了一层,蝉声在浓绿中突然静默又骤然响起。当河边的色彩变得丰富,夏天就过渡到了秋天,毛衣上的静电起得噼里啪啦的。到了深秋时节,河水分外沉静,风掠过,几朵云从水里浮起来。我们百无聊赖地躺着,看到英俊的狼狗把吃不完的骨头埋进土里,然后永远地忘记了。

群里热闹了一阵子,几轮热络的网络走亲戚后,气氛凉下来,因为并不真正生活在一起,曾消失在时间里的人换种方式又消失在虚幻的空间里。有时我会猛然一惊,以为她退出了,赶紧点进去看看,见她还在,就松了一口气。迟疑和猜度中,日子像上了釉,一天天滑过去了。

直到她主动加上我,说,刘亚,我也在深圳。

约了几次,不是她没空就是我没空,或者也可以说,总有一个人没准备好,托词逃脱了。大半年之后,终于定下来时间地点,人物是我和她,刘亚和李晓茹。

她到得比我早。隔着窗子端详她的侧影,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墨绿色针织衫,背是挺直纤瘦的,我心里踏实了些。快走到座位时,她转过头来,在这个时空里,她依然记得我的脚步声,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四周是真空般的寂静。

小姨,你有白头发了。这句话脱口而出,暗地里埋怨自己不会说话,随之却发现,我俩耸起的肩膀都松开了。

她说,你长大了,我是变老了。我看着她,小姨你哪里老,气色比我强。她笑笑,心还没老。我注意到,她拿起纸巾把桌上的水渍抹干净,没有水渍也来回抹,这或许是过往从事某个职业的印记。在各个年龄段女性都讨厌被叫成阿姨的时代,她从事着可以笼统地被称为阿姨的各种工作。珠三角和长三角流动的中老年女性,善解社会和家庭之烦忧,亦专于藏匿和退场,就这样凭着勤劳与智慧过活了下去。

六角托盘擎过来两杯茶,有的芽头朝上,立于水中,有的缓缓落下,躺在杯底。她还那么爱美,拿起手机拍杯中碧色,我趁机细看她的样子。长白发了,眉心文刻着深深的竖纹,但比起同龄人来她仍显得年轻。很多这个岁数的人,头发往脑后梳,稀疏得几乎能数得清,还有一具沉甸甸的身体,穿什么衣服都紧绷在肚子那里。不光是体态的年轻感,她精神头看上去也不错。我不确定,这会不会是一种调动和伪装,我不是也在没有快乐激素分泌的情况下调控出快乐和积极来嘛。只是临出门的时候,放下刘海遮住了眼睛,于是我去寻找她的眼睛,眼睛可骗不了人。她的眼睛一点也不黯淡,眼神里充满对此刻和未来的热情。哪怕今天看她一眼,我就听见心底的声音,现在的我需要她。

她看看四周,说,我住宿舍,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不然就叫你过去了。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知道她想认认我家的门,但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哪怕我们曾经那么熟悉。

事实上,我们再也没有像以前那么亲密。有时,我会想起杏烟河的河水,日日夜夜往前流,但没人知道它流到哪里去了。我和她曾共享大好月色,共享一段充满情味的日子,以为会一辈子这样好下去。那时,我健康且清瘦,此刻,我正处在跟发胖、网瘾、职业低谷、焦虑型购物搏斗的人生阶段,睡前辗转,杂念如潮,醒来的一刹那,身体像刚晒干的直挺挺的旧毛巾。

有些时刻,发现月亮竟行至窗前,先是一怔,接着心底涌上来模糊的旧事。我到底也跟它疏远了。漫长的时光里,其实它一直在那里,照亮暗夜,移动潮水,璧喻悲欢,唤起思念,让分离的人们在抬头望月的一刻再度发生深刻的联结。

黄昏的几缕阳光斜照进来,把人的影子投到远处的地板上。她从包里拿出一板药,摁住药片顶开铝箔。我赶紧给她要了一杯清水,她仰起脖子把药吞下去,没多说什么。我知道,她这个年纪的人大抵是受着一种或几种慢性病折磨的。

我想到她的经历和年龄,她的坠落和攀爬,忽然就觉得,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怖。捋捋刘海,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就从同租的三个人开始说吧……

茶已经放凉。她站起来,说出去溜达溜达。我跟着她往外走,像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这一刻,我辨认出胸口突然涌上来的热流是什么,是庆幸,庆幸在我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时,还有机会跟她相见。

不知道哪条街的桂花开了,金桂的香那么重,风都吹不动,空气变得很稠密,站在里面,一下子就被花香染了一身。不似幽冷的兰花香,飘飘忽忽,闪躲着什么,桂香浓郁,强烈,无所保留地让空气达到了饱和状态,香味像是凝结成一滴滴水珠般,落得到处都是。

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天一黑,它就蹑足而上,越过树梢,步入深蓝色的天幕。像往常那些日子一样,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

我跟着她拐进旁边的小超市,她细细挑选,把失散的白菜豆腐五花肉归拢在一起。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表现了“我”对这次见面的手足无措,心理上对此次见面有抵触。
B.“醒来的一刹那,身体像刚晒干的直挺挺的旧毛巾”,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我”在心理层面的感受。
C.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写出了两人见面时的情景,表现了两个人当前的状态。
D.小说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方式,避免了平铺直叙。
2.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来和退出的”,写出了“我”和小姨在杏烟河度过的美好时光。
B.小说描写杏烟河从春天逐渐过渡到夏季,用“树叶的绿厚了一层,又厚了一层”侧面描写来表现。
C.“黄昏的几缕阳光斜照进来”这一句的景物描写,暗示着小姨的精神状态已经进入衰退阶段。
D.小说中,金桂的香与兰花的香象征两种不同的感情,而“我”现在对小姨的感情如桂香般浓郁。
3.有评论家认为:“蔡东是真正的城市文学书写者,她非常现代地去理解城市的心灵、理解城市人的生活肌理,就连那些细小的事物也会引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请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找到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数一数二的大窨子,每天夜里都聚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日本人往这个窨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窨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的天。

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又觉得还活着……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僵硬如一段棍棒。

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

一九四〇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

这天,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站起来:“我们是共产党,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共产党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吗?共产党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长,我有一条计可解决这问题。”

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古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日头将落时,胶高大队是日落时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

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披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头。

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营房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

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地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们。

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厮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

成麻子摹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惟妙惟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

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厮咬得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个伪军都像装满沙土的布袋沉甸甸地倒了。

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

这场战斗,是胶高大队组建以来最大的战斗、绝对辉煌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麻子为了保命出卖乡亲,带鬼子兵轰炸了村里的草鞋窨子,让人觉得可恨;发现妻子和儿女被害死,他生无可恋,想要自杀,又让人心生怜悯。
B.成麻子刚参军时动辄流泪抹鼻涕,后来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扔手榴弹从不弯腰躲避,说明经过战火洗礼,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
C.脸色枯黄的干部提出了假投降来解决队里的饥寒问题,说明他处事机动灵活;中队长认为这是认贼作父,坚决反对,表明他坚持原则、看重气节。
D.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写,既蕴含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也使读者反复咀嚼,回味深思。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村民在村东大窨子编草鞋、说笑的情景,加重了成麻子的罪恶感,为下文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及最后自缢的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写暮色、寒星、严霜的景象,为马店镇战斗渲染了清冷肃杀的气氛;星光微弱、马灯昏黄的交代,也使战士扮狗骗伪军的情节显得合理。
C.成麻子他们伪装成狗,厮咬、翻滚、嚎叫,引得伪军投石怒骂、大队长憋不住想笑,写出了战士们的表演以假乱真、惟妙惟肖。
D.作者善于运用色彩词汇,特别是红色系词汇,如一、二段中“红彤彤的天”“玫瑰色天空”“红云""血红的亮点”等,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
3.小说第一、二段是如何表现成麻子痛苦挣扎的心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最初叫“狗皮”,后来改为“奇死”。对于这两个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0-12更新 | 4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然亭的雪

俞平伯

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其时住在东华门侧一条曲折的小胡同里,而G君所居更偏东一些。我们雇了两辆胶皮,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从东城至陶然亭路很远,冒雪雇车很不便)。车轮咯咯吱吱地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往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地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蒙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往往到初春时,人家庭院里还堆着与土同色的雪,结果是成筐地挑了出去完事)。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答,不终朝而消尽了。

言归正传。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联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地那么想。

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吧?

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为城圈之中以习见而不一见的,则以往的名流觞味,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来来回回地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

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这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

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唯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全与迟暮合缘;催着黄昏快些来吧。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

我只记得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呜呜地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花,上上下下,迷眩难分得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有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丫丫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

我们绕坡北去时,G君抬头而望,对我说,来年春归时,种些红杜鹃花在上面。我点点头。路上还商量着买杜鹃花的价钱。……现在呢,然而现在呢?我惆怅着夙愿的虚设。区区的愿原不妨辜负;然区区的愿亦未免辜负,则以外的岂不又可知了。——北京冬间早又见了三两寸的雪,而上海至今只是黯然的同云,说是酿雪,说是酿雪,而终于不来。这令我由不得追忆那年江亭玩雪的故事。

1924112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介绍去往陶然亭的时间、行踪以及沿途景象,其间连用两个“幸而”,表达出作者对风雪严寒的期待。
B.文章题为“陶然亭的雪”,但作者出游目的并不只在观赏雪景,从“下马先寻题壁字”的雅兴即可见一斑。
C.“闲趣”是行文的重要意脉,寻诗、窥人充满闲趣,所忆棉门帘、旱烟袋、书册、炉火等,无一不透着闲趣。
D.末段写G君和我商量在北坡种杜鹃花一事,引发自己对美好愿望被辜负的感慨,暗含着对言而无信者的批判。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眼前的窑台与古诗中的瑶台除同音外没有可比性,但诗句的联想却让清旷莹明的原野、积雪覆盖的荒冢平添了几分审美意趣。
B.作者对陶然亭怀着十分美好的预期,但想象却被江亭无亭的现实粉碎,心情不免怅然若失,但这其实是欲扬先抑的高明手法。
C.文章长于虚实结合的描写,如写书声一段,随着时空的切换,过去与现在、真实与想象交织重叠,营造出清静而温馨的意境。
D.倒数第二段采用定点观察法描绘雪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特写有全景,景物层次分明,共同构成纯净梦幻的冰雪世界。
3.文章花了不少笔墨叙写前往陶然亭的经过以及到达以后的寻找,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结尾处跳转到写上海的“同云”,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2024-01-29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救人

侯发山

随着楼上的灯火渐次熄灭,夜,一点儿一点儿深了。直到四楼那一家的灯光消失,整个楼都沉寂下来,他才松了口气。这是他初出茅庐,千万不能失手。他在工地上干了几个月,工钱没要到,身上只有两百块钱,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打算,弄够回家的盘缠,便回家过年。

在公园里藏了几个小时,身子骨都麻木了,再不动手,他就要被冻僵了。这是栋老式的六层住宅楼,没有大门,没有门卫,他如入无人之境,很轻松地进入了楼道。

起风了,呜呜的声响把楼道里的路灯弄得忽明忽暗。他轻手蹑脚来到二楼。白天他已经踩好点了,东户住着老两口儿,没有其他人。他不会开锁,也没有撬门的本事,正在他发愁怎么把门弄开的时候,不料,他轻轻一拉,外边的防盗门,开了,再轻轻一推里面的木门,竟然也开了!有那么好大一会儿,他以为是在梦中。他不知道,老两口儿的儿子在外打工,他们担心儿子突然回来进不到家里,多年来,门从来都没锁过。

推开屋门的那一刹那,一股浓重的煤气味儿迎面袭来。他忙退了出来,本想打道回府,又想不对,若是两个老人煤气中毒了怎么办?见死不救,可是一场大罪啊。不行,得进去看看。

他把门完全推开,稍等片刻,他进去了,同时“有人吗?有人吗?”地问着。没有人回应!他打开手机的照明四下扫射,屋内陈设简单,不像是富有的人家。走到卧室门口,果然看到两个老人躺在床上“熟睡”,他大声叫道:“大伯!大娘!”两个老人没有丝毫反应。他上前推了推他们,还是没有反应!

他来不及想那么多,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打过电话,他心里略微轻松了一些。他想离开现场,又感觉不妥,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自己不能离开。

120来的同时,110也来了。原来,他在打120的时候,说话紧张语无伦次,这让医生起了疑心,挂断电话后,医生拨打了110。煤气中毒,除正常因素外,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杀,另一种是他杀。因此,医生多了个心眼。

120走的时候,他把身上仅有的二百块钱交给了医生,说是医药费。医生迟疑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他被一高一矮两个警察带走了,任凭他们问什么,他一句话也不说。有什么可说的呢?

看着他瑟缩发抖的样子,高个儿警察给他拿了一件军大衣,让他裹上。其实,他不仅是因为冷,还有害怕。

矮个儿警察看了他一眼,对高个儿警察说:“是不是小偷啊?”

他大声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我不是小偷!”说罢,眼泪几乎要流出来。

矮个儿警察说:“那你怎么出现在现场呢?跟这家人什么关系?”

他又闭上了嘴巴。他知道,捉奸捉双,捉贼捉赃。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会对自己怎么样。

不管矮个儿警察怎么问,他还是不开口。

高个儿警察说:“不像。现场咱们也看了,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啊?”

矮个儿警察说:“现在的人能着呢,不能小瞧了。”

高个儿警察说:“是老人的亲戚也说不准。”

矮个儿警察在网上搜了一遍,然后对高个儿警察摆了摆手。高个儿警察明白,他不是惯偷,先前也没有不良记录。

两位老人终于醒了。

他被两个警察带到了老人面前,问他们认识不。此时,两位老人已经知道是他救了他们。

老大娘看了半天,茫然地摇摇头。

他本来就紧张,这下子更紧张了,额头上渗出了汗。

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对两个警察说:“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论辈分该叫我叔。”

高个儿警察的脸上溢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矮个儿警察问老大爷说:“真的?”

“真的,真的。”老大爷用力点点头。

“没咱啥事,走。”高个儿警察扯上矮个儿警察走了。

待两个警察走后,他“扑通”一声给老人跪下,眼泪也哗哗流出来。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待了故事的起因,“弄够回家的盘缠”的想法让“他”滋生入室盗窃的心思。
B.“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这一细节描写,表明老大爷心思细腻,也是小说情节的转折。
C.小说环境描写传神,风声让路灯忽明忽暗,既渲染紧张气氛,又烘托了“他”忐忑的心情。
D.小说叙述方式多样,除了运用顺叙,还运用倒叙,如对110到来的原因叙述就是倒叙。
2.从入室盗窃起,小说中“他”的心态变化便跌宕起伏。请简述“他”心态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3.题目“救人”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0-05-10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