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 题号:229086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聘的技巧

佚名

赛先生在某大学执教生涯规划课程,专职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应聘工作的技巧,以帮助这些少不更事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天在课堂上,他向学生推荐了不知从哪里淘来的一篇文章——德国作家汉斯·巴尔斯的小说《招收学徒》。内容如下:

电动机工业大厂的培训部主任梅尔瓦因师傅对学徒有敏锐的嗅觉,能在为数众多的应试人员当中嗅出他所需要的人。他择优录取的方法简单而迅速有效。反正他总能想出一些新招来选出他所想要的人。

现在正有一批年轻小伙子等在他的门前,他们穿着厂子借给的装配工工装。弗兰茨·贝尔纳,一个十七岁的中学生就站在他们中间,他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他是唯一拿不出介绍信的人。

当他们敲梅尔瓦因先生办公室门的时候,培训部主任正坐在自己的写字台边喝咖啡。小青年们敲了半天门,得不到回音,可他们是被特意派到这儿来的。他们无可奈何,面面相觑,便又贴门倾听。毫无声息!于是弗兰茨·贝尔纳壮起胆子说道:没准他没听见,我再敲一下试试!

其他青年耸耸肩头。他爱干就干吧!他敲敲门,屋子里传来一句恼怒的骂声。

他说什么?这时弗兰茨也没把握了。好像是说:进来吧!另一个人答道。于是弗兰茨按动门把手,门开了一条缝。小青年们都站在门框里。

一群脸皮厚的东西!我说不要打扰我,你们没有耳朵?写字台旁传来了暴跳如雷的吼声。小青年们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缩一下。

嗯,怎么不吭气?快说呀!弗兰茨往前跨了一步:是人家派我们来的。请您原谅。我们还以为,您是让我们进来呢。

噢?是派你们来的?那你们就没学会等一等?给我滚到外面去等着!你们没有看见我在忙?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小青年们忿忿地议论着,坐到了一张长椅上。老不死的!有人还送给梅尔瓦因这样一个雅号。

好半天以后才让他们进去。这时这位凶神已显得有些人情味了。他的提问简短而精当,而回答也得这样。你们懂得了刚才的教训了吗?他忽然出其不意地问道。小青年们嗫嚅地嘀咕了点什么。

小青年们显得有些惶惑。你们快说呀!

一个人答道:当然是您做得对!

梅尔瓦因师傅的面孔深不可测。他严厉地呵问弗兰茨:你是怎么看的?

这位青年坚定地答道:我不这么认为!

①“噢?那你的看法呢?

我们不是想打扰您。我们只是没听明白您的话,我们还以为您是叫我们进来呢。

你大概是这么想的,对么?

是的,我是这么想的。

孩子,你要记住这一点:要想,你还是让马去想吧,马的脑袋可比你的大得多!青年的脸庞唰地涨得通红,他的牙齿紧紧地咬住下唇,其他的应考者笑了起来,笑声里既有一点讨好的意味,又有一点幸灾乐祸的意味。梅尔瓦因师傅仍然毫不留情地追问:我说的不对?——不对,我决不让人禁止我思想!

!那好,这个问题咱们再谈谈。别的人都可以走了。过后你们会接到通知的。这位‘思想家’还要在这儿多留一会!

报考学徒工的这些人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大躬,离去了。他们那放肆的笑声对弗兰茨来说意味深长,对这位经验丰富的培训部主任来说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门刚刚从他们身后关上,梅尔瓦因先生就拍拍弗兰茨的肩膀:好样儿的,孩子!好好保留着你这种坦诚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勇气!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用的。

弗兰茨难以置信地盯着这位男子。培训部主任笑道:你被录取了!复活节后就开始来我们这儿干吧!你永远也别失去自己的勇气!这时弗兰茨也笑了,哦。明白了!他神采焕发地说道。

一如既往,学生的自主阅读结束了很久,百无聊赖到快要爆发的时候,救世主——放学的铃声终于降临人间。赛先生仿佛大梦初醒,一睁开惺忪的睡眼,就收拾起他的皮包,转身拔腿之际,还不忘呐出一句:应聘的‘技巧’到底是什么,这下大家都明白了吧?赛先生的时间观念,一直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明白了!声音闹得像醒春的滚雷。

同学们一哄而散,只有两位女生落在了后面。在跨过门槛的时候,其中一位细细地问她的伙伴:我怎么知道主考官的喜好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先生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推荐一篇不知从哪里淘来的文章,暗示他日常教学比较随意,备课不够严谨。
B.培训部主任选拔人才,和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观点都可以体现出人要经得起困境中的磨炼。
C.作者在描写梅尔瓦因和应聘者接触时的语言多“骂”“吼”“呵问”等,意在表达生活中他脾气暴躁、不近人情。
D.其他应考者在离开后发出意味深长的放肆的笑声,他们认为弗兰茨不知变通,惹恼了梅尔瓦因,是对弗兰茨的嘲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梅尔瓦因先生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并且喜欢思考和创新,这为下文他对弗兰茨坚决维护思想权利的赞许埋下了伏笔。
B.“小青年们”在面试官梅尔瓦因面前和背后的表现大不相同,这和弗兰茨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招收学徒》的情节随梅尔瓦因对学徒工的考核一波三折,最后,他选择了弗兰茨,而不是其他的青年,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D.在赛先生的课堂上,学生全都明白了应聘的“技巧”,他最后的提问,也得到了学生一致的肯定回答,再次照应文章标题。
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叹词,分别表现了梅尔瓦因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前后文进行具体分析。
4.本文可分为主体部分“招收学徒”和首尾段落的增写部分,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增写部分对主体部分的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

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他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让一个大学教授当小学老师,这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惩罚,对我们来说却是最大的福分。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说什么叫语文?一是语,二是文。“语”就是通过课文学习语法、语言,古诗文都要背下来;“文”就是文学,就是要学会写文章。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黄桷树的父亲是四川人,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的……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然后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没有办法,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还有高高的白杨树。果园里的树就更不用说了,不但有花香还有甜蜜。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我们夏季上游泳课,就把胜利渠当游泳池,那棵胡杨树下巨大的荫凉就成了我们的集合地。

那棵枝繁叶茂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课堂;到了秋天,它会很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吗?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那应该是春天,虽然大家见不到春暖花开,棉袄却已经穿不住了,凭借着身体的感受,知道春天来了。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

星期三是体育课,也由胡老师代课。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这样说来,我们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或者说体育是语文老师教的。胡老师把语文课和体育课混搭了。无论是语文课还是体育课,只要是胡老师上,我们都喜欢。虽然春季不能游泳,但是我们觉得移一棵树比游泳重要。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消息树,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节选自《山前该有一棵树》,2021年第3期《收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会心一笑”,是因为现实中的炮声与古文中的鼓声情景相合;而“哄堂大笑”则缘于胡老师的幽默解读。
B.同学们作文里写了不同的树,从侧面展示了时代生活给个人心灵留下的印记,寄寓着人们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C.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父辈们抛家舍业屯垦戍边,在客观上都蕴含着一种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D.胡老师“眼眶有些红,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既是为学生言行而感动,也是为学习环境的简陋而感伤。
2.小说中胡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我们学好语文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树”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
2023-03-17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光代理人

何君华

能不能骗过母亲,我们没有把握,但她的病越来越重,我们决定,还是冒险试一试。

此前,我们已经通过AI换脸和变声技术让“阿伟”跟母亲视频通话过多次,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让阿伟真的来到母亲床前才行。

阿伟是我的儿子,也是母亲唯一的孙子。都说中国人的亲情体现在“隔辈亲”,“隔辈亲”在母亲身上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直以来,阿伟都是母亲最惦念的人,尤其是阿伟成为缉毒警察以后,母亲几乎每天都要问他的情况。

作为母亲最疼爱的孙辈,阿伟这么长时间都不来她的病床前看上一眼,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我们只好骗母亲说,阿伟正在执行非常重要的缉毒任务,为了这次的收网行动他们队已经策划了一年之久。等过完这阵儿,阿伟就该回来了,到时他会第一时间过来探望。但是,再艰巨的任务也有结束的时候啊,总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我们决定,找那家此前已经接洽过多次的仿生人公司试一试。

那家仿生人公司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时光代理人”。他们宣称,公司生产的仿生人可以完美无瑕地代替客户度过一段任意设定的时光。为了检验其真实效果,我和妻子特地参观了他们的研发中心和客户体验中心。

“时光代理人”的展品着实令人惊艳,我们没有想到,仿生人技术仅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技术成熟度就已经达到了如此惊人的地步。无论从皮肤的色泽饱和度,还是从举止形态来看,用“惟妙惟肖”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些仿生人了,他们看上去跟人类毫无二致,就连发声都已经完全听不出是AI模拟的了。

“时光代理人”公司告诉我们,只需提供一张真人照片和一段原声录音,他们就能在三天内用3D打印技术,造出一个跟真人等比例且一模一样的仿生人,其音色和发声习惯也可以完美复制真人。不过,人是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的高等生物,外表做得再像,也仅仅是外表。我们隐隐地担心,就这样一个复制的“阿伟”,能骗过母亲吗?

“时光代理人”的客户经理显然看出了我们的顾虑,他向我们透露,已经更新迭代到第六代的仿生人,不仅可以“塑形”,还可以“铸魂”。为此,他需要我们填写一摞极厚的表格,不仅要提供阿伟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还有诸如个人履历、兴趣爱好,乃至怪癖之类的隐私,甚至,连真人写过的私密日志、发过的网络动态之类的信息也要全部提供,好载入芯片。总之,越详细越好,越丰富越好,这样,仿生人便可以高度还原一个有记忆甚至是有灵魂的真人。

“还有什么遗漏的吗?”客户经理问我们。我和妻子对视了一眼,摇摇头,表示没有了。签好协议后,客户经理让我们三天后来公司领取完美复制的仿生人“阿伟”。

当我和妻子如约取回“阿伟”,带着他战战兢兢地来到母亲床前时,“阿伟”立即痛哭流涕地扑到骨瘦如柴的母亲身上,只见他一边流泪不止,一边说着“孙儿不孝”之类的话。

“阿伟”的临场表现有些超出我们的预期,尽管知道这是仿生人内设程序的表演,但祖孙久别重逢的情景还是感染到了我和妻子,我们也禁不住抹起泪来。

“阿伟”此后的表现更是超乎想象,他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和她相处融洽,简直跟真的阿伟在时一模一样。

“露馅儿”发生在几天之后。

我们虽然将阿伟小时候由母亲一手带大、会讲豫北方言这样的小事都考虑进去了,但还是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那就是阿伟是左撇子,也就是“左利手”,而仿生人的默认设置是“右利手”。

那天,母亲让阿伟代她写遗嘱,“阿伟”拿出纸笔很自然地用右手写了起来,于是母亲便知道了——眼前的人不是阿伟。

关于阿伟是左撇子这件事,别人都可以瞒过,母亲是万万骗不了的——正是她的坚持,阿伟的左撇子才没有被人为纠正。阿伟跟着母亲在豫北乡下上小学时,学校老师曾要求家人帮助纠正阿伟的左撇子,当时便被母亲拒绝了。因为她专门带阿伟去县人民医院看过,懂得了左利手是正常生理现象的道理;强行纠正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影响脑功能发育,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口吃、阅读障碍等问题。

事实上,母亲在“阿伟”来的第一天就发现了这个疑点,因为“阿伟”竟然用右手喂她喝粥!母亲以为他是在警队学会了用右手拿筷子,当时“阿伟”坐在床的右侧,可能这样更为方便。何况右手拿勺并非难事,所以她并未过多疑心,但是,一个左撇子用右手握笔写字简直难如登天,何况“阿伟”用右手的动作如此自然!

事已至此,我们不得不向母亲坦白,眼前的“阿伟”的确不是她的孙子,真正的阿伟已经在三个月前牺牲了。

听完我们的话,母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伤,或许,从意识到我们用假阿伟骗她的那一刻起,她便什么都明白了。

我们用轮椅推着母亲去了阿伟的墓地,原本担心她会情绪崩溃,可是她没有。母亲只是轻轻地用手抚摸着阿伟的墓碑,轻轻地拂拭,轻轻地,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妻子想到使用“仿生人”,并不是存心欺骗老人,其实是体恤母亲思念孙儿心切,特别是担心母亲知道真相后承受不住打击,不得已采取的无奈之举。
B.本文提到缉毒英雄阿伟小时候是由祖母一手带大的,其实小说开篇提到的“隔辈亲”,早就暗示了阿伟年幼孤苦无依,与祖母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C.仿生人“阿伟”在病房里的表现有些出人意料,在场者也禁不住抹起眼泪,这并不全是为了配合“阿伟”的表演,也有真实情感的流露。
D.正是祖母的坚持,阿伟小时候的左撇子才没有被人为纠正,这段内容,让祖母仅凭“使用右手”这一细节判定眼前人不是阿伟,显得合情合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娓娓道来,对阿伟迟迟不来探视祖母的原因始终没有做正面交代,引发读者的各种猜想,直到小说结尾才说出阿伟殉职的事实,这样的安排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 果。
B.科幻小说文学性的一个表现在于幻想的特殊性,但是幻想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事实,比如本文中的仿生人“阿伟”,可以在形态和声音等各方面模拟真人,却唯独忽略了阿伟是“左撇子”的细节。
C.小说结尾写母亲反复抚摸阿伟的墓碑,淡化了母亲的悲伤,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坚韧顽强,同时也是为了强调仿生人给人带来的情感慰藉甚至不及一块石碑。
D.本文在叙事上,采用的是典型的科幻小说结构,即“以事件介入(开篇)——理性选择方案(发展)——逻辑推理分析(高潮)——引发读者思考(结尾)”的叙事模式。
3.本文的标题“时光代理人”有什么含义?对小说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4.鲁迅先生在谈论科幻小说创作时,提到“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主张,请结合全文,从情节方面谈一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鲁迅先生这一主张的。
2023-11-30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的炎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2.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
2024-01-03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