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224346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醒头草

刘正权

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

兰汤浴?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又不是三月三。

搁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

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

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

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菊科植物佩兰,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澴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

她肯定是醒身最早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事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

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顿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

她摇头,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

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孝文化。原生态、孝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

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

她的胃,就是在那时胀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

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样生产机制的体制上的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的。

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初对兰汤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天下万物皆同此理。

醒头草,醒身,醒头,醒脾胃!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

原生态、孝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她想起来,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

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可否愿意参加?

代表很兴奋: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

(有删改)

文本二:

从无中生有到天衣无缝(节选)

刘正权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读什么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尺寸。很多基层写作者,对中外名著无一不奉若神明,视为写作范本,但真的写作起来,恕混血效果不明显也就罢了,关键弄成了四不像。我这么说不是要否定名著的价值,农村有句老话,山峰长不了牡丹,低谷种不活杨柳,④我们得根据自己的土壤气候温度等生存条件来种植庄稼。

初期写微型小说我注重营造故事情节,所以读书时主要挑情节性很强的作品来读,对作品上下文的衔接,主线的走势,暗线的埋伏,人物的心理递进都是一晃而过。这个方法是最见效的,也是最不可取的。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不应该是一个仅仅把世界当作一台大戏去看热闹、播报热闹、点评热闹的人,他更应该是这热闹的破坏者,全力以赴地用静默的力量试图唤醒热闹中的喧哗与骚动着的灵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先写“她”将医馆里的“兰汤浴”误解为类似西安华清池的汤浴,由此切入对“醒头草”的描写,衔接自然。
B.文中代表发言时响起的掌声,既表现出与会人员对代表发言的赞同,也表明了大家对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和形式的不满。
C.文中代表对当下文旅宣传方式发出了评价:“该醒醒了!”这也是一株无形的“醒头草”,引发她晚上全面“反刍”,转变想法。
D.文章借助物象勾连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且和《百合花》一样,融合物象本身的象征意义,使文章意蕴深刻,引人思考。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老中医的感慨看似莫名,实则暗含点醒“自信”的女市长之意,为下文她的“自省”埋下了伏笔。
B.句②说明她脾胃胀鼓既是因为连日开会的疲惫,更是因为她的冷笑并未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
C.句③再次强调醒头草功能,既与上文呼应,也引出“三省”,使用感叹号,语气和情感表达更显强烈。
D.句④体现了作者根植本土的写作理念,文本一中对中医知识的介绍和对传统民俗的描述是这一理念的印证。
3.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文中“她”的形象特点。
4.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不仅关注热闹,并能打破热闹,进而唤醒灵魂。结合文本一,谈谈作者是如何实践这一创作主张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在重庆,成都和别的许多城市里,人们嚷呀,唱呀;北平可冷冷清清。北平的日本宪兵还在街上巡逻。

一个被征服的国家的悲哀和痛苦,是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尘那样,一擦就掉的。然而叫人痛快的是:日本人降下了膏药旗,换上了中国的国旗。尽管没有游行,没有鸣礼炮,没有欢呼,可是国旗给了人民安慰。

北平冷冷清清。在这胜利的时刻,全城一点动静都没有。只有日本人忙于关门闭户。

最冷清的莫过于祁家了。瑞宣把爷爷扶回屋里,老人坐在炕沿儿上,他想起八年来的种种困难,恨不得高声大骂;想到死去的儿子,孙子,重孙女,又恨不得放声痛哭。

他慢慢躺下了。瑞宣把小顺儿叫进来,要他给太爷爷做伴。小顺儿乖乖地让老人攥着他的手。

老人闭上眼睛,小顺儿的手热乎乎的,一股热气顺着胳臂一直钻进老人的心里。他觉着自己不但活着,而且还攥着重孙子的手——从战争中活过来的最老的和最小的。老人睁开眼睛,好像要对小顺儿说,你我是四世同堂的老少两辈,咱俩都得活下去。又把眼睛闭上,脸上浮起一丝笑容。

瑞宣在院子里转来转去,母亲和媳妇还坐在床头上瞧着妞子。

这当儿,白巡长和金三爷走进来。白巡长一只手擦脑门上的汗,另一只手伸向瑞宣。喝,—祁先生,咱们胜利了!可一见瑞宣脸上那副难过的样子,不由得把手缩了回去。怎么了,祁先生?

瑞宣还没搭茬,金三爷就开了口:祁先生,帮帮我吧。胜利了,还不赶快去找找钱先生和我那外孙子?

看看他们到底给弄到哪儿去了。

瑞宣很愿意马上跟着金三爷去找钱先生,可是他不能把妈妈和妻子留在家里陪妞子。他指了指屋里。

白巡长一眼就看明白是怎么回事。祁先生,您得领头大哭,白巡长低声对瑞宣说,要不,伤心过了劲儿,会把人憋坏。

瑞宣还没想好,只见门外头走进来一男一女。

那男的,像个又细又高的黑铁塔,大兵似的剃着光头,漆黑明亮的眼睛闪着愉快的光辉。他穿了一身小了两三号的学生服,显得很朴素。他扬着头,右手拉着一个女的,是高第。

高第也瘦了,头发没烫,嘴唇也没抹口红。看来,她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赤包和招弟对她的束缚。她也扬着头。

老三!瑞宣大声喊。一刹时,他几乎把妞子的死都忘了。老三是中国青年的代表——象征着勇敢,强有力的新中国。瑞宣一手一个把他们拉到身边,滚滚的热泪在眼睛里转了好几个圈。

天佑太太始终哭不出声来,两眼直勾勾地瞅着妞子发呆。一听见老三的声音,她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她又活过来了,她摸索着走出屋门。

天佑太太大声哭了起来。老三攥住她那冰凉的手,不住地叫

老三越过妈妈的肩头,看见了坐在妞子床边的大嫂。大嫂,我回来了。

韵梅没有回过头来瞧小叔子,却扑倒在妞子身上,大声哭开了。

怎么了?老三一眼看见了床上的妞子,愣住了。

瑞宣听见妈妈和韵梅哭出了声,放了心。

爷爷,老三回来了。瑞宣压低了嗓门叫。

什么?老人一下子睁开了眼睛,我的小三儿,在哪儿?老人坐了起来。

老三一见爷爷,猛地站住了。爷爷弯腰驼背,又瘦又弱,头发、胡子、眉毛全白了。

老人把干瘪枯瘦的手放在孙子肩膀上,说:你走了八年,这下子好了,我放心了。

老人看见高第,又揉了揉眼睛,问:你不是冠家的大小姐吗?

高第点了点头。

是跟小三儿一块儿来的吗?虽说老人知道高第的人品跟大赤包和招弟不一样,可是,他终究不喜欢冠家的人。

是呀!高第说着迎上去。老人没再问下去。

过了一会儿,老人把老三叫到自己屋里。小三儿,冠家的这个闺女是怎么回事?你们——

老三明白爷爷的意思。说不定——

老人半天没言语——就是高第再好,他也还是不喜欢冠家。

爷爷,您不是盼着咱家人丁兴旺吗?老三说着笑了起来。

老人想了一想:你说得对。

胜利后第七天,钱诗人打监牢里出来了。

老三打算来次小小的聚会,欢迎欢迎钱伯伯。胜利以来,北平一直冷冷清清,瑞全不喜欢这股子冷清劲儿。

钱先生一手扶着老三的胳臂,一手领着孙子,踉踉跄跄地走出监牢的门。这回钱先生在牢里过堂的时候,没有受刑。日本人把他的孙子偷来,也给下在牢里。他们让爷儿俩每天见一面。钱先生明白,他们是想要利用这个孩子,来对他施加压力。要是他不肯低头,他们就会当着他的面给孩子用刑。

钱先生一不发脾气,二不惹他们,尽量不让孩子遭罪。他那斯斯文文的脸上老带着笑,顺其自然。要是到时候他确实保护不了自己的孙子,那也没有法子,反正也不能投降。打仗嘛,多死一个两个的又怎么样?

即便那死去的就是他的孙儿。

祁家大门外站了一群人。钱先生是大家的好邻居、老朋友、英雄。他穿了一件旧的蓝布僧袍,短得刚刚够得着膝盖。他的头发全白了,乱蓬蓬的,双颊下陷,干巴巴的没有一点血色。他外表上并没有什么英雄气概,浑身满布战争的创伤。

说相声的方六,点起一小挂鞭炮,按老规矩欢迎英雄归来。

祁老人双手捧着钱先生的手,只说了一句:到底回来了!走了几步,老人点了点头,说:瑞宣,街坊都到齐啦?得好好庆祝庆祝。他脸上逐渐现出了笑容。

等您庆九十大寿的时候,比这个还得热闹呢。瑞宣说。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四段中有三次提到“冷清”,内涵丰富;“冷清”在文中既可以形容环境的冷清,也暗含了人们的心境。
B.文章第二段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写出日本失败、中国胜利后百姓复杂的心境。
C.文章没有直接描写侵略者的暴行,但钱先生和金三爷外孙子下落不明的遭遇,从侧面说明了侵略者的可恨。
D.“瑞宣一手一个把他们拉到身边”,说明他对高第心无芥蒂;爷爷接受了高第,说明在他心中家庭兴旺非常重要。
2.文中有多处关于“眼睛”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与小顺儿在一起时,眼睛闭了睁、睁了闭,反映出他情绪不稳,内心充满起伏。
B.“两眼直勾勾地瞅着妞子”用简练传神之笔写出天佑太太的神态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C.听到小三儿回来,老人“一下子”睁开眼睛,睁眼速度之快突出了爷爷内心的惊喜。
D.老人见到高第时“又揉了揉眼睛”,说明他很意外,他不明白冠家人为何会来到这里。
3.小说前半部分画线处描写了老三和高第的外貌,后半部分描写了钱先生的外貌,请简要分析两处外貌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4.《四世同堂》的创作始于1944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饱含痛、愤、傲、烈之情。请结合小说内容,对“痛、愤、傲、烈”等感情进行分析。
2023-06-28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判(节选)

徐纪周   朱俊懿

高启强蒙了,看着陌生的黄瑶,瑶瑶……

黄瑶喊道:别叫我!你每次叫我的名字我都觉得恶心!我一直在等,等着你众叛亲离,等着你戴上手铐的这一天!我要给我爸报仇!

高启强苦笑着,任凭手上的血滴落在地上。高启强说道:好吧,我认输。审讯室内,黄瑶被戴上手铐,控制在了审讯椅上。负责审讯她的有安欣、孙旭、方宁。孙旭问:黄瑶,几次通过举报平台向我们匿名提供强盛集团线索的都是你吗?黄瑶点点头。

你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黄瑶抬眼望着安欣:我爸爸说过,这世上他只相信两个人,高启强和安欣,可他就是死在你们两个手上的。

安欣说道:对不起,我当时想救他,没救下来。

对,你是警察,我爸爸是杀人犯,他受到惩罚,我不会怪你。但高启强不一样,他利用了我爸,把我当作人质,自己还越活越好。陈书婷的死也是我干的,是我把她从盘山道撞下去的。

安欣惊讶地问:可是陈书婷对你很好,你为什么要对她下手?

黄瑶喊道:为什么我家破人亡、寄人篱下,他高启强就能阖家团聚、幸福美满?!我一直耐心地等着,等到高启强足够信任我,这样我才有足够的力量把他毁掉!安欣叹了口气:“你知道代价吗?你付出的是你整个人生。黄瑶点头:我认了。

何黎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看见徐忠正坐在屋里,愣了一下。

何黎明问:京海的案子还没处理完,你急匆匆回来,是不是中央的同志找你?徐忠点头:他们约我明天谈话。

何黎明点头:京海的案子,你办得漂亮,他们不会难为你,问什么就答什么。徐忠拿出录音笔,摆在桌子上。

何黎明扫了一眼,什么都明白了,像是瞬间老了几岁。徐忠问:这个,我怎么回答?

何黎明从抽屉里拿出另一支录音笔,也放在桌上,两支录音笔并排摆在一起。何黎明说道:“赵立冬给了我一支复制品,让我叫停指导组工作,如今他把原件给了你,就把我的命交到了你手上。人非圣贤,我也有糊涂的时候。事到如今,我也不想什么再升一步了,就让我踏踏实实退休,行吗?

徐忠起身说道:二十年了,有太多无辜的人牺牲了,京海的秘密不能再藏下去了。何黎明叹了口气:我明白了。

徐忠稍稍欠身,离开了。

天边刚微微泛出白光,省纪委门外,何黎明蹲在路边抽烟,两眼布满血丝。

最终,他仿佛下定决心,掐灭烟头,缓缓起身,迈进了省纪委的大门。法庭内,被剃光头发的高启强站在审判席上,面对庄严的法庭,正在接受审判。

法官宣读着审判书:被告人高启强,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绑架罪、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等,合并执行,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与此同时,临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在宣读着对赵立冬等充当黑社会保护伞人员的判决:被告人赵立冬,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窝藏、包庇罪,故意杀人罪,滥用职权罪,贪污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合并处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市直机关招待所门口台阶上,高启兰捧着一摞饭盒交给安欣。

我哥不愿意再见我了,我就想再让他吃顿家里的饭。他临走前吃几个饺子也不行吗?

安欣打开饭盒,码放整齐的饺子个个皮薄肚大。安欣把饭盒盖上:我来想想办法。看守所会客室里,剃了青瓜头的高启强走进会客室,看着对面的安欣。

安欣将带的饭盒往前一推:这是你妹妹带给你的,但我们有规定。不过我们也给你备了饺子,一样的。

管教把饺子端给高启强。

谢谢。高启强夹起一个饺子,细细地品着。

安欣说道:我去看过晓晨和黄瑶了,他们都很好,你不用担心。

高启强说:我没什么好担心的,他们本该有更好的人生。我最该道歉的人是你。你一直想把我拉上岸,可惜我让你失望了。这么多年,我欠你很多句对不起,有机会替我照顾小兰。

安欣说道:她很坚强,不需要我。高启强又吃了一个饺子。

我还是觉得,2000年春节的那顿饺子最好吃,二十年,真像一场梦啊!安欣说道:是啊,梦醒了,我的师父还在,兄弟还在,徒弟还在。

我还是那个卖鱼的阿强。

我还是不求上进的小警察。

日子平淡充实。

好像也不错。

二人一笑,随即落寞。

管教走过来:该走了。

高启强起身,走到侧门前,最后一次回身,望着安欣。

他看了很久,看得很用力。眼神中似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都没说。

墓地里,安欣穿着笔挺的警服,徐忠陪着他,向曹闯、李响和陆寒的墓碑献花。徐忠问:心里轻快了吗?

安欣摇摇头,等有一天京海彻底不需要我了,我才能真正轻松。

徐忠说道:人民永远都需要我们。未来我们队伍的教育整顿和扫黑除恶都会常态化,这份工作可不轻松,罪恶需要掐根断芽,只有日日扫,年年扫,才能让群众生活在幸福安宁中。

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大决策符合政法队伍实际,顺应民心民意。这是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教育洗礼,是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新期待……

(选自《狂飙》,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高启强蒙了”起笔,接着以黄瑶连续的喊叫入笔,话语间针锋相对,既暗示了黄瑶强烈的愤怒,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黄瑶点头回应匿名提供强盛集团线索的询问,既呼应了上文黄瑶叫名字都觉得恶心的情节,也为下文展现其复杂人性作了铺垫。
C.“何黎明蹲在路边抽烟,两眼布满血丝”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何黎明彻夜未眠、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及内心的焦灼。
D.高启强向安欣道歉,希望安欣照顾他妹妹高启兰,并回顺2000年春节吃的那顿饺子,充分展现了其人性的复杂、立体、多面。
2.关于画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还是那个卖鱼的阿强。”“我还是不求上进的小警察。”回顾友谊,言简意赅。
B.“日子平淡充实。”“好像也不错。”平实的对话中,体现的是两个人后悔落寞的心境。
C.管教走过来:“该走了”平静的话语,善意的提醒,也预示着高启强生命的终结。
D.高启强起身后回望安欣,千言万语,却只字未说,生动地刻画出他复杂的心境。
3.小说选文部分在叙事上颇有特色,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与众不同,《史记》《聊斋志异》也有此笔法,试结合选文部分,分析其作用。
2023-08-14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经理

赵树理

小经理叫三喜,是村里合作社的经理。说他“小”,是年纪小,才二十三岁。这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孩子,因为家穷,从小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多。不过字太多了,学起来跟学别的不一样,他东问西问,数起数来也认了好几百,可是一翻开书,自己认得的那些字都不集中,一张上碰不到几个;这是他最不满意的一件事。

三喜入共产党,只比他当经理早三天。八月间村里开斗争会,斗争合作社的旧经理张太。

原来这张太是个放高利贷起家的,抗战以前在村里开了个小杂货铺。张太根本不凭卖货赚钱,就凭的是放债。一九四二年实行减租减息,张太就只剩了一些收不起来的账尾巴,送了个空头人情,说“本利全让”,有些人还以为人家很开明,叫人家当本村合作社经理。人家当了经理以后,光人家一家的股本比一村人的股还多,生意好像又成了人家的,人家拣赚钱的买卖干,村里人仍是要啥没啥,村里人对这事不满意了好几年,直到去年八月才又翻起来。翻起这事来以后,三喜连觉也睡不着,又是找干部,又是找群众,发动东家,发动西家。赶斗倒了张太,共产党的小组长把三喜的积极活动情形报告了支部,支部就派这小组长去和他谈入党的话,问他入不入,他说:“入入入,斗争了这么一回,连个共产党员也不算还行吗?”

“众人是圣人”。三喜自参加了这次斗争,共产党看起他来了,群众也看起他来了。张太一倒,合作社就得补选经理。头一天晚上提起选经理这事,每个人差不多都想到三喜身上,三喜一看这风色,一颗头好像涨有柳斗大,摆着两只手说:“不行。”可是也抵抗不住大家的“拥护”。他说:“我不识字。”大家说:“都不识字。”他说:“我两口人过个日子,实在没工夫。”大家说:“大家帮你生产。”他再没有说的。

说“不识字”,说“没工夫”,都只是表面上一个说法,实际上是他怕使用不了王忠这个掌柜。王忠这个人跟张太是一伙,伺候了张太半辈子。这次斗张太,也捎带了王忠一下,不过他只是穿黑衣保黑主,因此大家只叫他反省了一下,没有动他的产业,还叫他当合作社掌柜。大家虽是这样决定了,三喜的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总不想跟王忠共事。再者三喜自己也不懂生意,又要向王忠领教,又怕受王忠的捉弄,因此不敢领这个盘。

大家选起他来以后,他去向支部提出困难,支部说:“群众既要你当,你就该克服困难,起模范作用。”说了半天,还得自己跟王忠干。

三喜一上了任,王忠果然跟他捣蛋,王忠在思想上也转不过弯来,觉着他自己要比三喜强一万倍,如今叫三喜当经理他当掌柜,实在有点不服劲,总想看三喜的笑话。三喜觉着王忠这人果然不好对付,跟支部说了几回,支部叫他慢慢说服教育。他为这个着实发了几天愁,后来想着只有把合作社这一套弄熟了,才能叫王忠老实一点,从此便事事留心,只可惜自己识字太少,账本上还得完全靠王忠。

要学账,就得跟王忠学,他想要跟王忠说这话,王忠越发要拿一拿架子;因此他决定不在王忠面前丢这人,等王忠不在的时候,自己翻开账本偷偷地学。比方白天入了一百二十五斤盐,晚上找着了一百二十五斤这个码,就能慢慢找出哪一个是“盐”字来。起先只是认字和了解账理,后来又慢慢学着写——把账本上的字写到水牌上,写满了就擦,擦了又写,常是半夜半夜不睡觉。

半年工夫,账本上用的那几个字他学了个差不多。心里有了底,说话就硬一点,对王忠迁就得就少一点。王忠有点不高兴,就装起病来,一连三天没到合作社。到了第四天,他去看王忠,明知道病是装的,却也安慰了一番,说:“你慢慢养着吧,不要着急,合作社的事情我暂且招呼几天!”王忠见他不发急,也莫名其妙,心想:“我且装上半个月,看你怎么办?”可是真正装了半月,也不见三喜发急,自己反而沉不住气,摇摇摆摆到合作社去看。

王忠一进合作社,三喜装得很正经地说:“好些了吗?这几天忙得也没顾上去看你!”他也客气了几句就坐下了。他一坐下就想看看三喜这半月来在账上闹了些什么笑话,顺手翻开了流水账,三喜还说:“你歇歇吧,不要着急!才好了些,防备劳着了!”王忠一看这本账先吃了一惊。他看见这账上不止没有多少错字,连那些粮食换货物,现钱和赊欠……一切很复杂的账理,一项也没有弄错,又翻了翻另外几本,也都一样,要说跟自己有差别的话,只是字写得没有功夫些。这一下他觉着以后再不敢讲价钱了,再要捣蛋就得滚蛋,滚出去便再没有个干的了(这合作社的经理是义务职,掌柜却是薪水制)。他踌躇了半天,才搭讪着说:“我这一病就累你半月,我明天搬来吧!”三喜仍然很正经地跟他说:“你看吧!不敢勉强,身体要紧!”

自此以后,王忠果然老实了:三喜吩咐他干啥,他跟从前张太吩咐下来一样,没有什么价钱可讲,每到一个月头上,不等三喜说话就先把应结算的算出来……三喜见他转变了,对他反而又客气好多,他也觉着比在张太手下还痛快。

三喜把改造王忠这事报告支部,恰是支部搞立功运动的时候,就给他记了一大功。

(节选自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小说集《小经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喜“最不满意”他认识的字不都在一页纸上出现的幼稚想法,是因为他见识浅。
B.张太在减租减息活动中送了个空头人情,村里人误以为他觉悟高,推举他为合作社经理。
C.三喜对张太只拣赚钱买卖干感到不满,翻起这件事,发动村里人展开了批判和斗争。
D.三喜成功改造了王忠,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扬,连党支部也给他记了一大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经理”中的“小”没有蔑视的意味,主要表现作为合作社经理的三喜年岁较小,和大家对他的认可。
B.小说写三喜入党的情节时,地域特色明显的口语,既深刻揭示了人物心理,也使人物具有时代感。
C.合作社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景,使情节更紧凑,更能真实再现社会背景,也让读者更易理解人物间的矛盾。
D.装病上班后的王忠的心理变化明显:最初是想看笑话,看了记账本后很吃惊,最后是决心要好好工作。
3.小说介绍张太起家和发家的内容在情节结构上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如何借用王忠这个人物来刻画三喜的?这些内容分别体现了三喜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10更新 | 1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