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1 题号:22051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胡学文

在记忆的河道中,井无疑是深扎于岸边的大树,纵然风雨剥蚀,依然以无法抵挡的姿态横空伸展,傲睨苍穹,每每刺破我的视线。

关于井的故事太多了。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说井重要,但挖井人更重要,更了不起。没有挖井人,哪来的井?哪来的水?老师还引申,没有农民,哪来的粮食?没有工人,哪来的石油?天天摸黑吧。当时我很不以为然,我是个胆小的学生,不敢和老师争辩。以当时的年龄,我还没见过哪个学生胆大到敢和老师顶嘴。

我不以为然,因为在我的理解中,井其实就是个坑,深浅不同而已。在村子四周,在田野,甚至在村子的街巷,遍布大大小小的井。我就掉进过一次。刚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我经过一片水泽,忽然就沉下去。沉在水底的我听见大人们杂七杂八的叫喊。几分钟后,我被捞上来。霎时又淹没在训斥声中。走路不看着点儿,怎么往水坑走?那可不是白糖水,不好喝!从惊恐中逃出,那些训斥真的很好听很温暖。当然,也为自己判断失误而羞愧,几天前那里不过是个浅坑。

父亲打窖,常常打出水。窖是村人用来储存土豆白菜的。我们村没有那种窑洞似的窖,因为土质太差。只能挖一个坑,上面盖顶。选址时要在高处,背风处。但即使这样,仍有打出水的可能。我家有一口窖在村西,用一年就废了。四壁潮湿,窖壁已有坍塌的可能。换一个地方,也就一人深的样子,出水了。父亲懊恼地跳上来,坐那儿一口一口地吸烟。我趴在窖边,看着湿洇的窖底,也就一支烟的工夫,已经是一洼浅水,几乎能照见自己惊奇的脸。每年秋天,找一个不出水的地方打窖,是父亲的一大愁事。我记得他扛着铁锨和路人说的话,又白费劲了,挖个坑也出水。我帮不上忙,只沉浸在无边的幻想中。我不打井,打井太容易了,我打窖。铁锹挥舞,阳光四溅,一米,两米,三米……我挖出一口又大又深的窖,能储存全村的土豆和白菜,而我则如燕子自由地飞上飞下……

村里有三口井,前街后街东街各一口,村子虽大,但足够用。水井旁是村子最繁闹的地方之一。除了挑水,人们能在那里传递想传递和获得想获得的信息。清晨和傍晚,叮当的桶声宛如驼铃响个不停。我的印象中,炊烟不是从烟囱冒出来的,而是从水桶中腾空。只有桶声响过,那一缕缕烟雾才慢慢悠悠飘向空中,像一个端着架子的老太爷。年龄渐长,我开始出入井台。尽管每次挑半桶水,但已赢得大人的夸赞。夏天打水容易,冬天则费事得多。井台冻了厚厚的冰,井口在冰的包围中缩得只有水桶粗。看不见水面,打水全凭感觉,水桶是否落到水面,是否盛满。每次走下井台,我都要长长地舒口气。但有人在场时,我总要竭力装出轻松的样子,颤着扁担,一步一步走回家。再后来,村民都在自家院里打井,我家也不例外。依然不是很深,夏秋季浇菜,我一鼓作气能打二十几桶上来。对井的感情已丝丝缕缕,任是快刀也斩割不断了。谁能离了井?谁能离了水?

再后来——这是讲故事最常用的词汇,时间的跳跃沉积着人世的沧桑——我参加了工作,成了家。在最初工作的那个乡镇依然从井里挑水。那么,再后来呢?我进了城,每天喝的是自来水。水井远离了我,但我并不能远离水井。哪一个生命能够呢?只不过那个距离以看不见的方式存在而已。

看不见井,关于井的话题却更多了。每次回乡,井是绕不去或绕过去了,但总会因别的话题牵出来。2010年,我在坝上的一个乡镇住了几天。黄昏时分,我常到镇外和种菜的老人聊天。他说种菜的辛苦,生活的艰难,还有对井的忧虑。十年前,种菜只需打三十米的井,后来改打七十米。七十米的井用两三年就废了,他指着一座座红砖垒就的井房说,那都是废井。现在,他打的井都是一百二十米。以后呢?再以后呢?他没说,我的思绪却被他拔到时间的车轮旁,我望不见前方是什么,也不敢望见。每当看见井这个字,我都有疼的感觉。据说我生活的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漏斗——是井的另一种形式吧?我想起学过的那篇课文,如果老师再讲,我不会再把坑和井混淆。但我也许仍会不以为然。是的,没有挖井人,哪来的水井?可是没有水,纵然挖到地球的另一端也不能称为井。挖不出水的挖井人是否还能叫挖井人?

消逝的恐惧再次潜入心间。

(有删改)

文本二:

陪母亲回乡

胡学文

母亲和二姨说话,我在微信上发了几张照片。我想用一个标题:破败。但写上之后又删掉了,生于斯,长于斯,我不愿用这样的词形容它。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没有树木的树林,独自吃草的驴——这张照片拍的是欠弟弟二百斤小麦那家院子,还需要什么标题呢?发了不久,便有十多条留言。留言基本都是赞美的,好像我的村庄是天堂。有一友半开玩笑地问,这么好的地方,你为什么要离开?

我有些恍惚。没有回应,没做任何解释说明。我又浏览了一遍所发的照片,竟然有些吃惊。自己也觉得美,似乎比记忆中的还美。那时,我并不知道,我的村庄两年之后将迁至另一个地方。她的破,她的美,她的流言蜚语,她的是是非非将不复存在。我有点困了,靠在门框上,听着母亲和二姨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墙下风弱,日光也柔和了许多。那一刻,我挺享受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掉到水坑里被救上来之后,觉得大人们的训斥真的很好听、很温暖,表达出“我”内心的感动,也表现了村民的朴实、坦率。
B.小时候的“我”认为“井其实就是个坑”,这反映出当时的农村水资源丰富,不存在打不出井的情况,井在村子的街巷中随处可见。
C.“我的思绪却被他拽到时间的车轮旁”用一“拽”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思绪”可被牵引和飘忽流动的特点,使“思绪”具体可感。
D.文本一寓象征于写实,雨水积聚的坑,储存粮食的窖,做饭、浇菜取水的井,既是写实,也具有象征意义,可视为乡村生活的象征。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叮当的桶声宛如驼铃响个不停”和《故都的秋》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样,都写了百姓日常的生活情景。
B.文本一中“而我则如燕子自由地飞上飞下”和《哦,香雪》中“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一样,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
C.文本二中“墙下风弱,日光也柔和了许多”和《荷塘月色》中“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样,都将情蕴含于景物描写之中。
D.文本二中“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和《我与地坛》中“剥蚀”“淡褪”“坍圮”等一样,都写出了繁华之后的破败。
3.作者说“每当看见井这个字,我都有疼的感觉”,“疼”的内涵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标题“井”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幕,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有删改)

材料二: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跟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19日,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中写到父亲的朋友算卦的故事、避难红十字会的故事,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C.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文章的年代感。
D.作者用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生活中吃炒米的故事,用语典雅绚丽,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B.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及背后的温暖情谊,使吃炒米这一风俗更具雅趣,表达出作者对故乡风味特有的感情。
C.虽然文章题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写焦屑相对很少,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
D.沈从文的《边城》受汪曾祺创作风格的影响,用田园牧歌式的风格描绘了山川优美、乡民淳朴、民俗新奇的湘西风光,表达了对淳朴善良人性的讴歌。
3.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这样写可以体现出作者哪些特点?
4.请结合材料一的文本,分析《炒米和焦屑》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汪曾祺以“细小琐碎的题材”“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的观点的。
2024-01-11更新 | 1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麻的天空

张金凤

在我的故乡,麻是一种身份朦胧的作物。它傍水而生,高大茂密,如芦苇一般迷惑了水鸟;它在大田里阵脚威仪,把玉米和高粱棵子搞花了眼。

村中的老先生说,不要慢待了麻,麻是跟我们的祖先并肩而来的,麻比村口的石碾更久远。我果然在古卷中遇到了它,《诗经》唱和的年代,麻就是先人的好友了。那时候人们广泛种植麻,靠着麻来燃起生活的暖:“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可是,麻有什么用呢?只开花不结粮食,又不像玉米秸秆,可以劈来当甜秆吃。在孩子的眼里,麻就是一个个傻大个子。麻不管人们的眼光,一年年迎风站立在春夏的沟坎野地,葳蕤,婆娑。

古老的农耕时代,温饱是人的首要奋斗目标,生长泼辣的麻,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任,《诗经》里记录着大量的劳动场景,其中包括种麻、绩麻、沤麻等场景,如“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麻在旧时代被广泛种植,“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甚至“桑麻”成了农业生活的指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掀开一页页种桑植麻的岁月,纸张间都是岁月的沉香。

夏末伏尾,是收麻的时节了。砍倒的麻,要被沉到水湾里去经过漫长的浸泡,甚至要沉到淤泥里去。如果不经过炼狱般的沤麻,一棵麻就是生涩的、没有价值的,只有炼狱之后的涅槃,麻才走到了晴朗之地,才走到了被人们使用的舞台。沤麻是对麻的使用上的改良吧,沉入水底,将青皮等腐烂,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

在阴雨的天气里,在农活不忙的日子里,麻秆走近农人的手指。抓一根麻秆,从根部剥开麻皮,像给它脱去一层厚衣裳,手指走过的地方,栗色的麻纤维与雪白的秸秆从此分道扬镳,这叫醒麻皮。女人取过自己的桃木梳子,仔细地将麻皮的小疙瘩梳去,将那些粗大的劈开,梳成匀匀溜溜的一叠叠“瀑布”,汇成一束束、一捆捆。一束束麻被挂在屋山上阴干着,等待一个集日待价而沽。麻转了一圈江湖复又回到乡村,一口口崭新的麻袋是最不起眼的麻纤维编织物,它们奉命来收获田园的粮食。其实,男人挂念的是另一些麻缕,那些被拧成绳索的去捆绑一些虚妄,去牵引一些迷茫,用的是麻骨髓里的韧度。他种的麻,力度强劲;他沤的麻,火候正好;他送出去的麻,不管走到哪里都经得住考验,都会不辱使命。

冬闲的日子里,女人开始梳理那些筛选剩下的麻缕,她把那束麻吊在梁头上,麻像她年轻时的头发一样飘泻下来。她梳理出一缕麻线,打结,挂在梁头高处,用拨锤在旋转中将这一缕麻线绺拧成一股,然后,再拧一股,两股麻线粗细长短都均匀如双胞兄妹,女人将两股合在一起,“扑棱棱”,拨锤旋转着,像风吹花颤,一根结实匀溜的麻绳就打好了。

有一根粗壮的麻绳是留给自己的,那根麻绳不是拨锤能拨得动的,得用许多麻线,用绞绳子的木耙子,在院落里,男人和女人各执一股,他们各自努力地旋扭,任自己的汗水悄悄洇湿后背,他们的两股劲又是那么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根活的绳子。他们不看对方,也不用数扭了多少扣,炕头炕尾的两口子,怎么会拧出两样的绳扣呢?可也有拧不在一起的绳子,永生娘年年抹着眼泪说,自己的绳子怎么就是两股合不到一起去。女人就给她一把梳子,说,先梳通了自己的结再说。男人的背上背着这条麻绳,这是他和女人合力拧成的绳子,这根绳子勒在肩头和背上的时候是疼的,但男人知道,疼也要扛着,皮肉疼过了就成了茧,再硬的日子也抗得过去。一根新绳索,在男人的背上吸饱了汗就绵软了,生活还是那样的重量,只是,扛起它的肩膀已经更坚硬。背上,麻绳捆绑的那捆柴,那捆沉甸甸的穗子,甚至是那刚刚收下来的青麻棵,男人感觉背上背的不是草不是粮,而是一轮鲜亮的太阳。

不是谁都能种好麻,不是谁都能梳理好麻线。那些离开麻秆的麻线,最容易绞在一起,搅成一团乱麻。一些做娘的,常常将一团乱麻丢给贪玩的孩子:梳麻!掷地有声地吩咐。孩子那个恨啊,谁弄得了这一团乱麻啊。狠狠地抽,麻团越来越紧,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娘原是要磨一磨这毛头小子的心性的。一团乱麻面前,小子学会求助,好言讨好着姐姐,姐姐用针又挑又拨,总算给他理出个头绪。缓慢抽麻丝的过程,毛头小子慢慢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

沉甸甸的麻捆背下田,然后再背到水塘里去。男人知道,麻不经过塘泥黑暗中的包裹和历练,就是一棵不成熟的麻,甚至带麻毒的麻,麻木,比疼痛更可怕。男人颤抖着手,将鞭子抽打在孩子背上的时候,他的心口血水滴答,塘泥一样的父亲,原是要锻造出一匹好麻,一套好绳索,一件可以压箱底千年的衣裳……

麻离开了那片水泽,那块坡头,麻行色匆匆,四海为家。可是麻的种子偶尔站在喧闹的十字街头听听风,还遥遥地听得到,春风弹拨麻棵清脆的叮咚声,谁又在南坡种麻?又一年的新麻棵在风里长大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麻是一种身份朦胧的作物”一句交代了“麻”的身份,它不是农作物,不能食用,在农耕时代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任。
B.“醒麻皮”是将麻纤维与秸秆剥离的一个环节,通过“醒麻皮”,让麻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同时传达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C.第二段写“麻比村口的石碾更久远”,写出了麻的历史悠久,结尾写“又一年的新麻棵在风里长大了”,突出了麻生生不息的生长过程。
D.象征手法的使用是本文的特色,如麻的“结”象征着人心中的结,麻经历塘泥黑暗中的包裹和历练,象征着人走向成熟的过程。
2.文章第二、三段大量引用古诗句,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对此加以分析。
3.文章看似在写“麻”,实际是写人通过“麻”磨炼出的品质和生活智慧。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023-06-26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聚会

①“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里。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这是史铁生延续多年的招牌打扮。

②这一次,史铁生仍穿着这一身,平躺在朝阳医院的临时手推板床上,呼吸渐渐微弱。

③晚上9点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赶来,轻轻翻开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

④史夫人陈希米签了停止治疗的同意书,还要签一沓器官捐献同意书。陈希米问凌锋:“他这脊髓和大脑有研究价值吗?”凌锋说:“太有了。”还有那亮亮的角膜,凌锋问:“能捐吗?”陈希米忙点头:“可以,可以,完全可以。”史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

⑤天津红十字会的人赶来,他们负责协调整个华北地区的人体器官捐献。凌锋说,2010年,这么大的华北地区,只有5个人捐过,史铁生是第5个

⑥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再有4天,他就60岁了。

⑦开始肝脏移植手术,肝脏被飞驰运往天津。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苏醒。

⑧18岁时,史铁生从清华附中毕业,去陕北插队。1971年夏末,在一次放牛时遇到暴雨冰雹,史铁生病倒,高烧,腰腿一天比一天疼。史铁生回到北京,一年多后,他的下肢彻底瘫痪。此时,他21岁。

⑨1974年,没有公费医疗和劳保,他只能摇着轮椅拐进不为人知的小巷,和大爷大妈们一起挣些糊口钱,每月15元,一干就是7年。

⑩2011年1月2日,熙攘的雍和宫大街上,一个小小的院门掩在一排香火店中。紧挨院门的一家小店门口,有人喊着:“姑娘,来算一卦,你一辈子都忘不了。”“小伙子,你别不信。”突然,那人脱下生意人的面孔,凑过来,成了街坊的样子,“你是来找史铁生的吧?看,他原来就住这间房。”

⑪很多年前,轮椅上的史铁生就从这里摇出家门,摇过只容一人通过的大杂院窄道,去不远处的地坛。史铁生的车轮压过地坛的每一块草地。他带着书,读一段,摇一段,有想法了马上停下,摇着走时可能又有更好的想法。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

⑫ 1979年,史铁生第一次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开始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生活刚刚展露一点欢颜,要命的尿毒症又来了。

⑬ 1983年,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十几家媒体拥到他家,他愁得不知如何躲,最后在门上贴字条:“史铁生一听有人管他叫老师就睡觉;史铁生目前健康状况极糟,谈话时间一长就气短,一气短就发烧、失眠,一发烧、失眠就离死不远;史铁生还想多活几年,看看共产主义的好日子。”但人真的上门来,他又常常不好意思说“不”字了。

⑭在王府井书店的角落里,何东看见一本装帧简陋的白皮小书《我21岁那年》。以硬朗著称的主持人何东在书店里一边看,一边哭。何东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应付不了的,最多一死。但当父亲得了癌症,医生宣布一点办法都没有时,他崩溃了。“我一个念书的人,六神无主,很少有书教人救自己,让人内心能面对自己,没有。”直到碰见史铁生的那本小书。何东又找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来看:“它告诉我,除了一个现实的世界,还有一个灵魂的世界。”

⑮1995年,一个香港记者问:“您的专业就是在家写作吧?”史铁生说:“不是,我的专业是在家生病,我业余写作。”生病越来越成专业的了,透析开始占去一星期中的3天时间和越来越多的力气。剩下的4天,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还是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

⑯1月4日,史铁生60岁生日。“与铁生最后的聚会”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举行。此时,陈希米裹着粉色大披巾,戴上红围巾,彩色的水钻花朵型发夹,把头发高高别起。她微笑着讲,最喜欢朋友聚会的史铁生,这次终于不用因身体支持不住先撤了。发给朋友的邀请短信上,陈希米要求大家一不带花圈、挽联,二可带漂亮鲜花,三要穿漂亮衣服。

⑰史铁生最喜欢的外甥小水走上台。“不用悲伤,他已经说过很多次,这是他的节日。”

1.简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本文是怎样塑造史铁生形象的?
3.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色。
4.史铁生的经历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
2020-12-21更新 | 3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