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53168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儿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固执于己见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踢磕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限。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挽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滑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融情于景,既写出了巩乃斯草原河水的柔美,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热爱。
B.作品成功地刻画了哈萨克族老太太:她枯瘦衰老,连路都走不稳,却“狂妄”地替我骑马过河,形象鲜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作者对马的态度始终如一:既喜欢钦佩,又厌恶憎恨,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感却一直奇怪而真实地在作者的心头强烈呈现。
D.小说精于情节安排,注重悬念的设置,过河过程跌宕起伏,尽显波澜,富有戏剧性,结局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意味无穷。
2.小说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表现马的特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请你选择其中两种,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小说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交通运输部与发展改革委委托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TSC)作为第三方机构,对2017年春运旅客出行需求进行了分析研判。

一是从客流规模来看,客运量保持小幅增长态势,预计2017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78亿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铁路、民航客运量增长较快,均达到10%左右。春运旅客出行方式中,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流量占比分别为12.0%、84.6%、1.4%和2.0%。铁路与公路仍是春运出行的主要方式。

二是从时间分布来看,客流双高峰特征明显。2017年春运启动时间较2016年提前11天,节前返乡客流高峰将呈现来得早、时间长、峰值高等特点。春运客流随假期安排呈双高峰形态,节前返乡与节后回程客流高峰预计分别出现在1月25曰(腊月二十八)及2月2曰(正月初六)左右。


(摘编自《交通部首发大数据看春运》,2017年1月央视网)


材料二:

第一件事,今年过年,没有高速公路大堵车的新闻,江浙沪高速畅通无阻,一看数据,全国整体性的春运客运量竟然同比下降了1.85%。

我们在2月2号,过年之前看到的数据,只有公路交通运输同比下降了1%,当时大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可能是我们宇宙第一的高铁系统的功劳,又快又方便,抢了公路的生意;还可能是消费升级,大家不差钱,说飞走就直接飞走。

可是直到交通部的这组数据出来,铁路、公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3.8亿,下降1.85%,这就说明不全是高铁抢生意,也不完全是太富坐飞机。而很有可能是中国现阶段家庭结构出现变化、城镇化基本稳定等多方面因素共振导致的重要拐点出现。

过去的社会结构是家族式的。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的家庭结构是朝小型化、少子化趋势发展,这一点在欧美和日本的社会演变中,都已经得到证实。小型化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去中心化、分散化,大家不需要在一个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全员集合,整体大迁徙的压力自然就有所缓解。

然而更重要的是,春运是一个观察城镇化进程很好的契机。假设大量的劳动者还是以打工的形式居住在城市中,那么春节,打工者衣锦还乡,自古都是传统也是规律,因为家本质上在乡镇而不是城市。假如劳动者没有必要再费时费力回乡,他甚至可以把父母接到城市反向过年。那么春运压力缓解,同比负增长,很可能表示以上这种假设在整体上是成立的,这有可能是城镇化的重要信号。

第二件事也和出门有关。中国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七天长假国内旅客同比增长12%旅游收入增长12.5%。这0.5%的差别是怎么带来的?

这说明,旅游产业不仅是在吃流量和人口红利,每个人还在相比去年多花钱,才会带来旅游收入增幅大于旅客人次增长的现象。这说明中国的物价确实还在提高。此外,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七天长假餐饮企业零售额增长10.2%。为什么出行人次增长了12%,但是餐饮收入只增长了10%?中间差那2%去哪里了?

这个商业变化背后,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信号。从过去这几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也能看到,它是一路下降的,这说明食物在人们开支中的占比在持续下降。

(摘编自《春运数据透露出社会的重要拐点》,2018年3月1日快资讯)

1.下列对春运出行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运中公路运输始终占绝对优势,但因“宇宙第一”的高铁的发展,2018年春运公路运输的客运量有所下降。
B.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春运期间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铁和飞机作为出行工具。
C.2018年春运期间高速公路没有出现大堵车,这可能是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和城镇化基本稳定的重要信号。
D.通过对春运期间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春节出行的变化反映出消费观念、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侧重用数据说话,以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从两方面对2017年春运旅客出行需求进行了预测。
B.材料二的报道主旨不是春运,而是以春运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切人点来分析探讨社会的发展变化。
C.两则材料均运用多组数据、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年春运不同出行方式客流量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D.两则材料分别对2017、2018年的春运进行了客观翔实的报道,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E.中国物价的持续提高,造成了旅游出行人数增长低于旅游收入的状况,也是食物消费比重减少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与2017年春节相比,2018年春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018-06-12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墙南池子的莲花开了,母亲该回来了罢。

母亲去世已经三年有余,按照古书上的说法,我也是戴孝三年有余了,也该“既葬,除服”了。而母亲的音容笑貌,犹在耳侧,刻骨铭心,日日不能忘却,今生却无从瞻仰了。

莲花,是母亲生前最爱。她是读过书的。外公外婆只有这么一个女儿,便只能疼这么一个女儿。那个年代,小户人家做生意,颇有些闲银,便央人求了方圆十里有名的先生,教母亲读书习字,作画吟诗。先生爱莲,说这是花中之最,母亲便照葫芦画瓢,不知不觉也钟情上了。

周敦颐《爱莲说》里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篇幅甚小,意味犹长。后人想说些什么出来,却又无从下手,捉襟见肘了。

幼时,母亲便常常拿这篇文章训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那时,父亲早逝病故,母亲便用着她那怯弱的身材,以一人之力扛下了所有的重担,幸而,我们是很听话的,也很有志气的。

后院墙南有一小池塘,废弃多年,母亲老来闲来无事,便像模像样地打理起来,待我外地工作回来看望母亲,却发现已变了大样:墙修葺了一番,土刨过了,上面工工整整地种着些萝卜青菜,花花草草,还有一棵半人高的橘子树,想来明年便可收获了。那池塘,水虽然仍是浑浊的,但是上面零星地漂着些巴掌大的绿叶,有的还带着矮矮的拐杖,想来应该不矮,应是出水面变低了。

我望着母亲,她在院子里忙忙碌碌的身影,艰难却不容有半刻迟疑,不觉有些伤感,她的儿女均不在她身旁,求学的继续求学,工作的早已有了新家,即使是旧历新年,也总缺那么一两个人,不得团圆。她是像伺候她的儿女一般伺候着这些灵活的生物啊,有多少个夜里,被寒气冷醒,急急忙忙护理她的萝卜青菜,橘树花草,池塘一家,一天到晚,忙着除草施肥,季节采摘。

突然有一年,人全齐了,大家都急急忙忙从外地赶回来,邻居帮忙打了电话,说是母亲突然摔倒了,中风,现在住着医院呢。二弟,三妹,四妹都拖家带口地回来了,医院不方便,便住到城里的旅馆去了,孩子们也闹得慌。出门太久,人世太深,彼此不常联系,竟有些生疏开来,我们淡薄地叙着旧,轮流看护着母亲。

有一天,母亲突然睁开了皱巴的眼睛,叫来了我们兄妹四人,我们都很惊喜,她说:

“送我回家吧,我活不长了。”

“妈妈,你放心,好心养病,别担心其他的事。”

“就是就是。别耍孩子脾气。”

“我想看看墙南池子里的莲花,天一热怕是早开了,还有菜园子。”

我们面面相觑。

母亲的气息变得越来越衰弱,我们只得依了她。还有什么,比临死之人的心愿更来得迫切紧要呢。母亲不喜欢住医院,我是知道的,因为父亲便是死在了医院里,从此,母亲见了阴森森的医院墙,都害怕得绕道走,如今让她住了那么多天,她该是难受得发慌了。做子女的总怕自己孝道做得不够,怕别人说闲话也怕自己良心不安,可是尊重病人的心愿,难道不是第一位的吗?如果当时我们立即同意了母亲的想法,那母亲在她遗留的不多的时光里,应该都是幸福而快乐的。

我们将坐着轮椅的她,艰难地送回了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小村庄,大家的眼眶都略有些湿润,可是没有人说话,没有一个人想打破这可怕的寂静,每个人的心里都风起云涌的。唉,够闹心的了。

母亲的身材,比之前瘦小的身板还要缩小了一半,她安详地睡在轮椅里面,盖着新买的花毯子,像个不谙世事的婴儿,亦或是天使。

临近傍晚时分,我们到了,我轻声唤母亲:“妈,我们到了。”她像是从极长的睡眠里苏醒过来,缓慢地睁开了疲倦的眼睛,突然地,像是黑夜突然被火柴划破了,黑色的瞳孔兀地亮了起来。我猜,她是满足了。然后她唤我们四人过来,侧着身紧紧地围住她,将我们年老粗糙的手跟她同样年老粗糙的手合起来,像一朵莲花,用力地握了一下,深长地各看了我们一眼,什么都瞒不过母亲,我们便什么都懂了。

后来,母亲回家后第三天,便在睡梦里去世了。这应该是最好的逝去了,在睡眠中溘然长逝,不折腾,也不难受。我们清早起来给她送早餐,她已经安详地去了,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我们便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地方了,只是惋惜。逝去的总要到逝去才懂得珍惜。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再也没有母亲可喊了。

母亲生前常说,莲尤其生得清冽可爱,亭亭玉立像少女的裙摆。母亲用过很多比喻形容,她不晓得,这跟大名鼎鼎的朱先生的描述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像那段经典的名句中写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她常说自己是粗人,却一本正经地教导我们:你们要像这莲一样,清清白白地做人,母亲不求你们飞黄腾达,达官显贵,但求你们问心无愧,母一生,足矣。

如今,我们四人托了母亲的福,经年不聚的缘分到了头,便时常地联系着,像小的时候一样,嬉戏热闹开来,但愿我们的子女,也同我们如此这般,永远恩恩爱爱。我们也立了心愿:将来如果病重无法医治,都不再医治,人活一辈子,应当像莲一样,夏去便衰败罢,这是自然规律。该吃吃,该喝喝,该走,便走了。

徐徐晚风吹来,在这日近西山的浓霞中,那含苞的莲顺势一点点,一点点撑开了身子骨,便迎风招展了。

选自《读者》 芽青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自小受外公外婆的疼爱,后来母亲因受老师的熏陶,不知不觉钟情上了莲花,之后便一直用莲花来教导我们清白做人。这体现了莲花是一种高贵的象征。
B.文中引用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使文章对莲花的叙述增添了又一光鲜色彩。为后文凸显母亲的品格、赞颂我们对母亲的爱埋下了伏笔。
C.母亲中风住院,孩子们回到家里,却略显生疏。让人感叹世事变迁以及对虚假病态的社会的揭露。
D.当母亲说活不长让我们送她回家时,我们面面相觑,只是表面的对母亲进行简单的关心。这与后文母亲逝去的惋惜形成鲜明的对比。
2.古今中外,莲在各类人群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请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莲地位如此重要的原因。
3.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最后一段寓意进行分析,并简要谈谈作用。
2018-10-19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然音节节奏论,以达意自然与自由为原则;以郭沫若、戴望舒为代表的情绪节奏论以抒情自然与自由为准绳。这两种节奏观基本上都偏重一端,或重意,或重情。“自然与自由”一开始就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拓展空间,诗人个体的诗学观念在“自然与自由”的旗帜下分化变异乃至重新聚合。新月诗派对现代诗歌和谐节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创作,即是对“自然与自由”理念的合理延伸,也是对诗情、诗意、诗性的和谐调匀。

徐志摩在《诗刊弁言》中说:“我们几个人都共同着一点信心,……我们信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搏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这种宣言式的诗学理想拉开了“格律与音节”试验的序幕。在《诗刊放假》中,徐志摩总结道:“我们也感觉到一首诗应是一个有生机的整体,部分与部分相关联;正如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

徐志摩的言论大体上代表了新月派音节试验的初衷和经验。他意识到标榜“格律”的可怕流弊,会使人误以为外在的整齐就是格律而陷入形式主义,原因就在于学诗者只留意“整齐”而忽略“整体”,而后者才是新月派音节试验的原则。而将诗歌连为一个整体并获得生气的关键就是“音节”,故而诸多新月诗人都将“音节”与“整体”一并论述。

“音节”在新月诗人笔下也是一个涵义复杂的概念,闻一多最初是将“音节”作为“声音的节奏”之缩略语使用,后又将“音节”“格律”“节奏”等作为同义术语处理;徐志摩、陈梦家等人,都是将“音节”对译“rhythm”,即现代意义上的“节奏”。

“和谐”意味着意义和声音之间、视觉和听觉之间、内质与形体之间关系的协调,这个调和的过程即是将诗融为有机整体的过程。饶孟侃指出:“一首完美的诗里面包含的意义和声音总是调和得恰到好处,在表面上虽然可以算它是两种成分,但是其实还是一个整体。”和谐体现了新月诗人的美学理想,而达到这一理想的关键就落在音节(节奏)上面。

在新月诗人之前的诗论中,对新诗节奏单位关注不多。在命名上,大都以“节”称之,肇始于胡适的《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率先提出节奏单位“节”,又提出以“意义和文法的自然区分”为节奏单位划分原则。

新月诗人提出的节奏单位术语有闻一多的“音尺”和饶孟侃的拍子。闻一多认为英诗中的音尺与中国诗中的“逗”相对应。闻一多借用英诗中的“音尺”来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认为其相当于中诗之“逗”。在闻一多1926年写成的《诗的格律》中,已经用“音尺”来分析现代新诗了。

在“和谐节奏”理念的引领下,新月诗人将诗歌视作一个和谐的体系,他们认为节奏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关系,即一种“音节流转和有机整体”的美学效应并付诸创作实践之中。

(摘编自王雪松《论新月派的和谐节奏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与郭沫若、戴望舒所提倡的“自然与自由”节奏论,给诗人们的创作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
B.整齐强调的是诗歌内部含有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而整体则属于诗歌呈现出的外在形式。
C.徐志摩在《诗刊弁言》中以理想化的诗学宣言阐述了诗歌的新格式及新音节具有的重要意义。
D.闻一多借用了英诗中的“音尺”这一术语,在他看来,音尺与几千年来中国诗歌中的“逗”相对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两种新诗节奏观引出新月诗派的现代诗歌和谐节奏理论,奠定了下文论述的基础。
B.第二段引用徐志摩《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中的话,论证了音节对诗歌的重要作用。
C.文章在论述新月派和谐节奏诗学问题时,使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D.文章逐层递进展开分析,并重点论述了新月诗派“和谐节奏”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与自由”理念对诗人们的诗学观念有重要影响,新月诗派对该理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音节能将诗歌连成一个整体,获得生气;“音节”概念的涵义在新月诗人笔下具有复杂性。
C.过分推崇格律,势必使人产生误区,进入一种形式主义,导致学诗的人只会注意到诗歌外在的形式。
D.和谐是诗歌呈现出的一种有机状态,表现为诗歌的意义与音节、视觉与听觉等之间关系的协调。
2018-09-14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