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224171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友军的营长

丘东平

在金坛下新河南边指前标地方,驻着友军的一个营。这是一九三九年七月的一个夜里,这个营突然受了从下新河方面来的敌人的袭击。敌人的迂回部队沿社头、张村至红庙之线突进到红庙东北的大河的南岸。敌人的企图:不是叫他们消灭在这大河的岸边。就是把他们压往东面,叫他们一个个沉进长荡湖的水里。而在指前标的正面,这个营并没有能够抵得住敌人的进攻。正在往后面溃退着。情况的危险,作战条件的不利,莫过于这个时候了。现在就战死在这里吧!营长这样对自己说。

他制止了部下的溃退,把队伍集中在指前标附近村子的一个大祠堂里面。把这祠堂作为堡垒一样的据守,而以一个排展开到直通指前标的高高的河堤的两边,收容在指前标街上被击散的部队。

这个排在二十分钟后完全消灭在敌人的炮火之下,从指前标街上至南面一带的村子

已经为正面的敌人所占领。这时候,一个侦察兵从西南面的大河那边回到营长这里,报告营长他找到了五只大木船。

怎么?你找到了五只大木船?你准备逃吗?……哼,你这个怕死的东西!

营长拔出了他的手枪对着侦察兵,侦察兵没有半点声息,他静肃得简直停止了呼吸,在黑灰色的夜中看来他的直立的影子像一面碑石。

但是营长并没有扣那手枪的扳机,他可能突然想到没有理由可以枪杀这个侦察兵,他应该率领他的部下利用那五只大木船立即渡河,而不应该在这祠堂里作孤注一掷的无意义的死守。

他们于是渡了河,安然地突出了强大敌人的包围圈。这正是夜色朦胧,天将破晓的时候,而营长却是这样的走进可悲的路程。

这时候他才觉悟到自己的危险。他带着残兵,惶急地尽速开到新四军驻防地的附近。找到了新四军的司令部,请求新四军司令官给他以援救。

这个营长是浙江人,一个老于战斗的硬骨汉,②他个子高大,马一样的长脸孔,一对细小的眼睛蕴蓄着良善和机智

新四军的司令官安慰他说:我们以游击战争的灵活的观点评价你此次胜利的突围……胜利,你注意在游击战争的观点上这胜利二字作何解释,你岂不是已经安然带回了两个连以上的兄弟吗?在那样的危险、不利的情势底下,只要你打一个错算,你这个营有立即被消灭的可能。

但是我的死日到了。那浙江人说,他的声音是那样坚定而清晰,仿佛关切地、忠诚地告人以骇人听闻的消息,却不曾在上面夹带半点儿女柔弱的感情。

新四军的司令官却比他还坚定,他询问着:那是什么意思?

友军的营长这样回答他,在他们的军队里面,到这天为止,还找不出有这样的解释胜利的观点,这里只存在着一味专横暴戾的无情的军纪——生是犯罪的,只有死才得到鼓励和褒奖。这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定律,整个军队的生命都依靠着他,正像天主教徒的灵魂依靠着天主。而且有了这个,就用不着什么战略、战术。军纪——以无数字拼成的连坐法,这就是战略、战术。一切都是趋向着死亡。他们说,死是军人光荣的归宿地,因此军服变成了棺材,哪时出发上前线,哪时就是抬着自己的棺材走进坟墓。

够了,你的话我完全了解了。新四军的司令官说,那么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那浙江人的坚硬的马一样的长脸孔看不出一点表情。他说他为了从死中求生,他要求新四军的司令官将他收留,他决意从那残酷无理的连坐法逃出,重新地献出他战斗的一生。但是新四军的司令官劝阻他,以为他是一时的神经过敏,对于一件事情过分的去发生感应,事实也许还不至于那样严重。

新四军的司令官为那可敬的浙江人拍电报给友军的总指挥部,报告这个营长的战斗遭遇,指出胜利的意义所在,希望这个电报会造成一种热烈的、幸运的空气来环护他,使他获救,然而所得到的却是可悲的回应。那回电大意这样写:此次从下新河方面败退之敝军,承贵军代为收容,非常感谢,但该营长守土失责,有辱我军人人格,应立即把他解回来执行军纪云云。新四军的司令官坦白地把这个回电交给那浙江人,征求他最后的意见。这时候,④浙江人的坚硬的马一样的长脸微微地笑了

现在是我自己应该回去了。他简单地一字一句很镇静的说,可是新四军同志所创造的新天地,却使我永远不会忘记。

他像小学生似的谨肃地、驯服地和新四军的司令官握手,那坚硬的马一样的脸孔像一个古圣人的雕像,永远刻着那坚定、坦然的微笑的皱纹。

于是他把他的残兵带回去了。而在他回到他们的总指挥部的次日,他被执行了枪毙。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虽然没有出现第一人称“我”,但是以“友军的营长”作标题,则暗含了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有限视角。
B.根据战场态势,友军的营长本应当机立断,带领部队逃出生天,但他却犹豫不决,表现出他指挥能力低下。
C.新四军司令官认为,在被敌人困住时能够突出重围保存实力就是胜利,但友军的营长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
D.友军的营长决定回去,新四军司令官并没有阻拦,因为两人都没有意识到回去的结果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二十分钟后”强调了战斗的残酷性和孤注一掷的死守毫无意义。
B.句子②的“马一样的长脸孔”,后文又多次出现,强化了人物的面部特征。
C.句子③中的“够了”,表现出新四军司令官的厌烦与无法相信的心理状态。
D.句子④表达出来的微笑神情,含意丰富,让小说的主旨呈现出多元化色彩。
3.小说结尾交待友军的营长被执行了枪毙,有着怎样的文学效果?
4.小说是怎样塑造友军的营长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我们组织民校妇女学习,教她们识字、唱歌、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这一天夜里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一块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男女平等的思想,更表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
B.写吴召儿掩藏东西,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而她认真动听的念书声也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C.“村长”和“姑”两个次要人物,虽只用了侧面描写,着墨不多,但却富有个性,表现了老百姓对抗战的支持。
D.小说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但作者坚信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2.小说多次写到“红棉袄”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是内容乐观、风格浪漫,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08-29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深处的笑声

唐均

很久没去祝桑乡了。周末,我和几个轮休的同事一起去祝桑乡回访帮扶过的贫困户,其实称其为贫困户已不合适,因为他们都在去年集体脱贫了。我们像以往帮扶时那样,说去走亲戚,才最为恰当。

祝桑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汽车爬上3800米高的黑石山,辽阔的祝桑草原映入眼帘。

远方,一顶牛毛帐篷冒出牛粪饼燃烧散发出的余烟。成群的牦牛,安静地散落在山坡上。草坪中,各种花儿争奇斗艳,格桑花和着微风跳起了弦子舞,蒲公英把成熟的花籽伞兵般轻轻地放飞到空中,孕育来年的繁盛。

平整的柏油马路边,两条木凳,一块木板,便是我们的回访对象仁青措一家出售高原特产的简易店铺。圆柱形的酥油饼整齐地码在木板上,在阳光下闪耀成一块块金砖;玻璃罐里黄灿灿的虫草,宛若熟睡的金蚕;一方不锈钢托盘里,珍珠般的贝母堆成了小山。

脱贫后的仁青措打扮得精致干练:混编着红色丝线的麻花辫盘在头上,戴着一副小巧的藏式金耳环,穿着-身褐色暗花拉萨长裙,搭配一双黑色小羊皮矮跟鞋。仁青措在遮阳伞下,望着来来往往的自驾游小汽车,不断地向游人们招着手:买酥油,买酥油吗?新鲜的。还有今年新采的虫草、贝母,货真价实。

我们的车在不远处停下来,仁青措不失时机地跑来向我们招揽生意。待我们取下遮着脸的口罩,她见是熟人,一下子害羞起来,用手捂着嘴偷笑,脸上悄然绽放出两朵粉红的高山杜鹃。

哎呀,辛苦了!仁青措的丈夫丁则尼玛迎了过来,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

得知我们的来意,丁则尼玛把我们带向身后的帐篷。帐篷前铁链拴住的藏獒摇着尾巴,大家都是熟面孔了。掀开帐篷的门帘,我们围坐在钢炉边。一碗碗喷香的酥油茶,恭敬地递到我们面前。

伙计,生意做得好哦。天天让老婆在那里招揽顾客,小心被别人拐跑了。同行的前任第一书记和丁则尼玛调侃。

丁则尼玛豪爽地拍了一下巴掌,哈哈大笑起来:现在的她呀,怕是赶都赶不了。他边说边取出手机,翻到一条银行存款信息,递给第一书记看。

哇!个、十、百、千、万、十万,厉害啊。第一书记一边用手指点数着数字,一边惊喜地瞪大了双眼。

我们也凑上来,一起分享丁则尼玛的得意与快乐。

要知道,这对夫妻3年前结婚不到一个月时,就因为家庭贫困等矛盾闹过离婚。帮扶工作组成员苦口婆心地劝导,特别是他家的帮扶责任人,更是三天两头地往他家钻,甚至把自己一家都带到高海拔的牛场来,用家庭的欢乐来带动他们重新面对生活。

如今的好日子得益于丁则尼玛的家传绝活。他从小就在牛场长大,祖上代代相传的放牧经验,让他阿爷、阿爸都成了远近闻名的放牧高手,更有一手骟牛、杀牛的好手艺。几年前,第一书记鼓励他,承包村合作社的牦牛放养,不但每月有固定工资拿,还可以让其他养牛群众省出时间,去发展别的致富门路。对丁则尼玛来说,放一头牛是放,放十头也是放,百头千头也不在话下。

在帮扶责任人和第一书记的担保下,丁则尼玛不但承包了村合作社的320头牛,还把村里零散牦牛的放牧也承包下来,按每头母牛每月固定交给主人一定量的酥油、其他酥油全部归丁则尼玛所有签订协议。丁则尼玛将承包的公牛、母牛登记后打上记号,遇到哪家的母牛产子,就在哪家的登记簿上画上一笔,同时在牛犊耳朵上做好标记。遇到主人要求骟掉牛犊作为菜牛喂养的情形,他们收费也很公道。对本村那些贫困户,两口子也会相视一笑,免了骟牛费用。

到了年底,有着丰富养牛经验的丁则尼玛,除去该上交给合作社的款项,第一年的收入就把贫困线甩得远远的,再加上代销虫草、贝母的业务,他的腰包一天一天鼓了起来。小两口的腰杆挺直了,感情也越来越好了。

说话间,帐篷外,几头小牛犊回来了,哞哞哞地呼唤着主人。丁则尼玛从蛇皮袋里舀出一小碗红盐端了出去,几头小牛亲热地围上来,用还未长角的小脑袋轻轻地碰触着他的小腿,他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盯着它们舔舐。

回访结束,我们走出帐篷,雪域的阳光普照着万物,晃得人睁不开眼。

汽车飞驰在318国道上,同行的小护士得意地唱了起来: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呃,是谁帮咱们得解放呃,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呷拉羊卓若……

她高涨的情绪感染着大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放开嗓门,唱起了我们的县歌:高尔寺山,蜿蜒的臂膀,迎接远方的朋友……

嘹亮的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选自20201030日《中国民族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把回访说成“走亲戚”,意在表明“我”和同事们把祝桑乡村民当作了亲人,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B.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祝桑乡色彩艳丽、充满生机的草原景色,烘托出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
C.文中描写前任第一书记和丁则尼玛见面时的幽默调侃,着力表现出帮扶工作人员和乡亲们关系的融洽和谐。
D.文中写自驾游小汽车来来往往,与上文“平整的柏油马路”相照应,侧面表现了祝桑乡村民生活状况的改观。
E.丁则尼玛和妻子的生活由贫困而致富,靠的是他们自己承包合作社放牛、煽牛和售卖酥油等特色产品的勤劳智慧与个人手艺。
2.作者在“草原的笑声”中嵌入“深处”二字,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请分析这样拟题的妙处。
3.文章运用大量笔墨,插叙了丁则尼玛一家脱贫致富的过程,其意图是什么?
4.在作者笔下,仁青措是一个怎样的人?简单分析概括。
5.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是内容真实、态度真诚,优秀文艺作品是折射时代精神的镜子,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文艺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简要分析《草原深处的笑声》内容上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品质。
2022-04-30更新 | 2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捻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十几个战士跳河牺牲以后,赵老金在战士牺牲的地方坚持撒网打捞的故事。
B.大娘和小菊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李连长跳墙进来等细节暗示了战争形势的紧张,与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相照应。
C.小菊在得知战士牺牲后表面上是一刻不停地织布,实则是想通过辛勤劳作转移注意力以减轻这一事实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表现了她对战士们的深情。
D.小说写敌我交战时,“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说明双方力量悬殊,表现八路军战士虽勇敢沉着,但伤亡惨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多次写到“风”,意在突出天气恶劣,为下文滹沱河结冰,战士难以顺利返回并最终因突围而跳河牺牲设下伏笔。
B.小说两次写赵老金“看到”战士跳进滹沱河的情景,一实一虚,都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无法平息的悲痛。
C.小说中赵老金冬天封河也要砸开小鱼场撒网、滹沱河河水“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等细节都表现出赵老金渴望战士“归来”的执著。
D.小说在语言表达,上,融入了不少方言词汇,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增添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画线两处赵老金“到河边去”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
4.古人认为“碑者,悲也。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请结合古人对“碑”的认识,探究小说结尾句“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的意蕴。
2023-08-31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