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30 题号:78641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着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在这里,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也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而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它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2.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3.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初夏

鲍尔吉原野

①初夏羞怯地来到世间,像小孩子。小孩子见到生人会不好意思。尽管是在自己的家,他还是要羞怯,会脸红,尽管没有让他脸红的事情发生。小孩子在羞怯和脸红中欢迎客人,他的眼睛热切地望着你,用牙咬着衣衫或咬着自己的手指肚。你越看他,他越羞怯,直至跑掉。但过一会儿他还要转回来。

②这就是初夏。初夏悄悄地来到世间,踮着脚尖小跑,但他跑不远,他要蓬蓬勃勃地跑回来。春天在前些时候开了那么多的花,相当于吹喇叭,招揽人来观看。人们想知道这么多鲜花带来了什么,有怎样的新鲜、丰润与壮硕。鲜花只带来了一样东西,他是春天的儿子,叫初夏。初夏初长成,但很快要生产更多的儿子与女儿,人们称之为夏天。夏天不止于草长莺飞,草占领了所有的土地,莺下了许多蛋。夏天是一个昏暗的绿世界,草木恨不能长出八只手来抢夺阳光。此时创造了许多阴凉,昆虫在树荫下昏昏欲睡。

③然而初夏胆子有点小,他像小孩子一样睁着天真的眼睛望向四外。作为春天的后代,他为自己的朴素而羞怯。初夏没有花朵的鲜艳。春天开花是春天的事,春天总是有点言过其实。春天谢幕轮到初夏登场时,他手里只带了很少的鲜花。但他手里有树叶和庄稼,树的果实和庄稼的种子是夏天的礼物,此谓生。生生不息是夏天之道。

④初夏是第一次来到世间,换句话说,每一年的初夏都不是同一个夏天,往年的夏天早已变为秋天与冬天,他没有经验可以利用。夏天的少年时光叫初夏,他不知道怎样变成夏天。每当初夏看一眼身边的葱茏草木都会吓一跳,无边的草木都是奔着夏天来的,找他成长壮大。一想到这个,初夏的脑袋就大了,压力也不小。初夏常常蹲在河边躲一躲草木的目光,他想说他不想干了,但季候节气没有退路,不像坐火车可以去又可以回来。初夏只好豁出去,率领草木庄稼云朵河流昆虫一起闯天下,打一打夏天的江山。

⑤初夏肌肤新鲜,像小孩胳膊腿儿上的肉,没一寸老皮。初夏带着新鲜的带白霜的高粱的秸秆,新鲜的融化才几个月的河流,新鲜的带锯齿的树叶走向盛夏。他喜欢虫鸣,蛐蛐儿试声胆怯,小鸟儿试声胆怯,青蛙还没开始鼓腹大叫。初夏喜欢看到和他一样年轻幼稚的生命体,他们一同扭捏地、热烈地、好奇地走向盛大的夏天。

⑥人早已经历过夏天,但初夏第一次度夏。他不知道什么是夏天,就像姑娘不知道什么叫妇人。这不是无知,是财富。就像白纸在白里藏的财富,清水在清里藏的财富,这是空与无的财富。人带着一肚子见识去了哪里?去见谁?这事不说人人都知道,人带着见识与皱纹以及僵硬的关节去见死神,不如无知好。如果一个人已经老了,仍然很无知,同时抱有好奇心与幼稚的举止,这个人该有多么幸福。只可惜人知道的太多,所知大多无用,不能帮他们好好生活。

⑦初夏走进湿漉漉的雨林,有人问他天空为什么下雨,初夏又扭捏一下,他也是第一次见到雨。这些清凉的雨滴从天空降落,他是从喷壶还是筛子里降落到地面的?天上是不是也有一条河?初夏由于回答不出这些问题而脸红了,比苹果早红两个月。

⑧初夏跑过山冈,撞碎了灌木的露水。他在草地上留下硕大的脚印,草叶被踩得歪斜。初夏的云像初夏一样幼稚,有事没事上天空飘几圈儿。其实,云飘一圈儿就可以了,但初夏的云鼓着白白的腮帮子在天空转个没完,还是年轻啊。你看冬天那些老云窝在山坳里不动弹,动也是为了晒一晒太阳。初夏的云朵比河水汹涌。大地上的草花要等到夏天才绽放。开在枝上的春花像高明人凭空绣上去的,尤其梅花,没有叶子的帮衬。而草花像雨水一样洒满大地,他们在绿草的胸襟上别上一朵又一朵花,就像小姑娘喜欢把花朵插在母亲的发簪上。

⑨初夏坐在河流上,坐在长出嫩叶的树桩上。初夏目测大地与星空之间的距离。他寻找春天剩下的花瓣,把他们埋在土里或丢在河里漂走。初夏藏在花朵的叶子下面,等待蜜蜂来临。初夏把行囊塞了一遍又一遍,还有挺多草木塞不进去。要装下这么多东西,除非是一列火车。

1.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请依据本文写一份“初夏”简介。
3.第⑥段写“人的见识”有何用意?
4.鲍尔吉•原野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认同罗素的美学观:“简单而深远,是美的真理。”但有人评说本文比较做作,并未体现这种美学观。你认为呢?
2019-09-23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戏韵画意                                           王青
中国戏曲人物画是以传统戏曲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且以中国画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的画种,以传统的中国戏曲人物入画,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当代中国画画家韩羽先生曾说过:“中国戏,中国画,虽不同名,却是同姓,似是姐妹。”二者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在此土壤中的中国画和中国戏曲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规律性,以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戏曲,最能把中国特有的那种东方艺术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就一直未停止对意象神韵追求的步伐,艺术创作对于美的要求不仅仅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摹写,而是要走进人的内心,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要传神,有韵味。若说中国画是静的艺术,那么中国戏曲就是动的艺术。在中国戏曲里,意象是一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表“意”形式,戏曲中的道具及环境不一定要准备的面面俱到,但是它所要营造的氛围、效果一定要表现出来。戏曲舞台上往往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和升华,它要表现的意蕴主要在于演员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之中。戏曲舞台在观众面前所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一个产生美的联想的世界。
中国戏曲人物画具有“三感”,即“动感”、“美感”、“情感”。戏曲中有很多程式化的动作,如手、眼、身、发、步等表演程式的戏曲语言,这些动作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根据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有其不同的动态。往往画家们可以抓住舞台上最精彩的一瞬,将一些富有动感美的典型瞬间融入画家本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在画面上。戏曲艺术是美的艺术,戏曲人物不论服饰、妆容、还是表情、神态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中国画和戏曲都追求神似重过形似,重在表意,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关键在于传神,将画面所表达的意味传达给看画之人,从而产生共鸣。
我们鉴赏戏曲人物画时,“三味”(“韵味”、“趣味”、“戏味”)是重要的标准。一幅优秀的戏曲画,这“三味”缺一不可。“韵味”指的是要充分表现出戏中人的内心情感。“趣味”主要指的是人物造型要加上画家对其有意的加工改造,或变型或夸张,而不是单纯的对其描摹。“戏味”体现的是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风采。戏曲本身就带有很高的符号性,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戏曲,将戏曲本身的戏曲语言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
不论是“三感”还是 “三味”,可以说都是对中国戏曲人物画概括简练的总结。将戏曲与中国画两种传统艺术糅合起来,形成一种别具一格、有着独特魅力的新艺术形式,它所体现的神韵和美感是对东方艺术最好的诠释。
在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创作中,戏曲画作品与戏曲表演是有一定差距的。戏曲画的创作作品既可以是戏曲表演本身的真实写照,也可以是经过作者有意识的对戏曲表演进行加工改造,从中提取一些元素或者是符号语言来进行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戏曲本身作为戏曲创作的母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曲演员程式化的妆容、脸谱、头饰和服饰,鲜艳的色彩,带有夸张性质和一定寓意的图案以及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征,这些都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十分入画。
中国戏曲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戏曲人物画的表现方式也愈加丰富,基于传统,在老戏的基础上人融入新的艺术观念加以创新,形成新的绘画创作语言。
1.下列关于“中国戏曲人物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戏曲人物画属于中国画系列,于中国戏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以传统戏曲人物为题材,且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进行表现。
B 中国戏曲人物画最能把中国特有的艺术神韵表现出来,它具有动感、美感、情感的特点,欣赏着能借以产生一个美的联想世界。
C中国戏曲人物画是一种追求戏韵画意的艺术形式,关键之处在于传神,注重将画面所表达的意味传达给观众,从而产生共鸣。
D中国戏曲人物画都是韵味、趣味、戏味缺一不可的作品,它要求将戏曲语言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与戏曲一样重在表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的中国画和中国戏曲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都追求神似重过形似,都追求意象神韵。
B 画要传神,要有韵味,说的是画的创作不仅仅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摹写,而且是要走进人的内心,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
C 戏曲艺术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而产生的,而演员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是其意蕴的主要表现形式。
D 戏曲人物的服饰妆容、表情神态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人物表演的夸张性和图案的寓意性都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中国画是静的艺术,中国戏曲是动的艺术,但两者都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都强调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B 中国戏曲中手、眼、身、发、步等表演程式化的动作从生活中提炼而来,既构成了戏曲语言,也为画家们的创作提供素材。
C 戏曲画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戏曲艺术不同,其创作一方面参照戏曲表演本身,一方面需要对戏曲表演进行加工改造。
D 中国戏曲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人物画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艺术观念,以形成新的绘画创作语言。
2016-11-17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卫兵与团长

林万华

新兵薛明抬起手臂,低头看了一眼手表,离大年初一还有一刻钟。

薛明站在警卫室外,眺望夜空,烟花绚烂,爆竹声不时传入耳中。触景生情,他心里不由得就想起老家、父母,眼里便泪花涌动,十八岁的他,这是第一次在外过年。

部队航油库,周边为田地,积雪覆盖着,白茫茫一片,单调、沉寂。库区内路灯朦胧,围墙顶上的钢丝网在积雪的映衬下寒光闪烁。

薛明双眼凝视门外,他忽然发现,通往库区的路上,影影绰绰有两个身影正朝这边走来,他警觉地握紧手中的枪,目光紧紧地盯住那两个移动的身影。除夕夜,谁会来库区?那两个身影,渐行渐近,一个稍胖,个头中等。另一个,身材健硕。再走近些,薛明看到,两人都穿着军装,稍胖的那个人,年龄约莫四十开外,他身旁那位,手提保温桶,看体形和走路的姿态,薛明觉得眼熟。

很快,二人已走到库区大门外,薛明看清楚了,是连长和一位不认识的首长。他惊喜、激动,随后跨前一步,立正、敬礼,动作干净利索,报告词也清晰响亮。连长满意地转身对同行人说,报告团长,这是新兵薛明。随后,又对薛明说:“团长来库区看望值勤卫兵,和大家一起过年。”薛明一听,感动得又是一个立正,挺直腰板说道:“谢谢团长关心。”团长笑着说:“快进屋吧,让小薛趁热尝尝咱们包的饺子香不香。”

警卫室内,薛明吃着首长送来的热气腾腾的猪肉馅饺子,一股暖流涌入心田,泪水也随之涌满双眼。团长见状,哈哈一笑:“这兵,感情丰富啊。”说着,他从薛明手里拿过枪;“你慢慢吃,我去执勤。”薛明急忙放下碗筷,刚要跟出去,却被连长拦住了:“我去!”

薛明吃完饺子,团长和连长说要进库区检查安全,薛明先是一愣,随后,双手送上登记簿和签字笔:“请首长登记!”连长看了一眼团长,又盯了一眼薛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他接过登记簿,逐项填写,十分娴熟。待他填写完毕,薛明接过本子,转身又交给了团长。站在一旁的连长表情尴尬,心头呼地生起一股火,刚要发泄,见团长正认真填写,冲到嗓子眼的话只好咽了回去。他脸色铁青,心想,新兵!连长签字也不好使了。

签完字,连长说:“团长,咱们走吧。”话音未落,却被薛明拦住了去路,“两位首长,请接受检查。”先是连长,薛明请他摘下帽子,手套,而后从头到脚,一处不落地仔细检查了一遍。而后,薛明走到团长面前,连长忙说:“团长就不用了,”“报告连长,”薛明严肃地说,“遵照规定,任何人进入库区都要接受警卫人员的安全检查,否则,禁止入内!”连长万万没想到,薛明竟如此刻板,一时却无言以对。薛明转过身,面向团长;“团长,请您接受检查。”团长说:“好!”薛明一丝不苟,从头到脚,仔细认真地检查起来。发现裤兜里有只打火机,薛明说:“航油库,防火最重要,不能携带任何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请您取出放到桌上。”连长见状,一脸惊讶,团长从不吸烟,对库区安全管理规定也十分清楚,今天怎么会带打火机来呢?但不管怎样,这新兵,不该一点情面都不留,还给团长上了一课。连长心里忐忑不安,目光一直盯着团长,但团长一直微笑着,看不出一丝不悦。

团长和连长检查完库区安全,已是农历新年的黎明,在返回警卫连的路上,连长依然忧心忡忡,一路无语,他盘算着刚才发生的一切:新兵薛明,是自己带的兵,对团长,竟一点情面也不留,实在是令他难堪,回头得好好跟他谈谈,否则,说不定哪天惹出更大麻烦。为此,团长会不会……团长也在沉思,忽然团长打破了沉默问:“今天执勤的那个新兵表现怎么样?”连长支支吾吾地说:“报告团长,这都是我的责任,回头我要找他好好谈谈,望您多多担待。”“担待什么?”团长突然提高了声音,神情严肃地说:“连长啊,这个新兵可是棵好苗子啊,传我命令,全连,不,全团官兵都要向他学习,面对规则,勇于捍卫,规则面前,一视同仁,绝无例外!”

“是,团长!”连长的立正敬礼规范,惊喜与自豪。

(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十八岁的薛明在爆竹声中坚守哨位,眼里泪花涌动,第一次在外过年,心里不由得想起老家、父母。
B.“积雪覆盖着,白茫茫一片,单调,沉寂”,突出航油库周围环境的空旷,也为连长和团长的到来做铺垫。
C.小说明写团长除夕之夜慰问值勤哨兵之事,暗写团长精于治军,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好苗子的精神风貌。
D.连长对薛明的态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他是薛明事迹的见证者和肯定者,更是军队正气的弘扬者。
2.小说是如何塑造新兵薛明的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说“连长的立正敬礼规范,惊喜与自豪”,请结合文本,解读连长这个敬礼的深层含意。
4.小说为何安排团长兜里装了个打火机被卫兵查出的情节?有人说这是小说的伏笔,是暗写团长借慰问之机检查库区的保卫工作。小说《百合花》中的情节有没有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说明。
2019-10-24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