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5 题号:220375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马魂

蒙福森

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平定交趾之乱,途经龚州,渡江之处名曰“将军古渡”,又名“将军滩”,后此地更是名声大噪。

渡口夕阳曾饮马,陇头荒草觉怡颜。历代文人骚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咏叹千年。摘录一二如下:

其一:汉将征蛮地,威名重伏波。金衔曾饮马,铜鼓重鸣鼍。戈日迷津岸,帆风落战舸。狂澜经底定,舟楫近如何?

其二:勋传铜柱曾平越,名在龚州话伏波。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鼍。

在将军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一马平川,绿草如茵,出征交趾前,马援曾经在此操练士兵。

每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

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陷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

一匹战马陷进去了。

此马,名火龙驹,名马也,来自西域大宛,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浑身赤色,毛如炭火,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顶,高八尺;嘶鸣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云: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

火龙驹是马援的坐骑,皇帝亲赠。多年来,此马跟随援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立下赫赫战功。人、马浑然合一,不分彼此。

那日,操练中,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忽然,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

马援闻讯,大惊。

火龙驹拼命挣扎,泥潭深可裹腹,无法脱身。

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

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因一直挣扎,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

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

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

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砂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体;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

天边露出了鱼肚白,远处,晨曦初露,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水天一色,沙鸥飞翔,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

看来,火龙驹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了。

马援老泪纵横。

揪心的是,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马援心如刀割。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向马援走来。

老人深鞠一躬:“昨晚,闻将军的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束手无策,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负伤后留在龚州。今有一法,或可救将军的坐骑。”

“请问何法?”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

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

马援依照老人的方法,将所有的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持长鞭,身手敏捷,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呼——”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

马奔跑起来了。

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

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

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马群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

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

马群依然在奔跑。

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像在战场上,它和它的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

它们驰骋沙场,无所畏惧。

哪怕刀山火海,依然不折不挠,勇往直前。

这,就是战马之魂。

这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激发生命,生命呼唤生命的壮举。马群唤醒了火龙驹沉寂的潜能,激发了它的斗志。

火龙驹一步一步地,最终,跃出了泥潭。

空旷的草地上,火龙驹劫后重生,那一刻,它浑然不觉体力极度透支后的疲惫、饥渴,蓦然间,它鬃毛竖立,前蹄高扬,“咴——”一声长嘶,穿云裂帛,声震荒野。

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

“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

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蛮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其坐骑火龙驹不吃不喝,日夜嘶鸣,绝食而死。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如此,马亦如此。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介绍了龚州的“将军古渡”,它又名“将军滩”,是因马援将军渡江而得名。
B.小说第九段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火龙驹的形象,不仅表现出其特点,更突出其不凡。
C.“从黄昏到傍晚……从深夜到黎明”,小说通过时间的推移侧面表现了人们的焦灼心理。
D.作者写马援将军病逝后,火龙驹日夜嘶鸣,绝食而亡,表现了英雄战马的忠贞品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歌,以突显军营将士的威名豪气,慷慨悲壮,感染力强。
B.小说结尾部分红日升起的环境描写,既实写太阳的初升,又虚写隐喻火龙驹的重生。
C.小说在交代战马陷入泥潭后,运用补叙宕开一笔,补充说明了火龙驹陷落的过程。
D.小说主要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展现战马挣脱泥潭的震撼场景,暗示了主旨。
3.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小说标题是“战马魂”,文中时时写马,却处处写人,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抓药

莫小谈

那天,我去济世堂为爷爷抓药,发现除了纪先生与药铺伙计外,还有几个人立着,气氛有些凝重。搭眼一看,供堂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在那里。

之前,我和父亲也曾来过几趟,纪先生总是乐呵呵的,抚摸着我的脑袋:小鬼,又长高了。父亲一笑:过些时,就能单独来了。随后父亲又说,再抓几服药,我爹还是咳得厉害。

接下来,纪先生口述药方子,药铺伙计照方抓药:丹参6钱,当归3钱,白术4钱,砂仁、七叶一枝花各2钱,胆南星1钱……记着,加水煎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日服2次。

父亲收起药方和药包,又补问一句:去哪里买药引子?

中医注重药引子,纪先生也不例外,他要么说去西街百货店里找赵四爷买白酒半斤,要么说到大王村洪恩家讨几只蝎子蜈蚣,要么说晚饭时再遣人送来一味配伍的药,等等不一。

回家后,父亲总是把药包放在案台上,随后取出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对爷爷说:我去取个药引子。

爷爷一阵猛烈地咳,而后咯痰,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好久喘匀实了气儿,说:去吧,快去,路上小心些。

我隐约觉得,爷爷与父亲好像更重视纪先生开的药方子。

一切妥当后,父亲开始煎药,空气中的中药味像雾一样弥散开。

有一次,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臭小子,几岁了?

九岁。

都成小伙儿了。

嗯。

以后能自己为爷爷抓药不?

能。

父亲笑笑:兔崽子,出息了。

一天半夜醒来,我听见父亲和爷爷谈话,大多听不懂。最后,父亲冲着爷爷磕了三个头,爷爷扶起他低声说:走吧,快走,路上小心些。

父亲没有和我告别,但我清晰记得头天与他的对话:你单独抓药时,要注意什么?

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他问啥我答啥。

父亲点了点头。

今天,药师爷的牌位是扣着的。

我瞟了一眼立着的几个人,又看了看纪先生。

喔,小鬼,是来给爷爷抓药的吧?

是。

这几天还咳得厉害?

厉害。

带血不?

带。

喊疼不?

喊。

纪先生面朝立着的几个人说:他爷爷肺痨,老病号了。

立着的几个人相互看看,打头的人示意纪先生可以抓药。

纪先生对药铺伙计说:乌骨藤、槲寄生各6钱,前胡、苦参、山慈姑各3钱,白及、花蕊石各4钱,松香、乳香各3钱……还按之前的方法煎服,11剂。

包好药,纪先生特意交代我:我这里冰片成色不好了,你去东桥头栓祥药铺买1钱冰片入药,就妥当了。

嗯。我正要接过药方,却被一个胖子抢先夺了去。

纪先生冲胖子一笑:就是一药方,别吓哭了孩子。

我一听,当即哇哇大哭,伸手和那人抢:还我,还我,这是爷爷的救命方子。

打头的人向胖子发话:你拿着方子,陪孩子一起去。

到了栓祥药铺,我说:栓祥叔,纪先生药铺没了冰片,让来补个方子。

栓祥医生看看我,又看看我身后的胖子,说:把方子给我看看。

胖子不给,一脸严肃地说:只缺1钱冰片,你只管抓就是了。

那不行,冰片有毒,肝肾虚者不宜用,气血虚者忌用,慢惊属虚寒者不可用,小儿吐泻后成惊者切不可服。栓祥叔态度坚决:不让我看药方,我万不敢抓药。

我又哭了:爷爷咳血,还喊疼,没药吃会死的。我哭喊着去抢胖子手里的药方。他不给,就咬他,哭着求他救救爷爷。最后,胖子无奈,把药方给栓祥医生。栓祥医生细致地默念着方子,反复核对每一味药的每一个剂量。

补完药方后,胖子又随我回家。爷爷也不问来人是谁,只是咳嗽,身子一颤一颤地咳。

又咳血没?我问爷爷。

一阵剧烈地咳嗽后,爷爷抹一把嘴角,有血。

疼吗?我又问。

疼。

我忙为爷爷煎药。至此,胖子神情才稍放松些,他问爷爷:病多久了?

爷爷只顾咳,喊疼,不理他。

胖子站在一旁看我煎完药,才打算离开。走到门口时,又突然折身回来,蹲在爷爷身边,冷冷地问:为什么不喝药?

爷爷不理会,好大一会儿,等到药汤温热正好时,爷爷一饮而尽。

胖子还不放心,又在我家左瞧右看半天,实在没什么可疑,才悻悻地离开。

这一天,我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异常,但又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正常。

当晚,听街坊说,纪先生是地下党,被捕了。

爷爷摸索着起身熬药,顺手将那张方子烧成灰烬。

从此,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父亲。但令我欣喜的是,爷爷的病好了。

(选自《山西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去济世堂给爷爷抓药,看到有几人立着,供堂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着,气氛有着和往日不同的凝重、压抑。
B.爷爷是个老病号,多年的肺痨,经常一阵猛烈地咳,而后咯痰,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好久才能喘匀实了气儿,还会咳血。
C.小说写父亲临走前和爷爷话别的情景,他们的对话我听不懂,爷爷让父亲“快走”,父亲给爷爷磕三个头,这些情节设置了悬念。
D.写胖子抢过纪先生给开的药方,盯着“我”去买冰片,盯着“我”煎药,监视着爷爷把药吃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敌人的狡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引人兴致。以“抓药”为题,写出了“药”在全文的重要性,让人想知道围绕抓药可能会发生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父亲“取出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揣”“捂”“按”这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父亲的谨慎,表现出药方的珍贵。
C.小说运用补叙手法。补写了父亲带“我”去抓药的情形和“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的叮嘱。
D.小说前半部叙述平缓,娓娓道来。结尾处意味深长,“但令人欣喜的是,爷爷的病好了”,让人恍然大悟,顿感手法高明。
3.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本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请分别概括出来,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4.小说的叙述手法包括叙述人称和视角,叙述方式和结构技法等方面,请尝试列举三种,并简析其作用。
2022-11-13更新 | 2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注]

丁玲

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的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的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

“妈呀!肚子饿!……”

“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么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

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

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


【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B.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
C.“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过得并不好。
D.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
B.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
C.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
3.小说的题目“水”,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丁玲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他要把这个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时代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10-09更新 | 1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到了宋的都城。这里面也很萧条,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黏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他匆匆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地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农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禽滑厘呢?

他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吧?

不错,墨子说,不过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想托你去杀掉他……

我是义不杀人的!

那好极了!墨子拜了两拜,很沉静地说道:我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义不杀少,然而杀多,不能说是知类。先生以为怎样?……

公输般怅怅地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墨子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南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地开口道: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地说。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兒麋鹿,江汉里的鱼之多,哪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和糠屑饭。所以据臣看来,王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

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

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墨子与公输般各自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儿,公输般讪讪地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地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不过想杀掉我。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楚王感动地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吧。

墨子再到公输般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公输般喝过几杯酒,高兴了起来: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捡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禽滑厘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他们埋头苦干,切切实实地为国家做好防御工作。
B.公输般虽然嘴上说“义不杀人”,但是行动上为楚王造云梯,帮助楚王攻打宋国,可见其心口不一,自相矛盾。
C.在劝服楚王的过程中。墨子步步为营,先以形象的类比使楚王意识到自己理屈,又以木片对战及介绍学生的准备使楚王畏惧。
D.这篇小说虽然取材于古人古事,但是并没有拘泥于历史原型,而是融入了深刻的时代思考,挖掘历史精神。
2.鲁迅说:“墨子之徒为侠。”请结合文本次读他是如何塑造墨子“侠”的形象的。
3.《墨子·公输》结尾说:“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鲁迅在小说中对这个结尾进行了细致生动的加工,请结合文本分点谈谈这样加工的好处。
2022-11-23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