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75140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捉太阳

袁省梅

当一张张捡拾的广告纸糊满了墙壁时,女人望着花里胡哨的小屋子,眼里潮潮的。

屋子,是工地旁边简易的工棚,一间小小的青砖垒的房子。男人在城里的工地干活,在工地食堂吃饭,吃不好,还花钱。女人就来了,还带着孩子。男人不让她来,说工地里干活的人多了,没有媳妇撵着屁股来的。女人说,我心疼你。女人一句话,男人就不说话了。女人扯着三岁的儿子,提溜着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地来到了工地。

女人到了哪里,哪里就是家。

糊好最后一张纸后,女人看看还在睡的儿子,从门后的包里抽出一大把红红绿绿的三角布,这些原是拉在商店饭店门前的“小旗子”。女人已经用这些布缝了一个圆圆的坐垫套,装了一个裁剪的圆圆的纸板,放在纸墩子上,厚实又好看。女人还给儿子缝了个小书包,一道红一道蓝的三角布拼凑在一起,鲜艳的如儿子的涂鸦。女人看儿子还在睡觉,就用三角布裁剪着,准备给儿子缝个小老虎小金鱼小老鼠。女人的手很巧,想着儿子挎着小书包,捉着小鱼儿小老鼠玩得开心,女人先乐了。

妈妈,妈妈。儿子醒了。一醒来,就从床上哧溜下来,两眼迷迷瞪瞪的还没睁开,就蹒跚着向女人跑了过来。跑到女人跟前,也不看女人手里的活,就往女人怀里钻,贴着女人的胸脯,抓住妈妈手上缝了半截的小老鼠,不让妈妈缝。

女人把儿子的小手含到嘴里,轻轻地咬住,你这个小坏蛋,你这个小坏蛋。说着话手就悄悄地钻到了儿子的腋窝下,儿子咯咯咯咯笑着,温软的身子像条虫子在女人怀里扭来扭去。

女人抱着儿子回到屋子,把小书包挎在儿子小小的肩上,让儿子站在面前,问,好看吗?好看吗?还没等儿子说话,她就哦哦地欢叫着,咯咯咯咯地笑,你这个小坏蛋,你这个小坏蛋啊。

儿子绕在她的怀里,在包里掏着,掏来掏去什么也没掏出,就撅着嘴跟女人要小汽车小手枪。

女人没有小汽车小手枪给儿子玩,女人有缝好了的小老虎。女人举起来,给儿子,啊呜啊呜,小老虎来了小老虎来了。女人学着老虎的模样圆瞪着眼睛,举着双手,张大着嘴,啊呜啊呜地吓着儿子。儿子高兴了,咯咯咯咯笑着学女人的样子,也举着手张着嘴啊呜啊呜地叫。可是不一会儿,儿子甩了小老虎,哼闹着又要手枪要汽车。女人又喵呜喵呜地学猫叫,给儿子讲小猫钓鱼的故事。可儿子嚷嚷着,泪花闪闪的不听,拽着女人的手要手枪要汽车。

儿子眼里的泪如一片片闪着寒光的玻璃碎片,一下一下地割着女人的心。女人抱起儿子,一边哄,一边在屋里寻找好玩的给儿子。女人看见了墙上的小圆镜子。

女人放下儿子,拿上镜子,说,我们玩捉太阳好不好?

儿子立刻兴奋了起来,欢跳着。

女人的心里悄悄地疼了一下,就乐了。女人拿着镜子来到屋外,抬头看看阳光。她把镜子对着阳光,然后,斜斜地用镜子将阳光折射到阴暗的屋里。屋里有了一片小小的圆圆的阳光。小小的阳光长了脚般蹦跳着,欢腾着,一下子跑到了儿子的胸前,一下又蹦到了他的脚上。儿子咯咯咯咯地笑着,撅着屁股笨拙地追撵亮亮的光斑,扑来扑去。

一会儿的工夫,儿子的小脸通红,直挺挺地站住,呵呵地喘气,看着屋里的太阳跳到了被子上,贴在了锅上,也不去追了。女人知道,儿子累了。女人悄悄地把太阳光投到儿子的手上,伸手就可以抓住,喊,看啊宝,看啊宝。她看儿子正准备抓时,又让光斑哧溜溜走了。儿子不看妈妈,也悄悄地转着眼睛寻找那块圆圆的太阳光。他先是缓缓地,然后,猛然扑了过去,将手按在“太阳”上,大声叫,我捉住太阳了我捉住太阳了。

儿子咯咯笑个不停,儿子的笑声可真是好听啊,如眼前的太阳一样让女人的心里暖融融的。女人看儿子紧紧地握着拳,她喊,宝啊,松开手看看,太阳就在你的手心里。

儿子缓缓地摊开小小的手掌,哦,手心里躺着一个小小的“太阳”,亮亮的,暖暖的,一动不动地躺在他的手心里呢。儿子又咯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女人举着镜子的手一动不动,看着儿子,眼里含着泪。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插叙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交代了人物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首尾两次提到女人的眼泪,让作品在明亮温暖中内隐着一份辛酸的无奈。
C.小说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精细描写,展现了女人温柔勤劳、心灵手巧的形象。
D.小说善用叠词描写场景,母亲的慈爱、孩子的活泼跃然纸上,晓畅朴实而又亲切灵动。
2.结合全文,说明小说标题“捉太阳”的含意。
3.这篇小说以农民工进城为题材,构思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潘恩,被历史辜负的人

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在西雅图的美方欢迎宴会上开出了自己阅读过的“美国书单”,其中有一本,是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今日之美国是自由民主的代名词,而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的,便是这位“美国体制之父”,他将半生心血,都倾注在《常识》这本不到50页的政论小册子里。

英国囚犯、美国精神领袖、法国革命者,这三个词,足以概括潘恩的一生。

潘恩的父亲是英格兰诺福克郡一名穷苦的胸衣匠人。幼年时.潘恩就失学了,成年后为稻粱谋计,先后以店员、胸衣匠、教员、税吏等职业为生;两次结婚,却从未尝过幸福滋味,均以失败收场。1774年4月,因为有不敬言论,潘恩被革去税吏之职。半年后为了避难,不得不以“契约奴”的低微身份远赴北美求生。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以示对英国社会的抗议。

刚到北美时,那些独立先驱们还都沉浸在“北美英国人”的假想中,对宗主国英国奉行不彻底的反抗:一边四处征战,一边以英王马首是瞻,全无脱离英格兰独立之心。两年间,潘恩冷眼旁观如此乱局,空有壮志无处施展。1776年初,他以“一个英国人”的名义出版了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这就是《常识》。

《常识》只是一本小册子。不过,页码之轻掩盖不住思想之重,书中承载的思想内涵着实惊人,丝毫不逊色于动辄洋洋万言的民主宣言。且不说里面“人人平等”的理念如何具有前瞻性(他首次提出“解放黑奴”的观点,直到87年后林肯的《废奴宣言》才将之落到了实处),单单是他对专制王权的深入剖析就一次次地敲打着陶醉在“英国梦”里沾沾自喜的北美英国人。

潘恩从政府的起源说起,条分缕析地解构英式政体。他评论英式政体是君主暴政和贵族暴政的肮脏残余,是两者利益的终极代表,其存在的唯一目的无非是为君王、贵族谋求福利。因此,它不仅是达官贵人们周以剥削本国人民的利器,更是宗主国借以盘剥殖民地的工具。他再三质疑,难道殖民地人民甘心被人奴役、任人宰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潘恩而言,揭露王权的真实面目尚属其次,因为那不过是路人皆知的“常识”。他最大的抱负在于建立自由平等的“世界共和国”。“不共和、毋宁死”的理想在北美造成空前的舆论影响,在当时仅200万居民的情况下,《常识》的总销量达50万册。1776年7月,在潘恩的影响下,北美十三州的代表齐集一堂,审议并通过了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由此,北美独立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加入格林将军的志愿部队,曾在军队士气败落之际推出《美国危机》鼓舞人心。但北美战争结束后,他却受到排挤。后来不得不避居英、法。

1789年,他参与法国大革命,成为领袖之一,但因为政见相左(潘恩反对处死路易十六),被罗伯斯庇尔投入监狱。数年后,他几经周折返回美国,也是应者寥寥。1809年,这位美式政体的开创者孤独地死于纽约,身后竞乏人送葬。不能不说,这是历史和潘恩开的残酷玩笑。

相关链接:

①《常识》一出,震聋发聩,犹如划破黑夜的枪声。一家英国报纸惊叹:“《常识》无人不读。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

②因此,让我们不要怀着猜疑的或疑惑的心理互相观望,而是每人要把真挚的友谊之手伸给街坊,来共同划一条界线,这条界线像特赦令一样,将不去追究以前的各种纷争。让独立党和托利党的名称消灭了吧;让人们在我们中间听到的名字,只是属于良好的公民、坦率舜口坚强的朋友、人权与自由和独立的北美联邦的勇敢的拥护者吧。(托马斯·潘恩《常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1776年之前,由于对英国政府不满,潘恩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避难到美国后,他以“Pain”为笔名发表了《常识》。
B.潘恩从政府起源说起,否定国王权威,宣扬独立,对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道路意义重大。
C.林肯、杰斐逊、富兰克林、华盛顿、罗伯斯庇尔等人都阅读过潘恩的《常识》,并深受其影响。
D.潘恩一生颠沛流离于英、美、法三国,对美、法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北美战争结束后,深受广大美国人民的拥戴。
2.作者为什么说潘恩是被历史辜负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请联系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2017-04-07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  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语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一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绑匪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粘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侯三咽了口唾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盲人的二胡。盲人死抱着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盲人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人。”

侯三接过钱朝盲艺人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盲艺人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得老高。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收入也不高,剧团突然散了,他失去了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侯三因为惧怕老婆,剧团解散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只能背着老婆;即使是被老板高薪试用的好消息也不敢告诉老婆。
C.老婆不孝顺老母亲,他也不敢说什么;盲艺人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盲艺人,他也犹豫着不动手。这都体现了侯三的宽厚。
D.老板是个黑社会的头目,他心狠手辣,为了考验侯三对他的忠诚,把侯三打得遍体鳞伤;还让侯三殴打一个向自己索赔二胡的无辜的卖艺盲人。
2.侯三从剧团出来时拿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侯三在老板对他的两次考验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同表现”的看法。
2019-08-23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

余世存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梁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梁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梁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批孔”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先生虽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差不多做到了个性十足,实践着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C.梁先生不像一般中国人那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他在著作中以极大的勇气批评西方文化,宣称要“向东走”。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品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4.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在他身上有许多言行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请你从“治学”和“做人”中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2016-11-18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