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72888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⑧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

1.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C.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妙的声音。
D.文章第③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首的艰辛。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3.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常常会极为敏感而又具象化地表现在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之中。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金钱和机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洪水猛兽般贬黜了基督教所代表的欧洲最高价值,虚无主义应运而生,尼采判定“上帝死了”。对于欧洲来说,“上帝死了”意味着信仰的消泯与理想的崩塌。也正是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下,虚无主义思潮毫无遮掩地对存在、不朽、价值、意义、道德、真理进行否定与怀疑。虚无主义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否定性的、消极的”力量,就是“颓废的逻辑学”。它对人类、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真理、正义的价值消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欧洲特产”的虚无主义,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勾连在一起,不仅以“现代性”的名义进行传播和扩张,同时借助资本主义强大的文化生产进行全球传播和市场拓展,妄图使欧洲历史逐渐演化为世界历史。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市场化的扩张中,这种源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意识和文艺实践,就更容易在“现代性”的外衣下进行的隐性渗透和广泛辐射中被认同、被接受、被效法。

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中,曾经“主义”多多、歧论蜂起,以至颠覆传统、恶搞历史、消解思想、否定民族特色、淡化时代精神的现象频繁出现,“重写文学史”不绝于耳,向现代派靠拢、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派文化理念、创作方法成为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方向的愿望和期待,时时都在撩拨着一些创作者的情愫与心旌。他们以为:举凡历史的、传统的、民族的、地域的,就都是陈旧的、落后的、老套的、迂腐的,而对以革命和战斗为题材的作品,则将其一律同“左”画上了等号,不仅认为那是过时的,而且认为那是残酷的,是无人性和不人道的。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时代的隐痛处,才有“戏份”,才好逗乐,才能咂出味道,才有趣、好看、惹眼、“抓”人,并因此而提升上座率,增加发行量。而时代精神强、民族特色显的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则容易刻板化和同质化,不但吊不起读者的胃口,而且也难以激发社会性、大众化的愉悦感和认同性,以致影响作品辐射力与覆盖面。因此,尽管我们的创作量年年都在攀升,可真正称得上史诗杰作、鸿篇佳构的作品却是“高峰”难觅,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有高原”“缺高峰”。而深获大众景仰、值得大众学习的文学典型与艺术楷模,就更无法构成气势磅礴的改革发展时代的“正气堂”“先锋榜”“群英谱”了。而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将邱少云烈士化身为烤肉,将狼牙山五壮士的跳崖化身为滑稽跳水,等等。凡此种种,显然不能仅仅从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求浅薄的娱乐的意义上去解释了,而委实是一种对历史的否定,对革命的否定,对中华文化的否定。

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文艺创作的袭扰与侵蚀,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的丰赡,文学的崇高,艺术的壮美,根源在于它属于历史,属于生活,属于不断变革发展并始终葆有强大创造性和进取力的时代与人民,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也是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实根基。唯物史观始终认为,驾驭时代和创造生活的人民永远都是历史的缔造者和生活的主人翁。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不断的辉煌文明。在这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中华民族以无比开放包容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和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得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大步走向民族复兴。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倾心以艺术的方式和美的节律,将人民置于历史的中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中心、民族的脊梁的地位,以文化的自信创造自信的文化,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以此赢得文艺自身的不朽地位与永恒价值。

艾斐 《 人民周刊 》(2018年第19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对历史的客观性和核心价值观的反叛与颠覆。
B.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袭扰和侵蚀,应该警惕其以现代性为外衣的传播和扩张。
C.我国新时期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受历史虚无主义的袭扰与侵蚀表现不明显。
D.赢得文艺自身的不朽地位与永恒价值,需要以文化的自信创造自信的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表现与危害后,提出了抵御方略,逻辑清晰。
B.第三段引用唯物史观,运用比喻论证,证明人民应成为文艺创作主人的观点。
C.作为政论文,本文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D.文章的论证语言精炼概括准确,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论辩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虚无主义偶然产生,与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不存在必然联系。
B.文艺创作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时代的隐痛处,才能提升上座率,增加发行量。
C.将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化身为滑稽跳水,无非是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求浅薄的娱乐。
D.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文艺同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分离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略。
2019-01-06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经典”却屈指可数。其中尤以《五经》最为重要。《诗经》是《五经》之中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经”,也是“诗”:它也是《五经》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出现时间最早,最为可靠,“精金美玉,字字可宝”(渠启超语)。“五四”以后,《诗经)因其自身的特质更多地被视为“文学”。而纵观两千余年的经学历程,我们不难断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还应当说是其“礼乐教化”的功能,以及由此所造就的“诗教”传统。

形成于西周初年的礼乐制度,旨在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诗”“乐”不分,《诗经》天然地成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三百余篇,其内容丰富,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因而其“诗教”意义,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诗经》遭遇“泰火”,但仍得以保全。汉兴。传诗者有鲁、齐.韩、毛等诸家。经过东汉前期的今、古文斗争。《毛诗)流传渐广,又因郑玄总结诸古文经师的成果,兼采今文经说,为毛氏《诗诂训传》作笺,终于大显于世,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版本。《毛诗》之所以能够超越“三家诗”,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其《诗序》的存在。及其“依序解诗”的补实学风,最终“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毛诗》之“序”是诗经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宋代以后,对“序”的态度,成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重要的分水岭。而“五四”以后,不少学者甚至将《诗序》视为《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当今也有学者基于《诗序》明确提出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种,莫近于诗”,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方面的巨大功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诗序》对诗教的规范做了明确的总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所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在汉代确立其地位的《毛诗》及其“诗教”传统,经魏晋面北朝的演变,在唐代得到系统性的强化,汉唐诗经学也由此达到顶点。唐人在汉代“美刺”现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毛诗》的“雅”“颂”之政教功能,并将其用于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同时,唐代的料举考试,也突出雅、颂的作用和意义。宋代以后,理学大兴,但《诗经》的政较功能一直不曾弱化,其影响依然不减。科举时代,《五经》取士,《诗经》是学子必读的教科书。由学而仕,士子表率社会,进而影响四野,经典就这样一代代如春雨润物无声。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典章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虽也饱经灾难,但社会依然能够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经典的教化和滋养,不能说没有功劳。

(摘编自马庆洲《<毛诗>中国礼乐制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在《五经》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堪称“精金美玉,字字可宝”的经典。
B.《诗经》虽然有“礼乐教化”的功能,但他的“文学”特质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C.《诗经》是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的作用。
D.《诗经》虽遭遇了“秦火”,但得以保全,经过东汉前期今、古文斗争,《毛诗》流传断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以《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是它的”礼乐教化”的功能为中心论点逐层分析论证。
B.文章引用名人的原文来增加文章的说明力,如引用闻一多的话来阐述《毛诗》能够超越“三家诗”的原因。
C.文章列举“五四”之后学者们的争论事实论证了《毛诗》之“序”是诗经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的观点。
D.文章以《诗经》与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关系为前提,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和之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毛诗》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原因甚多,而郑玄在其中的作用居功至伟。
B.“五四”以后,《诗序》被视作《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是因为《诗序》内容销综复杂。
C.科举时代,《诗经》是学子必读的教科书,随着宋代理学兴起,“诗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D.唐代《毛诗》中“雅”“颂”的政治教化功得到强化,而“风”的政治教化功能却被忽视了。
2019-03-04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中国哲学”与国学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似乎有关国学的研究都可以“中国哲学”的名义问世。这种现象折射出,“中国哲学”一方面想借助国学竭力摆脱西方哲学的影响而谋取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却又对自身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尚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因此在现实中无法明确自身与国学的本质性差异。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多数用以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哲学的理由难以成立。

有人认为,“哲学”是个共名,因此“中国哲学”必定是一种独特的哲学。这虽然看到了中国“哲学”与西方Philosophy   之间的共通之处,但却似乎忽略了类似的共通之处也可以存在于“哲学”与文学、艺术或宗教之间。

还有人认为,哲学是某种文化的核心,没有哲学,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延续未断,因此必有“哲学”这门学问。这类说法,大约还是以西方文化为样板而得出的一个非普遍的结论。

另有观点认为,中国有Philosophy这门学问,是西方人自己最先承认,且至今还有认可中国的Philosophy并以之作为终生研究事业的人。的确,从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西方耶稣会士所作的《中国的哲学家孔子》(1687年)似乎是最早用“Philosopher“(哲学家)一词来称呼孔子的文献,但耶稣会士对中国思想充满主观性的、非专业性的传播,使当时欧洲著名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都先后一度对中国思想产生兴趣。但他们对中国思想的了解都很有限,不能用来证明中国自古就存在与西方Philosophy一样的学问。虽然现当代西方有一些学者终生钻研所谓中国Philosophy,但他们的研究多不为西方Philosophy界的同行所看重。更重要的是,归根结底,这种判断中国哲学之成立的方式,仍然是以西方为参照的。

还有一些学者借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证明中国古代不但有Philosophy,而且还优越于西方。但只要我们的眼光不只是滞留在他们对西方传统Philosophy的批判态度上,而同时深入他们批判的具体过程之中,就会发觉,他们所用的批判方法及问题意识都是典型西方Philosophy式的。拿海德格尔来说,他认为自己从事的是“思想”而非“Philosophy”。但海德格尔所谓的“思想”,是对存在的真理和统治了西方Philosophy几千年的理性、逻辑之思。他批判西方传统Philosophy并非将其彻底抛弃,而是要揭示其缺陷,为更正当的理性和逻辑重新奠基。但在中国古代,并不曾有哪些思想经典对西方式的理性与逻辑做过清晰而系统的阐明论证。因此,借助作为西方传统Philosophy之叛逆者的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来讧明中国“哲学”之合法性甚至优越性,无并于缘木求鱼。

有人担心,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类似于西方的Philosophy,就等于否认中国古代思想有对人生真理、生命的终极目的和终极精神的思索和追求。其实,古希腊有了艺术和宗教之后,Philosophy还会发展出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虽然三者同样都能实现对人生真理和终极精神的追求,但与艺术和宗教不同的是,唯有Philosophy是通过运用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这种人类所独具的理性思维方式来把握人生真理和追求终极精神,而艺术主要通过直观和知觉,宗教则借助于非理性的力量。西方Philosophy所表现出的这种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是其必要的典型特征,具备这种特征的西方Philosophy可称之为“典型哲学”,而凡是这种典型特征表现得不充分、不明显的其他哲学,诸如中国“哲学”则可称之为“非典型哲学”。

若要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哲学,就必须找出中国“哲学”与西方Philosophy的真正共通而同时又与艺术和宗教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作为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的哲学,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思想中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确实表现得不充分。中国古代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未尝离事而言理”。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哲学对把握人生真理和追求终极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认为我们也拥有作为一种独特哲学的“中国哲学”,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西方Philosophy的学习和训练,以培养我们本来并不擅长的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能力。

这样的学习,不但不会瓦解中国传统思想,消解中国思想的主体性,反而更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次超越历史的局限性,批判继承传统思想,借鉴、吸收、转化传统思想的智慧和优势,真正建构起能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中国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对自身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尚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只是想借助国学来竭力摆脱西方哲学的影响,从而谋取自身的独立性。
B.中国“哲学”与西方Philosophy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类似的共通之处也存在于“哲学”与文学、艺术或宗教之间,而有的学者好像并没有关注到后者。
C.哲学是某种文化的核心,没有哲学,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延续未曾间断,因此中国文化中必有“哲学”这门学问。
D.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在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这一点上表现得不充分、不明显,不能称为“典型哲学”,只能称为“非典型哲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西方耶稣会士所作的《中国的哲学家孔子》已经把孔子称为哲学家,但要据此认为中国自古就存在与西方Philosophy一样的哲学,依据是不充分的。
B.海德格尔等人批判西方传统Philosophy时所用的方法和问题意识都是典型的西方Philosophy式的,所以,用其思想来证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不对的。
C.古希腊的文化告诉我们,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类似西方的Philosophy,也就意味着否认了中国古代思想有对人生真理、生命终极目的和终极精神的思索和追求。
D.中国古代不存在纯西方式的哲学,因为中国古代思想往往是“未尝离事而言理”,其中不曾有哪些思想经典对西方式的理性与逻辑做过清晰而系统的阐明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中国哲学与国学并不相同,但由于用以证明其是一种独特哲学的理由难以成立,所以,中国哲学在现实中无法明确自身与国学有本质性的差异。
B.只有证明了中国“哲学”与西方Philosophy的真正共通而同时又与艺术和宗教的不同之处,才能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哲学。
C.中国哲学界部分学者试图借助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关注来论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一致性,这种思路本身就是不太站得住脚的。
D.加强对西方Philosophy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我们借鉴、吸收、转化传统思想的智慧和优势,真正建构起能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中国哲学。
2017-05-03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