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 题号:76883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擀面条

郝东

到洛阳出差一周了。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的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 中,呆板的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

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我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下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客人。刚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正朝着门口快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

“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后的孩子般兴奋,我便坐在沙发上。

“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对我说:“我给你端来,你别起来。”不等我回话,转身到院子里了。

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初中时一天上午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厨房为我做捞面。

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条的样子。想到这里,我轻轻来到院子里,厨房门开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

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炽灯,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炽灯散发的昏黄光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母亲就在灯下,正用擀面杖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气。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糙布满老茧。母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的受不住了。

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对她摇摇头,不再看她,一个人回到屋里,坐下等着。

不一会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我便又坐下来。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

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是一阵怨气,偏慢吞吞不紧不慢,任由她唠叨。今日我却立即端起碗拿起筷子,夹起面条送到嘴里。

“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

我点点头。

“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

母亲一边自语一边又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

“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

我摇摇头。

“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

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她不肯去。

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寥寥数语,通过热闹的城市和宁静乡村的对比,写出了“我”对乡村的思恋。
B.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如叙家常,从平常而又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写出的真实的感受却能打动人。
C.“我”端起碗吃面时对以前故意跟母亲作对的回忆,既有对少不更事的自责又有现在对亲情的珍惜。
D.母亲在“我”回家后为我端洗脸水,站在一边看我吃面,这些地方都流露出母亲和我的隔膜。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 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3.文章以“一碗擀面条”为题有什么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飘香

金意峰

那是一个荒年。百亩良田颗粒无收,蛇鼠虫豸四散逃逸,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的粮仓,连平时最关心的游行批斗活动也偃旗息鼓了。

县里别村的农民兄弟雪中送炭,运来了满满几卡车红薯。我和大哥把一筐红薯抬回家时,三弟的眼睛都放出光来了。

奇怪的是,没有大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那年大哥十四岁,我十岁,三弟八岁。我们边吃边比赛放屁。看谁放的屁响。浓酽的“红薯屁”在屋子里飘荡时,我们忍不住接二连三地打出几个幸福的饱嗝。

但是有一天爹把我们叫到柴房,手一指。我们傻眼了。筐里的五十斤红薯少了四分之一。可以预见的是,照这样的速度,接下去少的将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爹阴沉着脸咳嗽一声,说:“几个根,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咱得悠着点。 ”

我们家有三个根。大哥叫木根,我叫水根,三弟叫土根。

三个根咬着嘴皮子,不吭声。

红薯快吃完的那几天,爹和娘离开了家,据说去江苏老舅家借粮。

他俩一走,三个根就放了羊。

我们手里攥着弹弓,在屋前屋后转来转去,开始惦记天上的鸟。

很快我们在隔壁杜家院子里的槐树上发现了一只竹筐。这只竹筐像一只硕大的鸟笼一样挂在一根粗大的枝丫上。

杜家的成分一直很可疑,听说是富农,因此尽管还未等到挨斗,这家人平时已像惊弓之鸟,很少抛头露面。此刻,看到杜家门扉紧闭,三个根轻巧地翻过了矮墙。

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

“回去,快,别让三朵花看见。”

三朵花就是杜家的三个丫头:梅花、兰花、菊花。

三朵花长得虽细瘦,但每一个都伶牙俐齿,三个根不是她们的对手。

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

大哥说:“还有好多呢,不敢再拿了,那可是人家的口粮啊。”

“这是不是偷?”我问。

“有什么办法,总不能饿肚子。”大哥说。

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

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杜家的油漆大门吱嘎一关,我们立刻兴奋得像三只花果山上的小猴。

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

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马上我们发现他们在院子里走动、说话、看书、扫地、晒被子……和别人没什么两样。

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

时光飞逝。大哥后来做了村里的村主任。三弟去西北大学读书。我也在度过了三年军营生活之后,光荣复员了。记得我回村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竟然是去看看杜家的那棵老槐树。或许是因为老槐树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

回村那天,大哥已到村委会上班去了。杜老六发现了我,汗涔涔的脸上笑吟吟的。“你是季家的水根吧,几年不见,长壮实啦。”

我说:“六叔,你的身体也不错,跟从前一样结实。”

杜老六笑了,“老了,终归是老了点,梅花兰花菊花都嫁人了,还能不老?”

我开始用眼睛瞄那棵槐树。槐树上还挂着那只竹筐,像当年那样轻轻地晃荡。我有点激动。

“六叔,我有点难为情地说,小时候我们三兄弟实在太不懂事了,三天两头偷您挂在树上的红薯……”

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

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容,表明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又是一个懂得设防善于保护自己的精明人。
C.“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
D.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
2.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07-17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之前,确实有画家画风,鲜少画派,即使马远马麟这样的绘画世家,似乎也未曾创宗立派。明初浙派之后,画家们莫不以习气为宗,利益为派,或曰创新性灵,或曰与古人一个鼻孔出气,实则都关严利益纠葛,真正洁身自好者少之又少。。

根本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的风气发生了变化,文化的世俗化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为一种大势。画家的专注度不再集中在精神世界的完善,而在于迎合现实世界的种种需要,比如作为浙派祖师戴进笔力深厚,墨色偏黑偏重,气势作强劲、雄健、豪放想,虽然视觉效果不错,但其文化底蕴低、绘画的精神内涵不足,甚至其创作的目的也非传统意义的自娱然后娱人,而是专注于取悦他人。先是取悦皇室,后是取悦金陵权贵,至于最终没能如愿,那是个人际遇的问题。同样,吴小仙放荡不羁,绘画中颇多轻佻气息,与其沉溺于金陵豪富的奢靡淫逸之风颇有关联,是以其画格调不高。实则算不上一流画家。至于“画状元”的称呼,只能说他的画比较符合明代皇室的口味而已。后人倍加推崇,也是因为后人过于看重世俗权力。

非常遗憾,明代之后,诸如权势地域、派系等诸多外因开始从根本上腐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画家对于绘画的关注度逐渐从内而外出现了世俗化转变。画家不再以卖画为耻,反表现出一种“不使人间造孽钱”的“潇洒”。这是画家的自觉工匠化、产业化,是一种文化品位上的自甘堕落。同时,由是出现了利益纠葛,然而出现了门派观念,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代文化人开始放弃“但有仁义而已矣”的理想,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这是令人伤感的趋势。于市场规律来说,垄断才会使利益最大化。所从,画家们开始抱团,开始地域化,开始以取悦市场为目的“创新”艺术形式,自此,中国绘画发展的轨迹出现了偏差。

不能否认,明代文人群体确实对这种文化上的自我堕落进行过抗争,浙派很快被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取代。但是,以画派取代画派,宛若饮鸩止渴,在发展节奏上其实已经随着世俗化的风气而变化,以火投火,很难有什么大效果。相传沈周晚年出行,路上都有各色人等列队围观,也有大胆者要求签名留念,这跟今天的粉丝捧星行为何其相似。当然,这不是沈周的错。作为忠厚长者他并不看重绘事,不在乎有人仿造他的画,更不在乎世俗名利,一心专注于照顾父母,修身养性。可是,有很大一个团体需要他作为旗号,需要依托他成立一个利益团队,这是沈周的幸事,却是整个明代文化发展的不幸,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幸。

杜甫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世人喜欢耳鉴,所以画家爱名,世人喜欢利益,所以画家立派。可是,如果有画家能抽身而退,立于高处,立刻就能了了解洞悉那些所谓的山头是何等渺小,世俗所珍惜的富贵权势是如何虚妄,以此心观照绘事,画道彰矣! 画道既彰,传统文化的复兴自然也指日可待!

(节选自《说说明代浙派绘画带给我们的遗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初浙派之后,真正洁身自好的画家少之又少,主要是因为关乎利益方面的纠葛。
B.戴进是浙派的祖师,所以他的绘画气势作强劲、雄健、豪放想,视觉效果不错。
C.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自娱然后娱人,只专注于自娱或只专注于娱人,作品格调同样不高。
D.吴小仙被称作“画状元”,但其实难副,虽受后人推崇,但也因轻佻为人所不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论点——利益纠葛对明代画家们创宗立派具有重要的影响。
B.文章二三段主要分析了明初之后形成宗派的原因,那就是社会风气的变化。
C. 第四段以沈用为例,意在表明在明代社会也有粉丝捧星,炒作现象非常严重。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画家只有市足高处才会明白追求流派及富贵权势的不可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画家的专让度不在精神世界的完益,而在近合现实世界的需要,那么其作品的价值将受到影响。
B.幅好的绘画作品,需安有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这就需要画家从内部提开自己的底蕴和精神品位。
C.明代文化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县令人伤感,但这样可以使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创新形式的发展。
D.明代文人对文化上的自我堕落进行过抗争,浙派虽被“吴门画派”取代,但也很难有大的效果。
2018-03-27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567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06.9亿元,增长10. 60/,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1%,超过欧盟15国2.08%的平均水平。

《公报》中数字的变化,呈现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的趋势。同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攀升,5. 2%的占比让人眼前一亮。我国研发投入再创历史新高,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央财政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双创的开展也激发企业研发的积极性,研发经费保持较高增长。基础研究目前依靠政府投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投入,从而取得较高增长速度,目前,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已高于美国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6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和上海。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

但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15~25%的占比水平相比,我国5.2%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尚有差距。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还需引入社会资本,改变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局面,建议北京、上海等科技、财力基础较好的地方政府,以及有实力的行业或领先企业如华为等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摘编自《解读(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科技日报》2017年10月10日)

材料二:

注:“规上企业”为规模以上企业的简称。

(摘编自《我国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日报》2019年8月5日)

材料三:

直至10年前,美国人还在诬蔑中国输美商品的生产线为“血汗工厂”,因为那时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现在,美国的反华政客则集中诬称中国“偷窃美国知识产权”“强迫技术转移”。这其实反映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从量变到质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中国SG通信技术等领域已经处于当今世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不断提高。2018年,中国对科技创新的投资约占GDP的2.18%,可以说已经接近发达经济体的标准了。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今后对科研投入的比例不容小觑。中国的知识工人数量在增加,2018年,中国有86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国每年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数量要大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总和。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科技创新,在中美经贸谈判过程中,多名中方代表都能流利使用英语,他们显然对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有一定的认知。相反,美方主要代表却不能用中文进行交流或表达。在美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的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反而在提升。

中国科技创新具备特殊优势。与苏联不同,中国的许多创新成果并不是直接用于军事用途,而商业用途的科研成果又满足了市场需要,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全面提升整体国力。中国政府还积极制定了科研的规划,并采取政策倾斜或参与孵化等方式来扶持创新,宏观调控作用显著。相反,财政状况和对社会资源协调能力等方面的短板使得美国较难与中国政府的能力比拟。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创新科技的继续发展是可期的,可持续进步的领域和空间也很宽。

(摘编自吴幼珉《中国科技创新靠啥赢得不竭动力》,《环球时报》2019年8月8日)

1.下列对“我国科技经费投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呈现投入力度加大、投入强度稳步提高的趋势。
B.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
C.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来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D.全社会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投入超过七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体来看,无论是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还是投入强度,全国差距较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都为东部沿海省市。
B.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大提升,企业这支生力军正在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创新创造活力。
C.新产品是创新最直接的产物,其销售收入的增长,反映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D.有了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中国科技水平从量变到质变,进入新发展阶段,5G通信技术等领域已经处于当今世界的领先地位。
3.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原因。
2019-11-24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