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219820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灯塔去

沈念

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永兴岛上的两座灯塔像倒立的套着螺栓的大号螺杆,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对出海的人来说,灯塔是岛,也是家的方向。暮色渐渐笼罩时,岛上的白云烙在蓝天之上,团团絮絮,像漂移的海岛倒映在空中。等到天全黑了,远处海面浑然一片,灯塔的光映在深邃的海面上,是绿色的。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茫茫大海中的光,会在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

1990年,老冯第一次上岛。这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四周高,中间低,岛上丛林深密,最多的是椰树。那时防波堤尚未修建,东边的高地上有一座简易灯塔,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二十年前,用于保证有足够水深和平稳水面泊船的防波堤建好了,新灯塔发出光的瞬间,老冯觉得大海和岛屿也随之变亮了。

有一段时日,老冯也经常坐在灯塔下,想到流水般的时光。

老冯上岛时刚二十出头,他是听随母亲的安排来此安家的。母亲是鸟粪公司的职工,负责岛上的鸟粪收集,从1960年代起就往返于岛与万宁的老家。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母亲冲着的是上岛工作补贴多,后来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就把儿子的户籍也迁过来了。

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为了蓄饮用水,他建了个小水池,但没过多久里面就有各种跳虫。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吃完了,一切都很艰难。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所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

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七米多长。有了船,他可以去很远的地方。他登上过一个“筐仔”,就是小环礁。这个三角形的礁盘像个羚羊角,东南有沙洲发育,平常高出水面两米左右,沙洲呈新月形,弯口向西南,每年爬上礁盘的海龟不少。这些意外的发现,是大海带来的。大海孕育的生命有着万千变幻,让他真正懂得了“珍惜”二字。有一次出海,时间晚了,碰上天气突变,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

好像是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此后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想想连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母亲退休后回老家了,弟妹们都不愿来,他则把家搬来了,但老婆孩子还是两边跑,只有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感觉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

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成立社区,38户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他这个“家长”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渔民出海未按时返岛,他就去灯塔下等,守着灯塔的光,等着渔民归来。遇到最多的风险是在台风过境时,这时要替出海的渔民担惊受怕,要为所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牵肠挂肚。有一次逢强台风,暴雨肆虐,岛上四处积水,房屋受损。他发布了预警,还放不下心,守着广播室,声嘶力竭地喊着“安全第一,赶紧转移”。风雨一停,他又逐一联系,确认每个人是否安全。

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每一栋的外观并无太大差异,屋前后都栽种了树,楼上是居所,楼下的功能就看主人的想法了。这是政府投建的安置房,在岛上落户的渔民,可以享受零租金的居住权。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每年都要和他预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嗅,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

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他回想这些年岛上生活的颠沛与艰苦,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一幅又一幅画面:风雨中大海的纷乱暴虐,阳光下大海的热情灿烂,远行时的紧张期待,归来时的欢欣鼓舞……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静,拥有力量。

永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日第15版,内容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冯迫于生活,听随母亲安排来岛上安家、扎根,从此再没有动过离开小岛的念头。
B.无论岛上是物资匮乏还是孤独难耐,生活是颠沛或艰苦,老冯都能坚忍达观地对待。
C.大海孕育万千变幻的生命,给老冯带来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教会老冯懂得了珍惜。
D.老冯酿制百花蜂蜜,既见出永兴岛环境日益优美,也可见老冯因地制宜丰富了生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永兴岛上从傍晚到深夜的景色,营造了静谧安宁的氛围,也暗示了当下永兴岛的生活安宁美好。
B.“老冯也经常坐在灯塔下,想到流水般的时光”借身边流动的海水设喻,展现回忆的起起伏伏,巧妙而贴切。
C.老冯安家小岛后,老婆孩子却还是两边跑,可见家人并不愿像他一样留守小岛,衬托了老冯守护小岛的孤独。
D.文章运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多次描写老冯丰富的内心体验,展现老冯在小岛生活的点点滴滴,读来真切。
3.从老冯初上岛到老冯退休,岛上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本文标题是“到灯塔去”,纵观全文,“灯塔”这一意象在文中也多次出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卖米

张培祥

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了:“琼宝,今天是这里的场,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卖了,好开点钱给你爹买药。”我迷迷糊糊睁开双眼,看看窗外,日头还没出来呢。我实在太困,又在床上赖了一会儿。①隔壁传来父亲的咳嗽声,母亲在厨房忙活着,饭菜的香气混合着淡淡的油烟味飘过来,慢慢驱散了我的睡意。我坐起来,穿好衣服,开始铺床。

饭后,弟弟就拿着父亲常用的那把锄头出去了。我和母亲开始往谷箩里装米。

我说:“妈,我挑重的那担吧。”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还是我来。”母亲说着,一弯腰,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路上小心点!咱们家的米好,别便宜卖了!”父亲披着衣服站在门口嘱咐道。

“知道了,你快回床上躺着吧。”母亲艰难地把头从扁担旁边扭过来,吩咐道。

“早先你爹身体好的时候,自己挑着一百来斤米进城去卖,隔几天去一趟,倒比较划算一点。”我不由心里一紧,心疼起父亲来。从家里到城里足足有三十多里山路呢,他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走着去,该多么辛苦!②看看旁边的母亲,头发有些斑白了,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

“一块零五。”米贩子开价了。卖米的想讨价还价。

“不还价,一口价,爱卖不卖!”米贩子态度很强硬。

母亲说:“一块零五?也太便宜了。上场还卖到一块一呢。”

正说着,有个米贩子朝我们这边走过来了。“米是好米,不过这几天城里跌价,再好的米也卖不出好价钱来。一块零五,卖不卖?”

母亲摇摇头:“这也太便宜了吧?上场还卖一块一呢。”“这米好咧!又白又匀净,又筛得干净,一点沙子也没有!”母亲堆着笑,语气里有几分自豪。的确,我家的米比别人的好。

那人又看了看米,犹豫了一本,说:“本来都是一口价,不许还的,看你们家米好,我加点,一块零八,怎么样?”

母亲还是摇头;“不行,我们家这米,少说也要卖到一块一。你再加点?”

那人冷笑一声,说:“今天肯定卖不出一块一的行情,我出一块零八你不卖,等会散场的时候你一块零五都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我们再担回家!”那人的态度激恼了母亲。

“那你就等着担回家吧。”那人冷笑着,丢下这句话走了。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算着:一块零八到一块一,每斤才差两分钱。这里一共150斤米,总共也就三块钱的事情,路这么远,何必再挑回去呢?我的肩膀还在痛呢。

我轻轻对母亲说:“妈,一块零八就一块零八吧,反正也就三块钱的事。再说,还等着钱给爹买药呢。”

“那哪行?”母亲似乎有些生气了,“三块钱不是钱?做生意也得讲点良心,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质量也好,哪能这么贱卖了?"

又有几个米贩子过来了,他们也都只出一块零五。有一两个出到一块零八,也不肯再加。母亲仍然不肯卖。又有好些人来买米,但谁也不肯出到一块一。

③下午人更少了,日头又毒,看看母亲,衣服都粘在背上了,黝黑的脸上也透出晒红的印迹来。母亲说:“你怕热,去那边树底下躲躲好了。”

“不用,我不怕晒。”

“那你去买根冰棍吃好了。”母亲说着,从兜里掏出两毛钱零钱来。

终于有个米贩子过来了:“这米卖不卖?一块零五,不讲价!”

母亲说:“上场还卖一块一呢……”

不等母亲说完,那人就不耐烦地说:“行情不同了!想卖一块一,你就等着往回担吧!”

奇怪的是,母亲没有生气,反而堆着笑说:“那,一块零八,你要不要?”

那人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个价钱,不是开场的时候也难得卖出去,现在都散场了,谁买?做梦吧!”

等那人走了,我忍不住埋怨母亲:“开场的时候人家出一块零八你不卖,这会好了,人家还不愿意买了!”

母亲似乎有些惭愧,但并不肯认错:“本来嘛,一分钱一分货,米是好米,哪能贱卖了?出门的时候你参不还叮嘱叫卖个好价钱?”

“你还说爹呢!他病在家里,指着这米换钱买药治病!人要紧还是钱要紧?”

母亲似乎没有话说了,低声说:“一会儿人家出一块零五也卖了吧。”可是再没有人来买米了。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不等母亲说完,我已经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④母亲也没有再说什么,挑起那担轻的跟在我后面,踏上了回家的路。

突然脚下一滑,洒了好多米出来。

回到家里,母亲便忙着做晚饭,我跟父亲报告卖米的经过。

父亲听了,也没抱怨母亲,只说:“那些米贩子也太黑了,城里都卖一块五呢,把价压这么低!这么挣庄稼人的血汗钱,太没良心了!”

晚上,父亲咳嗽得更厉害了。

母亲对我说:“琼宝,明天是转步的场,咱们辛苦一点,把米挑到那边场上去卖了,好给你爹买药。”

“转步?十几里路呢!”我想到那漫长的山路,不由有些发怵。

“明天你们少担点米去,每人担50斤就够了。”父亲说。

我心里很难过,有点想哭。

可我实在太累了,头刚刚挨到枕头就睡着了,睡得又香又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卖米”为题,交代了小说的中心事件,全文都是围绕着“卖米”这一事件展开的。
B.“我心里很难过,有点想哭”,写出了“我”因为卖不出米而重新选择到更远的场去卖米的极度伤感。
C.小说通过母亲与不同米贩子的对话,折射出了当时大米交易市场里米贩子的无比奸诈以及市场混乱的现实状况。
D.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母亲的形象;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又情感真挚。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咳嗽声”,暗示父亲生了病,父亲生病一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B.句子②中的“斑白”“红肿”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暗示母亲也一样经历着病痛的折磨。
C.句子③中写母亲衣服粘在背上,脸被哂出红印,折射出母亲内心无比焦虑和着急。
D.句子④与前文“母亲说着,一弯腰,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形成对比,侧面体现了母亲复杂的心态。
3.请结合文本的有关情节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表现母亲的执着和坚强的。
4.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写到“踏上了回家的路”就可以结束了,不必叙述后文回家后的情节。你认为呢?请写出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2023-10-20更新 | 1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海

徐广慧

老张来的时候,麦子都高过觅食的喜鹊了。麦田像是绿色的海,从天的那边,铺到天的这边。那老张,肩膀上挎着一个布书包,书包里放着写日记的本子。

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老张走路一晃一晃的。见人就说,吃了呗? 干什么去呀?见到岁数大的,他就喊大爷大娘、叔叔婶子,见到岁数小的,他就喊哥哥姐姐。大家被他问得一蒙一蒙的,瞪着眼睛看着他,心里嘀咕:这人谁啊,俺不认识你啊。

那个自称老张的人是谁呢?慢慢地,村里的人就都知道了。老张是市委办公室派下来的驻村干部。来福村的扶贫工作队一共三个人,老张是队长,在来福村任第一书记。

您的梦想是什么?老张挨家挨户,问遍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

呃,梦想,这个……梦想嘛……

被问的人看看天,陷入了沉思。也有的人装作挠痒痒,一把捂住了自己的鼻子,担心自己笑出声来。

老张还是问。老张像个小学生一样,把老百姓说的话都记到了他的小本本上。他像是追风筝一样,追着村子里的人,非要弄清他们的脑袋里到底装着什么。

老李是个有梦想的人。谈起梦想来,老李眼睛湿乎乎的。老李说,专员啊,俺从小的梦想就是把门前的这条路修修。真的,这也是俺爹小时候的梦想,现在俺爹没啦,俺也到了半百的年纪啦,这梦想还没实现。老李媳妇的嘴快,老李的话还没说完,老李媳妇就说,哎哟,专员,今儿个我把这话儿撂这儿,您要是真能把门前的这条路修了,我马素芬就在来福村大街上倒着走。

行!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这个月我找人规划一下,下个月就动工。老张一拍大腿,整个人像弹簧一样,从杌子上跳了起来。

老百姓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老张在跟领导道别的时候,说出了这句话,声音不大还有点儿发颤,但很清楚。

红房子、黄土地、白杨树、绿麦子,是老张梦境的依靠。老张在工作前,每年的春夏之交,都会回到家乡,穿着布底鞋,到麦海里走一走。他喜欢麦子。麦子幼年时是绿色的,等到结了穗,灌满浆,就变为了黄绿色。阳光一照,一照,再一照,就又变成了金黄色。一行行,一片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海像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油饼,铺满了整个田野。路过的人,没走几步,浑身上下,就都变成了香的。没有一棵麦子背叛过大地,哪怕是遗落在路边的,也会被拾麦穗的手收进粮仓。

老张拿着他的小本本说,包括进村的那一段,要是从东到西都修通,差不多有三公里。沙子、石子、水泥、沥青这些材料咱们自个儿买,机械和人工费都算进去,水稳一平八十五,油面一吨二百九,一吨可以铺五公分油面八平左右,我估计两百万应该够了。支书的脑袋垂了下去,两个委员趴下身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地皮。

老张拿着他的小本本说,修路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资金问题,是清理路面的障碍物。最东边,是一个三四亩大四五米深的大坑,坑里和坑沿上长满了碗口粗的毛白杨。坑东边,依次是李袖中家的柴火垛、王二傻家的猪圈、老南瓜家的两棵梨树、麻花家的牛棚。坑西边是一个坍塌的断桥,断桥西边是刘金钟家的鸡窝、老李家的药铺、二黑家的老枣树、王又年家的榆树、三奶奶家的菜地、一根筋家的厕所、甄挺香家的车库……光障碍物,老张就在小本本上记了十几页。哪一个障碍物是谁家的,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占了公共的地点,那一家有几口人,都多少岁,都是干什么的,有了事儿家里谁做主,谁好说话,谁不好说话,老张都记得清清楚楚。要想修路,首先得把路面上的障碍物清走。这个好办呀?不好办。老张琢磨了半天,把这事交给了马素芬。

哎哟喂,马素芬,叫她给别人家做工作,她自己哩,她家的那个药铺子别看只有一间屋,那可是她的命根子。他们一大家子,全凭着卖农药挣钱哩!她舍得把自己的药铺子拆了吗?她要是舍得,我立马把我们家的车库推平。这话是谁说的,街南的甄挺香说的。这话很快传到了马素芬的耳朵里。人们想,好啦,这下事儿闹大了,炮捻儿点着了,光等着看烟火,听响声了。大家屏住呼吸,捂好了耳朵,却没有见到一点儿火星,更是没有听到一点儿动静。要知道,在这之前,这俩女人是不说话的。现在俩人隔空对话,可把村里的人稀罕坏了。甄挺香说,她的药铺子拆了,我的车库立马拆,我不叫公家动手,我自己就把这活儿干了。马素芬说,好,沙地里拔萝卜,来他个干净利索的。人们睡了一晚,醒来后发现马素芬家药辅子的房顶不知哪儿去了,光剩下个屋茬子。那些红红绿绿的瓶子也不知去了哪里。

儿子开着挖掘机拆车库时,甄挺香也出来了,脖子里系着一条丝巾。丝巾是彩色的,紫、蓝、黄、绿、红……你所能想到的颜色,在她的丝巾上几乎都能找到。真是美呢,听说那条丝巾是老张的媳妇来看老张时送给她的,那丝巾像是一只彩色的蝴蝶,把甄挺香的脸衬托得好看极了。天空湛蓝湛蓝的,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太阳干净得像是婴儿的脸。没有风,空气暖洋洋的。

转眼间,一条明晃晃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麦田里。麦到小满日夜黄。金黄的麦穗,像是一条条自带发光体的小鱼,在麦海里自由自在游着。那个下午,老张嗅着麦香,向麦海深处走去,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会行走的麦子。

一阵风吹过,麦浪翻滚。

(选自《人民文学》20210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老张初到来福村时对村里情况的不熟悉。
B.老张在跟领导道别时的声音特点,既表明了他对理想的坚定,也表明了他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没有把握。
C.修路是老李家两代人的梦想,老李媳妇激将老张的话,既含有怀疑也含有期盼,同时为下文拆药铺做铺垫。
D.甄挺香之所以会痛快地将自家车库拆掉,是因为与马素芬的“隔空对话”刺激了她,她不肯比别人落后。
2.老张是中国众多扶贫干部的缩影,他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3.小说标题“麦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09-22更新 | 2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的红飘带(节选)

魏巍

大家都不止一次尝过挨浇的苦头,步伐不由就加快了。那个小青年也咬了咬牙,尽快地向前赶。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霎时间,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

可是,在远处,在黑云的羽翼还没有遮住的地方,灿烂的阳光在草原上仍然金带一般亮得耀眼。铁锤仰天骂道:这老天!就是专门同我们作对。

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

这场大雨实在骤猛非常,简直如瀑布般向下倾泻,打得人睁不开眼,迈不动步。铁锤和那个小青年几次滑倒,跌得满身都是泥水。

幸亏这场暴雨来得疾去得也快,不到半个小时,就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

大约走出十几里路,前面路边有一棵七歪八扭的红柳,像一个佝偻着腰的矮小老人站在那里。走在前面的小李忽然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皱着眉头说:排长,你看——

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铁锤叫了一声:同志!几个红军战士毫无反应。铁锤的心扑通跳了一下,因为路上遇到红军遗体已不是初次。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黧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铁锤摸摸他们的米袋,空空的。事情很明显:他们大约是昨天晚上赶到这里,因为饥饿没有能度过这个寒夜。

这样的场面他们见过不止一次,但是每次看到,总还是叫人揪心地难过。铁锤正准备吩咐众人把他们掩埋,那个小青年,突然脸色变得异常苍白,把棍子一丢,惊叫了一声哥哥!猛地扑了过去,把那个靠着小树坐着的死者紧紧抱住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

他哭得十分哀痛,大家也止不住落下了眼泪。铁锤忍住悲痛,劝解道,别哭了,别哭了,现在死了这么多人,可有什么法子!小李望着几个死者,也不由叹了口气:现在谁能走出去,谁不能走出去,还真不好说呢!

铁锤见大家情绪悲观,就安慰道:怎么走不出去,也就是两三天的路了!说着,他把那个小青年扶起来说:快清理一下你哥哥的东西,我们还得赶路呢!

埋在什么地方?有人提问。铁锤看看周围,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就指指小树说:就在这里吧,这里还算有个记号。收容队有现成的铁锹,大家就动手挖了三个浅浅的坑,把死者留在除了这株红柳什么也没有的平平的草地上。

那位小青年仍然悲伤不止。人们轮流搀扶着他,走得很慢。走出不到十里路,一轮圆圆的艳红的落日,已经悬在了地平线上。

排长,你看那是什么?小李惊愕地指着路边一个白花花的东西。

铁锤和大家仔细一看,才看出是一匹高头大马的白色的骨骼,它的姿势仍然像仰颈长嘶,马尾成放射状垂在地上,只是身上的肉不存在了。原来它的四蹄深深地陷在泥淖里,周围全是散乱的脚印。可以想见,当这匹骏马陷于困境时,有许多人曾在这里奋力抢救,它也以自己的神勇进行挣扎,终于没有脱出不幸。也许在最后时刻才忍痛射杀了它,被过路的红军战士宰割了。

这是谁的马呀,太可惜了!

一定是哪位首长的马。

也许是炮兵连的马。

它跟我们走到这里也不容易呀!怎么把它杀了?

人们都停住了,发出一阵嘁嘁喳喳的议论。

铁锤沉吟了一会儿,带笑说道:同志们,你们是不想出草地了吧?咱们的粮食快完了。小李,你看骨头上还有点零零星星的肉,你跟我去剐下来吧!

小李看见马身边的稀泥乱糟槽的,迟疑地说:能进得去吗?

不要紧的,你跟着我。铁锤说着,就蹑手蹑脚地试探着向马骷髅接近。将走到马身边时,铁锤把棍子往地上一放,又把同志们的棍要过来几根,在地上摆成字形,然后踏在棍子上。

拿刺刀来!他招呼小李。

小李抽出刺刀递给他。他就在马的骨骼上去刻削剩下的碎肉。刻下一点就递给身后的小李,费了很大劲,才剐下一斤有余,也算是很大的胜利了。

人们再度行动时,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草原很快就暗了下来。一股难以抗拒的寒潮,正随着晚风侵袭着人们。令人喜悦的是,人们已经从北方天际的小丘上看见了点点的火光和冒起的炊烟。

同志们,快走吧,我们快赶上队伍了!铁锤高兴地说。

人们在夜色里加快了脚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写“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结尾写“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悄然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B.小说较详细地描述三个红军战士的死状,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同时强调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C.铁锤说“可有什么法子”,小李不由地叹气,这类言语动作,因为真实地再现了红军战士在绝境中的心态,所以更为动人。
D.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有作者的很多议论和抒情,本文则没有,这是体裁特点决定的。
2.文中的铁锤有怎样的个性特征?请简要分析。
3.开头一段关于乌云风雨的描写,在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022-10-01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