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8 题号:60731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策划大师的时代

吴晓波

在枯燥的生活中,人们总是心甘情愿地被一些热门话题包围着,有时候哪怕是你卖了一个破绽,那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热门话题。对此,作为国内“最著名”的策划大师,吴先生是心领意会得很。

日前,失业在家的吴先生开办了一次“热门话题培训班”,就在这次人数严格限制的培训中,他一下子就救活了十来个“奄奄一息”的社会名流。

第一个来讨教的是一位作曲家:“我作了一首流行歌曲,但就是流行不起来。”

“首先你要有一个可以流行的大新闻。比如说,这首歌曲的歌词是你在西北的某个乡村客栈的土墙上发现的,现在你愿意出价一百万元寻找这位词作者。”

“但那是我自己写的。”

“这不挺好嘛,你可以省下这一百万元。”

“可是,如果真有人硬说这是他写在土墙上的呢?

“难道你不会对当今社会的世风日下表示你的极大愤慨吗?这样,你很快就可以为自己树立起一个正义者的形象。”

热烈的掌声之中,一位大胡子画家哭丧着脸说:“我画了二十年的油画,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知音。”

“在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首先是以货币的形态体现的……,

画家听得一头雾水。吴先生不耐烦起来:“你应该立即把你的画背到上海外滩,并标价一百万美元,少一分钱也不卖。”

“一百万美元?如果有一百美元,我就给你30%的回扣。”

“傻瓜,你难道真的指望进账一百万美元?只是这样一炒,你的名声不就上去了,人一著名,画不就同时著名起来了吗?”

画家听得热泪盈眶,几乎要跪下来了。这时,一位身强力壮者把他挤到了一边:“我们企业的品牌老是打不响,你能给想个法儿吗?”

“企业的品牌就像一个苹果,你说,什么样的苹果最好吃?”循循善诱的吴先生说。

“甜的苹果。”显然,这位企业家的智商很有限。

“错,是大家都来抢的苹果最好吃。如果有一家美国公司出价一亿美元收购你的品牌,而几乎同时又有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你猜会出现一番怎样激动人心的景象?”

“但是我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美国企业?”

“你不会自己到美国或德国或日本去注册一家公司吗?在那里注册一家公司,就像到菜市场买一株白菜一样容易。”

“如果真的被收购了……”

“错,你决不可以被收购。你应该经过了百般讨论、研究之后,在董事会上一举否决“外国人”的收购提议。很快,你的品牌就会成为一个国产名牌。”

一阵更热烈的掌声。这时,一个娇滴滴的声音越过所有的嘈杂,打动了吴先生的心:“吴先生,我演的电影已经好久没有轰动了……,

“这已经不是新闻了,你为什么不让自己成为一个癌症患者?”

花容顿时失色。只听吴先生慢条斯理地说:“你应该知道,没有什么比同情心更具有票房价值了。”

“但如果我一直不死呢?”恍然大悟的女演员还有点心有余悸。

“那不正好吗?你每年可以炒它一把,你演的每一部电影都会成为自强不息的典范。”

接下去的是一位可怜的导演:“我有一部片子,卖了一年还没有出手一个拷贝。”

“这很简单。你可以让片中男主角突然失踪了,然后在每个电影院都贴上寻人启事。”

“听说这一招已经有人用过了。”

“那你可以请观众来修改细节。”

“这一招好像……”

吴先生咬了咬牙,看来他并不是唯一的策划大师,“那只有最后的一招了,你可以请广电部封杀这部影片。”

“你还不如建议我自杀算了。”

“当然这只是传闻。当这一消息传遍了国内所有晚报之后,你便出来辟谣,并同第一个发布谣言的记者打一场轰轰烈烈的官司。”

导演若有所悟,但他还是不放心:“这不是坑了那位记者吗?”

“嘿,当今的记者谁不争着想当被告?炒来炒去,大家的知名度全上去了。你可千万不要把这个机会轻易给了别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人们总是心甘情愿被热门话题包围的现象,为下文策划大师吴先生的“热门话题培训班”成功举办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叙述几位“奄奄一息”的社会名流求助策划大师的故事,主要采用语言、神态细节、心理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C.小说中求助者的身份有作曲家、画家、企业家、演员等,可以看出社会上这些行业存在炒作投机现象流露出作者的批判意味。
D.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构思却很巧妙,通过是先生对求助者的事业特殊“策划”,让人反思在面临职业进步发展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2.请结合吴先生对求助者的“策划”建议,简要分析吴先生的人物形象。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内外经验可供参考。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

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

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发生转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等,才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B.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因此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
C.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
D.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因此要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十九大报告引出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要的举措。
B.文章从制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质性创新内容。
C.文章第五段论述了社会管理的格局、方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质性创新指明了方向。
D.文章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其中,后面三段层层推进,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就要了解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注重实质性的创新,
B.社会管理的实质性创新可以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实现乡村宜居。
C.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发生改变。
D.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利于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2018-10-15更新 | 3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偶有出现,都曾在网上引起热议。如何看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引发了人们的深切思考。

首先,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大量使用文言文的环境已不存在,白话文成为现代书面语交际工具。文言文力求简洁,往往造成文字简洁有余而清晰不足的问题。文言文往往使用单音字来表达现代以双音节为主的某个词语的含义;它以“之乎者也”构成了固定句式,又有宾语前置等多种语法现象,如“吾谁欺、不吾欺”等,而许多名物典章制度多运用生僻的词语和典故,这些势必成为人们使用与理解文言文的障碍。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元典,都以文言文为写作语言,文言文也影响了后来的白话文。第一,先秦时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孔、孟、老、庄乃至其他先秦诸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遗产,涵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第二,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主要来源。以文言文为主体而形成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历史功臣。这些经典,因其简洁典雅的风格与凝练深刻的思想,仍然值得认真学习。第三,文言文和白话文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在中国几千年的文体交流过程中,少量文言文也逐渐渗入口语之中,使语言变得更为文雅、庄重,故白话也会有文雅和粗俗之分。现当代这些著名的白话文作家,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无不有着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我们要多读中华传统经典,增强自己的读写能力,提高文化修养。

最后,在适当场合和语境中使用文言文,能使文章更加文雅、庄重、简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但是,文言文的使用应该适度,否则就会增加阅读理解的负担。如杭州高级中学发布的120周年校庆一号公告,有81个注释,读者需要看着注释才能基本读懂公告,读起来会比较累。但如果这篇公告是在校庆晚会上表演的作品,就会显得更得体。

语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元素,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大众通行通用的语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历史规律。虽然文言文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但适当学习和使用文言文及其作品,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价值。

(摘编自左洪涛《当代文言文与白话文关系之管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语的含义、语法以及典故等因素势必成为人们使用文言文与理解文言文的障碍。
B.以文言文为写作语言的先秦时期的元典,涵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影响至今。
C.文言文和白话文是有联系的,少量文言文的逐渐渗入,使白话口语也变得文雅了。
D.多读中华传统经典,多使用文言文,会使文章更加文雅、庄重、简洁,有说服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出现引起热议,提出如何看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
B.文章首先分析了文言文的特点,指出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文言文面临的问题。
C.第三段从三个角度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文言文对后世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D.作者运用“杭州高级中学校庆公告”这一事例论证使用文言文要注意场合和语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多使用文言文,并为之创造环境,定会降低人们使用与理解的难度。
B.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多读多写,提高文化修养,才能传承优秀文化。
C.杭州高级中学校庆公告,在校庆晚会上表演就会显得得体,是因为听众的文言水平高。
D.历史规律证明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未来文言文价值不复存在。
2018-11-30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各种信息的传递主要靠人力、畜力及烽燧。烽燧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谓,入韩代被称作烽堠、亭燧,唐、宋称作烽台、烽火台,明代称作烟墩、墩台。它是最古老的通信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国家文物部门已将古代烽燧、戍堡、驿站等划归长城资源,因此可以说西域烽燧是长城的延伸,与长城呼应形成自东向西的防御线,丝绸之路在烽燧的庇佑下得以畅通。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地带,烽燧遗址遍布全境。据调查,新疆长城资源共有362处,其中烽燧和戍堡占302 座。这些烽燧直接反映和印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象征,也是领土的直接历史物证,同时也反映出古代西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西域烽燧呈纵横分布,由东向西,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重要关口,有的建在地势险要的高山之巅,居高临下;有的建在河口平滩之中,与四周烽燧遥相呼应。因为烽燧所在之处人烟稀少,人为破坏较少,大部分烽燧至今雄姿依旧。今天见到的丝绸之路上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它是汉、唐丝绸之路上标志性的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唐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西域烽燧的构造与中原地区的略有差异。中原地区的烽燧一般由砖石垒砌或黄土夯筑而成,而西域烽燧则用土坯筑成,外观一般呈圆锥体或方锥体,高4-10米不等。西域烽燧能留存至今,除了与人为破坏较少、当地干燥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修建者在土坯层内常常间夹有芨芨草、红柳和胡杨棍等植物,它不是简单的混入泥土,而是呈规则状,每隔二三十厘米泥土,就铺有一层。泥土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由黄土、沙砾掺短苇筋制成。这样砌成的烽燧墙体坚固、耐用,大大增强了抗风蚀的能力,与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如出一辙,突显了古人的建筑才能和智慧。如位于乌什县西40公里处的别迭里烽燧,残高7米多,至今保存完好。

众所周知,烽燧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递敌情。烽火报警的记载,最早始见于《墨子·号令》:“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意即白天放烟,夜间举火。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烽烟又别称“狼烟”。“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乌没狼烟”(杜牧《边上闻笳》),“此处游人堪下泪,更闻终日望狼烟”(顾非熊《出塞即事》)。有人做了测试,倘苦每座烽燧望烽起火所需时间为10分钟,玉门关至楼兰故城烽烟传递约需6小时,而策马在崎岖的古道上行进每小时平均速度为20公里,所需时间约20个小时,烽燧报警要比后者快捷三倍多多,足见烽燧通信之优势。汉代烽燧绵延不绝,从长安西至疏勒,路程约2000公里,烽燧烟火传递速度大约需要30个小时,这与现代邮政发寄、接收时间几乎相等。

随着历史的推移与变迁,烽燧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军事通讯手段,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阮秋荣《漫话西域烽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力、畜力及烽燧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其中烽燧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B.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数量众多的烽燧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的西域烽燧大多分布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保护着丝绸之路。
C.西域烽燧的修建者已经掌握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他们运用这种技术砌成的烽燧墙体坚固、耐用,抗风蚀能力极强。
D.燃烧狼粪升起的烟能够直而不弯,起到更好的报警效果,因而古人常以狼粪代替新草,正因为此,风烟又被称为“狼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域都行使了管辖权,西域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分布的西域烽燧就是直接的物证。
B.克孜尔尕哈烽燧是至今能见到的丝绸之路上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它标志着汉、唐国力的强盛,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C.乌什县城西40公里处的别迭里烽燧至今能够基本保存完好,和人为破坏较少、当地干燥的自然环境以及修建者所运用的技术有关。
D.时至今日,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烽燧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曾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依然不能被忘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烽燧是我国最古老的、独有的通讯工具和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
B.在古代,一个地方如果修建了数量众多的烽燧,那么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往往非常重要,如西域。
C.“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这句见于《墨子·号令》中的记载,说明了烽火报警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D.和利用其他通讯方式传递敌情相比,烽燧如果没有速度上的优势,那么古人就没有修建烽燧的必要。
2017-12-13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