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2 题号:83703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时间的间隔让我每一次都能清楚地看见它向消失迈进的步伐,尽管那步伐细微得如一个人一天内的衰老。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我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裹挟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青翠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过、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的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脑袋。我简直怀疑它是否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同样,一座城市的兴起,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上的墨色的文字。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城市兴起于村庄,正如当初村庄诞生于荒野,脚下的荒野也许正掩埋着远古的都市。这只是一种替换,一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1.“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这句话写的是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
2.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
3.文题为“一座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
4.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评价。
14-15高一上·江苏·单元测试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

李 娟

①我在夏牧场上,走进一家又一家的哈萨克毡房。这样的小白屋一经敞开,便是在迎接我的睡眠。我弯腰从小门进去,直直踏上炕躺下。梦境便在这房间里每一处每一个角落里层层叠叠的羊角图案花纹中展开……女主人为我盖上不知是谁的一件大衣。

②满房子的羊角图案和重重色彩一层层堆积着,挤压在距我呼吸不到一尺的地方,从四面八方监视我,急促地喘息,相互推搡着,纷纷向我伸出手臂……突然又一下子把手全收了回去,发现什么似的,一步步后退着,退着……然后转身就走!走到绣枕上,花毡上,壁毡上,崩毡房的花带子上,芨芨草席上,食橱上,墙上挂着的马鞍皮具上,年长的老母亲的白头巾上,男孩割礼时的黑色对襟礼服上,摇篮上,床栏杆上,衣箱上……然后这才回头看我一眼——我醒来了。我翻个身又想睡,但女主人掀起了我身上的大衣,笑着推我搡我,开着玩笑。大家都笑了起来,女孩子们在我面前铺开了餐巾,蜡烛点起来了,奶茶倒上了,馕被一块块切开,有人递过来一片,男主人往我茶碗里搁了一大块酥油……晚宴已经开始。

③我什么也没有做过,我只是一个客人。只有在梦中才能在这个家庭中安定地守于他们飘泊迁徙的生活。我把我身边那件不知是谁的大衣披上,紧裹着跪在衣箱旁,听着他们说话,用我不懂的语言。突然,贴着我脸颊的那只衣箱一角明亮了一下,只那么一下,教我一下看清那儿的一只羊角图案,其线角浑圆流畅地向暗处舒展。在箱子另一侧,必然也有一只同样的图案,于黑暗中沉默着与它遥望,同它对称。我想取来一支蜡烛把整面箱子上的花纹照亮,便把手伸了出去。却再也忍不住困意,阖上了眼睛……

④我走遍山野,远远去向一个又一个毡房,大声喊着有没有人。我推门进去,看到房中央的铁炉上,茶水已烧开,嘶啦作响。没有人。我空空出来,绕着毡房走一圈,还是没有人。我看到房后面的半山坡上编织彩色长带子的崩线架子梦一样支在那里,上面的带子刚编了一半,各种鲜艳明亮的毛线在架子上从这头牵到那头,笔直纤细地拉着。上面的图案在未完成处拥挤、挣扎、推推搡搡,似乎想要冲开别在那儿的梭子,一泻千里,漫野遍山……或者那儿平放着刚刚开始编织缠绕的一块芨芨草席,中间搁放的一本书正翻开的那面插图正是准备作临摩的样本,上面的图案除了家乡的山水牛羊,还有遥远的、未可知、未可见的熊猫、大象、长城、大海、岛屿、椰棕……要不就是一块毡子,还未进行缝合、绣制,旁边一团一团的羊绒正在红红绿绿、黄黄紫紫的染料中浸渍……没有人。我便远远离开,走向另一个毡房。我想,艺术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寂寞就是这样表达出来的,还有什么呢?

⑤我多么、多么想有一块巨大平净的毡子,用随手拈来的种种色彩,再用金线银线,血一样的红线,森林一样的蓝线,用最锐利的针,在上面飞针走线,告诉你一切!告诉你一切……我多想,在有爱情的地方绣上一只又一只的眼睛;在表示大地的那里描出我母亲的形象;在天空的部分画上一个死去的灵魂的微笑;这里是丰收,绣上坟墓吧!这里是春天,就绣一个背影……在鸟儿飞过后的地方绣上它的翅膀;在牛啊羊啊的身上绣满星空和河流……我多么想!我多么想……

⑥我走进一家又一家的毡房,抚摸别的幸福女人的作品,接受主人珍贵的馈赠——只有给未出嫁的女孩才准备的花毡。然后在那个毡房里,那图案天堂里,睡去,醒来。有人弹起了冬不拉,我悄悄在歌声中移向暗处,躺下睡去。梦见了旅途中那些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羊角的图案从星空降临。那么多的羊挤在一起,越挤越密,越挤越紧……到最后,挤得羊都没有了,只剩下羊角,密密麻麻的,优美地,排列到天边……

⑦我若也为我的家庭绘下那么多的羊角,那么我空空荡荡的毡房一定也会拥挤不已。羊角和羊角之间的空隙,栖满了温顺谦和的灵魂。它们不语,它们的眼睛在羊角下看我,它们的呼吸让房子里的空气海一样静谧、沉着,并从毡房的每一处缝隙源源不断地逸出,缭绕在辽阔、深远、水草丰美的夏牧场上。只有这样的家才能让人安然入睡!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节)

1.行文中多处可见哈萨克族人民的真诚好客。试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2.文章第④段多次写到“没有人”。尝试赏析这种写法特点与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谈谈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4.文章语言干净剔透,富有独特的灵性,好像从未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搅,平凡天真又充满向往。试以第⑤段(选一处)为例,鉴赏语言,品味情感。
5.文章多处写到“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文章也以“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命名,“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如果要你对你正生活的城市用“……的地方”进行形容,你会怎么说?简要说明理由。
2019-10-05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坛祭酒[注]余光中

张昌华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诗人如是说。

余光中记忆深处的铁轨上的第一颗铆钉,当是九九重阳节。“谁言秋色不如春,没到重阳景自新。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茱萸更宜人。”重九登高,两千年来绵延不绝,典出何处?据余光中考,源之《续齐谐记》中记录了一个家族为避灾祸,盛茱萸囊饮菊花酒登高的故事,一个美丽而哀怨的传说。

1928年的重阳节,美丽的少妇孙秀君偕同亲友攀南京栖霞山登高眺远,动了胎气,次日凌晨产一男丁。族人命名“光中”,“光耀中华”之意。母难,令余光中的“寸草心”终有难报“三春晖”之恨,但他很自豪自己的生日,那毕竟是个诗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萸的日子。余光中得意地自称为“茱萸的孩子”。

“茱萸的孩子”生于人文荟萃的六朝胜地金陵,十代名都的灵山秀水浸润着他的豁齿童年。

然而,记忆又像铁轨那样凄冷。

往事知多少?童年的花瓣还未尽绽放,却被战争的硝烟骤然卷去。“故国不堪回首”,烙在余光中记忆中最深的印记是做亡国奴的悲哀。国人十四年浴血,终获正果。抗战胜利后,余光中随父母重返故土。痛心的是内战狼烟又燃,他在金陵大学仅读一年半,复流离上海、厦门。在厦门大学学生会主办的一次“各言其志”座谈会上,他第一次表白心迹:“我将来要当作家。”由此,余光中正式开始他的文学之旅。20世纪70年代他如日中天,虽未达“诸葛大名垂宇宙”之望,但真正地“光耀台湾”了。

此时的记忆对余光中来说,又像火车汽笛那样昂扬、激越。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以这首“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的《乡愁》,一夜间令千万大陆读者倾倒。他这位“望乡的牧神”在阔别近半个世纪后,才独自擎着“一把怀古的黑伞,撑着清明寒雨霏霏”回到故土。不过,自那以后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余光中对大陆的“破冰之旅”始于1992年。那年他应中国社科院外研所之邀,讲演《龚自珍与雪莱》,紧接着“海峡两岸外国文学研讨会”“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请柬沓至纷来,他回乡的步伐越来越紧密,几近一年一趟。

令他难忘的是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七卷本“诗歌散文集”,他足遍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北京,为他的诗迷们签名。在东北师大演讲《诗与散文》后,他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朗诵墨迹未干的新作《只为了一首歌》:“……只为了一首歌槌打着童年/槌在童年最深的痛处/召魂一般把我召来/来梦游歌里的辽河、松花江”在台下如雷掌声中,他又朗诵自己的《民歌》和《乡愁》,当吟到“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时,台下的青年学子同声应和“风/也听见/河/也听见”,情感鼎沸到极致。当时,中央电视台做了跟踪采访,这催人泪下的一幕在央视《读书节目》中数度播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如今,诗人余光中走了,不走的是他的诗。“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的中国。”他的这诗句可以作为墓志铭……

[注]祭酒:对同辈或同官中年高望重者的尊称,后用为官名。

【相关链接】

①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47年高中毕业,同时报考北大、金陵大学,同榜题名。1950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台湾、美国、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任教。1985年始,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2017年12月14日在高雄医院离世,享年89岁。

②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四段简要记叙了余光中的出生及童年岁月,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和浪漫的气息。
B.文中多次以“铁轨”“火车”来作比余光中的记忆,既贴合诗人的生命历程特点,又生动形象,别具韵味。
C.余光中历经诗书浸润的童年、颠沛流离的青少年时期,为他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文坛盟主奠定了生活基础。
D.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余光中多次回大陆参加会议,举办讲座和演讲,进行文化交流,影响广泛,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的诗句“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说明余光中先生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漫长。
B.余光中的《乡愁》一夜间令千万大陆读者倾倒,说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国家统一的追求。
C.余光中在东北师大朗诵自己的诗作《民歌》,青年学子同声应和,主要是因为其诗语言通俗易懂。
D.余光中一生的创作涉猎过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多种文体,著述甚丰,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E.诗人余光中已经去世,但是他的诗作将永远流传,他的思乡、爱国的赤子之情也将永远流传于世。
3.文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及余光中本人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0-10-23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家米铺

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赵家米铺,也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冲。

赵家米铺前店后仓。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袁店河。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看着这些,赵掌柜就想也背上一两包米。

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人们对他有份敬,总讲起“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他有一句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

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的总结。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他恻隐之心顿起,坚持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布下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啊,也救了您自己……”

赵掌柜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米铺卖米。大米、小米、香米、糯米。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的即可。薄利就多销。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不少人家成了常客。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这也是本事。

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熬腊八粥,煮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再做生意。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赵掌柜一视同仁。人们都说好。

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每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拦挡;还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一掌,“你吃饱了撑的!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爹早就饿死了!”

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某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那锅就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袁店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树根形成的疙瘩,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有景就得有名儿:锅槐。

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瞎扯的。

依我说,“赵槐”最合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写到赵掌柜的笑,第一次是笑人们总拿他背米起家的故事激励自己和别人,是谦虚的笑;第二次是“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而发出的笑,是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志得意满的笑。
B.赵掌柜对曾经想要劫他米车的“红枪会”会员也能一视同仁的施粥,可见他是一个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人。
C.“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说明赵掌柜是一个把顾客当作上帝,用心经营米铺的良心商人。
D.作者认为那棵槐树叫“赵槐”最合适,是因为槐树是从赵掌柜的大铁锅里长出来的,而且“槐”“怀”谐音,寄寓人们对他博大胸怀的崇仰缅怀之情。
2.小说中的赵掌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中赵掌柜的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2017-03-16更新 | 1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