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758361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又被贬谪,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欧阳修内心有些压抑不住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静默的雕梁玉砌,悲叹:此际一别,何时得还?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溢满胸怀的落魄失意,正如潮水一般,一次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亡故,是母亲用荻草秆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日后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不是近“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

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

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明丽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专门修建个亭子,作太守闲看山水之用。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黎民苍生的喜忧。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也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而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推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1.请解释文章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
4.本文是如何一步步展现欧阳修“醉意”的境界的?请结合文章的思路作答。
5.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你如何评价这种境界?请结合你生活实际作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缝 山 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为后文他画出获奖作品和设计出巨型雕塑做了铺垫。
B.高小根带有身孕的媳妇被突然坍塌的废煤矿夺去生命,但他处于对年又春带领高阳村脱贫致富的感恩之情,不好意思承认媳妇和孩子的死是年局长的错。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同时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2.小说中的年又春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9-07-12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谢天

陈之藩

(1)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

(2)我刚到美国时,常闹得尴尬。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前年我又到一家去吃饭。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

(3)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4)刚上小学的我,正在念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文章。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①,祖母的话,老天爷,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5)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6)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而我在这个外国家庭的晚饭后,由于这位外国老太太想起我的儿时,由我的儿时,又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现象。

(7)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一个小孩子,成天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8)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又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在欢迎会上或在朋友的葬礼中,所发表的谈话。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就连那篇亘古以来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是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9)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最完美的人格所构成的一个最完美的故事。介之推之所以不言禄,因为他觉得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是君子所不屑为,也是君子所不应的。

(10)爱因斯坦刚到普林斯顿时,主任与他商量报酬问题,他说五千。主任说:“给你五千,如何给一个大学毕业生呢?还是算一万五千元罢!”

(11)为什么介之推与爱因斯坦专干这类傻事?因为他们懂得: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就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感谢众人、感谢上天的感觉。

(12)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都要烧掉,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的说:“《约伯记》。”约伯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13)回头想一想,五六十年来的中国比我七八岁时的思想能强几何呢?无论哪一行、哪一界,如果多是自吹自擂、自欺自骗,没有做太多真正的事,没有建立太多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觉悟也自然是狂妄而幼稚、无法与无天。我们的思想界,需要约伯的精神,需要介入推的觉悟。这个觉悟:一粥一饭,半丝半缕,都是多少年、多少人的血汗结晶。感天之情,无由表达,还是谢天罢。


(注:①周仓、关平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②介之推是重耳(献公子)的大臣。亦称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的开篇显得平淡,甚至有俗套之嫌,但作品的主题却深刻而富有哲理。寓深刻于平淡,融哲理于浅显,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B.这篇散文叙述童年往事,旨在引发对祖母的深切怀念。
C.本文以“谢天”为线索,将祖母、“我”及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等三个材料组织起来,从而使作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D.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点。比如作品通过祖母与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的对比,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
E.用“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的材料,表现“我”的幼稚无知,为下文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作好了铺垫。
2.文章第(6)段中“又想起一连串很奇怪的现象”,在文中指哪些现象?
3.作者对谢天思想的领悟经历了数次嬗变。根据文意,分四点对此概括说明。
2018-02-01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校早在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王朝不仅把目光投射海洋,而且开始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活动。唐宋时期就有居民在近岸和海岛从事生产,海洋社会开始逐渐形成。汉、唐、宋、元,都曾派海军巡视海洋并为若干海岛命名。到了明朝,海疆国防建设受到重视,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卫不断加强,从辽东半岛一直到北部湾的广大海区得到了有效的管辖,海疆作为王朝国家疆班级域的观念得到深化。清代的雍正年间,王朝国家在漫长的海岸线上设置了数道海防线,海疆局势大为改观。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海疆逐渐定型。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中华民国政府开始了对海洋疆域的主权管辖,还在南海划设了九段线,海洋疆域已成为国家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海洋边疆治理有自己的原因和目标。。

今天海洋边疆及海洋边疆治理受到重视有主客观原因:首先,国家在综合国力增强的基础上,有能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海洋边疆的治理,尤其是岛礁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在大国地位日渐凸显的条件下,中国要维持崛起的态势并最终实现国家崛起,就必须成为海洋大国,既要恢复对自己海洋边疆的有效控制,又要维护和拓展自己的海洋通道,大国之路,始于海洋;最后,国家治理的格局和思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国家治理的目标不再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是全面增强国力并最终完成国家的崛起和实现中国梦,海洋边疆自然在重视之列。

在海洋边疆受到高度重视的条件下,海洋边疆的治理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是在维护国家对海洋边疆的领土主权方面开始了大量的活动,二是全力捍卫和维护根据国际法享有的各种海洋权益;三是抵御美国及其拉拢的其他国家对中国制造的海洋压力和海洋渗造;四是开始岛瞧建设并同时通过灯塔建设等来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五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由此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海洋边疆治理格局。

海洋边疆的治理并不存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族际主义”与“区域主义”的价值取向之争,它纯粹就是一个区域性治理的行动和过程。从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大局来考虑,今天海洋边疆治理可确定为:维护国家的海洋主权以及附着的资源归属及开发利用权利,为国家发展确立新的增长点和增长集道打开和巩固中国走向大洋的通道,进而以此作为博弈条件来维护中国在其他海上通道的安全;全面构建中国的海权,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长期只是陆权国家的状况,把中中国由陆权国家发展成为海陆复合型大国,拓展中国的发展之路,促进国家的崛起。

(选自《海洋边疆治理》,2017年第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明朝重视海疆的国防建设,海疆作为王朝国家疆域的概念得以提出。
B.中华民国政府在南海划设了九段线,海洋疆域成为我国疆域的组成部分。
C.岛礁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力地凸显了中国的海洋大国地位。
D.开始岛礁建设并通过灯塔建设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可有效发展海洋经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列举从秦汉至民国政府的海洋活动来论证中国政府相当关注海洋边疆。
B.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今天海洋边疆治理得到重视的原因,包括实现国家崛起方面。
C.以维护海疆领土主权、捍卫享有海洋权益等论证海洋边疆治理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D.全文通过多方位分析论证中国不存在陆地边疆治理中价值取向之争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构建中国海权,把中国发展成海陆复合型大国,促进国家崛起,是海洋边疆治理的目标之一。
B.当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全面增强国力并最终完成国家的崛起和实现中国梦时,自然就重视海洋边疆。
C.如果海洋边疆治理的五个方面不能相辅而行,则前所未有的海洋边疆治理格局就难以构建。
D.倘若王朝国家不曾设置海防线,则海疆局势不会大为改观,广大海区也不会得到有效管辖。
2018-04-22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