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61676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至少在古庙镇上,还没有谁做酒酿能做得过黄阿二的。

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

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一双手。”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

黄阿二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

那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经理碰了一鼻子灰,一百个想不通。有赚不赚猪头三,这黄阿二死脑子一个。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子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开始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由于“酒酿黄”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加上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最好最受欢迎,因而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
B.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黄阿二以“自己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为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
C.黄阿二卖酒酿打出了牌子,不允许顾客挑拣,只能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挑拣,他就不卖。这是出于黄阿二个人的习惯,也说明他对自己酒酿的品质和重量十分自信。
D.从情节方面看,这则小小说缺乏故事情节,主人公黄阿二的性格,主要不是通过故事情节,而是通过黄阿二的语言来展现的。
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黄阿二的性格特点。
3.黄阿二坚持不扩大经营规模,每天只卖三十钵酒酿,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做法?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管家

孟宪歧

沈静波乡下有良田,城里有米店。

说他是商人,行;说他是地主,也行。但他却不是个好商人。因为,他不会做生意,甚至连米的价钱都不晓得,他只知道读书下棋。可米店的生意不错。还有,虽说他是地主,可乡下的地,不知道哪块属于他,关于地租他也一无所知。

为什么?

他有一位好管家,姓韩,单名一个柳字。

管家比他整整大了40岁。

管家从小进沈家当学徒,后来给他的父亲当管家,现在又给他当管家。他对沈家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其实,他根本没有家,沈家就是他的家。

从他讨饭进沈家那天起,就把沈家当成了家。

有这么一位好管家,他便当了甩手掌柜。

那年,城里来了许多饥民,蚂蚁般。好几家米店都店门紧闭,唯独沈家米店正常营业。不但生意正常,还开设了两个大粥棚,每天为饥民提供免费小米粥。

见门口这么多人等粥,东家皱皱眉:“多烧几锅,让他们吃够!”

管家小声说:“老爷,使不得。把咱米店的米全都熬粥,也救济不过来。”

东家一愣:“那总不能让他们饿着吧?”

管家点头:“我们尽力而为。”

一天夜里,城里饥民闹事,几乎抢光了所有的米店。

沈家米店却毫发无损。

饥民说:“沈家米店每天都为我们熬粥,我们不能没良心。”

实际是管家悄悄给饥民出主意,那几家奸商囤积粮仓,抢了他们法不责众。

这个主意不错,不但保住了沈家米店,还让饥民有了粮食。

饥民扛着粮食四散逃去。

官府来抓人,哪里还有人影?

有一回,东家与一位开米行的朋友吃饭。朋友问:“沈老板,你家米店的价格总比我们低,天长日久,不赔本?”

东家嘿嘿笑:“我永远都不赔本。我的米哪里来?乡下。不花钱的。不花钱,哪来本?”

东家回来后问管家:“韩叔,咱米店的价,比别人低吗?

管家点头:“低一点。但薄利多销,我们的收入一点不比别人少。”

来沈家米店买米的,都是老主顾,左邻右舍,他们都是吃着沈家米店的粮食长大的。

那天,城里王记米行突发火灾,店主哭喊:“王记米行失火了!”

店主喊哑了嗓子也没喊出人来。几十仓粮食毁于大火,却无一人前去救火。因店主是出了名的黑心店主,掺沙子,掺发霉粮食,大家都躲在家里,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店主急疯了,跑进粮仓,被活活烧死。

说起这事,东家唏嘘不止。

管家说:“自古以来就是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这件事过去没几天,沈家米店也着了火。

管家在街上一边跑一边喊:“沈家米店起火啦,快救火啊!

顷刻,男女老幼都提着水桶拿着脸盆出来了。大火很快被扑灭。

东家垂泪给救火的作揖:“谢谢。谢谢。”

有人说:“我们是吃沈家米店的粮食长大的,就像我们家里的一样,我们不救,谁来救?

这年春,大旱,许多地方有人把树皮都吃光了。

秋天,东家说:“韩叔,该收地租了,你去乡下看看,有啥好东西,给我买点。管家就急匆匆去了乡下。

他看到的是,一群群背井离乡的逃荒人。

管家在乡下呆了一天,哭了好几回。

管家红着眼睛回到城里。

沈东家一见管家,不对劲啊,怎么眼泡子有点发肿呢?

管家低头说:“对不起,东家,我辜负了您的希望。”

东家奇怪地问:“我不就是想让你买点啥吗?没有就拉倒。”

管家就哭了:“东家,乡下惨啊。到处是逃荒要饭的,日子没法过了

东家叹了一口气:“真是民不聊生啊!

东家说完,问:“那你收地租的事如何?”

管家说:“我正要跟东家说呢,我给您买了一样好东西。

东家问:“啥好东西?”

管家答:“您的名声和仁义。”

东家不解。

管家说:“老百姓都饿着肚皮呢,哪来的地租?我就说,沈老爷发话啦,今年的地租全免,等来年风调雨顺,一并上缴。”

东家明白了:“说的对,给老百姓一条活路吧。”

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可小鬼子却来了。城里被鬼子的飞机轰炸得一片狼藉。

管家保护着东家一家老少仓皇逃到乡下。

乡下的佃农听说东家回来了,全都来到村头迎接沈静波。

不几天,沈家大院里就堆满了粮食。

佃农们还送来了花生、大枣、水果。

东家拉着管家的手说:“韩叔,我们老沈家要好好谢谢你啊!

管家答:“应该道谢的是我。东家给了我饭吃!

管家死后,东家当做亲人发送,还给管家披麻戴孝。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对话描写非常出色,往往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并且,小说还巧妙地借助东家和管家的几次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B.看到这么多饥民在等粥,东家让管家多烧几锅,说“不能让他们饿着”,但管家却说“使不得”并表示会“尽力而为”。可见两人性格有别。
C.小说以抗战前后中国城乡为背景,反映出在地主剥削和异族入侵双重压迫下农村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鲜明地表达出反剥削、反侵略的思想。
D.小说善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同样是发生火灾,王记米行无人施救,而沈家米店则有很多人救助,这些对比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2.小说中管家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题为“管家”,为什么却从“东家”写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9-07-15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辞源》首次编纂始于1908年,其时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语言的输入,《英华大辞典》《法华大辞典》《中德字典》等大量外语学习词典陆续出版;其次是自然科学的普及与专科词典的问世,在《辞源》编纂前后,商务印书馆已着手编纂专门辞典20种,包括人名、地名、哲学、医学等。第一版《辞源》的主编陆尔奎在《辞源说略》里指出:“海上译籍初行。社会口语骤变,报纸鼓吹文明,法学哲理名辞,稠叠盈幅。”
在大量西方辞书纷纷出版时,《辞源》独树一帜,走了一条完全中国化的道路。陆尔奎提出了“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的观点,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说法,这和近代国学的代表人物章太炎提出的“本国人有本国人的常识”的观点实质相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辞源》收录的是全部是中国经、史、子、集等典籍中实际用过的词语,解释的全部是这些词语在文献语境和思想建构中具有的本来意义。存储了词语,同时进一步存储了知识,《辞源》可以说是以古代典籍的词语及其解释为信息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库。
《辞源》作为20世纪初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产物,是我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它的产生受到西方以辞书形式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出版事业的影响,但在内容上却立足中国本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辞源》不收引进的词语,它的“百科”的概念也不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分类标准,而是参照中国古代文化词语与名物词的分类。它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话语权,有利于国际对话时明确本国的立场。
中国很多词语用来翻译西方的概念,有些概念也被现代文化所吸收,但《辞源》仅仅保存我们自己古代的话语意义,并不涉及国外与现代意义。例如“文化”一词,现代有了几十种定义,但《辞源》的释义仅仅是“文治与教化”。书证用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又用《文选》晋·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辞源》的宗旨是为阅读者还原中国古代对这个词语使用的原貌,使读者不用外国的和现代的词语意义去附会古代,这样才能形成必要的国际对话和古今对话。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是当前文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点和辨识能力,培养能够把传统文化引向现代的人是当务之急。这样的人应当是既能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能用自己的话语与西方对话的人,也就是在人文科学上能够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的人。《辞源》在这一方面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选编自《百年〈辞源〉的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辞源》编纂前后,商务印书馆正大量编纂包括人名、地名、哲学、医学等内容的专门辞典。
B.《辞源》的“百科”的概念不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分类标准,而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化词语与名物词的分类。
C.内容上立足中国本土是《辞源》特点之一,表现在其不收引进的词语,而且仅仅保存词语古代的话语意义,并不涉及国外与现代意义。
D.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语言。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辞源》能够还原中国古代对某个词语使用的原貌,这是形成必要的古今对话的基础。
B.“文化”一词现代有几十种定义,这是因为其翻译自西方概念,有些概念也被现代文化所吸收。
C.能够把传统文化引向现代的人应当是在人文科学上能够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的人。
D.《辞源》是我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其产生受到西方出版事业的影响。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在阅读古文时遇到一些不懂的词语,可能会用外国的和现代的词语意义去猜测理解。
B.陆尔奎所说的“无文化可言”中的“文化”和章太炎所说的“本国人的常识”中的“常识”都在强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C.《辞源》因其所选的词语及对词语的解释存储了知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库。
D.《辞源》独树一帜,走了一条完全中国化的道路,这和陆尔奎、章太炎的思想主张有直接关系。
2016-11-18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的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层面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网络攻击行为向着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等趋势发展。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和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已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纳入“十三五”期间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目标。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更是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有刷改)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调研报告》)

材料三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和高速发展期,全球视野下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大安全”时代,跨国界的网络攻击无处不在,网络犯罪日益多样化,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迎接“大安全”时代的挑战。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响应,在对方窃取数据或破坏系统之前快速发现,在对方给我方造成更大损失之前快速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

在架构上,应当改变重要政府部门网络安全建设的管理机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网络安全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各地、各部门的权、责、利,这样才能提升政企单位网络安全防护的整体能力。

同时,国家应建立国家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国家级威胁情报平台、国家级应急指挥和协同防御平台,国家级邮件安全过滤平台等,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提升我国网络安全整体防御能力。

(摘编自周鸿祎《我国网络安全需提升整体防御能力》)

材料四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利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制定网络安全法律政策标准还是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都要以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作为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让人民成为网络安全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要深入贯彻《网络安全法》,建立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的审查、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工作制度;严厉打击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网络安全法,让广大网民及时了解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

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互联网领域发展变化非常快,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开展网络安全的职业培训,发现选拔网络安全的技术高手,形成网络安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4.3%,网络安全威胁及风险日益突出》)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调查显示,多数中国网民认为当前网络环境是安全的,少数认为目前网络环境较危险。
B.从对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来看,有近两成的中国网民对网络安全几乎没什么关注。
C.综合图1和图2的调查数据来看,中国网民对网络的危险性认识不够,防御意识差。
D.这两个图切入角度不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针对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进行的调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项是
A.数据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交汇融合而产生的,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的问题。
B.网络是把双刃剑,能造福国家、人民,但随着网络广泛运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网络安全问题,给社会追成危害。
C.网络攻击目前已经呈观出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的特征,要保证网络安全,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D.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攻防战略思想应该是对已经进入的攻击进行积极的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避免数据泄露,维护网络安全。
3.阅读材料四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维护网络安全的方法。
2018-07-14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