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 题号:224572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难于解决的事

霍亭

中秋节前一天的黄昏,农家们都兴致勃勃的在忙碌着预备明天过节的事了。自从异国军队霸据了这地方,差不多这样的节日已经没有了三年了。如今重新回复到太平的岁月里了,农民们一点也没有迟疑地就好好的预备起他们的节日来。

月亮升起来了,圆滚滚的一轮搁在村前一株楝树的枝梢上,没有事的农民全在坪场上乘凉。这时,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唱起歌来,我听出这是张根林家的大女儿唱的。这是一个眼睛里有些白障的半盲的少妇。她还有一个妹妹,叫做小翠翠,十四岁了。

农村里很少人识字,东路教育委员会的普及识字运动还没有举办,她们姐妹俩虽然很有识字的欲望,可是现在她们还只能从一位做民运工作的女同志那儿口传地学会了许多歌。她们的颖悟的程度是值得教人惊讶的,一支歌只要同在一起唱了几遍,她们就自己会唱了,而且,还大都能猜度得出歌句的意义。现在,那位瞎大姊正在提高了声音唱:

前面有江抗的义勇军,

后面有抗日的老百姓

大家携手进攻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她的声音是自然而纯和的,一点没有都市女性的那种刺耳讨厌的压榨出来的怪声怪调;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可爱的清婉的女性的音色,使人觉得那真正是一个女人在唱的歌。围听着的农人们学着队伍里的同志们一样疏疏落落的拍起手来,有一个老农民叫道:

小翠翠也唱一个新歌给大家听听!

小翠翠站起来假做倔强的抗辩说:为什么不请那边的霍同志唱呢?这样,小翠翠她自己脱了壳,而我却被邀进他们的乘凉集团去了。

我说:好的,我和瞎大姊、小翠翠来合唱一个《秋风起》。

小翠翠仍旧脱不了身,于是我们合上了音,一起开始唱起来:

秋风起,秋风凉;

江抗”“民抗打东洋,

江抗”“民抗保家乡;

我俚在后方,

多做几件棉衣常,

帮助俚笃打胜仗……

我们唱完了四支,又由小翠翠唱了一个《军民合作》,这热闹的晚会一样的乘凉才渐渐的散开了。一个中年的农民把他的竹凳移到我的旁边,和我说起话来,一股酒气直喷到我脸上。

同志,小翠翠的歌唱的真好,他说,带着一种感触的叹喟,将来打胜了仗,人总可以有好日子过了。

是的,我应他。

他搓了搓手,忽然问我道:你今天看见一个女人么?她烫了头发的,穿一件黑香云纱旗袍的?

我记了起来,我今天是看见这样一个女人的,她还有两个金牙齿。

她是我的老婆的女儿,我这个人人穷命又坏,这个老婆是第三个了,本来是一个寡妇,跟我的时候,就带了一个女儿来。

她的命也不好。把她养大了,给她嫁了一份人家。但是,偏偏嫁到了一个不昌盛的丈夫,没有两年,赌得连老婆也卖掉了,就是卖给现在的我的女婿的。他是在上海做外国铜匠的,所以她一直就在上海过活。那外国铜匠原来还有一个老婆,所以我的那女儿只能算是小,懂么?那个外国钢匠喜欢我的那个女儿,不喜欢他的大,所以他带了小到上海去,把大留在乡下。大有三个孩子,他有七亩田给他们种。这几年年头乱糟糟的,丈夫不回来,大在家里另外找了一个男人,隔年里又生了个孩子。

乡下太平了,我的女婿三年不回来,现在也回来了,这一回来,他的老婆的事情就麻烦了呀!

麻烦什么?我说。

我的女婿一回来,他的老婆托了他们那边村上的王二叔叔来带一个信,说不愿意回来了。

总要了一了呀!两面都愿意了一了,但是后来还是了不了。那边的女人的男人答应把田归还过来,还送三百块钱过来,大家请中人言明画个花字,以后不得翻悔生出是非。我的女婿答应了,不过他一定不要那三百块钱,他说现在在‘江抗’地面上,样样都要讲道理的呀,男女平权,女人便不能像东西那样买来买去了。但是,那边的那个女人和她的男人,却一定要送钱过来,他们说:‘他不收钱是什么道理呀,他预备日后无中无证好赖掉,重新生出是非来么?’这事情到现在大家僵住了!

不同的气候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这旧事件的新枝节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望望他,提醒他向村自卫会去求解决。

他摇摇头,他们有什么方子,我们已经提出过了,他们也没有办法。

为什么?我说。

没法解决,他还是摇头,一个要给钱,一个硬不肯收钱!世上也少有这样的事!

不要紧的。我为他解释,村自卫会是你们大家推选产生出来的。你们首先就应该信相自己的自卫会是有能力的,一定有好法子想得出来的。

一月以后我又有事经过这个村上,我看见好多人围在坪场上听小翠翠她们唱歌,那位上海来的金牙齿女人也和在里面唱:

秋风起,秋风凉,

秋风吹过雪飞扬,

战士身上少衣裳;

我俚在后方,

多做几件棉衣裳……

那位中年的农民扯扯我的袖子。我立刻问他:事情怎样了呀!

他笑嘻嘻的告诉我:了结得很好,村自卫会判定那女人的男人仍旧把三百块钱拿了出来,而我的女婿则并不拿进这笔钱,由村自卫会的人做中保,而把这笔钱,捐给部队里做寒衣了。

1941.2.1

(有删改)

[注]江抗,指江南抗日义勇军,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民抗,指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江苏常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抗”“民抗”赶走了异国军队,让“这地方”又恢复太平,所以农民们都喜悦地为中秋节做准备。
B.小翠翠称呼“我”为霍同志,乘凉的农民邀请“我”加入,体现了“我”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关系亲密。
C.铜匠原大老婆现在的男人非要送三百块钱给铜匠,主要是因为还存在着把女人像东西一样买卖的思想。
D.村自卫会巧妙地解决了难于解决的事情,既化解了两家之间的纠纷,又支持了军队建设,一举两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以大量笔墨写了与“难于解决的事”看似无关的内容,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同时,又围绕唱歌自然引出了小说的主要故事。
B.小说以小翠翠姐妹、金牙齿女人等为主要对象,构成了抗战背景下的女性群像,通过对她们生活状态的叙写,反映了“江抗”“民抗”带来的社会变化。
C.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同时在故事之中套进了“中年农民”讲述的故事,叙事别具匠心,也让故事带给读者更强的真实感。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一股酒气”“搓了搓手”“摇摇头”表现出中年农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愁苦,与后文的“笑嘻嘻”形成鲜明对比。
3.文中说“不同的气候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小说写到了哪些“不同的气流”?
4.小说三次写到唱歌,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②一轮满月升起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⑤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某读者认为画波浪线处将小溪写得活灵活现。小溪是如何被写活的?请你写一则批注。(60字以内)

⑦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门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⑧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⑨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⑩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某读者在画波浪线处这样批注:读到这里,忍不住在心里_____(填一词语)地呼唤:“哦,香雪!香雪!”群山被感动了,我也被感动了,因为__(补充一段话,60字以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通过呈现“小时候”“长大了”“现在”三个时间段里香雪的各种害怕,与后文形成抑扬,凸显了人物形象。
B.第④段中“大山原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形成排比,表现了香雪夜归时心理的变化。
C.第⑧段以全知视角,用类似电影的长镜头,由远及近,逐步呈现台儿沟姑娘们迎接香雪回家的场景,为下文香雪被感动蓄势。
D.作为小说中的核心物象,铅笔盒是知识、文明的代名词。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望,实质上是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山外文明的向往。
2.选文第②段关于香雪夜归途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通过对山谷、小路等景物的描写,突出月色皎洁,为香雪只身走完夜路做铺垫。
B.本段借衰败的秋草、丛生的荆棘怪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充满诗意。
C.本段用三个“还有”不断转换香雪月夜所见之景,反映了她恐惧心理逐渐缓解的过程。
D.此段承上启下,紧承上文对西山口幽黑寂静环境的描写,引出下文与铅笔盒相关的内容。
3.文中四次写到月亮的变化,并点明“它(月亮)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请梳理香雪夜归的心理“路程”。
4.批注是人们品析文章常用的方法,请根据要求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进行批注。
2024-02-16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麻三爷和他的鹰

仲维柯

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

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职工。

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

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

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

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蜂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

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

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竞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迹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宾。喝酒、吃肉、喝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

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窝、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嗫嚅道。

“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同时,会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

“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

——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麻三爷要离开林场退休回家安享晚年了,陪伴了他多年老山鹰的归宿问题成了困扰麻三爷的心病。
B.人们都不愿意收留老山鹰。一是因为山鹰食量大,成本太高;二是山鹰年纪大了,没有多少价值。
C.麻三爷对老山鹰难分难舍,不仅因为山鹰有救命之恩,还因为他们在多年相处中成了彼此的依靠。
D.麻三爷在深山老林一待四十年,至今仍孤身一人,体现他默默奉献、忠于职守、淡泊名利的品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通过写鹰攻击坏人、为麻三爷呼救的情节,从一个侧面烘托了麻三爷工作环境的艰险。
B.“嘭嘭——嘭嘭——三爷……”这处细节写出三爷即将离去的不舍,对山鹰折磨自己的心疼。
C.“明天就要离开了……”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写出麻三爷离开林场前内心的复杂感受。
D.小说语言简练、多用短句,如“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寥寥数语写出此地崇山峻岭的特点。
3.这篇小说情节设置极为巧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一再提到的“复生”“新生”具有多重意蕴,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2022-11-18更新 | 2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春小花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月光斑斑点点地穿过枝桠打在他的身上,也打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

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它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小岛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

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的呼噜声。

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觉,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有一次兵出去执行任务,等三天后回来的时候,大春就在门口坐着,兵甚至看到了大春眼睛里隐隐的泪痕。

兵第一次看到大春的时候,她正在灌木丛里瑟瑟发抖,一条腿被一根铁丝穿透,上面的血已经凝成了硬痂。兵把她带回了哨所,上药包扎,悉心照料,很快,大春成了兵的影子。

虽然这里一片荒寂,小小的哨所,木木的兵,并且还给她起了那么土的名字,但是大春似乎很喜欢这里。每天都围着哨所跑来跑去,兵望着她宠溺地笑,有时候喊声,春儿!

大春便乖乖地跑到兵的跟前,毕竟只有兵才能和她说话。那些树,那些偶尔飞过的鸟儿,只不过是引她一时的雀跃而已。大多的时间里,还是和兵在一起,即使她很不喜欢这个名字。

兵虽然木讷,但是不站岗的时候,也会靠在大春的身上,跟她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听着听着,大春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然后不知不觉地靠着兵香甜地睡去。

兵兀自说着,看着天上清冷冷的月光,直至月光在兵的眼里化成万千的星星,点点滴滴在兵的眼里闪烁。

很多时候,兵和大春都是默默无言,他们每天按着既定的路线巡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大春也逐渐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小花的突然来临。

小花长得很漂亮,圆圆的眼睛清澈明亮。大春看着兵怀里的小花,心里便有些不悦,哀怨地看着兵。

往后你就有伴了。兵笑着对大春说,并且用理解的眼神看了看大春。

大春心里有些不悦,但是没有说出来,只是冲着小花呲了呲牙。

兵便笑,顺手在大春的脑袋上来了个暴栗,大春吃痛,有些不情愿地躲了开去。

兵每天早上都要去升旗,大春也会跟着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和平时巡逻的脚步一样。小花不去,小花在睡觉,好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睡觉。

在晨曦中,兵的姿势很标准,大春的姿势也很标准,没有音乐,兵嘶吼着把国歌唱出来,和着海浪的咆哮。

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候,兵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海浪冲刷峭壁的声音伴随着猎猎飘舞的红旗,哨所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大春慢慢地适应了小花的存在,兵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

今年是梨果大年,准定是个大丰收,可够累的了。

汪,汪汪……

爹的老寒腿也不知怎么样了,娘的风湿痛又犯了吧?闺女的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少?

喵……

大春白了一眼兵,兵说的话让她似懂非懂,她毕竟只是一条狗,哪里懂得了那么多!都说猫和狗是冤家,大春可不这么想,小花就是她的亲人,兵也是她的亲人。

兵无可奈何地看了她们俩一眼,上床睡觉,月光明晃晃地笼罩着屋子,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兵复员了,走的时候,是趁着小花和大春不在的时候走的,他没敢回头,耳畔隐约听到几声汪汪……,还有喵……

海面上起了雾,兵的眼睛里也起了雾,湿漉漉的,看不清那座三面环海的哨所。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在院子里,女人走到他的身后,给他披上一件外衣,柔声说道:天凉了。

小花睡了?

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才肯叫你一声爸爸。

春儿,这些年苦了你了!

女人靠在兵的肩膀上,兵把女人揽在怀里,他轻声地和女人聊着天:

大春开始不喜欢小花……

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

哈,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呢,你不知道,那个大春啊……

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

和兵看着同一个月亮。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哨所中只有一个兵,但“兵”每天都按既定路线巡逻,每天早上都要去升旗,并且升旗时还唱国歌,这充分体现“兵”忠于职守,热爱祖国。
B.“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等内容,既是写岛上的狗,也是写兵的妻,构思巧妙。
C.小说描写兵和女人对话这一情节,既是对前文内容的呼应,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增添了故事的温情,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以“大春小花”为线索,从兵守岛站岗开始写起,讲述了一兵一狗一猫的故事,虽取材琐碎平凡,但情节跌宕,立意深远。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精巧,借助女人和兵的对话交代了兵将哨所里的狗和猫起名为“大春”和“小花”的原因,从而使小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B.小说语言流畅自然,描写简练传神,景物优美,意境清新,并且多用简短的句式和段落,使得全篇带有几分散文化甚至诗化的韵味。
C.小说通过对兵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彰显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没有名字的“兵”的形象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D.听到“兵”给狗和猫起了与自己和闺女同样的名字,女人觉得他“讨厌”,可见女人对“兵”轻贱自己和孩子感到不满,说明女人不够理解“兵”。
3.文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人物命名颇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2023-08-09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