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美国 > 欧·亨利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82482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见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办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哀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一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到医院,好让他舒服一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现在脱离危险了。你赢啦。现在只需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苏艾把她连枕头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节选自《最后的长春藤叶》)

1.在画横线的这段文字中,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细致地描写“最后的常春藤叶”?
2.选文中作者用了哪些细节来表明琼珊心情的好转?“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3.小说略去贝尔曼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贝尔曼先生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知识点】 欧·亨利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一

爱的牺牲

[美]欧·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钢琴。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爱•皮•品克奈将军的小姐克蕾门蒂娜,住在第七十一街。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

“德丽雅,”乔说,“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决不能够!我想我以卖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决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可能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有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接着,乔带着基度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雅?”

“大概是五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的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雅,”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雅?”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需要说‘当你爱的时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讲叙了一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因生活拮据,为追求艺术而撒谎去做工,偶然的烫伤手腕的事故使真相大白,夫妻爱得更深的故事。
B.夫妻两人明明是艰辛挣钱,却都做出颇有成就的样子,德丽雅“得意扬扬”,乔“带着基度山伯爵的神气”,这表现出他们在苦涩的生活中怀有一种虚荣心。
C.小说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爱的牺牲”,乔佩服德丽雅为家庭的付出,一直没有让德丽雅发觉他在骗她,这说明他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儿。
D.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沉甸甸的故事,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风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2.小说在刻画德丽雅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采用了“欧•亨利笔法”,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2018-01-09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感恩节的绅士

欧·亨利

①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②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③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④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⑤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⑥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⑦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像比去年更借助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⑧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⑨“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⑩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思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像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予,步朝着风。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⑪“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⑫“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⑬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像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⑭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⑮“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⑯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像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⑰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⑱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像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像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⑲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⑳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年轻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地谈谈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注释:①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衣服当然褴褛                       褴褛:破烂,不整洁
B.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不胜负担:吃得太多以至于身体不能承受。
C.自怨自艾,好不烦恼                    自怨自艾:自我抱怨、懊悔。
D.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             信念:不能错失饱餐一顿机会的想法。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设计匠心独运。作者安排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请皮特吃饭,与老先生请皮特吃饭的情节相呼应,体现了文本的冲突与张力。
B.小说第13段对皮特吃饭场景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写出了皮特吃饭时狼吞虎咽、不顾形象的丑态。
C.小说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前文有多处细节暗示了老先生的窘迫困境,为结局埋下了伏笔,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读来“笑中含泪”,作者对皮特饱餐后情态的生动细致的刻画,将皮特身体与心灵的挣扎、精神世界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3.结合小说第10段划线部分,任选一个人物,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加以赏析。
4.小说标题叫“两个感恩节的绅士”,请结合文本谈谈标题的含义。
2023-02-01更新 | 3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供应家具的房间

欧·亨利

某天晚上断黑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在第十二家的门口拉了铃,来了一个女房东,她的模样使他联想到一条不健康的、吃得太饱的蠕虫;蠕虫吃空了果仁,只留下一层空壳,现在想找一些可以充饥的房客来填满这个空间。

他打听有没有房间出租。

进来。女房东说。她的声音来自喉头,而喉头也仿佛长遍了舌苔。我有一间三楼后房,刚空了一个星期。你想看看吗?

年轻人跟她上楼。他们悄没声儿地踩在楼梯的毡毯上。那条毡毯已经完全走了样,仿佛变成了植物,在那腐臭阴暗的空气里化为一块块腻滑的地衣或是蔓延的苔藓,附着在楼梯上,踩在脚下活像是黏糊糊的有机体。

就是这间。女房东的长满舌苔的喉咙里发出声音说,很好的房间。难得空出来的。这个房间人人喜欢。从来没有空过很久。

你这里常有演艺界的人来租房间吗?年轻人问道。

他们来来往往。我的房客中许多人同剧院有关系。是啊,先生,这里是剧院区。当演员的人不会在一个地方待上很久。有许多就在我这里住过。是啊,他们是来来去去的。

他租下这个房间,预付了一星期的租金。他说他累了,立刻就住下来,同时数出了钱。女房东说这个房间的一切早已准备就绪,连毛巾和洗脸水都是现成的。她要出去的时候,年轻人把那个带在舌尖,问了千百次的话说了出来。

你可记得,你的房客中间有没有一个年轻的姑娘——瓦许纳小姐——埃洛伊丝·瓦许纳小姐?她多半会在剧院里唱歌。一个漂亮姑娘,个子不高不矮,细腰身,金红色头发,左眉毛旁边有颗黑痣。

。问来问去老是。五个月来不断打听,结果总是落空。他对她一往情深,千方百计要找到她。自从她离家出走之后,他知道准是这个滨水的大城市留住了她。

这间屋子带着初次见面的假客气迎接了刚来到的客人,破旧的家具反射出淡淡的光线,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慰藉;屋里有一张破旧的锦缎面睡榻和两把椅子,两扇窗户之间有一面尺把宽的廉价壁镜,墙上有一两只描金镜框,角落里放着一张铜床。

客人有气无力地往椅子上一坐。他正歇着的时候,屋里突然有了一阵浓烈、甜蜜的木樨草香味。它像是随着一股轻风飘来的,是那样确切、浓郁和强烈,以至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来客。年轻人似乎听到有人在招呼他,便脱口嚷道:什么事,亲爱的?并且跳了起来,四下张望着。那阵浓郁的香味依附在他身上,把他团团包围起来。他伸手去摸索,因为这时他所有的感觉都混杂紊乱了。气味怎么能断然招呼一个人呢?一定是声音。不过,刚才触摸他的,抚摩他的竟会是声音吗?

她在这间屋子里待过。他嚷道,立刻想在屋里找出一个证据。因为他知道,凡是属于她的或者经她触摸过的东西,无论怎样细小,他一看就认识。这股缭绕不散的木樨草香味,她所偏爱并已成为她个人特征的香味,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接着,他像猎狗追踪臭迹似的在屋子里巡逡徘徊。老天哪!那股香味是从哪里来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气味竟能发出声音呼唤呢?因此,他继续摸索着。

这时,他才想起了房东。

他从这间阴森森的屋子跑下楼,来到一扇微露灯光的门口。女房东听到敲门声,便出来了。他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激动。

请问你,太太,他恳求地说,在我没来之前,谁住过这间屋子?

哎,先生。我可以再告诉你一遍。我早就说过,先前住在这儿的是斯普罗尔斯和穆尼。布雷塔·斯普罗尔斯小姐是剧院里的姓名,穆尼太太是真名。我的房子的正派是有名的。配了镜框的结婚证就挂在——

斯普罗尔斯小姐是什么样的——我是说长相怎么样?

唔,先生,黑头发,矮胖身段,一脸滑稽相。她们上星期二走的,已经一个星期了。

他向她道了谢,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屋子里死气沉沉的,赋予它生命的要素已经消失了。木樨草的香味已经没有了,代替它的是发霉家具的腐臭的味道,是停滞的气氛。

希望的幻灭耗尽了他的信心。他坐在那儿,呆看着咝咝发响的煤气灯的黄光。过了片刻,他走到床边,把床单撕成一长条一长条的。他用小刀把这些布条结结实实地堵塞进窗框和门框的罅隙。安排停当后,他关掉煤气灯,再把它开足,却不去点火,然后死心塌地往床上一躺。

这晚轮到麦库尔太太去打啤酒。她去打了酒来,同珀迪太太一起坐在地下室里。

今晚我把三楼后房租出去了,珀迪太太对着一圈薄薄的泡沫说,房客是个年轻人。他上床已经两个钟头了。

真的吗,珀迪太太?麦库尔太太极其羡慕地说。这么漂亮的一个姑娘,想不到竟用煤气自杀——她那张小脸真惹人爱,珀迪太太。

就是嘛,她称得上漂亮,珀迪太太表示同意,可又有点儿吹毛求疵地说,可惜左眉毛旁边长了那么一颗黑痣。你把杯子再满上吧,麦库尔太太。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寻找为线索,但情节做了模糊化处理,只展示了一个发生在傍晚到夜间、基本局限于一间客房中的“寻人故事”的片段。
B.年轻人因相思过度而产生幻觉,以至于闻到了木樨草的香味,这让他所有的感觉都紊乱了,他精神失常了,像猎狗那样追踪臭迹。
C.“他关掉煤气灯,再把它开足,却不去点火,然后死心塌地往床上一躺”,表明年轻人彻底地失去了希望,选择了煤气中毒自杀。
D.女房东和麦库尔太太在地下室里喝着啤酒,为能把死过人的房间顺利出租并获得收益而洋洋得意,这是人性沦落的真实写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旅馆的描写带有魔幻主义色彩,如楼梯的毡毯和房间里的陈列,就给人阴森诡异之感。
B.木樨草香味的突然出现为小说注入了新的情绪起伏的因素,使得小说节奏具有了张弛的力度。
C.作者有意安排男女主人公先后住进同一间房,这种可能的“巧合”,有利于揭示人性的美与丑。
D.结尾女房东揭开女孩死亡的真相,这个真相出人意料,并与年轻人苦苦追寻女孩未果形成反转。
3.作者是如何刻画女房东的?作者如此刻画这个人物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4.不少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寓意深远,旅馆、没有出场的姑娘、作为“寻找者”的年轻人,充满了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阴暗与年轻一代对希望的追求。请结合文本,对评论家所说的“象征意义”简要分析。
2022-03-03更新 | 2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