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79962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

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诣如何。

1.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句子“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善于留白,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想象无尽。
B.书画创作要虚实对比、含蓄隐晦,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补充无穷。
C.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虚中见实,才能使创作者在有尽中寄托无尽。
D.书画创作要虚实相生、变化无穷,才能使创作者展开丰富无尽的想象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
B.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C.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
D.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
3.简要概括诗歌理论注重“言意关系”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天真时代的天真老人——周有光

阮中强

人活得足够久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

不是所有活得久的人就一定是活得明白的人。因为经历世事太多,而易于变得世故,失去赤子之心。如果你活得足够久,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你有很好的思考力,而活得不是足够久,都是个问题。

周有光绝对是一个例外。他经历过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长,就会见到很多奇怪的事情。所幸周老两者皆备,所以,他的文字记录的是一个经历百年风云的老人睿智的思想。“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先生的评价。

我一直认为太老的老人的文字一定是很老的,像是来自上个世纪。读了周老的这本书(注:指周老所著《朝闻道集》,2010年1月出版),我觉得竟如此新奇!真的,他是一位可爱的天真老头。

说到天真,这多好的一个词,如今,已经快被异化成贬义词了。或许只能说明,这是一个不天真的时代。

周老自认为自己是一位“两头真”的学者。什么叫两头真呢?他自己的解释是:年轻时候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开始探索真理。我想,他探索真理,则是赤子般的天真。他从天真盲目中走了出来,但是他仍然是天真的,是一种理性的天真,是一种自觉的天真。

因为天真,他才超凡脱俗,他的文字中仍充满理想!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谈理想的时代了,可是,看周老在大谈“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里面的激情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彩。

因为天真,他无名缰利锁,故而自由超脱,思想透彻,力透纸背,能直达问题核心,直达心灵。正如周老所言,他思考的不是水面上的泡沫和浪花,而是水底下走势。所以,他用他的百年来的阅历来审视当今世界。他思考的都是大问题:美国何以长盛不衰?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东西方文明能共融吗?他也谈论于丹,他认为,重要的是心中明白: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

因为天真,他虽百岁,但仍是说出皇帝一丝不挂的小孩,他能够看到真相,说出真话。他说,“十年动乱”,全国人民发生精神休克状态,一度呆若木鸡,丧失了思考能力。后来慢慢清醒过来,恢复思考文化问题。他认为“只有清算过去,方能开创未来,华夏文化任重道远”,“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时代了”。

因为天真,他对人生的态度旷达。他说,“‘文革’时期我被下放到农村,我的失眠症却治好了,一直到现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老伴都相信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有两句话我在‘文革’的时候经常讲:‘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多么可爱的天真的老人。这提醒我们,要对生活保持警惕呀,现在太多的年少老成的文化人了,真的如一位西方先哲说过的:“自从出现了有学问的人,就再也没有正直的人了。”这是一个已经不太天真的时代,在集体狂欢,集体庸俗,集体挑战恶俗底线的今天,大家都被泡沫和浪花冲得热血沸腾,而不去关注水底下水流走向。没有了理想,被物质奴化,有的是难以排遣的焦灼感和浮躁气。

让我们到百岁老人那儿寻找已经失去的美好天真吧!

(选自2010-1-13《中华读书报》)

1.文章以“人活得足够久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2.作者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天真的时代”,理由是什么?
3.周老的“天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4.周老说“他思考的不是水面上的泡沫和浪花,而是水底下走势”,这对你未来的生活有怎样的启示?
2016-11-18更新 | 2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诸如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C.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D.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C.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D.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
2019-04-22更新 | 1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备的资源;另外,人类在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观察自然、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从而自然成为我们最为亲密的伙伴。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便和自然形成了物质利用、科学认识、宗教崇拜、审美、哲学综合等多方面关系,天地自然也因此成为我们构筑文化的起点,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现实起点。

在文字起源理论中,“观象说”揭示了文字与自然的关系。仓颉作书及文字起源于“结绳”或“八卦”的传说被认为不可靠,但文字产生过程中对自然物象的仰观俯察显然是符合逻辑与实际的。文字的创造绝非出自一人之手,只能是众人合力在长时期内通过不断观察自然物象而创造、修订并累积的结果。文字起源理论的“观象说”实际上导源于《易·系辞下》。《易·系辞下》认为“八卦”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模拟,许慎借此说法,认为文字的产生方式与“八卦”相同,也是以仰观俯察的方式取法天地间的自然物象发展而成的。

中国文字的象形意义还表现在文字的构成上: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依类象形”“物象之本”,指象形的形体来源于客观物象,包括天地自然与人类本身;字,由象形的基本单元通过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并且不断滋生累增。无论是文还是字,或取材于象形,或由象形的部件组合而成。从目前所见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以及早期各种刻辞观察,这些汉字形体主要来自人和人的肢体与器官、动物形体、植物形体、生活器具与武器、自然物的形体五大类。其中,除了生活器具和武器外,其余四类皆可归于“自然”范畴之下。

早期书法理论是从文字学理论借鉴而来,文字的起源与构造源于自然物象,作为文字书写的书法同样如此,相传蔡邕的《九势》揭示了书法的自然本源性: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是汉代书论的集大成者,他在揭示书法的象形特征之时,认为书法既发端于自然,那么也必然会体现阴阳两种力量的撞击与协调。正是阴阳的相互激荡与渗透,才产生了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发端于自然的书法,其“形,势”理当符合自然界中阴阳变化的规律。在《九势》中,“势”是指一字之中点画之间的构成关系,它既包括形体之势,又包括用笔之势。因为每个字由若干个点画构成,每一笔又有特定的形态,需要由相应的动作完成。所以,他既要求笔画的组合顺从每个字的结构体势,又要求每一笔的起收疾涩合乎一定的规范,这样写出来的字便有动感和生命力。而书法的动感与生命力的获取则依赖于对天地万物生命状态与运动形式的观察与感悟,从而表现在点画式样中。亦即,书法之势源于自然之势。

      (摘编自《自然审美与书法理论的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备的资源,人类与其构成了物质利用关系,同时随着人类不断地观察自然、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又超越了这种关系。
B.天地自然是人类文化的起点,人类和自然因而形成了科学认识、宗教崇拜、审美、哲学综合等多方面关系,文字也在这样的时候得以产生。
C.许慎借用“八卦”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模拟的说法来解释文字的产生方式,认为人类是用仰观俯察的方式取法天地间的自然物象发明了文字。
D.从目前所见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以及早期各种刻辞观察,汉字形体的主要来源除了生活器具和武器,都是属于“自然”范畴的东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文字起源理论中,“观象说”揭示了文字与自然的关系,指出文字是人们经过不断观察自然物象才创造出来的。
B.文字的内涵表现了中国文字的象形意义,“文”指取材于象形,“字”由象形的部件组合而成,且不断滋生累增。
C.书法要符合自然界中阴阳变化的规律,笔画的组合顺从每个字的结构体势,每一笔的起收疾涩合乎一定的规范。
D.书法之势源于自然之势,要通过观察与感悟天地万物生命状态与运动形式,在点画式样中表现出动感和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字起源理论及书法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对自然的观察与借鉴来自直接的经验,如相传蔡邕的《九势》主张书法发端于自然。
B.自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现实起点,书写者在观察和模拟自然时,不仅抽象出了相关的形体,还在书写中加入了自己的体悟与情感。
C.早期书法理论借鉴了文字学理论,书法和文字一样源于自然物象,有象形的特征,其中还必然会体现阴阳两种力量的撞击与协调。
D.从文字的产生到书法的出现再到书法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感受、体悟,可以看到自然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017-06-11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