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223961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文本二:

在太行山上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注】《在太行山上》,一首合唱歌曲,桂涛声词,冼星海曲,作于“七七事变”爆发后。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C.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
D.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明少爷自荐去购买物资,但对父亲询问和指点路线均沉默以对,不作回应,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
B.文本一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
C.文本一结尾处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两则文本的背景都设置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特殊时期,都有中华儿女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事迹。
3.文本一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两则文本在表达家国情怀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但因文体不同而有差异。请从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并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嘴

范子平

①那是个油菜花灿灿的明媚春天,在交通运输公司宣教科的几个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们,就热热闹闹地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

②张珍妮的丈夫是自来水公司的副经理,张珍妮说,他的先生天生爱吃,在家里三天两头是买肉做肉,烘烤、清蒸、红焖啥都做得像模像样、色香味俱全,业余时间都弄这上边去了,上个星期天,他爱人专门到市委招待所里跟厨师学做烤全羊。

③毛蓁蓁的丈夫在供电公司宣传处当副处长,毛蓁蓁接着说,她的那位光吃不做,可吃得下色。上一周为了吃一盘正宗的清炖野甲鱼,专门领她跑到一百多里外的万弦湖风景区。

④俗话说最后出台的是压轴戏,生来啥事都不好落到人后头的姜芸芸对这个话题最后说话,但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说,现在条件好了谁不爱吃爱喝?俺家的先生每逢过星期,每逢节假日就领着全家到省城吃大餐,省城有名的饭店都吃遍了。眼下吃惯了省城大饭店的鲍鱼米饭,生生上了瘾,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

⑤女人们就是争强好胜,但这场呱嗒嘴之后,张珍妮的丈夫做烤全羊的话,毛蓁蓁的丈夫领着吃清炖甲鱼的话随着风吹走了,只有姜芸芸全家成天到省城吃大餐的话迅速传遍全城。特别是她撇着小嘴说的那句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一时成了全城的名言。这也难怪,吃烤全羊吃野生甲鱼毕竟不稀罕,但吃鲍鱼在这个县城里还是较为少见的,更重要的是三个女人中,只有姜芸芸的丈夫有实权,县交通局的一把手,正局长,咋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⑥这话传来传去终于传出了事情。听说是交通局内部也有人写信反映,县纪委来调查姜芸芸丈夫公款吃喝的事,直到这时她的丈夫才知道她在外面吹牛吃鲍鱼的事情,气得他到家逮住姜芸芸就是一顿臭骂。其实姜芸芸一共就吃过一次鲍鱼,还是她在省建筑公司的同学请客。虽说交通局长并没有领着全家用公款大吃大喝,但这公款吃喝的名声还是在小县城传了好长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纪委来调查的结果,把交通局小金库的事情弄了出来,几十万的小金库全部没收入国库,而且给局长来了个行政警告处分。

⑦有很长一段时间,姜芸芸都不大说话。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慢慢缓过劲来的姜芸芸又开始吹牛了,一次同学聚会,觥筹交错之间说起了建筑公司老总王老六,王老六承包了矿产局新行政大楼的建设,定金都交过了,但矿产局班子矛盾大,后续资金跟不上,现在工程进展不下去,弄得王老六把矿产局长臭骂一顿,说你要不当家就别跟我签协议!喝酒喝得红头涨脸的姜芸芸就说了,俺家那位在交通局威信高,吐口唾沫成钉!交通局要盖培训中心,这个推荐这个,那个推荐那个,俺家那位说了,别争,就是王老六!局里人提王老六公司的资质不够,俺家那位说,我啥也不看,我说王老六就王老六!协议签了局里上上下下连个屁都没人敢放!

⑧谁知道隔墙有耳,不知道谁又把这件事给张扬出去了。全城都知道,交通局长盖培训中心大楼,说啥资质都不看,他说王老六就王老六,这不是暗中有交易吗?好几封举报信都过去了,纪委立案调查。调查来调查去,发现王老六仅仅是和交通局草签意向协议。一切都在前期摸底阶段,并没有姜芸芸说的那种胡乱拍板定案的情况。但是这样一闹大,交通局长就没法让王老六在交通局承包工程了。

⑨交通局长更加生气,这一段时间回家老是板着个脸。姜芸芸知道错在自己,只好退避三舍,甚至,这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也不好意思吱声,上午正要去做家常饭,老公打来电话说到街上去吃大餐,过你的生日。到了街上一个偏僻一些的酒店,老公又是点好菜,又是点生日蜡烛,叫姜芸芸好生意外。姜芸芸说,老公我向你认错,两次纪委调查都是因为我这张嘴——我这张乌鸦嘴!说完,伸出小手就朝自己那美丽的小樱桃嘴上来了那么一下子。

⑩交通局长忙抓住姜芸芸的手,放在自己的大手里摩挲许久才放开,又满满斟了一杯红葡萄酒双手端上说,芸芸今天我敬你一杯!一个祝你生日快乐,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感谢你的这张说话没遮拦的嘴,你不是乌鸦嘴是凤凰嘴,凤凰嘴!

⑪姜芸芸满脸通红说老公你讽刺我!

⑫老公说不是讽刺是真诚,现在王老六进去了,你知道他弄翻了多少人?咱城管局金局长、沙管局侯局长、土地局文局长都因为王老六进去了!刚上任不到一年的建委赵主任也进去了!还有几个在查着……想想王老六原来也是打算承包我们局培训中心工程的,要没有你在里边插一杠子,很难说我到时候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说不定我这次也得进去!纪委及时查查咱,看起来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啊!能挡住不让咱往下坡滚!这个事情我越想越感谢你,来,为我们美丽的凤凰嘴干杯!

1.下列对文中⑨⑩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写交通局长特意找个酒店为姜芸芸过生日,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
B.这两段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交通局长和姜芸芸的生动形象。
C.在老公的意外之举面前,姜芸芸认错又自打嘴巴,说明她有愧的心理。
D.对交通局长一系列的刻画,目的是表现他的感激之情,体现他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
2.本文以“凤凰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是本文语言的重要特色,请举例简析。
2021-12-22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已归平静

金宇澄

母亲说,我父亲喜欢逛旧家具店。一九九O年,父亲在卢湾区一旧家具店看到有三张日式矮桌,样式相同,三张叠在一起。店老板一般很“识相”,注重来客年龄、打扮、神色,不讲话。父亲想打听什么,但是没作声,最后怏怏出来,在这一刻,他感到自己真的老了。

“一定是日本租界的东西。”他对母亲说。

他的两颊早有了老年斑,这位昔日的抗日志士,已失去敏锐谈锋,即使面对他熟悉的“地下党”电视剧,也一般在沙发里坐着,不知是不是睡着了。

记得有一次,他转过脸对我母亲说:“冷天里还穿法兰绒料子?白皮鞋?”这是我听到父亲唯一的不满,他的话越来越少了。

他曾是上海“沦陷”期的中共情报人员,常年西装革履,也经常身无分文,为失业苦恼。

“穿不起西装,总要有七八套不过时的,配背心、皮鞋,秋大衣不可以冬天穿,弄得不好,过去就叫‘洋装瘪三’。”

他不许我吃日本料理,每提起深恶痛绝,“日本饭是最坏的东西”。

当年,按组织命令,父亲撤到上海,去熟识的香粉弄华商旅馆与系统领导吴成方见面,之后化名丁弢,任汪伪某协会干事,所编辑的《市声》半月刊,隶属龙襄三、陈孚木,有汪伪背景。

他按指示迁至辣斐德路萨坡赛路“斐邮”,与程和生同住。最后的这段经历,颇有小说的意味——他和“老程”扮为假兄弟,户口登记化名为“程维德”。

他觉得“老程”是个很好的人,遵守纪律,从不谈论个人的事。有一次考虑到如何应对查户口,他问程在哪里工作,程却简短地回答他说:“我在钢铁公司。”连公司名称也不愿说。他就此也不便再问,只讲定两人的籍贯是安徽太和。某天,程忽然就搬走了,临走时程说:“你住下去吧,如果房东问起,就说我去南京了。”

他于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深夜一时许突然被捕,宪兵上楼问他姓名,他答:程维德。宪兵拿出照片对照后问:程和生是你什么人?他答:是我哥哥。问:他去哪里了?他答:去南京了。当场宪兵大力打他耳光,把他逮走。他事后知道,与此同时,宪兵已在另处逮捕了程和生与倪子朴,押往宪兵司令部途中,经过北四川路桥,程突然跳车,受伤甚重。

他根本不明白被捕的原因——但能估计到问题出在程和生方面,因为宪兵进来就先追问程的新地址。夜押他至北四川路日宪兵总部,即刑讯逼供程和生的地址。他坚持说程已去了南京,并捏造了一南京假地址。对方毫不理会,边打边问半个多小时,没有口供。最后收监。

[父亲致马希仁信]当夜我进宪兵队就被打,追问兄的住址,我不知道。过一忽儿,一日军官匆忙冲入向审我的尉官报告什么什么云云,“莲”地叫了一声,用手比头部,我意会到,大概在捉他,他跳车被打死了。后来才知道,车过北四川路桥上行车速较慢时,他跳出篷车,脑部受重伤。数日后在刑审间隙,他们领我去宪兵病房与胞兄会面,只呆一二分钟就分别,一直没知下落。“文革”后,从被捕的原日共的回忆录中得悉,假胞兄在宪兵队跳楼壮烈牺牲了。这个同志非常正派。

翌日起连续两天,他经受宪兵反复刑审,逼问吴成方的住址及程与吴之关系,他都顶住了,一周后东京来人,东京警方与法警均动用严刑,却没有得获口供-——他始终坚称,程是胞兄,安徽太和人。

关于刑讯细节,多年来我只记得父亲偶与母亲的片语只言,如:“让我坐到浴缸里……”然后就是他忽然意识到的沉默。

东京来人审问自三四岁起,问经历、家庭人员,问父母名字、职业等,直至他被捕前任《先导》编辑为止,十分详备。他发现,所幸日方没去《先导》调查,否则极可能在他进入《先导》的细节上露破绽,因而,也就没发现他的假经历和假兄弟问题,更也由此可知,程和生没一点口供——虽日方一直追逼他关于直接领导的情况,常用你“哥哥”已全部招供引诱,他仍然坚称两人是兄弟关系,此外一概不知。记得有一审,日方指明了他就是程的“联络员”,反而露出了根本不了解情况的马脚。

[父亲致马希仁信]我在宪兵队吃了不少苦,敌人一个劲逼问领导人住址,我都能顶住。难于应付的是口供,这胞兄弟父母的姓名职业,兄弟二人从四岁到被捕,我都硬着头皮胡编(万一穿帮,反正一死),结果一字也没被拆穿(原来假胞兄牺牲了!)。我承认了从国民党抗战区金华来谋生的,刚到上海,没有朋友,最难对付的是查朋友,上海没有,只有抗战区的桂林、昆明写一堆,一次次背假口供,一次也没有出漏洞。

被捕后第三天上午,军曹审讯人带他去宪兵医院病房三楼看“哥哥”。他走进房内,见程面色苍白,头部包扎了很厚的纱布,小茶几上摆了多瓶菊花牌炼乳。他握住程的手,程紧紧把他的手贴到心口,带着坚定的语气说“完了”两字(他理解是为理想牺牲,且有“一起牺牲了”的含义),程再没说一字。待他一开口:“我刚从金华到上海来……”一语未毕,即被军曹喝住禁止讲话。两人凝视片刻,仅仅一二分钟。

我母亲说,只在某一封没写完的信里,“才见到你爸爸充满情感的回顾:‘天寒刮起西北风,让我想起满目萧条的,我的青春年月……’。”

如今,一切都归于平静了,他们都戴老花镜,银发满头。寒冷的雨雪即将来临之时,父亲辗转不能入眠,狱中旧伤仍然隐隐作痛。

(节选自《回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喜欢逛旧家具店,不是出于个人爱好,而是情报工作者的积习使然,他能从旧家具里发现有用的情报信息。
B.曾在日据沦陷区潜伏,又被日本宪兵队严刑拷打,过去的伤痛给他留下了阴影,父亲潜意识里排斥有关日本的东西。
C.父亲对程和生的心态十分矛盾,一方面因受他牵连、被捕入狱而心生怨恨,另一方面又十分敬重他为了理想献身。
D.父亲用“满目萧条”来形容他的青春岁月,是因为他的青春里只有同志的牺牲、敌人的折磨、工作的艰险、自身的苦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并未采用宏观视角来描绘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人物的传奇,而是注重描摹具体细节,使历史更生动鲜活、真实可感。
B.标题“一切已归平静”奠定了全文超脱淡泊的基调,也揭示了主旨:父亲已经忘却了过去的一切,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C.作者善做“不写之写”,如父亲说完“让我坐到浴缸里”就突然沉默,所省略的内容都交由读者想象,读来更余味无穷。
D.本文叙述节奏舒缓从容、娓娓道来,故事的惊心动魄和叙事的冷静克制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文本叙事更富张力。
3.曾是“地下党”的父亲敏锐过人,善于从细节中捕捉信息,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细节。
4.父亲被捕受讯的经历由“我”叙述后,又再次经由父亲的信件叙述,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03更新 | 5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乡记

江子

(1)我的伯父曾水保在赣江以西是个颇有些名声的农民。他是我的故乡下陇洲村老曾家庆字辈的老大,是村里管着电力的师傅,是掌握了多种生活技能的能人……反正,是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离不开的一个人。

(2)可伯父还隐藏了另一个身份。他家的箱底,还压着属于他的一张中专学校的文凭。他是怎么从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变成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的?

(3)五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心智过人的伯父,考入了一所地区主办的四年制中专学校。在四年的时间里,伯父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长之职,并且品学兼优。对这样优秀的学生,人人都认为会有一个好前途在等着他。据说已有消息传出,学校有让他留校的打算。即使留校不成,他成为县农业局技术干部也是毫无悬念的事。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

(4)可是伯父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无比遗憾的选择,回家当了农民。究其原因,乃是伯父有一个极其迂腐固执的过继父亲。我应该称为大祖父的伯父的过继父亲理由可笑至极——延续香火、儿孙满堂。伯父稍有不从他就以死相逼。摊上了这样的父亲,伯父还能怎么样呢?

(5)有着忠孝传统观念的伯父只有回乡。这个学习优秀的中专生,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抄犁打耙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他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在田地里肩挑手提,挥汗如雨。

(6)可只有伯父知道,他没有一分钟忘记自己是一名读书人。他发现他依然是那个执着向往着远方、愿意到更大的世界建功立业的人。那种老死山乡的活法,他以前没有,以后也不想有。伯父经常在月光下走出排灌站,看着不远处那条进出村庄的唯一的路。它如此简陋,坑坑洼洼。它两旁的草丛污秽而蓬勃。可是在伯父眼里,它是可以将他射向远方的一支响箭,是可以渡他到理想彼岸的一根苇草。它的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小镇西沙埠,也是千里赣江的一个古老码头。那里岔道众多,可以通往县城、市府、省城,乃至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远方。

(7)之后的日子,在人们的印象里,伯父十分坦然地接受了在家乡当一名农民的命运。他全力投入对一大家子人生活的照料之中。伯父还全力介入村庄的大小事务之中。他是个读书人,在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村子里,他的作用无可替代。在人们的眼里,他多像古老部落里的酋长:个子高大魁梧,皮肤黝黑,目光坚定,具有强大的道德自律力与场面驾驭力。他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比他辈分大的和与他同辈的人都称他为“老大”。

(8)岁月无情,转眼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伯父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伯父以为依他这样的年龄,此生应该再也不会与远方有何瓜葛,却不料,远方正式向他发出了邀请,命运再次给了他出走的机会。

(9)这样的机会乃是拜与伯父年轻时不一样的新的时代所赐。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渐次深入,人们纷纷走出村子,奔向异乡的城市。原本人声鼎沸的村子,顿时变得寂寥起来。伯父的兄弟和儿女们纷纷劝说他到县城生活。伯父思索了一番决定成行。通往城市的那条路本就该是他的路。那座村里无数人抵达的城本就该是他的城。他想,晚年的出行机会,不过是命运给他的一次迟到的补偿。

(10)伯父挑了个黄道吉日,租了一辆面包车,和伯母一起踏上了通往县城的路。车开动,他打量着车窗外的世界。那是他憎恨又感恩的乡土,是曾经贫困潦倒却又人声鼎沸、生机勃勃的生命场,是他心怀不甘却又无怨无悔为之服役的灵魂居所。如今,它已衰老。

(11)伯父与县城有了一段蜜月期。几个在城里居住的女儿女婿,会隔三岔五地来探望他们。过去曾患难与共的兄弟们,现在经常以做寿、孙辈生日等理由聚会,说着家长里短的闲话。伯父还有了与他中专的同学往来的机会。他们有的当了县长,有的当了局长,也有的做了技术专家。现在他们都已退休,时光消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他们似乎重新回到了当年的课堂。

(12)可是蜜月期并不长久。伯父慢慢感觉到哪里不正常。他越来越没有精气神。起先他埋怨的是堂哥的家在五楼,每天上下楼让膝盖吃不消,自己在村子里住平房就不存在这种问题。然后他感到他的内心被一种叫空的东西占满了。那是一种类似于被虫子噬咬的难受感觉。那是一种无所事事、一无是处的空,一种寄居他乡、形单影只的空。虽然有那么多熟悉的人,可是伯父依然感到空虚和孤独。他发现在城里的自己对每一个新的一天都不抱期待。

(13)伯父决定离开县城,回到赣江以西的家乡。他的兄弟、儿女都无法说服他。回家的消息传出去,他们家就重新恢复了热闹。那些家里老鼠咬断了电线的人来寻他,婚丧嫁娶挑选吉日吉时的人来寻他,打工挣了钱在家里盖房要选个好风水的人来寻他。大年初一,他坐在曾家祠堂的首席位置,面前是摊开的族谱。烛光摇曳,香烟袅袅,鞭炮声不断,他在人们恭敬的目光里,郑重地手执毛笔,把去年曾姓新出生的男娃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书写在族谱相应的空白处。这几乎是村庄最为庄严的时刻。

(14)伯父走在村庄的屋头巷尾。他已经老了,走路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他的背驼了不少,可他的脚步是有劲儿的,那是走在自家地里的感觉。他的表情也不再是城里居住时的牺惶虚弱,而是有着老酋长巡视自己领地时的坚定与慈悲。

(15)他知道,不管那些离开村庄的人走得有多远,离开时怀着怎样的决绝,只要村庄还在,他们最终都会回来。这里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埋下祖宗、存放族谱、记录血脉缘起与绵延的地方。他留守在这里,就是要看着他们一个个回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父拥有中专文凭,品学兼优,却出于过继父亲的逼迫,选择回家当了农民,表明伯父有深受忠孝传统观念影响的一面。
B.伯父全力投入对一大家子人生活的照料之中,并全力介入村庄的大小事务之中,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因为伯父坦然接受了在家乡当一名农民的命运。
C.“他的内心被一种叫空的东西占满了”,表现了伯父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城市的生活让他感到空虚和孤独。
D.作品在伯父渴望离乡,最后又选择回乡的世相民情的记述中,展示了乡村驳杂斑斓的社会面貌,表现了中国农村人生存的真实现状。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父与县城有了一段蜜月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说明伯父一开始很快适应了县城的生活,并享受这种生活。
B.文章两处以“酋长”形容伯父,前后呼应,表明伯父出众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和尊敬。
C.伯父回乡后的“坚定与慈悲”与他在城里居住时的“牺惶虚弱”形成对比,表明从乡村离开的伯父,从来没有真正从乡村退场。
D.文章后面写到“改革与开放的渐次深入”,照应了前文“少年共和国”,将对个人命运与乡村面貌的书写,放入到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中。
3.“车开动,他打量着车窗外的世界。那是他憎恨又感恩的乡土”,如何理解“憎恨又感恩”?
4.某读书小组要以“出走•返回•乡愁”为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帮该小组拟写短评思路。
2023-12-28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