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50 题号:81554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来的邻居

杨卓成

新来的邻居见面时总是腼腆地笑笑。

一天傍晚,业委会通知业主开会。我去的时候,业主们议论纷纷,原来是有住户在行道树旁的一块空地上种了菜。一些住户说这是破坏环境的做法,要马上铲除,还要对种菜人罚款……一番热闹过后,业主们渐渐散了。

见业主们散去,我的新邻居快步从值班室走了出来,拉住我的手说:不知道空地不能种菜,只觉得荒着怪可惜的。种些菜蔬,也是绿化,还供得上几户人家吃点时鲜菜。大家不准种,就算了。他说着,抽出几个塑料袋,拔了些葱蒜、白菜往袋中一装,硬塞到我手中。

我看到远处有几个聚成一堆的业主,正指指点点地望着我。我连忙将装好的蔬菜全放到地上,赶紧逃进了楼道。远远地,我看到他呆呆地立在斜阳下,身后的影子扯得老长。而清理完蔬菜的地,看上去像一块很无奈的伤疤。

一天,一个业主凑上来,将手做成个喇叭状,压低声音,对我说:知道吗?你家对面新搬来的邻居,是个捡破烂的。他的地摊就摆在西城的一个地摊交易区……

他那神秘中带着几分轻蔑的神情,让我在对他反感的同时,也对邻居的地摊充满了好奇。几天过后,我竟然漫无目的地到了城郊的地摊区,在一个简陋的地摊上,真见到了我的那邻居正在翻弄古董。

邻居见到我,依然是那副腼腆的笑容。他说:你也喜欢古玩?

谈不上喜欢。凑个热闹而已。根据经验,我断定,他地摊上的东西多数是赝品。但他见到我的热情,那腼腆的笑,让我对他还是有说不清的好感。

从古玩市场的兴建扯到赝品,又聊到古玩的历史文化价值。竟然越聊越投缘,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突然,他脸红红地从怀中掏出个东西悄悄递给我。

我双手接过他包了五六层绒布的东西。那是一件精致的蛇缠猛虎扣饰,猛虎舒展跳跃,缠蛇委婉缠绵,整个扣饰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厚实的包浆下,透露出一种摄人心魄的气韵。

我将东西捧在手里,仔细地翻转,把玩,用放大镜在强光下仔细地推敲。我有点爱不释手,紧紧地将东西抓在手中。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五位数的价格成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枕着那件宝贝入眠。在这种热烈而持久的喜悦中,我心情特别好。

然而一天下午,门外传来怯生生的敲门声。我打开门,新来的邻居站在门口,依然是腼腆地笑着。他想说点什么,却只是动了动唇,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我邀请他进屋来坐,他望了望屋里,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进来了。

他不愿落座,直挺挺地站着,犹豫了一会,终于鼓起勇气说要赎回刚让给我的那个青铜扣饰。按照行规,他愿意在原价的基础上,加价百分之三十收回。事情来得太突然,我呆在那里。他已将一个信封放到桌上,除了本金,他还加了百分之三十的现金。我心里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在此时,我也只能绷着脸,将那个蛇虎铜扣拿出,小心地放到了桌上。

他嘴里反反复复地说着对不住了,对不住了,小心地拿起铜扣,逃跑似地出了我的家门。

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书、做事总是毫不兴趣。百无聊赖,我打开了电视机,一段悠美的旋律缓缓而至: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伴着悠美的旋律,播音员播报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收破烂废旧物品的外地人员,当得知自己收到的古玩蛇虎铜扣,正是国家重要文物时,慨然捐献给当地博物馆……这枚早年出土,失传多年的蛇虎铜扣,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哦,这个捐宝人不就是对面新来的邻居吗?

我心里一阵激动,一把抓起抽屉中那装钱的信封,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邻居门前,擂鼓般地敲起门来。敲了一阵,我才突然想起,收回铜扣的第三天,新来的邻居便搬走了。我心头一热,愧赧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

新来的邻居,你又到了哪里?

(选自“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业主动主向“我”揭开了新邻居的身份,反映了城市中有些人对底层民众的轻蔑,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在交流中,新邻居知道“我”对古玩是行家里手,因此不敢用赝品来搪塞“我”,而是拿蛇虎扣饰与“我”交易。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主人公,文中多次描写新来的邻居腼腆的笑,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新邻居的形象特点。
D.新邻居赎回蛇虎扣饰,深感歉疚,反复说对不住“我”,表情上极不自然,并按照行规,加价百分之三十。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新邻居”的形象特征。
3.小说以“我”“给新邻居退钱”并流下了“愧赧的泪水”结束全文,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①他看到了那对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②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③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④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⑤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⑥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天天。

⑦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⑧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⑨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⑩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13那岩羊还是没动。

14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15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16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17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18他心疼极了。

19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20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21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22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23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国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24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25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犄角的描写、对地形位置的介绍,以及对岩羊反常行为的关注,都说明“他”有着丰富的山居经验。
B.第④段对野猪、旱獭、狼、狐狸的描写,生动再现动物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说明禁捕后,动物与人和谐相处。
C.第⑨段是景物描写,山风劲吹,秋草枯黄,点明季节,预示冬天的来临,此时巡山表现他对这片山的由衷热爱。
D.“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是“他”对老岩羊顽强生命意志的咏叹,“不老”指老岩羊的精神内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次巡山经历,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时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处理有助于直接表达感情。
B.在描写“他”上山脊探老岩羊究竟时,几个短句独立成段,有助于强调“他”急切的心情和面对老岩羊时的惊怵与心疼。
C.小说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结尾,戛然而止,这种留白手法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有言止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D.小说的语言颇为质朴,“按说”“利利索索”“眵目糊”等方言独具地方特色,哈萨克人的谚语则简单而又富有生活哲理。
3.小说以岩羊的“纹丝不动”与“他”的步步靠近为主线,这样谋篇布局有何妙处?
4.对“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的做法,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0-12-24更新 | 1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读韩愈

梁衡

①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②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③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④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⑤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⑥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1.本文题为《读韩愈》,说说“读”字的妙处。
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3.简要概括第④段加线句中,“可憎的顽固面孔”和“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本文的结句“一片江山尽姓韩”值得玩味,请从其字面意义和内涵上加以简要探究。
2016-11-18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

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出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1.简要分析文章以“月到天心”为标题的作用。
2.文章写的是月,为什么要从摸黑回家写起?为什么要写星星?
3.作者认为:只有心灵有明月,才有人生的永恒之美。对此,你有何感悟?
2016-11-17更新 | 9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