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8 题号:644586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麻纸流年

杨晋林

①乡间的院落大都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射状的口子,檐下的燕巢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方格木棂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陈旧,只有淡红的剪纸还透着过年的气息。

②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猴皮筋扎紧。老人起床后先扫院子,扫过之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一群淘气的小猫小狗争先恐后涌出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的厢房里,他儿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道那堆废纸了。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津逐渐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捏尺、竹帘、搅涵圪朵之类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③三十多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多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民新修的房子装潢材料选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这开始的,总听到别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响着呼噜。一天,儿子把搅涵圪朵往涵池里一丢,头也不回地进城打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一走,等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点再紧凑,也不成其为戏了。雇来二师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了,只剩下赶毛驴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说,啥时开工,喊他一声。

④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门头摘下来的牌匾。老人是文盲,但他认得牌匾上的字——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才给起的,老人摩挲着黑红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初的兴盛,恍然看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一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清鼻涕,挺着肚子唱赶碾歌。后来,日本人来了,男孩的左腿被小鬼子的狗咬瘸了。

⑤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趿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麻纸垛里蹿出,踩着老人的脚面跑了。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一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鼠啃坏的麻纸挑拣出来。麻纸是一座小山,他又怎么能在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

⑥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沤染蒸馏、碾浆、搅涵、抄纸等十几道工序才最终成型。老人搅浆抄纸时指法灵动而稔熟,像在弹奏钢琴。老人又回到纸坊门庭若市的当年了,德和园的麻纸在晋北或者内蒙、陕西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任意一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百次,而且极随恋地忽略掉时间的腐蚀,据说千年不腐。现在,德和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在狭小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息的气场。

⑦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着孙子的小手,一手反剪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同口打发着日子。从那时起,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坊上面移开。

⑧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当年的孙子已经长大,他透过一页仅存的麻纸,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执拗老头时,恍惚看到一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蝉翼的麻纸上,无声无息。

⑨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文字时的表情。尔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远古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以流传后世,而爷爷的祖先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他不知道一页纸的光阴究竟有多长,但他知道这一页纸背后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者也是人,也是事。

⑩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了德和园,还有德升恒、德太元、德兴裕、德和园……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年秋季,纸坊要淘洗井底,临下井前供奉井神柳毅。

⑪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凝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朗的麻纸,而街门口那盘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当年的儿子,也迈向了老年,他经常圪蹴在纸坊旧址上,吸着旱烟,眯缝着眼看天色,看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

(节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出乡间院落景象,营造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
B.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状,显示了纸坊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也表现了老人的无奈。
C.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瘸子,纸坊几乎是他一生的依靠,所以作别德和园时他依依不舍。
D.本文融叙事、描写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平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忧思。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
3.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人的乐园

欧阳斌

(1)哲人的乐园,是深邃、辽阔的思想之星空。在那凝思冥想之间,脑海有如混沌的暗夜。倏忽,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亮起了耀眼的星星!当地上那星星般的眼睛与天上那眼睛般的星星亲切对视时,便是一种何等令人欢娱的情景。哲人自有哲人的星光。哲人的星光是深邃的思想。

(2)雨果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3)①在渺无边际的夜空里,思想的触角向四方伸展着,撞击着,结晶成一颗颗星光,这星光便成为高悲于历史之路上的一盏盏不熄的彩灯。

(4)哲人们天生与享乐无缘。痛苦的炼狱对他们具有特殊的诱惑。而生活总是那样乐于成全他们,让他们在无休止的痛苦中煎熬。哲人的痛苦,固然与环境有关,但最主要的,是他们看得太远太远。因了太远,便觉孤独。

(5)哲人的快乐,来自对功利的淡泊。有那么一种淡泊,才能保持宁静的超然心境,悠然地仰望着自己头顶的星空。他们的眼里不时地噙着热泪,泪水里闪着梦幻。他们为人类也为自己的痛苦悲哀,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光明未来祈祷。②他们用在空中自由自在移动的云彩般的游丝,织出人类的瑰丽的梦幻。

(6)哲人的愚钝,来自他们的疏于算计。在哲人们看来,世界上得与失其实是很难量度的。当你自以为得到时,你可能正在失去;你以为所得甚多时,你其实是在加倍地失去。相反,当你自以为失去时,你反而可能正在得到,你自以为失去甚多时,很可能你正在得到更多。哲人们的愚钝之所以显得如此可爱,原因也就在这里。

(7)哲人为自己构筑迷人的思想天地。无论风暴是怎样地癫狂,无论夜雾是怎样地浓重,这一片天地永远是得以解脱的碧绿的“安全岛”。

(8)痛苦时无须寻求抚慰,这里自可化解;迷惘时无须指点迷津,这里自可廓清。这是一片海洋般深沉的世界,忽而电闪雷鸣,忽而风和日丽,忽而雪压冰封,忽而柳绿花红。

(9)甚至当台风呼啸而来时,他却依旧悠然地站在这里,痴痴地仰望着美丽的星空。

(10)哲人的乐园是超越时空的,在这里漫步,将会有无数奇特的际遇:数千年的哲人们在这里集聚,或大声争论,或小声交谈。思想是无所谓时限和国界的,但往往会有尖锐的分歧。

(11)只因生命是一个谜,古往今来,才会有这么多的哲人如痴似醉地寻找谜底。终生不懈地追寻一个属于自己发现的谜底,这就是哲人们生存的价值。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地上那星星般的眼睛”和“天上那眼睛般的星星”中的“星星”分别是指哲人的眼睛和哲人的思想光芒。
B.第(8)段“痛苦时……迷惘时……”运用了对偶手法,而四个“忽而……”则运用了排比修辞,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C.全文围绕“哲人的乐园”展开,但第(4)段和第(6)段却分别写了哲人的痛苦和愚钝,与“乐”不符,应该删去。
D.文章作为哲理散文,语言形象生动,句式丰富,富于变化,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修辞运用自然巧妙,很有艺术美感。
2.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在渺无边际的夜空里,思想的触角向四方伸展着,撞击着,结晶成一颗颗星光,这星光便成为悬于历史之路上的一盏盏不息的彩灯。
②他们用在空中自由自在移动的云彩般的游丝,织出人类的瑰丽的梦幻。
3.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文章给你的人生启迪。
2018-07-10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B.手工艺术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艺人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A.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创新的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3.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9-01-22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杨礼赞

方勇

①春天在塔里木河畔看胡杨,片片胡杨让人的眼睛都感觉清清爽爽,胡杨树用自己的一身绿色让塔里木河、让大漠都生动起来,这绿色一直持续到秋天。每年九月底到十月中旬是它最绚烂的时节。在秋天的半个多月里,激情挥洒出自己的金色。那是精美绝伦的金色,那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金色,胡杨树几乎是将储备了一年的激情在秋天突然迸发出来,每一片叶脉都盛开暖意,每一条枝丫都挂满太阳。无论是塔里木河畔高大的胡杨,还是北疆沙漠深处有些矮小的胡杨,都在这个季节极力张扬着自己的生命色彩。

②那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充满野性的美!

③叶是树的衣裳。胡杨树一身长有柳树、杨树、枫树三种树叶,真乃奇妙绝伦。更绝的是,每年十月中旬,一夜寒露将翠绿的胡杨树林骤然染成金黄。浩浩渺渺的胡杨林一下子就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繁茂枝叶映衬着湛蓝天空随风婆娑起舞,领尽大漠瀚海风骚。为逶迤弯曲、平缓流淌的弱水河沿岸景色增添了灵气和神秘。登高远远望去,仿佛是欧洲自然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遐思悠悠......

④胡杨虽然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着对水的渴望。古往今来,弱水河流向哪里,胡杨就把不屈的生命守望到哪里。但是沙漠河流喜怒无常的变迁,使胡杨既有放声高歌的时候,也有多少也有悲伤呐喊的时候。它是有灵性的,在每一个漫长的冬季里,在生命漫长的季节里,该有多少风风雨雨?它们就那么赤裸地立在荒漠中,干枯的树枝挣扎着伸向天空,绝望地祈求着什么。凝重的金色里透露着苍凉,古朴的庄重里弥漫着悲壮。但无论是生是死,它始终把生命的美丽和不朽留给人问。当树开始老化时,它会逐渐自行断脱树顶的枝杈和树干,最后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叶茂,直到老死枯干,仍旧站立不倒。当地人赞誉胡杨是 “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树。而在额济纳旗,胡杨有另一种说法:“长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与风和日丽、雨水充沛的江南树木相比,胡杨树是强者。胡梅非凡的生命力和展示的“生命交响曲”,让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

⑤在额济纳河断流处,一眼望不到边的胡杨因长年干渴而枯死,泪尽沙滩。当年是“岌岌芦草入望迷,红柳胡杨阔无边”,而今这片胡杨成了举世闻名的“怪树林”。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云。风把细黄细黄的流沙吹成一道道波浪,在阳光照射下,沙漠就像浩瀚无垠、绵延不尽的大海。置身于古木森然的怪树林中,让人觉得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棵棵枯死的胡杨脱去了外衣,裸露着躯体,以钢筋铁骨般的造型和惊心动魄的姿态,把生命久久定格在戈壁沙漠。它们有的像坚毅站立的哨兵,有的像匍匐前进的战士,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猛虎下山,有的像金鸡独立,有的像女神飞天,有的像长颈鹿觅食......怪树林,成了巧夺天工的自然根雕艺术林。怪树林里的每一棵胡杨,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塑造着千年恒守荒漠的孤独美、苍凉美和悲壮美,倾诉着对生命价值的诠释和追求,演奏着虽死犹生、生命永恒的华丽乐章。

⑥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塔里木胡杨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托克拉克”,意思是“美丽的树”。胡杨的美丽,来自它拒绝浮华虚名、自甘寂寞艰苦的品质,来自它与风沙、盐碱、干旱、严寒的抗争,顽强坚守生命的性格,来自它“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精神。

⑦胡杨是极不平凡的树。它历经沧桑,尽管高大粗壮的身躯被肆虐的风沙扭曲成各种姿态,却始终雕塑般地傲然耸立于大漠深处,显得更加雄伟苍动、巍峨挺拔。它的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脉,都透出自信、执着、顽强和坚韧。它用至诚的心,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为单调的沙漠投一片清幽,注一丝清凉。仰望长空云卷云舒,聆听胡杨低吟浅唱,我的思绪在微风中阵阵翻动。

⑧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环境中发现自己,展示自己,验证自己。胡杨树傲然挺立的身姿,教我坚韧地挺直腰身;它那历久弥坚的品质,令我驱散心中的困顿;它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根条,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依恋。胡杨树,虽然归类于生物学,但是它散发着美学的韵味,透露着哲学的内涵。我赞美胡杨,因为它秉持了中华儿女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⑨我赞美胡杨:“铮铮铁骨千年铸, 不屈品质万年颂。”

(选自(散文选刊》2018.4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的文笔优美生动,语言华美流畅,作者通过对新疆胡杨特性的描写,满怀激情地赞美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写作意图鲜明。
B.文中对额济纳河断流处“怪树林”的描写颇具深意,既拓宽文章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又自然引出下文对胡杨千年恒守荒漠的议论。
C.先写胡杨春秋两季色彩,中间描写胡杨的生长环境极其在生与死之中的生命状态,后在结尾礼赞胡杨,这篇散文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D.作者在结尾用诗句“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直抒胸臆,直接赞美了胡杨的不屈品质,表达了对胡杨的颂扬之情,言简意赅。
2.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作者为什么要礼赞胡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2019-02-10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