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宗璞(1928-)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49365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E.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2.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宗璞(1928-)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葫芦引(节选)

宗璞

这一天,孟嵋到病房给丁医生送材料。不巧丁医生不在。她又回到资料室。一时无事,便拿着抹布到处擦拭,在病案架后面,她发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第一页上写着:我不知道谁能看到这些文字,却知道你们读它时,世上已经没有了我。

字很大,很不工整,有的两个字重叠在一起,像是用尽力气写的。孟嵋好奇地看下去。

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我就要死了。

我是一个孤儿,在长沙孤儿院里长大。后来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在一所医院里工作。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我常在溪边站站,看溪水向远方流去。

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像溪水那样,流得那么远。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战火逐渐逼近,部队在我们这个县招募护士,我很舍不得安定的生活,可是我知道安定维持不了多久,日本鬼子随时会打来。②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我和几位同伴一起参加了部队,在几处野战医院工作过。一直和我在一起的是水姐,她比我大两岁,文化水平比我高,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是一个出色的护士。

一九四二年,战争越来越激烈,伤亡也越来越严重,我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开赴了前线。

在休整的几天里,又有几名护士加入。有一个很小的女孩,又黄又瘦。父母都被敌机炸死了。她参加部队的态度很坚决。有人说:你这样小,走不了那样远。她说: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医院收留了她,我们叫她小木。我们经过了大山大水,许多人水土不服,最厉害的是吐泻不止。

水姐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得到了偏方,那是野地里的一种草。这种草和一种毒草很相像。一次,在检查药草时,水姐怀疑其中一束不是正品,扔了又觉可惜。小木说:我来试试。立刻拿了一片叶子嚼着,随即叫了一声:好麻!忙不迭把草吐出,可下半个脸都肿起来了。水姐怜惜地拍拍她,让大家仔细分辨这些草。采的药草每天都经过水姐认真的检查,这偏方加上我们的治疗总算有效。我们全体护士受到表彰,师部来人说,这个战役打得漂亮。水姐还受到特殊嘉奖,师部的人要她讲几句话。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

后来,我们一边撤退,一边作战。为了摆脱敌人,我们走进了一座大森林。我和水姐、小木,还有几个伤员在一起。

这里有些零散的敌人,他们在森林边缘地带活动。我们走过时,他们从大树后面打枪,我们急忙从肩上取下枪来还击。小木本来没有枪,这时,迅速地从一个失去右臂的伤员身上取得了枪,向树林中射击。水姐说这样不行,我们都会死的。小木忽然说:你们赶快走,我往那边去。说着,向另一个方向钻进草丛。过了一会儿,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大声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响起了枪声。敌人向那边打枪。枪声随着喊声渐渐远去。

小木没有回来,她永远消失在大森林里。

天,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种暗红色的果实,招呼水姐来看。水姐先自己尝址,然后采了分给伤员,可是它们不能疗伤。伤员一个个倒下,后来只剩我和水姐两个人,再后来水姐也死了。

那天下着大雨。我们走进一个小窝棚避雨,水姐先弯腰进去,立刻叫了一声:什么东西!她踉跄地退出来,迅速地从自己衣服上撕下一条布,扎在右腿膝盖下,防止毒液扩散。这里不能呆。她说。我们急急向前,没有多久,水姐的腿已肿得碗口粗细。可能是蛇咬的,也可能是一种很大的毒蝎,也可能是别的毒物。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说完,她的手放开了,她和小木去做伴。水姐是二十二岁,小木是十八岁。

当时我没有死,我站起来,又倒下,好像是被雨打倒了。我向前爬,爬了不知多久,迷糊中听见后面有人问:前面是谁?我挣扎着报了部队番号。有一小队人走过来,他们扶起我,随即讨论该怎么办。我说: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他们不听,迅速地砍了几棵小树,做了一个担架。③只听一个声音说:你躺好了,你很轻,你这样小我昏沉地在担架上,被这些不认识的弟兄们抬着。渐渐地我能走路了,我指出那些能吃的野果,大家都很高兴。

我走得很慢,拖住他们的脚步,真是一个累赘。我恍惚中听见他们谈话,一个说:我们管不了她了。另一个说:扔下她?做得出来吗?我想我简直是一个祸害,我会拖垮这些好弟兄。怎么办呢?

以后又经历了多少艰险,我来不及写了。有人要甩掉我,但总有人救助我。我感谢救助我的弟兄,也不责怪要甩掉我的同伴。实在是太艰难了。

我们终于走上了一个山坡,在不远的平地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帐篷,那是部队接应的地方。我立刻扑倒在地,躺了很久。我尽可能报告了牺牲伤员的名字,也报告了水姐和小木已一去不复返。

我又想起那条小溪

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孟嵋,是丁医生的声音,你找我吗?

孟嵋开门,默然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丁医生。丁医生很快看完那几页文字,说:她是我到这里最初接触的病员。丁医生停顿了,他不想说这间小屋曾经做过她的病房,也是她去世的地方。

她的病很重,每天还要拼命写字。我们劝她不要写了。她断断续续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孟嵋在资料室的病案架后发现小册子,又引述第一页上的文字,让读者隐约感到此时小册子的写作者已去世。
B.文中先写水姐死去,然后详细交代她死亡的过程和原因,这样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C.“我”对救助“我”的人充满感激之情,而对那些想要甩掉“我”的人也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
D.水姐、小木都具有勇敢坚定、无私无畏的形象特点,但细细品味,两人的性格又存在差异,这样写避免了人物的同质化。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呈现的书写样貌,暗示“我”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简单的书写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艰难的挑战。
B.句子②是“我”的内心独白,交代了“我”参加抗日队伍的原因,反问的形式也强化了“我”朴素的爱国情怀。
C.句子③既是路过的战友对“我”的安慰,意在消除“我”的心理负担,也反映出战争与恶劣环境对“我”的折磨。
D.句子④“我”想起小溪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经历人生艰辛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本文节选自《野葫芦引》第三卷,原文没有标题。请你从“中国女兵”“为正义而战”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
4.当一个故事包含在另一个故事之中时,小说就产生了多个叙事层次,如《红楼梦》《石门阵》等。请分析本文的叙事层次及这样叙事的效果。
2024-04-01更新 | 6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征记(节选)

宗 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无所觉,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地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没有觉察。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衫被撕破却“毫无所觉,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B.“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C.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的事,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2.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天气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选择从军渲染了气氛。
B.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在图书馆笔谈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
C.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
D.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的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人的赤子情怀。
3.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
2022-06-30更新 | 3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跑警报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也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卤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卤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卤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卤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骏骏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文本二:

跑警报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天两头有警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太消极:又太狼狈。唯有这个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

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有删改)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1.关于文本一“防空洞”的场景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之进入防空洞后审视着洞内,洞内的各种声音表现了人们在战火中的生存处境以及心理状态。
B.罗老板唯恐小孩出声引来敌机,缺乏常识,令人啼笑皆非,真实反映出了一部分人的恐惧心理。
C.把防空洞里的人们比作被猫玩弄的老鼠,轻松诙谐,写出在长期的斗争中,躲警报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D.警报解除,人们走出防空洞。文末对天空、云彩、腊梅的描写,颇有古典诗词“以景结情”的意味。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场景推动故事,围绕弗之在校上课、躲进防空洞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人、事、境融为一体。
B.文本一中庄卤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
C.文本二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相比,认为“跑”字更从容、有风度,但略带讽刺之意。
D.文本二重点刻画了人们在战争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但读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现实中被轰炸的痛苦和煎熬。
3.请结合文本分析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有哪些特点。
4.有人认为,宗璞和汪曾祺的同名作品《跑警报》虽然选材相同,但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不同,主旨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6-05更新 | 3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