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224908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亭记

陆春祥

自然亭是我命名的,在富春庄的西面。富春庄也是我命名的,在自然亭的东面,但它们在高德地图上,你都找不到。我不是玩逻辑诡辩,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别急,听我慢慢说来。

四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去富春山健康城的郑家样村,为书院选址。这个村早就整体搬迁了,留下近五十幢完好的民居,健康城想改造成一个与康养文化有关的艺术村落。我们在村中心的大古樟树下站定,这两棵古樟有三百多年了,粗壮的枝丫在空中肆意横叉,树叶茂密,在树下都不用打伞。我喜欢老树的虬枝乱盖,有它们相伴,觉得安全,它们就如慈祥的世纪老人,会为你遮风挡雨,而事实上,它们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离古樟群五十米左右,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院中不少杂树,一棵高大的雪松醒目,院前还有一口百来平方米的水塘,那棵造型优美的樟树,枝丫已经伸过半个水塘。塘的南边,一片高大的杜仲林,我也喜欢中药材,一看这杜仲,味甘,性温,不就是替人排忧解难的老中医吗?塘的西边全是农家菜地,田野外的山林,如挺立的战士,一排排站着岗。

望着前方雨中朦胧的大奇山,当下就决定,就选这里吧。大山,农舍,杂树,田野,雨敲屋檐,虫声透窗,马克思对生活的向往,一下子又涌到了我眼前:上午种田,下午钓鱼,晚上看哲学。我看这里有实现这个理想的可能。

书院被我命名为富春庄。那个水塘,也动静很大地改造好了,成了景观池,太湖石层层叠叠,池中有管子可以喷水,夜间能发光生雾,池边居然还建了个木头亭子,亭盖茅草,四面穿风。这亭,必须要有个名字,我脑子里跳出自然两字,自然的本义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这里的山水,不就是它们自己嘛。至于两边的对联嘛,简单,将辛弃疾的《西江月》词改造了一下,也十分应景:书院天外七八个星,寨基山前两三点雨。大奇山又叫寨基山,明朝的时候就这样叫了。我倒喜欢寨基山这个名,山高树深,流泉飞瀑,寨门用石头垒叠,有旗帜在风中飘扬,忽地一声哨响,斜刺里就横杀出一队人马来。这场景,想想就好玩。

至此,自然亭虽小,也算有名有联了,作为一个亭子,我觉得对得起它了。

自然亭,自然要去坐坐的,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是坐在书院文学课堂门前的遮阳伞下看亭,富春庄时有好鸟相鸣,卧看《老子》坐看云。

老子的自然,我们自然耳熟能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眼中,这是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运行规律,一层一层递进而上,最终的道也必须遵循自然。而在此前,老子就认真地和我们打了个比方;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天地制造的狂风暴雨尚不能持久,何况是人?那就希言自然吧!少言或者不言,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谁希言?老子笑笑:就是那些管理者,你们要少发号施令,即便制定号令也要顺其自然。

自然,确实是天地之大道。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上说:帝喾有天下,号高辛;颛顼有天下,号曰高阳;黄帝有天号曰自然者,独宏大道德也。这个自然,是宏大道德的意思。我在想,如果是黄帝自己取的号,那重点就是借号自然,意在号召天下之人都以此为目标,做一个有大道德的好公民。嗯,在一个人人讲道德的社会中,你谦我让,春风骀荡,着实美妙。

亭前池子中,有数条游弋的金鱼,去年末,我们将家里养的小金鱼放养到了这个池中。那些金鱼长得极快,半年以后,我们就看到了不少如银针一样的小金鱼了。我们放养的金鱼虽没有标记,但我觉得它们一定快活。

最美妙的是,夜幕初临,亭前水池的喷管中,会喷发出层层的薄雾,极细极薄,连续不停,头顶星光灿烂,眼前阵雾翻涌,虽是电声光制造出来的仙境,远看近观,都有一种让人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天早晨,瑞瑞起床后,拿着小绘本,我们一起到自然亭读书,她认不了几个字,但会翻书看图,每次都会读半个小时以上。过了一会,瑞瑞朝我看看,又朝书院那边看看,飞鸟在水池上空横来横去地飞翔,鲜艳的晨光映着书院C、D楼的白墙面,小朋友忽然就感叹了一声:这地方真好啊!我一点也没有编造,她真这么感叹,我忍住笑。

我想,坐亭可以观天,读天下自然书,观天下自然事,写天下自然文。

夏日来了,如果朗月明照,我会端一个粗瓷茶碗,闲坐此亭,此时,墨青的碗中,茶汤中盛满了月光;或者,新月既成,寨基山间微风吹来两三点雨,星星就在夜空中扑闪双眼盯着你,你吹着口哨向他们问候,当然也可以与星星们谈谈心。这样自然的夜空下,你还会在意尘世间的得失吗?

如果自驾,杭新景高速桐庐收费站下,第一个口子左转进大奇山路,再左转行至陆春祥书院停车场,前方五十米的蒿草竹林间,自然亭在等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醉翁亭记》同是写亭,前者主要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后者则表现作者既热爱自然,又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B.文章在写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时,按照空间顺序对院中、院前、塘南、塘西的景色进行介绍,表现此地景色非常优美。
C.文章开头写在高德地图上找不到自然亭和富春庄,结尾则指明自驾的具体路线,并以“自然亭在等你”作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D.文章补叙瑞瑞在自然亭“读书”时感叹“这地方真好啊”的事,意在通过天真无邪的小朋友的内心真实感受来衬托自然亭之美好。
2.有人认为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自得之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介绍自然亭时,花了不少笔墨写老子和《白虎通义》中对“自然”的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葫芦

水上勉

三年前的冬天老舍先生曾光临舍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办事处打电话来说,正在访日的老舍先生想到我家来拜访,问我方便不方便。我说,请原谅,我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老舍先生我也不大熟悉,他的地位究竟相当于日本的哪一位作家呢?那个人告诉我,老舍先生在中国已是文坛泰斗了,地位相当于日本的志贺直哉。我那攥着听筒的手颤抖起来。我家很少有贵客临门,顿时紧张起来。

三天后,老舍先生偕同一位高个子、长脸的中年作家,带着一位女翻译到舍下来了。

我乍一看到老舍先生,吃了一惊。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是那么质朴,像是个农村出身的人。也许是旅途劳累的关系,他的脸色不大好。他在门口脱下淡褐色夹大衣,里面穿的西服不怎么讲究。略旧的深蓝色裤子不够笔挺,虽结着黑领带,衬衫的领口却随随便便,我总觉得先生的外貌有点儿像我那位在若狭去世的叔叔。我松了口气,紧张情绪顿时消失,就把先生迎入客厅。

老舍先生在沙发上坐下来,胳膊肘放在扶手上,弓着背,定睛看着我。大概那位女翻译已经向他介绍过我的情况,他眼睛里流露出和蔼可亲的神色,为突然造访而向我表示歉意。

说实在的,和老舍先生会面,我想向他请教一下蟋蟀葫芦的事。

先生默默地定睛看着我。我毕恭毕敬地问道:老舍先生,我看到过一个据说是从中国的旧货铺买来的葫芦。似乎是养蟋蟀用的,让它们相斗来解闷。中国是不是从前就有这样的习俗呢?

有过的。老舍先生通过翻译回答道,他的表情好像一瞬间略为严肃了。

那么,今天……民间还有这个习俗吗?

不,那是过去的事。您见到的罐子,恐怕也有年头了吧?

老舍先生,我生在日本的若狭这个地方,小时候养蜘蛛玩过。蜘蛛天生好斗,打得可欢啦,看着挺有趣儿……蟋蟀也像蜘蛛那样好斗吗?

好斗。中国的诸侯在近臣中设专人饲养蟋蟀,并且以斗蟋蟀取乐。

用什么方式斗呢?

铺上红毡子,从双方的罐里取出蟋蟀放在斗盆里……让它们张牙对咬……

我恍然大悟。这很像在若狭斗斑蛛的玩法。我们不铺红毡子,惯常的做法是让蜘蛛在一根树枝子上爬,或是把两只蜘蛛放进新巢里,让它们斗。

我真想弄到一只蟋蟀葫芦……如今还能弄到手吗?

您要是到中国来……我估计是弄得到的。老舍先生说,喏,水上先生,您不想到中国来吗?

离得太远啦……我巴不得去……可现在工作太紧张,没工夫。如果能弄到蟋蟀葫芦,我就想去。

您一定得来……我领您到旧货铺去。老舍先生说罢,莞尔一笑。

我确实想要那只葫芦。我并不是为了斗蟋蟀才想要这个葫芦,而是想在里面养一对蟋蟀。蟋蟀两口子难道也会打架吗?

我替您张罗蟋蟀葫芦……但是您到中国来的时候……另外还有没有想要看看的东西呢?

有的。要是有机会访问,我……想去看看六祖慧能烧过饭的寺庙。我回答说,那个寺庙还在吧?

指的是蕲州黄梅的东禅院吧?慧能大师也在宝林寺和大梵寺住过。那些寺庙至今还在。您为什么对这样的寺庙感兴趣呢?老舍先生问道。

我告诉翻译,我小时离开曾在那里跟蜘蛛玩过的村子,入禅寺当过和尚。

老舍先生笑容可掬,更加亲密地看着我。

我告诉那位女翻译,六祖大师写了一首名诗。这当儿,老舍先生静悄悄地把我的妻子端来的羊羹的衬纸抽出来,从衣兜里拿出钢笔,写道,本来无一物。紧接着,先生用一连串汉字把慧能的偈文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我看了,大吃一惊。跟我当小徒弟时学过的一模一样。我这才意识到老舍先生的祖国和我们日本是同文的国家,感动不已。

先生,我说,等我能稍微腾下手来,能不能到中国拜访您呢?

来吧……我恭候您。先生和蔼可亲地笑着说。

您年纪大了,参拜寺庙,不敢劳您的驾,请您给我找一位向导,领我到东禅寺去。

我给您当向导。先生说。

我发现先生的脸上逐渐红润起来了。

老舍先生在我家的客厅里坐了一个来钟头。先生走到院门,两次彬彬有礼地点头致意,通过翻译对我说:请您到东禅院来。我恭候您……

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老舍先生。

最近,报纸杂志上风传老舍先生逝世了,这是难以置信的事,说不定我永远也见不到老舍先生了。

有一天夜里,我梦见了老舍先生。这是一场捕风捉影的怪梦,情景是这样的:

身穿深蓝色西服,拄着手杖的老舍先生走在前面,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后边。

水上先生,咱们到东禅院去。禅师住过的僧房还在哩……咱们快点儿走吧。

先生步履蹒跚,我呢,迈着小碎步跟在他后面。前边,乳色的春霞弥漫,还有巍峨的高峰。半山腰上耸立着一座中国画里常见的那种带有飞檐的古刹,要走过长长的一段石阶才能到达那里。裸露出来的古松树根弯弯曲曲地伸向两旁,宛如长蛇一般爬过地面,桠杈上寄生着结了红籽儿的冬青。

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老舍先生后面,沿着山坡的石阶登上去。怎么走也走不到寺庙的大门。惟有两个人踏在石阶上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1967年)

(有删改)


【注】①蟋蟀葫芦,过去冬天养蟋蟀的葫芦容器。②水上勉(1919-2004),日本小说家。③1965年3月至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旨在打破中日交流的壁垒。④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
1.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初见老舍先生时吃了一惊,他没想到作为中国文坛泰斗的老舍先生竟是如此质朴。在茨威格笔下,初见托尔斯泰的人也因他外表的普通而吃惊。
B.老舍先生所说的中国诸侯以斗蟋蟀为乐的事情,在蒲松龄的《促织》里有相关叙述。封建统治者玩蟋蟀丧志,祸及百姓,这也可能是老舍先生表情略为严肃的原因。
C.斗蟋蟀与斗斑蛛相像,老舍先生写下的偈文与作者当小徒弟时学的一模一样,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共通之处,可化用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来形容。
D.在作者梦境中,有高峰、古刹、石阶、古松等景物,风景清新幽美,既表达了作者对与老舍先生同游的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作者在会面前后对老舍的情感的对比,老舍与作者叔父的对比,老舍前后脸色的对比等,对比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两人相谈甚欢的情形。
B.文章以“蟋蟀葫芦”这一小物件,串联起了对老舍先生的回忆与追念,选材广泛,材料组织松散,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C.文中多处使用了省略号,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或表示静默思考,或表示语意未尽等,省略号的使用让行文留有余地,富于余情,委婉又意味深长。
D.文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描绘人物形象,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老舍先生的形象,行文细腻,体现了日本文学纤细的风格。
3.此次交流之后,水上勉曾多次访问中国,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舍先生起到了哪些促成作用。
4.水上勉深受中国禅宗慧能思想的影响,且深得慧能模糊思想的精髓,其主要表现为虚中带实,实中带虚,虚实相生,禅意无穷。文中的梦境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1-05-08更新 | 3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在麦田里的父亲

郭光明

父亲这一觉儿,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而且,再也不会醒来。但父亲睡觉的这块麦田,却一直鲜活在我的心间。

每年秋天,稻谷有序撤离,麻雀在稻茬间紧张觅食。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摸着黑,趿拉着破胶鞋,给我家的老黄牛拌好草料,再撒上一把黑豆,卷上一根又粗又硬的旱烟卷,一边吸着,一边瞅着老牛吧嗒吧嗒地吃个肚儿圆。母亲抱怨说,黑灯瞎火的,咋能看见耕?父亲是不作理会的,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稻田晒到了半干,父亲却没有摸黑儿套牛,而是等到天亮。我不只一次看到,父亲弓着身,一手扬着牛鞭,一手拽着缰绳,站在铁齿朝下的木耙上,驱赶那头老黄牛,将海浪般起伏的田垄耙碎。我发现,父亲甩起的鞭子,声音很响、很亮、也很脆,但响在田野、脆在半空,没有一次打在牛背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但我记到了现在,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田埂笔直,麦垄方正。寒霜如期而至时,变成麦田的稻田,像绿透了的春天,幸福地平躺着,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

这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上了母亲的“当”。我挎着母亲递给我的篮子,按母亲指给我的方向给父亲送饭,却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午时的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的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不沾,冒出的热气,不及父亲脸上的汗珠。而且,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像他干涸的嘴唇,丝丝的声响,泅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那年,我不到八岁。

盐碱怕汗,父亲说的。他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春天,麦苗绿得透明;淌到夏天,稻谷娉婷袅娜;而稻花弥散、稻香缭绕时,父亲的汗水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

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

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咕咕咕”地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似是向布谷鸟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悲恸泪水,哀痛不堪地涌出,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那年的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就像他是雪中的一棵麦。但是,父亲不能再说话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说。然而,父亲给我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尽管那个美妙的世界里,都是些草芥的事物,却蕴藏着奇妙的生命密码,在我心中生长出了淳朴、善良和憨厚!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来到这块麦田。麦苗依旧绿色,柳丝依旧金黄,依旧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父亲的墓碑前,一束牙白的菊花,安静地绽放着,映衬着墓碑黑色的光,显得菊花的瓣更加淡雅,鹅黄的花蕊更加精彩。微风拂过,花叶微微点头,仿佛,通了灵性。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中“睡”内涵丰富,指父亲在麦田里昼夜劳作,对这片土地眷恋深沉,也指父亲最后埋葬在这块土地里。
B.“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枝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这句对柳树的描写,既是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也是为引出下文关于麦田由来的交代。契合父亲在烈日下盐碱地上劳作的景象。
C.“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锈”“月”二字,巧妙地将空间与时间相勾连,在文中表达了昔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
D.文章语言如画,画中有诗,娓娓道来,清新而不失典雅,朴质而饱含情愫;鲜活生动地勾勒出了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父亲的形象。
2.“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请结合文章,分析“丰满凝重”的具体含义。
3.作者缅怀已逝去的父亲,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麦田”,作者借“麦田”塑造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3-02-26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⑴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⑵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⑶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⑷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⑸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⑹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

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⑼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⑽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⑾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⑿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⒀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⒁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什么作用?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请说说其中的缘由。
3.作者引用陶潜诗的用意是什么?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段话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从中透视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2021-01-15更新 | 1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