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4729342
文言文阅读。

张振德,字季修,昆山人。祖情,从祖意,皆进士。情福建副使,意山东副使。振德由选贡生授四川兴文知县。县故九丝蛮地,万历初,始建土墙数尺,户不满千。永宁宣抚奢崇明有异志潜结奸人掠卖子女振德捕奸人论配之招还被掠者三百余人。崇明贿以二千金,振德怒却之,裂其牍。

天启元年方赴成都与乡闱事,而崇明部将樊龙杀巡抚徐可求,副使骆日升、李继周等。重庆知府章文炳、巴县知县段高选皆抗节死,贼遂据重庆。时振德兼署长宁,去贼稍远,从者欲走长宁。振德曰:“守兴文,正也。”疾趋入城。长宁主簿徐大礼与振德善,以骑来迎,振德却之。督乡兵与战,不敌,退集居民城守。会大风雨,贼毁土城入。振德命妻钱氏及二女持一剑坐后堂,曰:“若辈死此,吾死前堂。”乃取二印系肘后,北向拜曰:“臣奉职无状,不能杀贼,惟一死明志。”妻女先伏剑死。乃命家人举火,火炽自刭。一门死者十二人。贼至火所,见振德面如生,左手系印,右手握刀,忿怒如赴敌状,皆骇愕,罗拜而去。事闻,赐祭葬,赠光禄卿,烈愍。敕有司建祠,世荫锦衣千户。

振德既死,兴文教谕刘希文代县事,甫半载,贼复薄城,誓死不去。妻白亦慷慨愿同死。城破,夫妇骂贼,并死。

大礼守长宁,城亦陷。大礼曰:“吾不可负张公。”一家四人仰药死。赠重庆同知,世荫百户。

1.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宁宣抚奢崇明有异\志潜结\奸人掠卖子女\振德捕奸人\论配之\招还被掠者三百余人
B.永宁宣抚奢\崇明有异志\潜结奸人\掠卖子女\振德捕奸人\论配之\招还被掠者三百余人
C.永宁宣抚奢崇明有异志\潜结奸人掠卖子女\振德捕奸人论\配之\招还被掠者三百余人
D.永宁宣抚奢崇明有异志\潜结奸人\掠卖子女\振德捕奸人\论配之\招还被掠者三百余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文中“天启元年”是古代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B.文中“署”是代理官职的意思,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例如:“时振德兼署长宁”就是试任长宁的官员的意思,另外“假”在文言文中也有代理性质的职务。
C.“张振德,字季修”,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张振德死后,皇帝追赠他为光禄卿,定谥号为“烈愍”,就是对张振德的褒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振德在担任兴文知县期间,面对有反叛意图的奢崇明毫不畏惧,逮捕崇明勾结的奸人,并且发配充军。
B.张振德赶赴长宁乡试期间,发生了巡抚被杀,知府、知县也死了的事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冷静地选择了坚守兴文。
C.徐大礼派兵帮助张振德镇守兴文,张振德高兴地接受了,但仍然没有守住城池,最后还召集老百姓一起守城。
D.大风雨之日,城池被攻破,张振德安排好妻子女儿躲在后堂,并且给了一把剑给她们自卫,说自己会拼死保护她们。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取二印系肘后,北向拜曰:“臣奉职无状,不能杀贼,惟一死明志。”
②见振德面如生,左手系印,右手握刀,忿怒如赴敌状,皆骇愕,罗拜而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军事       赞:辅佐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②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2019-01-30更新 | 6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宪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选自《明史·徐渭传》,有删改)

文本二: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宗宪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记,皆出其手。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注】胡梅林,即胡宗宪,梅林是他的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B.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C.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D.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可指将帅在外临时设置的作为府署的营帐,也可泛指官署。
B.“信心而行”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井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C.“久之,怒而去”与“诗次之”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D.疏,古代区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含义相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宗宪看重徐渭,徐渭也积极为之出谋划策。胡宗宪下狱后,徐渭一心求死,以示忠贞。
B.胡宗宪为徐渭的省试竭尽心力,嘱托来访考官,可最后还是出了意外,令人惋惜。
C.徐渭懂兵法,诗文出众,无惧权威,但也有一些为人不齿的行为:恃宠而骄、自残杀妻等。
D.两则材料都写了胡宗宪对徐渭的器重,但《明史》较为概括,袁宏道的叙述更生动详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2)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
5.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徐渭“其名不出于越”的原因。
2023-07-16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照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B.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C.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D.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2.郑和出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指我国新疆及其以西的地区,与丝绸之路有着重要的联系。
B.赤县,古人习惯把当时中国的中心统治区域称为“赤县”,以示尊崇。
C.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疑心明惠帝逃亡到海外,希望探索他的下落,同时为了向外国炫耀明朝的强大,于是派遣太监郑和出使海外。
B.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时,锡兰山国王本想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而郑和出其不意趁国内虚空之时攻破了他们的都城。
C.郑和出使苏门答剌国,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与自己结成同盟,于是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反抗。
D.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间获得了许多宝物,也帮助明朝和海外的多个国家建立起了联系,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3)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5.明朝永乐十四年,明宣德皇帝下有一道诏书,“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偕往,赐各国王”。请结合原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
2022-10-26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