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51831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川剧恋(节选)

落花时节,我望着名画《父亲》沉思……

这幅画的作者自白奋斗目标:让世界知道,中国除了黄河、长江,还有大巴山。

我的抱负较小,没有全球意识。半生积累,十年奉献,只是想让国内的青年——奢望了,再降个调子——只想让川内的部分青年明白:除了电影、电视、流行歌、迪斯科之外,还有值得一看的川剧。说起来是菲薄的愿望,做起来是登天的难题。发射火箭上天空,吸引青年看川剧,两者哪样更难?实践结果,似乎是后者。

秦琼卖不掉黄骠马,顽童奚落,怨得谁来?怨“十年浩劫”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怨小字辈狂妄无知,不识祖国瑰宝,家乡明珠……

怨艾无济于事,青年无动于衷。他们离了川剧,文娱选择甚多,活得优哉游哉。而川剧失去青年一代,势必活不了多久,别无选择。那么,我呢,可有自家的选择余地?我一百次打算改行,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

她与我形影相随长达半个世纪,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她对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响,写出来,将是一部沉甸甸的书。

当年她像海绵一样,吸峨嵋的秀色,取剑门的雄姿,借青城一缕幽,偷巫峡三分险。她敢于盗走神女峰的云雨,才形成与神女媲美的艺术高峰。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早已化入我的潜意识。就连我“荒诞”的思维方式,和笔下这点幽默,也来自她的遗传基因。

川剧:大堰河,我的保姆!川剧:在人间,我的大学!从大堰河走来的诗人艾青,从人间大学毕业的文豪高尔基:你们最能理解我的回眸乡思。

我像儿时扮演过的孽龙,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但我没有奔流到海,而是像一部台湾影片中的小孩,跑向无人问津的古庙,缠绕于被人遗忘的母亲膝下,唱一支纯情儿歌……那电影插曲风靡了红男绿女,我眷恋川剧的呼声,却少有青年应和。

我不得不向川剧母亲进言:您的更年期到了,创造力减退,排他性增多,很难吸收新鲜血液。妈妈:原谅我直言尖锐,原谅我孝而不顺。

我背靠传统,面向未来;身后是川剧,眼前是青年。面向着瞧不起祖宗的愣头青!背靠着看不惯后代的倔老太!我把最难伺候的老少两极揽过来一起伺候。

我力图调节两者的隔膜,增添几分理解,缩短几寸代沟,搭一座对话的小桥。

我一戏一招,时而向祖宗作揖,时而向青年飞吻;一招侧重于此,一招侧重于彼;探测两岸的接受频率,寻视双方的微妙契合点。

惨淡经营的小桥,是一弯残虹,还是一道怪圈?甲说我是川剧的吴下阿蒙;乙说我是当代的弄潮戏妖;丙说我一窍不通一塌胡涂一团漆黑一无可取;丁说……谁识寸草心?我将拙集《苦吟成戏》题赠远方朋友:育我者巴山蜀水,知我者浦江秋雨。

黄浦江,余秋雨,年轻的教授:是您识破我的佯狂,拂去妖气,揭开鬼脸,还我“稳妥的改革者”的本质。您以犀利的眼光,严密的逻辑,层层推理,滔滔雄辩,指出“魏明伦的意义”是在戏曲危机时刻开拓了一片传统精神通向现代化观念的“中介天地”。这片天地虽然中不溜儿,总算争取了一部分“不观之众”。

小伙子大姑娘破例接近川剧舞台,坐下来问一问青红皂白,看一看生旦净末丑,听一听昆高胡弹灯。逐渐被吸引,被打动,禁不住为演员技艺喝彩,替人物命运担忧。观后纷纷来信,畅谈感受,索要剧本,并且打听我的下一招。更有难忘的奇迹,曲终人不散,青年蜂拥台前,形成啦啦队,连续呼唤幕后人出场“亮相”,渴望瞧一瞧川剧作者是何模样!莫等闲轻视这声声呼唤。

请宏观审视,这是空谷足音,是川剧界的共荣,是咱们这个古老剧种有可能适应青年观众的一声信号!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

信号告诉人们,当代青年具有可塑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铁板。那么,川剧呢?您能否以自身的变革去适应下一个历史阶段的文艺风云际会?您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生存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呢?

川剧:如果您强化铁板性格,请去凭吊比铁板更僵硬的恐龙化石、悬棺古迹、夜郎遗址……

妈妈:如果您要恢复青春,请继承发扬您的优秀传统——海绵精神!

(摘自《魏明伦短文选》)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与“发射火箭上天空”相比,“吸引青年看川剧”似乎更难,从社会背景看,“十年浩劫”的确使巴蜀青年无法感受到川剧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B.文章围绕川剧之恋,聚焦戏剧人生,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川剧的炽热情感,是对心爱的川剧“依恋不舍”的真诚表白。
C.在写到自己的“抱负”与“奢望”时,作者用“半生积累,十年奉献”这个整句,形象地表达了“川剧恋”的真挚情感。
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川剧受到冲击的深深隐忧,更有他对川剧的用心呵护,却缺少了对川剧发展的热切期待。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以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开篇,在赞颂画家远大目标时寄寓了他对川剧的依恋之情和要让川剧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
B.文中借用“秦琼卖马”的典故,抒写对川剧正处于困窘境地的真切感受,又通过引用“吴下阿蒙”的成语,抒写人们不理解作者对川剧的“依恋”而有所嘲讽的深沉感慨。
C.作品行文思路十分清晰,如写到人们对川剧对作者种种误解和非议时,就及时引出黄浦江畔的余秋雨,为后文写作者难以找到川剧观众作有力铺垫。
D.“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以新颖的通感、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执著于川剧创作、依恋川剧艺术的深挚情愫。
E.本文语言具有鲜明特色:一是聚集“川剧恋”抒情时,语言传递的情感深沉真挚;二是围绕“川剧恋”叙写时,语言则表现为严谨中透出幽默、深情里凸显智慧。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川剧恋”命题的多重内涵。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于是,针对考生开办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

说起古代的“补习班”,书院无疑名气最大、招牌最亮。书院始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历史,产生了许多学霸,培养出诸多政治、学术、文学等大咖。范仲淹、魏源、左宗裳等历史名人都曾就读于书院。

书院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官办的书院则是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而打破了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据清嘉庆年间官修《全唐文》收录的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陈氏书堂记》载,五代时期,著名的“高考补习班”是南朝宜都王陈叔明后裔创办并不断扩大的位于浔阳县(今江西德安)的“陈氏书堂”。“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盖有之。”

进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北宋初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两宋时的书院达七百所,且大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他们花重金聘请已回乡或致仕的举人、进士或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欧阳修、梅尧臣、朱熹等都给书院的学生上过课。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宋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策问一科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于是,一些“年度热点问题(如当年的河运海运、粮食问题、边界争端等)”便成为学生考前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明清时代,科举更为火爆,明代各类书院发展到一千多所,针对科考“八股文”,这些书院纷纷高薪聘请“名师”和已考取功名的才子担任补习老师,那些科场老手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精心选编诸多标准的八股文训练学生,并装订成册供学生学习模仿,以便科考取得高分。

更有趣的是,古代也有“押题”达人。史上最牛的“高考补习班”老师吕祖谦“押题”简直神乎其神。他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朱熹的儿子、张栻的女儿都曾投其门下求学。特别是针对科考,吕祖谦还专门创立了类似现代中学的“AA班”,并量身定制了一册“模拟复习大纲及考题”,因封面为黄色,所以又称“黄册子”。传说一名学生拥有“黄册子”且能正确解答里面的题目,科考就能顺利过关。于是,前来“补习”的学生“至千百”。当然,吕祖谦这种专门针对考试而施教的做法也备受诟病,同时期的温州乐清诗人刘黻就讥讽道:“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

自宋仁宗执政末开始到清朝取缔科考止,封建朝廷也多次打压私人开办的书院,但都未能根绝。

(摘编自赵柒斤《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产生于唐代,到清代才废止,发展历史悠久,培养的人才分布于众多领域。在古代“补习班”中,书院的名气最大。
B.五代时期位于浔阳县的陈氏书堂颇具规模,“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当地已成年的“子弟”都可以来这里修习。
C.北宋时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有据可查的书院数量达七百所,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
D.封建朝廷为了遏制私人书院对科举考试公平性的干扰,自宋仁宗执政末期始即多次打压私人书院,但都未能使其根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从书院出现的背景说起,继而论证书院的历史和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贡献。
B.第三段比较了官私书院的不同,用例证法论述了私人书院的发展打破了官办垄断的局面。
C.文章论述的私人书院为迎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功利施教的做法,很值得现代教育人反思。
D.文章虽然在“谈古”,但语言富有时代感,论证方法多样,论证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末至五代间,一些避居山林的读书人创立私人书院,战乱频仍与官学式微是其产生的间接原因。
B.明代书院通过高薪聘师、精编辅导材料、模拟训练以提高考生中榜率的做法,可谓煞费苦心。
C.朱熹的儿子和张栻的女儿都曾投在吕祖谦的门下求学,可见吕祖谦的学问居“东南三贤”之首。
D.虽然吕祖谦自创的备考模式很受考生追捧,但同时期的诗人刘黻却对这些应试攻略颇有微词。
2019-12-11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春节档主力影片预售火爆程度史无前例,从影片上映前一个月就开始超前售票,最终首日预售票房高达6.6亿。据初步统计,2018春节假期7天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57.23亿元,比2017年的34.28亿元增长66.94%,观影总人次约1.44亿,同比增长58.9%。其中,国产彩片总票房为57.04亿元,占比达99.66%,可谓史上最强春节档。更值得关注的是,春节期间的电影不但有高票房,而且多数收获了好口碑,并带动国内电影产业呈现出新春“新气象”。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国产电影可以在本土市场占据主要份额的国家。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已达到50776块,较年初增长约1万块,同比增长约23.3%,稳居世界第一位。

(摘编自《东方今报》,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首次将电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这意味着电影产业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重任,成为拉动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曾有人担忧,面对强大的好莱坞,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不会是“养大了羊,招来了狼”?针对这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院放映国产影片的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2/3,这无疑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根据猫眼研究院的春节档数据研究报告,各影片预售成绩成为春节档首日票房的重要基础。今年春节档几大电影背后都有互联网电影平台进行强势的宣发助推。比如,猫眼即通过“票务预售+线上线下宣发”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美团点评、Q0、猫眼平台超级流量及线下资源为《红海行动》 《唐人街探案2》 《捉妖记2》《熊出没变形记》等五部春节档影片提供宣发支持。猫眼的出票量在春节档初一至初六的网络出票量中占比接近6成,成为春节电影市场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无疑,政策、制作团队、营销策略、媒体攻势支持是成功的重要的外因条件。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生产的文化产品自然会得到更有效的传播。重要的是,中国电影要在本土特色的挖掘和弘扬上保持自己独特性。今后,在国际上真正受到广泛欢迎的中国电影还应是中国自己的故事,还是要练好内功,找好题材,写好剧本,演好,拍好,才可能受到国内外观众喜爱。那种试图通过包装东方符号讨好西方观众的做法,已被证明行不通。

以《红海行动》为例,制作者把集体主义精神灌注到装备先进的蛟龙队中,让观众波动于蛟龙队员身上的爱国热情和冷静、勇毅之中,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不但创下了五年来的春节档电影最好口碑,更是被影迷评为“中国现代军事题材正确的打开方式”。《红海行动》在全国引起的观影热潮,更说明了这类电影在传播正气、弘扬正能量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电影人应该充分挖据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创作出有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能激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推动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春节假期7天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57.23亿元,这应是相对于2017年全年收入的34.28亿元增长了66.94%。
B.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较此年年初增长约1万块,这无疑为2018年春节档观影总人次增加奠定了基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施行赋予了中国电影产业新重任,为国产电影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D.中国电影今后要练好的内功是:讲好自己的故事,找好题材,写好剧本,演好,拍好,而不是包装东方符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2018年春节档主力影片异常火爆,体现在票房收入超前高,观影总人次超前多,银幕总数空前多,观众口碑好。
B.2013至2017五年间,一线和二线城市两者的春节档票房分布占比始终高于60%,但三至至五线城市占比也在逐年提高。
C.猫眼在2018春节档初一至初六的网络出票量中占比接近6成,这与它采取“票务预售+线上线下宜发”的方式紧密相连。
D.看来中国电影只要挖掘出本土特色,展现出东方符号,就能激发国人的情感共鸣,并能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可。
E.中国电影人要想拍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并走向国际舞台,就必须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
3.从材料来看,中国春节档电影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018-05-10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像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褪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1.《阿房宫赋》从______,美女之多,珍宝之富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2.第⑼段末句“帝国只是陪葬”在文中的含义是___
3.结合第⑷段、第⒃段两处画线句,分析“我”心理感受变化的过程。
4.对文中秦皇神态的描写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⑸⑹段,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B.第⑺段,秦皇的“笑”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统天下的自负。
C.第⑾段,秦皇因中国人鄙视他而“愕然”。
D.第⒁段,秦皇的“喟然长叹”包含了意外、失落、寂寞等复杂感情。
E.第⒁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F.全文对秦皇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5.本文采用了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结构形式,其表达作用是___
6.本文语言上具有“赋”的特点,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7.《过秦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对比,本文将中国人对秦皇“鄙视”与“仰望”作对比,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2019-11-17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