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221152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有个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二斗伢子总是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黑色大鸟,展开遮天的双翅在高地上空盘旋,慢慢低飞,向高地主峰落下去。一瞬间,那里燃起了地狱般的焦红色大火,黑色大鸟痛苦地嘶叫着,再一次飞向高空,久久不肯离去……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一直没到膝盖。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他之前没见过,之后也一辈子没再见过。尺把深处以下,才能踩到碎石块、弹药箱和散落的枪支、子弹壳,还有僵硬的肢体和躯干。阵地上光秃秃的,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无论来年春风怎样吹拂,也绝不会再活过来了。

这里的夜,是乌蓝色的,细细听去,隐约传来轰响声。在战壕里,指导员问二斗伢子,你怕死吗?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不怕!指导员问,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感觉到过。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只见他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然后,再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把炒面搓成中药丸一样的球,小心地放进嘴巴,连口水也不喝,就生生咽进肚子里。二斗伢子说,老李,喝口水呗,小心刮破了嗓子眼儿。李大棉裤摇摇头,说,水?过三天你再跟我说喝水的事儿吧。你没看见咱们上来时,那些人都干成什么样子了?

李大棉裤又说,等会儿美国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要学会分辨。如果是“呜儿呜儿”发尖的声音,那是远炮,你不用理它。如果是“呼——噗”一下过来,带着风声,那就是近弹,你赶紧卧倒,能多快就多快。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多少人还没学会,就没了!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二斗伢子又问,那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就像喉咙里黏着一口痰,吐也吐不出来,总是让你喘不过气来。他接着说,不过,它总在提醒你,别逞能,只要仗还没打完,就别放松了警惕。许多人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心头那根弦儿松了。他们本应活得更长久——

突然间,二斗伢子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

炮击过后,美国兵就该上来了。有人扒开坍塌的坑道口,猫着腰冲进战壕。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突然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还是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猛得拍了他一下后脖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二斗伢子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梗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他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他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大老张不在身边,他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

(节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导员和二斗伢子聊天时谈到了生死,指导员对二斗伢子这个小战士无惧死亡的生死观一笑置之,二斗伢子不服气是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
B.李大棉裤和大老张对初上战场的二斗伢子分辨炮弹和甩手榴弹的指导,既表明老兵经验丰富,更表现了对战友的关心爱护,充满人性的光辉。
C.二斗伢子曾一度慌乱,战后“腿软绵绵的”“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刻画了新战士在惨烈战斗中的恐惧心理,真实地表现了普通英雄的成长。
D.小说讲述了以二斗伢子、大老张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高地浴血奋战的故事,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二斗伢子的梦境,氛围压抑,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高地的浮土、树干等物象的描写,虚实结合。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吃炒面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战士们对食物的异常珍惜,充分揭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
C.小说讲究叙事节奏,将战斗的爆发安排在二斗伢子与李大棉裤对话之后,叙事节奏从舒缓转为紧张,扣人心弦。
D.小说从新兵二斗伢子的视角,细致描写了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场景,并以此呈示出这场护国之战的悲壮和崇高。
3.小说多处写到大老张的手,请从情节与主题角度分析大老张的“手”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小说中的战士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作者却以《生》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

我所住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我于是立即出街向那酒楼去。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转脸向饭桌,斟出酒来。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也只能算是一个客子。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别的酒客上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到得坟地,果然,河水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的心颤动着,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佯,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坟旁埋掉了。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1924年2月16日

(选自《彷徨》,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纬甫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为“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自嘲中流露出无奈之情。
B.吕纬甫为亡弟迁“踪影全无”的坟,教“子曰诗云”,常把“无聊”挂嘴边,与孔乙己、祥林嫂一样麻木且毫不自知。
C.小说情节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写朋友相遇后对酌言谈,把较大笔墨放在吕纬甫讲述的迁坟经过上,故事淡而有味。
D.文中写“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其作用与《祝福》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相似,既营造悲凉气氛,也暗示情节发展。
2.关于文中对废园里“老梅”“山茶树”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梅”“山茶树”是“废园”里的魂魄,也是小说中颓败、暗淡、压抑的家乡氛围里最不和谐的亮色。
B.老梅斗雪开花,不以深冬为意;山茶红花如火,愤怒而傲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坚强不屈的品格。
C.满树梅花,如火的山茶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画,以乐景衬哀情,更体现“我”懒散怀旧的心绪。
D.吕纬甫看到废园后那失了精采的眼睛闪出射人的光,是因为老梅、山茶勾起了他对青春激情岁月的回忆。
3.人物是小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鲁迅对人物的刻画十分传神,请结合文中划线句和下面《祝福》选文,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和各自的表达效果。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人。

——鲁迅《祝福》

4.小说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词,请你结合对题词的理解,谈谈鲁迅塑造吕纬甫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2023-06-08更新 | 1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走到五龙堂,秋分把芒种带回来的好消息,告诉了公公,还加上她的猜想。老人说:那一定是他。他还不能明说呀,这个地面还是归人家辖管着哩!

他披上褂子,拿起烟袋来:你在家里看门,我到村里去转转!

秋分嘱咐着说:不要见人就告学啊,等他真的回来了吧!

我知道!老人说,我不是那缺谋少算、眼薄嘴浅的人,我不过是去告诉几个真心实意和咱相好的人,人家也整天惦记着庆山哩!

直到天黑,老人还没有回来,秋分把门锁上,也到村里去了。

她到和庆山一块出走、现在北平坐狱的高翔家里去。高翔家里有爹有娘,还有一个和秋分年岁差不多的媳妇和一个小女孩。秋分在婆家住的时候,好到他家坐坐,和高翔媳妇说说话儿。这两个女人,并不是什么都能说到一块,高翔的媳妇是从小娇养大的,热爱丈夫,却不明白他为什么净做那些傻事。对于那年暴动,她也不赞成,因为婆家稍微富裕,还跟着吃了一惊。可是,她愿意和秋分说话,她说:庆山嫂子,咱两个是一个命儿。

公公和婆婆曾经到北平去看望过高翔一次,媳妇也想带着女儿去一趟,公公回来说,高翔不让她去。只是叫她做一身棉衣。因为丈夫带着刑具,这一身棉衣,裁剪得奇怪,做成了,就像是不会系腰带的孩子们穿的。她拿起又放下,好几夜的工夫才把这身棉衣做成。

一针一滴眼泪,把棉花全湿透了。打从高翔坐狱起,她没有畅快地欢笑过,没有穿过新衣裳,一家人过年不挂红灯,中秋不买月饼,一到天黑,就关门睡觉。

这天秋分来到她家里,正是掌灯的时候。②窗纸上闪着亮光,十年以来,她第一次听见了高翔媳妇的笑声。

走进屋里,这一家人正围着桌子看一封信哩,谁也没有看见她进来,秋分说:什么事,一家子这么高兴?

高翔的媳妇转脸看见是秋分,笑看说:喜事!

俺爹从狱里出来了!爬在桌子上的小女儿望着秋分夸耀。

你这个爹可是个稀罕!高翔的媳妇轻轻拍了女儿一下,对秋分说:高翔出来了,信上还打听你们的人哩,你来得正好,快坐在炕上听听吧!

秋分只好先把自己的喜讯收起来,坐到炕上去,听她家的喜讯。

其实,这信白天已经念过一次了,吃过晚饭,小孩子要求爷爷再念一次。高翔的父亲把信纸铺在桌子上,把花镜擦了又擦,拿起信纸,前挪挪后退退,像对光一样,弄了半天,才念起来。

高翔的母亲,靠在炕头被垛上,不耐烦地说:你看你,真比戏子扮脚还费工夫哩!

你落俐,你来!父亲把信又放在桌子上,把眼镜摘下来拿在手里,你不知道我上了年纪,眼力不行,又加上你儿子写的这笔字,真不好认,我就怕看这个钢笔信!

算了!念吧,念吧!母亲闭上眼专心听着。小女孩子还要往上挤,用两只小手使劲扯着耳朵。

高翔的信是写给父亲和母亲的,可是不用说秋分,就是这个十来岁的孩子也能听得出来有好多言语,是对她的母亲说的。爷爷念着,她看见母亲不断地红脸。

信上写着:

我出狱后,就兼程赶到延安,现住瓦窑堡,在毛主席的亲自领导下进行学习,不久就北上抗日。十年以来,奔走患难,总算得到了报偿!

父亲念到这里停了下来,说:延安。这个地名很熟,《水浒传》上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可就是想不起在什么地方来。去,在他那书箱里,找本地图来。

高翔的媳妇登坡上高,打开多年没动过的、尘土封盖的丈夫的书箱。翻了半天,找出一本来,递给公公。老人打开一看说:这是一本字典。我来吧。

他找出儿子上中学时候用的一本地图来,找了半天,才在陕西肤施县下面的括弧里我到了延安。又用两个手指头量了量说:你们看,这里是深,咱们的家,这里是延安,高翔他们占的地方,距离也就是这么寸数光景,走起来,可得些工夫哩!

高翔的母亲叹气说:在外边十几年,叫人跟着担惊受怕,好容易出来了,还不先到家里看看老娘,怎么又跑到那天边子上去了哩!

父亲说:你老不明白,一准是那里,有你儿子更想念的人儿!

信上也提到庆山,说他可能从江西长征过来,北上抗日了。秋分把芒种带回来的消息说了,一家子替她高兴。老人把信装好,交给儿媳妇,媳妇像捧着金银玉宝一样,递给婆婆,婆婆把它塞到被垛底下去。

小孩子托着腮帮儿望着她母亲说:娘,我们去找爹吧!

你去吧,你离得家了?母亲问。

离的。小孩子说,你去不去?你不去,我自己去。

你自己去吧。母亲笑了。

能把孩子送到丈夫的身边也是好的。在她想来:比做衣裳,孩子就是一个小针,能把母亲心里这条长长的线带到那边去,并且连在一起;像一条小沟,使这个洼里的水流进那一个洼;像一只小鸟,从这个枝跳上那个枝,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

今天夜里,在五龙堂这个小村庄里,至少要有两个女人,难以入睡。

这一天晚上,闷热。秋分回到小屋里,公公还没有回来。小菜虫从窗口飞到屋里来,围着小油灯乱转。坐不到炕上,她抓了一把破蒲扇到堤坡上来。④黑夜里,望日莲滴着金黄的花粉,香得闷人。从村庄到这里来的路上,有一星星的火光,不断飞起,秋分知道是公公抽着烟回来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分把芒种带来的好消息告诉公公,并且叮嘱他先不要公开说,但公公却想要立即就让真心朋友们知道这个消息。
B.秋分和高翔媳妇年岁相仿,性情却并非完全相投,但她们在丈夫一起出走后,因同病相怜而愿意时常和对方说说话。
C.高翔父亲在地图上找到“延安”这个地名,用手指丈量了一下距离,为儿子从家乡深泽到延安的遥远行程感到忧心。
D.母亲为孩子自己去找父亲的想法感到好笑,却也想把自己心意传递给丈夫,于是情不自禁开始了诗意美好的憧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在平静的陈述里透出秋分压抑着的激动,“也”字写出其分享喜悦的急切。
B.句子②刻画了高翔媳妇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见其性格的爽朗。
C.句子③以幽默口吻回答高翔母亲的疑惑,也含蓄地称赞了高翔坚定的革命信念。
D.句子④描写了望日莲夏夜花开时的色泽和香气,烘托出秋分复杂而独特的心理。
3.小说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说明。
4.作者善于“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茅盾语)。请围绕这一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写一则文学短评。
2024-04-21更新 | 2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谷糊

蒋冬青

妈妈说:①“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

你不信?去问问膘肥体壮的战马“黑旋风”——

五六岁那会儿,妈妈带我去做观音会。那时穷,席上没有肉,全是各家各户凑的山粉、山茅、六谷子做的菜。现在只记得有一大脸盆六谷糊,甜甜的,乳糯糯的,我特别喜欢吃,常常吃得肚子像葫芦。

这就沾上神气了。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让江心洲长出了六谷子,不让穷人饿死。

回来的路上,妈妈放火烧掉地里的杂草,要种六谷子了。火光映红了江面上的白帆。

新中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

一天,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对我妈妈说她不是要饭的,是给人做针线活儿的,只要给口六谷糊吃就行。妈妈看她和善端庄的样子,把她请进屋里,用大海碗装了一大碗六谷糊,让她慢慢吃。妈妈讲:“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

她的针线活儿果然不错,会缝补,还会给小孩儿做新衣。妈妈替她对人家说,除管六谷糊以外,还应每天付点儿工钱,随便给。那时候,江心洲的土地属于县教育部门、江心洲的住户都是它的佃户。因为农活儿多,许多人家都请她做针线活儿。她除了天天能吃到六谷糊,还挣了些工钱。

她睡在我家,晚上给我和妹妹每人都缝了新衣。②妈妈要付她工钱,她说什么也不要。于是,妈妈让我认她做大姨。

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妈妈说:“要谢,你就谢六谷糊。”

1949年秋天,解放军渡江南下。太阳照在晚秋的六谷秆上,六谷散发着清香。

“妹子……”有人叫妈。

妈转头一看,把手中掰六谷子的篮子扔在地头,去迎接大姨。

大姨身穿军装,打着绑腿,腰束皮带,挂着手枪,好不威武。她把战马的缰绳递给我,自己跨过田塍,扶起篮子,一根根地捡拾撒在地头的六谷棒子。

“她大姨呀,你是解放军啦,不是做针线活儿的?”妈边说边马前马后地相起马来,“这马,咋这么瘦?皮包骨头!哎哟哟,背上的肉都烂了!畜生通人性。马呀马,这疼痛要多大忍劲儿啊!”

这是一匹黑色的战马,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挺胸昂首,不屈地瞪着双眼。

“这马叫‘黑旋风’,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一路驮炮,走到了这里。它的故事,我回头告诉你。”大姨走到马前,爱怜地抚摸着它的鬃毛,说,“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

“我就说吧,你不是一般人。”妈弯腰在地头拔起一大把车前草,在水沟里洗去泥土,用嘴一口一口地嚼烂,敷到马的伤口上,又脱下自己的褂子,扎好,说道,“没问题,明年交给你膘肥体壮的‘黑旋风’!”

大姨夸妈是烧荒的火,在她面前就没有荒芜和颓废。

“谁也想不到你是大军渡江的侦察兵!”妈妈高兴坏了。大姨说妈妈掩护了她的行动,是渡江战役的功臣。妈妈同大姨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个晚上,说得最多的是大黑马的故事。妈妈被大黑马的故事感动了,向大姨隐瞒了家里的困境。

1948年和1949年接连两年长江发大水,江心洲的人家只收了一些晚秋玉米,顿顿半是野菜半是糊糊地艰难度日。

妹妹出世时,妈妈产后虚弱,奶水不够,妹妹日夜啼哭。那时候,红糖买不到,只能给妹妹喂开水。喂多了,妹妹就呕吐。③妹妹一天天变得瘦弱,身上长了一层黑色的绒毛,哭声像小猫一样。

妈妈说:“孩子要调养!晚秋收了百来斤六谷子,全留给孩子吃。大人吃山茅白萝卜。”妈妈用筛罗筛下六谷子细粉,煮成稠度适中的六谷糊,用小勺子慢慢地喂妹妹。

这当口儿,“黑旋风”来了。妈妈说:“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

“他爸,趁着天晴,把六谷秆砍倒晒干,做马冬天的粗饲料吧。芦柴棚透风,立冬之前给马做一间土墼屋,用茅草盖得厚厚的。”

“吱呀,吱呀……。”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

妈妈挖草药给马敷伤口,经常给马洗澡、刷毛,还让我牵着它,到江边吃最嫩的草……

三九隆冬。妈妈和爸合计,马越冬的粗饲料——六谷子,大姨从县里派人送来了二百斤,精打细算,也差不多够。问题是,马的伤口长得太慢,体膘恢复得不快,怎么办呢?

家里还有“鸡屁股银行”,有三只老母鸡、两只鸭。爸爸决定全部宰杀,让妈妈吃了催奶,一半给女儿喝,一半拌六谷糊给马吃。

鸡鸭吃完了,又拿什么催奶呢?

妈妈和爸爸就到沟渠里捉鱼。如果捉不到鱼,就摸螺蛳、河蚌,要不就挖田鼠,挖青蛙,挖蛇……妈妈什么都忍着吃,只要能出奶。

妈妈说:“它曾被日本鬼子俘获过。鬼子要它跪下身子驮炮,它竖起前蹄昂首咆哮,宁死不跪。后来,它挣脱缰绳,跑回了八路军驻地。在辽沈战役中,另一匹战马落到国民党军队手里,敌人要枪杀它吃肉,黑马奋蹄冲入敌阵,踏伤敌人,救回了战友。”

妈妈说:“我们要让它重振雄风!”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④似乎是妈妈在烧荒。我们将“黑旋风”交给了大姨。大姨抚摸着马鬃毛,赞不绝口,继而翻身上马。“黑旋风”一声长鸣,奔腾而去。我们一家人欣喜地看着它在“火焰”中扬蹄飞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江心洲是一个物阜民丰的地方,在其他地方遭受灾害,闹饥荒时,江心洲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B.妈妈给“她”一大碗六谷糊,帮“她”一家一户地问活儿,表现出妈妈热情善良的美好品质。
C.妈妈不仅掩护了大姨的行动,还把大黑马养得膘肥体壮,所以大姨夸妈妈是渡江战役的功臣。
D.我们一家子省吃俭用,凭己之力全力调养大黑马,在精心呵护下,终使大黑马重振往日雄风。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六谷糊沾有神气,这样写既写出六谷糊具有传奇色彩,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句子②写“她”说什么也不要妈妈的工钱,这为后文交代“她”是侦察兵的身份埋下伏笔。
C.句子③写妹妹瘦弱不堪,哭声像小猫一样,是为了反衬“黑旋风”被我们家养得膘肥体壮。
D.句子④中的“烧荒”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朝霞像火焰一般,同时也烘托了妈妈的形象。
3.小说是如何塑造“妈妈”这个人物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六谷糊”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14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