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457058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如何“新视野”

陈平原

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贡献几句大白话。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学科、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学科”。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并授予专门学位。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我倾向于后者。照理说,前者边界清晰,且渊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学问”,只是因不接地气,很难茁壮成长。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说到底,热衷于谈“国学”的,更多动力来自政界、商界及大众媒体,而币是学院派。

国学必须活在当下。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国学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来,国学也就成了“博物馆文化”——很优雅,也很美丽,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最担心的。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学”确实需要有“新视野”。

(选自《文汇报》2015年9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一旦成为口号,就会被一些江湖骗子利用,在没有搞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之前,我们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B.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兼及雅俗”而“无往而不在”,那些热衷于谈“国学”的,其实并不能得到学院派的支持。
C.国学是大学问,其内容极为丰富,很优雅,也很美丽,可是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
D.国学博大精深,不能画地自牢,如果硬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仅理论上不够圆融,就连实际效果也不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我”对于“国学大师”的头衔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
B.我国应该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那种“影响的焦虑”。
C.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
D.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因搞不清楚当下中国的“国学大师”的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国学的得失成败。
B.世人说起国学都认为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对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化,则很容易被剔除出去。
C.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作者对此不赞同。
D.“国学”需要有“新视野”,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门票经济,实际上是迄今为止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一种折射。对于绝大部分景区来说,往往将经营管理比较专业的项目,如索道、游船等,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交给他方投资和经营。同时,为了协调社区关系,贯彻旅游富民方针,很多景区除了优先使用社区劳动力外,还要将景区的一些经营服务项目交给社区居民。这样,门票收入就成为一些景区的唯一收入来源。而一些文物类、文化类、自然类的王牌景区还具有先天赋予或后天取得的垄断性质,无法替代。另一方面,即使在景区门票价格不断上升的状况下,旅游花费中直接用于景区游览观光的比重对于中程游客来说,不会超过1/3,远程的则不超过1/5。企业增加收入和利润包括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价格三条途径。就旅游景区来说,前两者都不是简便易行之策,而后者则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因此,景区企业对门票价格一涨再涨就理直气壮了。

其实,一个地区区域内的旅游基本是内循环,而区域外的旅游收入才是净收入。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中远程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意义更为重大,任由景区从自身利益出发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导致本地区旅游竞争力降低,实则因小失大。欧美等国,不仅对政府所有的旅游景区全部免费开放,而且鼓励私人投资景区免费开放,反而增强了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吸引力。迪斯尼乐园作为大投入、高成本的游乐类主题公园,如果以门票为主要收入来源,就不可能长期以来一张几十美元的门票玩遍其园内所有项目,它的主要盈利渠道是品牌输出、品牌旅游商品销售。就国内看,深圳华侨城作为文化类的主题公园,将项目内涵更新作为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现在又提出“中华锦绣”向全国扩展的举措,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与此对照,我国那些主要依靠自然、历史创造的王牌景区,是到了该有所警醒的时候了。

1.我国景区门票价格一涨再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旅游业如何突破“门票经济”的误区。
2016-11-17更新 | 2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选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对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现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选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一个含有纵向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组成的立体结构。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
B.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具备真正意义的大众性。其“准入资格”与传统身份相勾连,普通民众常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把西洋的社会结构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团体格局,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
B.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C.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D.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公民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微博的兴盛成就了具有海量粉丝和拥趸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B.2012年的诸如“与父母合影”“带着外公去旅行”等微公益事件,是由个人率先发起,后经由网络的息传播和网民接力而获得全民慈善效果。
C.微信中,有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组成的微信群,如“我爱我家”;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XX班同学群”。
D.福州小伙儿赵宇见义勇为踹伤施暴者反被刑拘14天的新闻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质疑刑法制度不合理,57天后赵宇收到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差序格局”简要下一个定义。
5.材料二中,一、二、三方面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024-02-23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通过书写汉字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最终形成了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文化自信中具有典型特征的重要内容。

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中,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附着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血脉中,每一种字体的演变发展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烙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如甲骨文与殷商社会崇拜鬼神的文化信仰有关,金文与西周礼乐文化相联,隶书的成熟与汉代社会的繁荣发展相关等。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经典都建立在深刻理解前代和当时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取法前代名家张芝、钟繇,并深刻把握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精神,融汇儒、道两家思想,推陈出新而创造出的中国书法经典。历代书法家对于文化精神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传统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吸收和借鉴,儒家的中和、道家的空灵、佛家的圆融等,都被书法家融化到笔墨和线条中,形成中国书法独有的精神气韵。二是历代书法家在书写诗词歌赋和尺牍信札时,渗透了对书写内容和文学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彰显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始终标示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保持着独立的民族特色,熊秉明称其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因为是书写的艺术化实践,所以最能表现人的心灵和思想,是心迹的流淌,正如林语堂所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我们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能够感受到魏晋名士雅集的逍遥和追求自然的风度,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能够感受到忠臣烈士的铁骨铮铮和面对国耻家仇的义愤填膺。中国历代书法经典无不隐含着中国文人丰富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因为共通的、高尚的思想指向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民族品格。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品格的存在,中国书法才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很少受到外域文化的干扰,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中国书法少有舶来品的气味,也基本上没有发生精神内核的变异,从这个意义上看,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反映中国文化的灵魂,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书法在对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理解并接受。书法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感召力,易于被喜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沿线国家理解和接受,早在唐代,中国书法就已经受到高丽、日本等国人民的喜爱,如《欧阳询传》载:“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柳公权传》亦载:“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各国遣唐使在学习中国文化时格外关注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很早就对朝鲜、日本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文字。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路”建设,当代书法要想继续助力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还需将创作的视域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摘编自吕文明《书法文化传承与中国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现丰富的情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B.甲骨文、金文、隶书都带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依相伴。
C.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始终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和民族特色。
D.中国书法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早在唐代就被高丽和日本等国喜爱并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二、三、四段从三个不同角度围绕“中国书法”展开论述。
B.文章援引林语堂、熊秉明等人的语句作为事实论据,论据经典,论证充分而有力。
C.文章第三段举《兰亭序》例,论证了中国书法作为书写实践,能表现人的心灵与思想。
D.文章既论述了历史上的中国书法,同时也思考书法的当代价值,视野宽广有启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的精神气韵离不开历代书法家对儒、释、道思想的借鉴和文学情感的渗透。
B.中国书法很少受到外来的干扰,少有舶来品的意味,所以精神内核基本没有变异。
C.从《欧阳询传》《柳公权传》 记载看,中国书法在当时已受到其它国家人民的喜爱。
D.当前,我国的书法艺术既需要继承更要创新,创作也应该中西合璧,风格多样。
2022-01-18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