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75956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 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 这是张二狗第 N 次对我说这句话。 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唉声叹气。 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 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 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 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 2000 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中学,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 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 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 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 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 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 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 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 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 200 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补课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野水漂冶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 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 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 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 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 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 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 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 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 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 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 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 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 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

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院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气。

(《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了主要情节内容和中心事件。
B.“我”去过北京张二狗却迟迟不能去,“我”面对他的撒谎反应不同,运用了对比手法。
C.“我”揭穿张二狗的谎言,他由此记恨“我”,四年后与“我”联系,不过是炫耀他去了北京而已。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颇具匠心,牢牢抓住读者,不断让人意外的情节引发读者思考。
2.张二狗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对“我”说要去北京,后来又说已经去了北京,听到这些,“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我”说“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 民工张二狗有怎样的“心”? 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词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就是详述他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漂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矩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矩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息”间寓有多少漂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

1.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
B.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
C.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过研究作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
D.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对诗歌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B.用“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但也算说得透彻了。
C.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
D.《宿府》一诗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的去也去不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研究诗歌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鉴赏有密切关系的,但诗歌作者生平史往往记载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诗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难。
B.作者认为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关注作者的生平历史,加以编年纪事,将会使一位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
C.作者认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迹还不够,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诗歌的脉络与命意在诗人历史生平的配合下会更加清晰、明确。
D.作者将讨论高适的诗与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作对比,前者意在说明什么是历史的鉴赏法,后者则否定了历史的鉴赏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鉴赏法。
2019-02-21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聪明误

于国方

田大妈被电动车撞了,住进了医院。

她先是给女儿圆圆打电话,电话始终处于通话中。无奈之下又给左邻李婶,右邻铁爷打了电话。

李婶和铁爷闻讯后,二人几乎是脚前脚后赶到了医院,看到田大妈正灰头土脸地躺在床上接受检查。给量血压的是田大妈当护士的娘家侄女。

看到两个邻居都赶来了,田大妈心里有了依靠。不由地在心里叹息道:“远亲不如近邻,这年头连亲闺女也指望不上哩!”

李婶嚷道:“伤哪里了?重不重?”见胳膊腿的没有事,只是脸蹭破了一点皮儿,又没出太多的血,又嚷道:“最好做做CT,拍拍片子,做个胸透,来个全检。”

铁爷抖抖裤管上的泥土说:“还要住院观察几天,伤筋动骨一百天呢。”

李婶说:“不能便宜那肇事的主儿,电动车撞人负全责。”

铁爷赶忙问:“报警没?”

田大妈回答说:“报警了。”

铁爷说:“既然报警了,那就办理住院手续吧。”

田大妈说:“不严重。不严重。”

李婶说:“你这人就是菩萨心肠,出了这个门,再有个啥毛病的,谁还肯认账?”

铁爷说:“就是,就是。”

这时候,田大妈的手机响了,是女儿打来的。田大妈说:“你快过来,我被撞伤了,在医院里治疗。”

圆圆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医院时,田大妈已经收拾妥当。铁爷给接的水,李婶给擦的脸。但等着圆圆来办理住院手续。

圆圆却说:“不住了,咱们回家。”

李婶说:“从没见过这样的闺女,这么不关心娘?”

铁爷气得说不出话,怒气冲冲地盯着圆圆。

圆圆的眼里含着泪水,说:“那肇事的主死了。”

铁爷、李婶、田大妈闻听此言同时惊异地“啊”了一声,大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田大妈说:“我都感觉不咋的,他咋的就死了呢?”

铁爷赶紧拽起田大妈:“不住了,这事儿搞大了。”

李婶说:“那咱们赶快撤!”

一伙人匆匆忙忙走出医院,却见医院的大门前站着一个帅小伙。小伙子见了圆圆点头哈腰地陪着笑脸打招呼,而圆圆紧紧地绷着脸,一副不理不睬样。

田大妈定睛一看,头皮猛地一紧,头发梢儿竖了起来,面前的小伙就是那肇事的主,他不是已经死了吗?难道大白天的活见鬼了不成。田大妈使劲地揉揉被太阳刺得生疼的一双老眼,迷迷糊糊地看着女儿。

圆圆不屑地说:“他就是你眼巴巴地盼着要见的女婿。今早我刚到单位,他急乎乎地给我打电话说,骑车撞了一老太,感觉也不怎么严重,可那老太倒地后没有爬起来,怕被讹,只好报了警,让当警察的哥们来处理。”

田大妈对女儿说:“人家报警,也是公事公办,没有错。”

圆圆说:“他千不该万不该,又央求我到医院打探一下,在医院里找人通融通融,来一个大伤化小小伤化了!”

铁爷怒喝道:“这混账东西,不是玩意儿!”

“这年头……”李婶叹了一口气,再也说不出话来。

圆圆抹着眼泪说:“就当他已经死了吧!”

小伙子哀哀地站着,被批得浑身直淌汗珠子。

田大妈惋惜道:“别人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高兴,今遭儿我算是丢大人了!”

其实,田大妈心里也有说不出来的愧!她只顾惦记着女儿的终身大事,在人行路上走了偏儿,不自觉地上了行车道,迎面而来骑电动车的小伙子躲闪不及撞在一起……

田大妈见小伙子倒地不起,也怕被讹了,索性闭上眼睛,任把自己倒腾进医院里。

李婶和铁爷讪讪地笑着离开了。太阳地里,只剩下了一老二小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瞅瞅你,三足鼎立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开篇突兀,先声夺人,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紧张的氛围,同时又有很强的悬念。
B.铁爷和李婶一个劲地劝田大妈检查和住院,因为他们作为邻居很关心她的身体健康问题。
C.圆圆让她妈妈不住院而回家的行为,表明她与男朋友通过电话,并知道了男朋友撞得人就是他妈。
D.铁爷和李婶让田大妈不住院,赶紧撤,是因为他们担心她被“死者”家属讹诈。
2.小说的题目《聪明误》内涵丰富。请简析“聪明误”在文中的含意,以其中一个人物为例,简析“聪明误”的具体体现。
3.画横线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018-04-18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世纪之初,虽然学者们并不是从节日风俗的角度考察戏曲,但在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探讨中所得的具体结论已暗寓戏曲演出与宗教节日密不可分的命题。王国维采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戏剧起源于巫舞”的观念,他又考证了上古巫舞与戏剧的关系,指出在古代祭祀仪式的舞蹈中,“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先贤的论述表明节日与戏剧的起源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国外研究者认为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是世界上共通的规律,中国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月,国内学界在研究路径与方法选择上,与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大多限于正史、诗文书信、序跋、笔记等文人撰写的文献不同,研究视点从“都市戏剧”转向“农村戏剧”,更多留意地方志、会馆录、家谱、公私文书类较为零散的文献以及非文字的仪式表演、习俗,在研究方法上则引入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用大量的材料来证明戏剧源于宗教仪式。指出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演戏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在节庆中表现对神的敬意。他们却没有对宗教向艺术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他们的学说的影响下,国内学界开始重新评价戏曲中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地方小戏。民间戏剧研究者王兆乾就将戏剧分为观赏性戏剧与仪式性戏剧,认为两者在戏剧观念、演出环境与演出习俗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仪式性戏剧原本是戏剧本源和主流,而观赏性戏剧只是支流,但传统戏剧史却将观赏性戏剧作为戏剧的主流,仪式性戏剧反成为遗漏的篇章。

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国内戏曲学界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初,全国迅速掀起一股与节日关联度极高的“傩戏热”,学者将目光投到城市之外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山村,贵州、安徽、云南、江西等地都活跃着戏曲学者的身影。

戏曲研究方法和思维视角方面也显示出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在:一是田野考察被引入戏曲研究,在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多了一重鲜活的田野资料。二是考古学与文物学知识显示出独到的作用,因为戏曲本为小道,正史多不见载,笔记史料亦有限,地下文物的出土对于还原历史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民俗学的思维方式介入戏曲研究。

(摘自陈建华《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上世纪初的学者们,已经得出了戏剧起源于宗教节日的具体结论。
B.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研究的视点是“都市戏剧”,依据的主要是文人撰写的文献。
C.现代的中国戏剧研究者虽然证明了演戏就是敬神,但却未能发现宗教与艺术的联系。
D.在古代戏曲是“小道”,正史、笔记史料不足为凭,只有出土的地下文物才最可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观念对中国近现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影响。
B.文章主要阐述了戏曲研究变化的三个面:路径与方法、研究领域、思维视角。
C.文章以“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观点;“述”戏曲研究变化的客观实际,是论据。
D.文章主要立足于与西方戏剧研究的不同来论述中国当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王国维等先贤对于戏剧起源的研究,后来的戏曲研究方法就不可有改变。
B.如果只注重从正史等文人撰写的文献方面研究,就很难准确揭示戏曲发展的规律。
C.“傩戏热”的出现是因为它虽属地方小戏,但却是与节日关联极高的仪式性戏剧。
D.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戏曲研究中未曾使用过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2018-03-07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