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5 题号:228851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人传

中岛敦

赵国都城邯郸有一男子名曰纪昌,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他遍寻值得拜师之人,最终认为论射术当今天下恐无人能及名射手飞卫。传说那飞卫技艺精湛,能于百步之外射穿柳叶,箭无虚发。纪昌于是不畏劳苦找到飞卫,拜入其门下。

飞卫对新进弟子纪昌说,想学射术,必须先学会不眨眼。纪昌回家就钻到妻子的织机下,翻身仰面躺于地上。两年后,他甚至已经忘记该如何闭眼。直到最后,竟有小蜘蛛在他睫毛之间结网做巢,他才终于有了自信,禀告老师飞卫此功已成。

飞卫听后说:“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纪昌用发丝将虱子绑住,挂在朝南的窗户上终日观察。日复一日,吊着虱子的窗外景色更迭变化,从春光和暖到夏日炎炎,转而秋高气爽北雁南渡,紧跟着冬寒凛凛飞英蔽日。某日纪昌猛然发觉,窗前的虱子看在眼里竟有马那么大。他一拍大腿道是大功告成,随即走至屋外。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中的人如高塔,马似峻峰,猪看似山丘,鸡有如城楼。纪昌大喜,当即拜见老师,禀报此事。飞卫听后首次肯定了这名弟子:“汝得之矣!”当即开始将射术奥秘倾囊相授于纪昌。

纪昌的射术进步之快令人惊叹,老师开始传授秘技,一个月后,他尝试速射箭矢百支,发发相及,矢矢相属,绝无一矢坠地。飞卫在旁观看,不觉脱口道:“善!”

纪昌在老师那里已无艺可学,某日竟心生歹念。若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非得将飞卫铲除不可。他暗中等待机会,终于某日在郊外等到了独行的飞卫。纪昌心意已决,当即取箭引弓,飞卫察觉到杀意,也执弓相迎。二人互射,箭矢每每在半途相撞,应声同时坠地。箭矢落地而不扬起半点尘埃,当是二人技艺皆出神入化之故。且说互射之际,飞卫箭矢已尽,而纪昌仍余一矢。纪昌心喜,取箭就射,飞卫则慌忙折取路旁棘刺之端扦之,正中箭镞。纪昌心知非分之念终难实现,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反观飞卫,死里逃生之后如释重负,同时又对自身技艺颇为满意,全然没有半点对敌人的憎恨。二人冲向对方,在原野中拥抱,当场洒下师徒情深的泪水。

飞卫与弟子相拥而泣,心想弟子若杀心再起则凶险至极,于是打算给纪昌指明新的目标,以转移其注意力。他告诉这名危险的弟子,若还想在这条路上精益求精,则要不畏太行群山险峻,往西登上霍山之巅。彼处有甘蝇老师,乃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

纪昌当即踏上西行之路。老师说二人技艺在甘蝇面前如同儿戏,这刺激了他的自尊。如若此言属实,那就代表他距离天下第一的目标还路途遥远。他一心赶路,攀险峰,过栈道,磨破脚底,双腿尽是擦伤,一个月后,终于抵达目的地,登上山顶。

彼时纪昌锋芒毕露,迎接他的则是一名目光如绵羊般温顺、步履蹒跚的老者。老者或已不止百岁,他弯腰驼背,行走时白胡须都拖在地上。

纪昌赶忙道明来意,他说得很大声,生怕对方耳背。他说此次前来主要为请老者对自己的射术评价一番,只听得弓弦作响,这技艺精湛的一箭竟让碧蓝空中五只大乌齐齐应声而落。

老者含笑首肯,道纪昌还算有些本事——不过此终究只是射之射,看来好汉尚未习得“不射之射”。见纪昌心头火起,老者便领他至两百步开外一峭壁处。下方绝壁笔直如屏风,正可谓壁立千仞,溪流在下面遥远如细丝,仅是俯瞰一眼便令人晕眩,可见地势之高。纪昌心想此时怎能退缩,站上去时那石头还轻微摇晃了一下。他硬着头皮搭箭开弓,岂料正碰上一颗小石子由悬崖边滚落。纪昌被石子的去向吸引了注意,不禁脚底发软,遍身冷汗,只能俯身趴在石面上。老者微笑着伸手搀扶纪昌下来,自己又站上去,请纪昌看他射箭。纪昌脸色苍白,心中惊惶尚未平复,不过还是很快意识到了问题——老者没有弓如何射箭?弓呢?老者是两手空空。弓?——老者笑了。用弓箭的那还是射之射。这不射之射,用不上乌漆之弓,也无需肃慎之箭。上空盘旋的鹰,连翅膀都没扇动一下,竟直直朝岩石之上坠落而来。

纪昌不寒而栗。他感觉直到今日才总算得以一窥射术登峰造极之境界。

在这位年长的神射手身边,纪昌修行了整整九年。无人知晓这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磨炼。九年后纪昌下山归来,众人皆因他面相大变而震惊。曾经那不服输的倔强面庞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木偶一般的愚者相貌。他去拜访阔别已久的老师飞卫,而飞卫一见他便大声感慨——这才是天下第一神射手。诸如我辈实在望尘莫及。

纪昌归来后,连弓都不再碰了。有人问此中缘由,纪昌答曰:“至为为无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无射。”实际上,他的晚年已全然进入无为自化的境界,苍老的纪昌甚至已认不出弓,也忘掉了它的用途。

据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邯郸城内的画家都藏起画笔,乐师都扯断琴弦,工匠们则耻于手执规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想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拜师名射手飞卫,练习不眨眼和视微如著的基本功,可以看出纪昌训练勤奋刻苦。
B.学有小成后,纪昌心生歹念,不惜狠心伤害飞卫,可见,比起射箭技艺,当时的纪昌更在意“天下第一神射手”的名声。
C.甘蝇是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但其外表普通,纪昌说话大声、心头火起正是因为纪昌心里并不相信甘蝇有过人之技。
D.纪昌拜师甘蝇,修炼九年后下山,却道“至射为无射”,呈现出对老庄“无为之境”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射杀飞卫不成之后,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这种惭愧与悔恨是纪昌内心的“善”的体现,这一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立体。
B.纪昌学成归来后引导了各行业对“无之境”的追求,飞卫的盛赞,邯郸城内的画家、乐师、工匠的行为变化都从侧面烘托出纪昌的成就。
C.小说语言细腻、优雅,能准确挖掘和描述人物内心隐秘角落,注重对人性的探寻,从而引起读者对人生追求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D.小说的叙述详略得当。详细叙述了纪昌射杀飞卫以及悬崖试射术等情节;但对于纪昌在山上修炼的九年一笔带过,为小说后续发展蓄势。
3.尼采以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三个阶段,意思是人的精神是由坚忍负重转向勇猛搏斗,最后回归生命本真。请结合文中纪昌人生经历,解读其精神蜕变的历程。
4.《名人传》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纪昌学射”一节,作者中岛敦增添了纪昌西行拜师甘蝇、学成归乡练就“不射之射”等新情节,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1984年的北风

韦名

那是1984年的冬。

①北风那个吹呀,吹得叫人不敢轻易出门。

市委礼堂里,坐满了人。

“中国第一支股票在上海诞生啦!”礼堂主席台上,某科技公司老总郭学激动万分地向台下听众宣布,“11月14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人们早早排队购买中国第一支股票,人龙头尾不能相望,盛况空前!”

“今天,我们这里也要诞生一个历史性时刻!”郭学提高了音量,“滨海市第一支股票也将要在这里诞生!”

会场四个角落,有人带头鼓掌,但全场响应不热烈。

“我们发行股票,宗旨就是……” 郭学望了望会场,突然站起来,“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

会场四个角落带头鼓掌的也站了起来,掌声十分响亮。

这是滨海市首支股票认购会。台上激情四溢的是发行股票的公司老总郭学——人称“郭大胆”的滨海市前副市长,退休后发挥余热,与人合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

尽管认购会在市委礼堂举行,也坐满了人,可会场里的人各怀心事:有的好奇来看新鲜,有的碍于面子撑台面,有的干脆不屑一顾看笑话……

②北风呼呼地吹,从礼堂洞开的木门灌进来。

“上海离我们太远!”

“股票是什么东西?”

“一张纸的玩意有用吗?”

……

台下小声嘀咕着。

要让大家掏出“真金白银”来换一张企业的内部认购纸,很多人舍不得。

“股民投资就是要有回报,给股民最大的利润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郭学慷慨激昂。

正在这时,一个人神色匆匆地从礼堂左边小跑上主席台,递给郭学一张纸条。

郭学停了停,折起纸条,放进口袋。

“我们为什么只发行2000万股?多发行点不行吗?我说,绝对不行!我们要对投资者负责,让投资者有高回报!”郭学顿了顿,“刚才,秘书递给我一张纸条,吓了我一跳,让我很为难!”

台下稍稍安静下来。

郭学眼光扫了扫会场,一脸难为情。

送纸条上去的秘书却一脸煞白!

“刚才啊,秘书告诉我,我们计划发行2000万股,可目前登记认购数量已超过2000万!”郭学掏出纸条,认真看了看,轻轻拍在主席台上。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我们滨海人的创新精神让我感动!”郭学语气高昂,“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到滨海市第一支股票,我看只能这样,在认购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律按登记认购数额的80%给!”

会场起了点小骚动。

“把20%留给更多的滨海人!”郭学完全变成了从前的副市长角色。

一阵更大的骚动过后,很多人悄悄离开了座位。

③北风还是呼呼地吹,直灌会场。

动员讲话结束后,郭学带着三名副总经理从容走下主席台,到礼堂左侧贵宾室休息。

工作人员忙着引导大家到礼堂入口处登记认购股票。

秘书心急如焚,急冲冲跑进贵宾室,“郭总,您看错数了,目前只认购了210万,不是2100万啊!”

“啊?!”三名副总张大嘴,瞪大眼,不知所措。

“我看错了吗?210万股,对啊!”郭学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纸条,认真地看了看,严肃地说:“对外统一口径,就是2100万!”

“可是,到时认购数量不足2000万,股东大会就开不成,意味着我们股票发行失败!”一位副总颤抖着说。

“今天来的都是冲着郭总您的面子,不是真来认购股票的!您还要按照认购数额度来打折,怎么发够2000万股?”负责动员市里方方面面来撑台面的副总先前吃了不少闭门羹,对参会人员会不会认购,心里明镜似的。

“当初就不应该搞什么融资发行股票,这下骑虎难下,搞不好要难堪了!”

……

④北风呼呼地吹进来,贵宾室里,三名副总如坐针毡。

“都给我稍安勿躁,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言放弃!”郭学依旧不慌不忙。

经过极其漫长的三天煎熬等待,210万的认购数量当真变成了2100万——很多人认为这么多的人抢着买,股票肯定是个好东西,也跟着去买;还有的听说认购数量要打折,生怕买不到,还托关系要求多认购……

周一股东会如期举行。“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的标语挂满了市委礼堂四周。

那是1984年的冬。北风那个吹呀,吹生了滨海市的第一支股票,也吹响了一个叫“郭大胆”的人的传奇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郭学看错秘书纸条上的数字,以致在股票发行动员会上信心满满,结果反而促成了股票发行的圆满成功。
B.尽管老总郭学慷慨激昂、口若悬河,但发行会上人们的反应并不热烈。反映了人们对股票这一当时社会新生事物缺乏了解,也表现出人们的经济并不宽裕,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写照。
C.小说的故事并不特别复杂,但作者通过语言、环境、表情、动作等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中1984年11月14日是中国第一支股票发行之日,滨海市新成立的某科技公司也试图借此东风发行本市第一支股票。
2.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郭学的形象特征,并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3.小说行文中反复对北风进行描写,试结合文本,任选三处分析其在情节过程中的作用。
2020-12-30更新 | 1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冻土观测段(节选 有改动)

董夏青青

上等兵将他带到那天夜里他步行时路过的那家眼熟的餐馆。门前屋檐下摆着一桌俩凳。

上等兵拉出凳子坐下来:“这是我班长最爱吃的一家店,每回下山休假,他都先过来吃一顿。我班长爱吃兰州拉面。”

“你的问题,”他说,“说吧。”

上等兵双手插兜,许久才开始说话。

“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吗?”他说,“上个月你家里人都找过来了。”

“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有一回,军区电台联网组训,”上等兵说,“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开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他妈的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举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还有一个事,”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班长晚上给我们开了个欢迎会,会上问我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说我有问题,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说完了?”他问。

“说完了。”上等兵说。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

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

上等兵点头:“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上上任团长走的时候,全家三口人在团部大门口,跪下磕了三个头。”他说,“上上任团长的儿子,就是咱现在的营长,也来了这个地方。我从小一进陵园就特别害怕,但是去咱这儿的烈士陵园一点儿都不怕,还有被保护的感觉。”

“给我看病的心理医生也这么说……可山上的经历,给内地很多人说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看了,就只是富人看穷人的感觉。”上等兵说。

“还有件事……排长,”上等兵磕巴着说,“在珠海,我家是开私人飞机维修保养的,我学飞机构造的时候,教我的老师是英国人,我懂英语。那天有个那边的人受伤了,他就躺在地上一直大喊大叫,说不要抓我,我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上级授意他才过来的,不关他的事,要我们救他,他不想死……我老也忘不了他的哭声……排长,我忘不了……想想我班长我应该……可我忘不了……”

(注:班长在此次冲突中牺牲)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我这两天想,什么叫有仁有义,义字好理解,仁呢?”他在面前的棋盘格子里划出仁字的字形,“仁,就是一个人他有点儿二;仁就是得有俩人,有了‘对方’才能谈。”

“那边有个小士兵,每次巡逻碰上我都给他递烟抽,他就特别认我,说在我们这边当兵好。那天快打起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在人堆里找他,我特别害怕他也在里面,最后我俩遇上。那种时候不该想这些,可要是这个良心没了,也不配穿这身皮。等我以后有儿子了,就给他起名叫‘大同’,这个名字,你指望你堂哥那样的,给儿子取名叫托尼、杰瑞的人能理解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上条件艰苦,上等兵家境优渥,家里人要他退伍,他在留队的问题上很是纠结。
B.上等兵通过回忆与班长之间的两件事件——校报出错、欢迎会上的提问,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好人保护我们这样只谈利润的人,值不值?
C.“我老也忘不了他的哭声”,对那边受伤的人的同情之心让上等兵深感不安,他感觉对不起在冲突中牺牲的班长。
D.文章最后一段,不仅解开了上等兵的心结,也反映边防军人希望边境不战不乱,和谐相处的愿望,从而拓宽了文章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对话为主,对话内容大多是日常生活之事,但向我们展现了边防军人戍守边境的艰辛与坚韧以及丰富的人物情感。
B.“上等兵双手插兜”“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上等兵流着泪摇头”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上等兵丰富的内心世界。
C.“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文章唯一的景物描写,渲染肃穆沉静的氛围,更主要的是暗示上等兵问题的难以回答。
D.文章注重细节的前后呼应,比如上等兵的“病”,“我病了”“干明白,病就好了”“给我看病的心理医生”等,有伏有应,使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好奇与追问。
3.请结合全文,简析画波浪线段落的作用。
4.有人评价本篇小说,“这看似零度、不带任何情感的描述中其实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12-15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伊芝花

蒋冬梅

伊芝花长得丑,丑得让全村女人都放心。

她黑,却不抹粉,村主任刘德水说她,黑不牙碜。她胖,但不减肥,一顿两大碗饭,雷打不动。她说话压不住冲劲,像按拖拉机喇叭。她爱系纱巾,一个月不带重样的。

丑女人,细端详也能找到风味。伊芝花笑起来好看,牙白,整齐,碎瓷似的,笑得实心实意,感人肺腑。

伊芝花最不能让人小瞧的一点:和乡长是同学。她一上乡里开会,见着乡长就开玩笑,一晃二十年不见,你看你都当乡长了,上哪说理去!

提名伊芝花当妇女主任是村主任刘德水的策略,在向阳村,伊芝花和她老公王二帅两家都是大家族,伊芝花上街转一圈,遇上十个人,八个是亲戚,有号召村民的能力。

村里的事,刘德水说了算。他说,老爷们干的活不能让老娘们干!伊芝花歪着脑袋想不明白有啥不合理。时间长了伊芝花明白了,凡是往外花钱喝酒吃饭的事,都是老爷们干的活。凡是出去要钱拉架安抚闹事的,都是老娘们干的活,刘德水还振振有辞,这种事女的干有优势。

村里想修个文化广场,刘德水老婆说,该修!我们晚上扭秧歌就有地方了。这事很快提上了日程,支书村主任会计研究了三天,研究出一个结果,缺钱!会计提议,这事得开会!刘德水一拍大腿,对,叫伊芝花来开会。

三个人坐在村部准备开会。支书说刘德水,你“微”一下伊芝花!刘德水捏了半天手机假装没收听见。支书说,他,你“微”呗,紧张啥!会计也说,正事要紧!刘德水说他俩,你俩咋不“微”?支书说,那咱仨一块“微”!

伊芝花正搁那拉架呢,两家为一根地垄打一块去子。这家说,走!上法院!那家说,行!我告你去!伊芝花说,屁大个事就上法院,法院给你家开的呀?

这边伊芝花的手机嘟哪哪三声响,她一看,支书,树长,会计齐刷刷发来三条微信:伊芝花,到村部开会!

伊芝花转身要走,开架的人拉住她。你还劝不劝架啦?伊芝花说,你们再干一会,等我回来接着劝。

伊芝花到村部一瞅那架势,肯定又是村里差钱了。刘德水冲伊芝花两手一摊,钱的事还得你上,谁让你和乡长是同学呢!伊芝花就笑,和乡长同学倒楣呗!刘德水说,主要这不是老爷们干的活。

他们四个平时像打麻将总是四股劲儿,这时突然拧成两股劲儿了,会计说,对这不是老爷们干的活,得芝花上!刘德水说,不行举手表决,同意芝花上的举手!支书、村主任、会计三支手齐刷刷举起来,像三个树杈。

伊芝花都让他们气笑了。她斜眼看这仨大老爷们的为难样,明知道管上面要钱难,可也得硬着头皮上。支书平时寡言少语,关键时候说话赶劲,他说,芝花啊,该弄弄,该整整,自己把握啊!

伊芝花从来把出门当大事,何况这是上乡里,怎么也得打扮一下。她把出门那几套“行头”拎出来,选了又选,对镜子照了又照。王二帅小心眼不乐意,一个劲儿说她,总理要接见你呀?!

到了乡里,乡长见了伊芝花就说,刘德水咋又派你来?伊芝花也不客气,开门见山就说事。乡长说,文化建设有项目不愁资金。伊芝花一阵欣喜说,这么简单个事,把刘德水他们弄得不敢抻头了。乡长说,刘德水他们脑子里长弯,脚下不走直道,正经事不敢正经办!伊芝花说,他们也是没想到风气真变了!

乡长说,再这么下去,你们这个村委该换换水了,下届村委改选,芝花你上来干吧!伊芝花连连摆手,我我一个女的可干不了!乡长说,女强人多了!你当个村干部才哪到哪?

伊芝花一高兴拉着乡长说,老同学,我请你喝酒!乡长说,不喝了,上一任喝酒,一将到底,成白帽子了。伊芝花点点头,大气候搁那呢!

出门前,乡长叫住她欲言又止,最后悠悠说了句,芝花啊!大形势底下,不能请你吃大餐了!伊芝花说,你已经给我吃大餐了,我还怕不消化呢!乡长也知道她指的是啥,说,那你好好考虑下。

回家后,大大咧咧的伊芝花竟然睡不着觉了。 王二帅听不见夜夜杀猪般的呼噜,也跟着她睡不着觉了。没心没肺的伊芝花,因为乡长这一句话,成了有心事的人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伊芝花的丑、黑、胖,饭量大,嗓门高,然后再写她的“风味”,一个生动的“伊芝花”已经呼之欲出。
B.小说描写的乡村生活真实生动,富有喜剧色彩,如三个人各怀鬼胎,谁也不愿先“微”伊芝花,最后三个人齐刷刷地一起“微”。
C.伊芝花劝架时所说的“屁大个事就上法院,法院给你家开的呀?”“你们再干一会,等我回来接着劝”,充满乡土气息,展现了人物个性。
D.小说取材于当下农村生活,虽然切入点小,但反映了当下农村的一些问题,故事有深度和广度,反映了作者构思上的非凡功力。
2.小说以小见大,既反映了基层政风的转变,也反映出存在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3.因为乡长的一句话,大大咧咧的伊芝花竟然“成了有心事的人啦”,请分析伊芝花的“心事”是什么?这样安排结尾有何好处?
2021-01-13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