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62241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和马

梅 寒

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断断续续。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一般寒凉。

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 烟终于抽完了,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马还不能退休,因为还没有给它找到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

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那天风刮得邪乎,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 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儿坡也上不去。老马似乎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抱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接近坡顶时,老马像一堵墙重重地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老马的伤,后来用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慢慢好了,那条腿却是瘸了。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还有马的那只右眼。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了。他以为那次老马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他这个再苦再累也不流泪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的一半的心思,山里孩子们的境况可就不一样了。

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残疾了……

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

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三十年了,那些 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他和马,却是老了。

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儿子惊晕了,便给他下了死命令:不下山,押也要把他押回去。他也确实老了,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现在在他眼里却是模糊一片……

他不管儿子押不押。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

奔波了很多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没人愿意来。深山旷野,谁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那个坐在马背上走出大山的孩子,读了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

他去找学生。拎了两斤老白干。他说,学生听。学生听完,面露难色。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他伤了心,和着眼泪一杯又一杯地喝着闷酒,心里却没埋怨。他把那些孩子们送出大山,就是希望他们从此能过上好生活……

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 …

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三十年过去了,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只那些明朗朗的脸不一样了……

笛声继续随了风送过来。这一次,他听得真切,是他曾经教孩子们唱过多次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欢快的笛声,已不似先前那般寒凉,在夜风里有节奏地舞着。他轻声随着笛子的旋律哼唱起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老马似乎也受了感染,不再如入定般安静,它用力摇晃着耳朵,四蹄有节奏地在地上轻轻踢踏,老人的大手轻轻抚遍老马的全身,嘴里的声音渐渐模糊眼角有凉凉的泪缓慢滑下来:老伙计,小子是新手上路呵,你再辛苦带他一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没有扑面而来的震撼,却在华丽精巧的文字背后潜藏着动人的力量。
B.老人是大山里的小学唯一的老师,如果不是“确实老了”,他还会一直义无反顾地接学生上课——给学生上课——送学生回家。
C.老人和马有着相同的经历、性情,共同的品格、命运,作者将人和马两个形象叠合起来,反映主题:赞美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D.老人老了,不得不离开大山,他的学生最终成了他的接班人,也将是老人精神的继承者。
E.小说以第二人称为主要叙述视角,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中间穿插第三人称,使叙述的对象得以立体化展现。
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中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要,作者主要是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E.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3.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018-02-06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人道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服        “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肯:        “中”读作zhōng       意思是“适合”
D.首穷经: “皓”读作gào       意思是“白”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2019-08-03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体味麦浪

鲍安顺

写麦浪,不能不写麦浪的味道。

蓝天下的麦浪一波波地荡漾着,置身麦田仔细看那麦穗,那麦芒,那一颗颗麦粒,都是金黄的。麦芒儿锋利,麦粒儿鼓胀,整个麦穗儿沉甸甸的,如一个乳香弥散的婴儿,惹人怜爱

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东方红形形的刚露脸。那灌浆了成熟的麦子,让一望无际的麦田充满了亢奋与激情。在亢奋中,我似乎闻到麦子的香味,而在那激情里,藏着轻波荡漾的麦浪气息一在晨光熹微间生成的气息,挟带着泥土潮湿气,还有浓郁的草腥气。麦浪荡起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虫子飞起时带来的虫体味,让我感觉挟带着狂野的灵性,我们从中品尝出风暴的味道。那麦浪在心间酝酿的风暴,拥有着成熟的沧桑,散发着迷人的馨香。

看麦浪,寻找村居生活的一种农耕情结,那心情像在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淳朴温馨,亲切悠远。那麦浪中的味觉与唤觉都仿佛展现了出来,更接近了地气,像鱼在水中游,鸟在天空飞,绿树在苍茫山野生长。那味觉,很丰富,在我们的舌尖上直打滚,香了成千上万年,也回味了成千上万年,而且豆古如初。那麦香,在麦子生长的过程中与农人相依为命了几千年,渗透着先苦后甜的复杂味道----那味道的意味,正是农耕文明憨实的着落点,根深蒂固,似水流年。

在麦浪里,用手搓着清香的麦粒吃在嘴里,是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双手搓来搓去在手心被揉碎的麦粒,轻轻一吹,麦皮纷飞四散,再把千净的麦粒塞进嘴里,几经咬嚼,浓郁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送到五脏六腑。那浸染身心的麦香味道,让生命在对麦浪最初的体验中开始升华,像麦子灌浆的味道。如果摘一把饱满的麦穗,在柴火上燎一燎,再搓着吃,更是唇齿留香。

麦浪的味道,几乎贯穿整个麦子的生长过程。比如麦子拔节、抽穗、扬花、灌浆。一眨眼就籽粒饱满,然后就收割进囤。那拔节中的麦浪是悠闲的,如少年一样眉开眼笑,也眉清目秀,让我们闻得到它青青的嫩草气息。抽穗的麦浪,显然变得充满了热情,那种生长的畴躇满志,那种渴望的风起云涌,总是令人体味到骚动的激起,一种孕育的气息。扬花是一场梦,麦子爱情的梦,也是麦浪汹涌起伏的梦,传送花粉的香,弥漫愉悦的情。更不用说灌浆了,成熟的麦子在一念之间,香气浸染的梦在麦浪里意绪飞扬。

经验丰富的老农,在麦浪里看一看,或者摸几下麦穗,就知道能不能收割麦子了。为了保险,他再用牙咬咬麦粒,再决定割不割麦子。老农在口里咀嚼的感觉,是积淀的经验,他的一声割字叫出来,那麦子似乎变得更加香气扑鼻,让人精神亢奋。

很多时候,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虽然看不到麦浪,却能体味到遍远的流浪麦香。那宽广麦田里的麦穗低头羞涩,那闻风袭来的麦子成熟的气息,那金色麦束的意味深长,让我沉醉在镰刀与馍面的香味之中,不能自拔。记忆中,粒粒圆鼓鼓透着光亮的麦粒堆成小山,被霞光映衬得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让人在遥想中魂牵梦绕——那麦浪变成了生命中锦瑟流年的梦,在味觉里驰骋,在唤觉里升华,像一个个披着蓑衣的稻草人,随着麦浪翻卷希望,与夏风共舞,与麦田的涛声对话,与紧贴泥土的乡情共眠。我突然想起具有异域风情的漫天香透的无边花开的薰衣草,那种香味很浓,也很热烈,却与金黄的麦浪香完全不同,麦浪里的香,是泥土的气息,庄稼的风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味麦浪”是文章的标题,也是行文的线索,作者正是围绕“体味麦浪”来组织材料、表达情感的。
B.文章重点写麦浪的味道,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作者体味到的麦浪的多种味道,寄寓着丰富的思想情感。
C.在作者看来,麦浪的味道与农民命运息息相关,渗透着先苦后甜的复杂味道,揭示了同情农民苦难的主题。
D.文章善用修辞,比喻俯拾皆是,如“粒粒圆鼓鼓透着光亮的麦粒堆成小山,被霞光映衬得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
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1)麦芒儿锋利,麦粒儿鼓胀,整个麦穗儿沉甸甸的,如一个乳香弥散的婴儿,惹人怜爱。
(2)很多时候,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虽然看不到麦浪,却能体味到遥远的流浪麦香。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麦浪的味道”的理解。
2018-05-24更新 | 2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