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法国 > 莫泊桑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719800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二)

有一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去走走,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这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

她走上前去。“你好,珍妮。”

那一个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一个平民妇人这样亲昵地叫她,她非常惊讶。她磕磕巴巴地说:

“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没有错。我是玛蒂尔德·路瓦栽。”

她的朋友叫了一声:

“啊!……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是的,多年不见面了,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

“因为我?……这是怎么讲的?”

“你一定记得你借给我的那挂项链吧,我戴了去参加教育部夜会的那挂。”

“记得。怎么样呢?”

“怎么样?我把它丢了。”

“哪儿的话!你已经还给我了。”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跟你那挂完全相同。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啊!……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

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

“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

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1.对选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偶遇佛来思节夫人,玛蒂尔德勇敢地上前相认,是因为她要满怀信心地找佛来思节夫人清算使自己十年艰辛的旧账。
B.“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已经由一个美丽动人、活泼高雅、富于幻想的姑娘,变成了顾不上梳妆打扮,粗壮耐劳、高声大气的妇人。这些变化使得她的昔日女友都认不出她来了。
C.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一句中“可怜”一词,表现了佛来思节夫人对玛蒂尔德的极端嘲讽。
D.听了玛蒂尔德十年艰辛赔项链的叙述,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这句话表达了佛来思节夫人对自己无意之中得到一挂真项链后的欣喜与感激之情。
2.对佛来思节夫人说了“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之后,为什么玛蒂尔德会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的艰苦生活结束,终于还清了债务,她心里感觉轻松极了。
B.十年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她变得吃苦耐劳,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C.偿债的艰辛终于使她明白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是自己不幸的原因。
D.赔偿的项链没有被佛来思节夫人认出,她维护了自己的信用和尊严。
3.文章在结尾处才说出项链原来是赝品,“出乎意料”;但在情节安排上是合情合理的,“情理之中”。这是因为作者早已埋下伏笔,做出暗示。请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爽快答应。如果项链是真的 ,她就可能不愿借出 ,即使碍于情面不得已而借出 ,也理应嘱咐妥善保管,这是蛛丝马迹之一。
B.玛蒂尔德在皇宫街一家铺子里,看见一挂钻石项链,恰好跟他们找的那一挂项链一样,标价四万法郎,说明原来那挂是假的。
C.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然“没有打开盒子看”,这说明那挂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D.当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项链是假的。
【知识点】 莫泊桑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

莫泊桑

木栅栏门打开了。一个四十岁上下看上去却大概有六十岁的男子走进来。他满脸皱纹,腰弯背驼。一个农妇也从屋子里出来。她穿着塞满麦秸的木鞋。她头上那顶白色软帽已经发黄,盖着紧贴在头顶的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

那男的问:他怎么样啦?

女的回答:神父先生说他完了,过不了今天晚上。

他们穿过厨房,走进卧室。那卧室又低矮又昏暗,只有一块玻璃窗可以透进亮光,玻璃上还蒙着一块破旧的诺曼底印花布。从一个放在阴暗角落的小床上,传来有规律的嘶哑的声音,艰难、气喘、带着哨音的呼吸声,还夹杂着破损的唧筒似的咕噜声。原来那里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他是那个农妇的父亲。

女婿说:这一次,真要完了。他今天晚上都过不去。

农妇接着说:从中午起他就这么呼噜呼噜地喘。

沉默了很久以后,女婿表示:只好眼看着他死了。我们没有一点办法。不过总会耽误一点油菜田里的活儿,你看天气多好,明天本该移苗的。

他妻子想到这一点,心里也不自在。她琢磨了一会儿,说:就是他死了,也用不着在星期六以前下葬,你明天照样可以去侍弄油菜。

农夫思量了一下,说:对。不过明天我得去请送葬的客人;从图尔维尔到玛纳托,一家家都跑到,怎么也得五六个钟头。

妻子想了两三分钟,说:现在还不到三点;你满可以今儿晚上就通知起来,先跑图尔维尔这一片。你可以说他已经过世了,反正看样子他连今天晚上也拖不到了。

他正要走出去,又回过身来,犹豫了一下,然后说:你这会儿没事做,不如先摘些苹果,做四打烤苹果,准备给来送葬的人吃;他们总得吃点什么提提神。你就用搁床的棚子下面的细树枝生炉子吧,那是干柴。

他穿过院子,喝住那只又欢叫起来的狗,便走出院门,沿着圩沟边的路,朝图尔维尔方向走去。

她打开装面粉的大箱子,准备和面做苹果馅饼。她把面揉了好长时间,翻过来覆过去地揉,又是拧,又是摔,又是碾。然后她再把和的面做成一个白里透黄的大面球,搁在案板的一个角上。接着就去摘苹果。她怕用长竿子打苹果会伤了树,就搬来一个凳子爬上去用手摘。她精挑细选,拣最熟的摘,把摘下来的用围裙兜住。

五点钟光景,她男人回来了就问:完了吗?

她回答:一点也看不出,还在呼噜呼噜地喘呢。

他们走近去看。老人的情况绝对是老样子。女婿端详了一会儿,说:就像一根蜡烛,你不用想着他,他自己就灭了。

第二天刚有一抹亮光,丈夫就醒了。他的岳父仍然活着。老人这么能拖,让他不安起来。他摇晃醒妻子:喂,菲米,他根本没有死的意思呢。你看怎么办?

她回答:他过不了今天白天,我敢肯定。用不着担心。不管怎么样,还是明天就把他下葬了,村长不会反对;勒纳尔先生的父亲过世的时候正赶上播种,就是这么做的。

六点钟,收工回来了,岳父还在喘气。女婿心里终于发毛了。她也一筹莫展。他们像前一天一样上床并且很快就睡着了。他们响亮的鼾声和老人略弱一些的喘声交相呼应。

等他们一觉醒来,他仍然没有死。他们真是走投无路了。女婿问:咱们现在怎么办?她也无计可施,只能回答:这真是让人恼火!

七点差十分光景,第一批客人出现了。妇女们身穿黑色的衣服,头上蒙着一条大面纱,一脸悲戚地走来。男人们穿着呢子上衣,有点儿拘束,不过比女人们要神情自若一些,两个两个地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

希科先生和他的妻子,一边道歉,一边迎上前去。他们两人走近第一拨客人的时候,就突然不约而同地哭起来。他们解释发生的事多么令人意外,又令他们多么尴尬;他们搬椅子让座,手忙脚乱,一边不住地表示歉疚:“我们万万也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他居然拖这么久,真让人难以相信!

客人们大为惊讶,不免有些失望,就像等着看热闹的人落空了一样,希科先生挽留他们说:不管怎么样,请吃点儿东西。我们做了一些烤苹果,吃了再走吧。

听说有烤苹果吃,众人脸上豁然开朗。院子里逐渐挤满了人,先来的把新闻告诉后到的。人们交头接耳聊着天。想到有烤苹果吃,人人都兴高采烈。人太多,厨房里挤不下,于是把桌子搬到房门前面。四打烤苹果摆在两个大托盘里,金黄金黄的,让人垂涎欲滴,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每个人都伸长手臂去拿自己的一份,就怕不够分的。

希科太太心疼这笔开销,可还是一趟趟地去地窖里取苹果酒。一罐跟着一罐地拿来,一罐接着一罐地被喝光。现在大家有说有笑,说话也抬高了嗓门,并且像吃酒席一样喧喧闹闹起来。

突然,一个乡下老太尖声大喊:他过去啦!他过去啦!

果然,他已经死了,他不再嘶喘。男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低下头来,很扫兴的样子。他们嘴里的烤苹果还没有嚼完。这老无赖,死都不挑个好时候。

现在,希科两口子不哭了。完事了,他们可以安心了。他们唠叨着:我们就知道他拖不长的。要是他昨儿夜里下决心死了,也就用不着费这么大周折了。

客人们陆续离去,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天的事儿。他们很高兴能看到这个场面,同时也很满意能够再打个牙祭。

等只剩下夫妻俩脸对脸的时候,她满面愁容地说:还得再做四打烤苹果!要是他昨儿夜里就下决心死了多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的临终时期正好是希科夫妇忙于移栽油菜苗等农活繁忙的时候,希科夫妇顾不上悉心照料老人。
B.尽管老人呼吸艰难,奄奄一息,但神父对他的判断并不准确,老人还是坚持挨到了第三天才死去。
C.送葬的客人们虽然白跑一趟,但他们并不难过,因为下次真正送葬时又可以吃烤苹果,喝苹果酒了。
D.希科夫妇热情地招待送葬的客人们,不仅是因为他们生活富足,更是因为他们对父亲的后事很重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的语言朴实简练,含义丰富,如“这真是让人恼火”,简单的语句就把希科夫妇的心表露无遗。
B.说以“老人”为题,主要刻画了老人的形象,还通过老人之死刻画了社会群生相,如希科夫妇和客人等。
C.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人胜,这得益于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和真实深刻的社会现实反映。
D.“那卧室又低矮又昏暗……破旧的诺曼底印花布”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令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氛围。
3.小说中有两个没有直接出场的人物——村长和勒纳尔先生。请简要说说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4.这篇小说主题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08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尖利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整个集市都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不久,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乡长身体肥胖,态度威严,说活浮夸。“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二天,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那些爱取笑的人,为了拿他开涮,老逗他讲“绳子的故事”……

十二月底,他病倒在床。一月初,他死了。临终前,在昏迷中,他仍不停地表白:“一根细绳……一根细绳……瞧,就在这儿,乡长先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典型的环境,也为主人公命运的发展提供了行动依据,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对马具商仅写了三次,虽然着墨不多,但他是个关键人物,通过他的行为,可以看到他的恶毒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C.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富有特征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绳子的故事为线索,情节曲折有致。
D.小说通过农民奥士高纳因捡到一根绳子而被诬陷以致含冤而死的不幸遭遇,只是反映了下层人民中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2.奥士高纳大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3.请简要分析奥士高纳大爷的死因,并联系其他文学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018-11-13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的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方言,丢脸。
1.小说中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2022-04-26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